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肌电监测在累及第四脑室底面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后组颅神经肌电监测下完成累及第四脑室底面肿瘤切除术32例,其中髓母细胞瘤11例,第四脑室室管膜瘤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6例,脑干起源外生性胶质瘤4例,脑干背侧血管网状细胞瘤2例。分析术中肌电监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及其干扰因素。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2例;无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9例,轻度后组颅神经损伤18例,中度后组颅神经损伤5例,无严重损伤者。肌电监测结果的干扰因素主要包括双极电凝产生的外泻电流、肌松药物的过多使用、麻醉深度的改变、以及患者体温、冲洗盐水温度、血压急剧变化等。 结论术中肌电监测可以为累及第四脑底面肿瘤切除术中颅神经核团的位置及功能保护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鞍隔孔区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分析经蝶入路脑脊液漏的发生机制,以及空蝶鞍(ES)的形成原因. 方法 对8例胎儿标本进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后,做HE和Masson染色,并在显微镜下对鞍隔孔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另取10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蝶入路手术,并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鞍隔孔区解剖结构. 结果 鞍上蛛网膜在垂体柄上端和其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并转折进入鞍内;同时在垂体上表面处,鞍隔从四周紧密包绕并和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而难以从组织学切片上分辨二者的界限:鞍上蛛网膜池由于蛛网膜、软脑膜和鞍隔的束缚而终止于鞍隔孔上部. 结论 鞍隔、软脑膜和鞍上蛛网膜三者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解剖学关系,其也是防止脑脊液漏和ES发生的关键因素.这三者的先天性缺损、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破坏,尤其是在经蝶入路中对垂体腺瘤的过分牵拉,导致鞍上蛛网膜和软脑膜分离或者破裂,可能是造成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鞍隔、软脑膜和垂体上表面之间的分离也可能是造成ES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梁金  漆松涛  陆云涛  王剑新  颜小荣 《广东医学》2012,33(24):3752-3754
目的探讨临床型和亚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临床型和亚临床垂体腺瘤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内分泌激素、影像学和视觉功能检查。结果 61例患者符合垂体腺瘤卒中诊断,临床型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52.33±13.97)岁;亚临床型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40.42±14.13)岁。视觉障碍为两组共同临床特征,头痛、眼肌麻痹、假性脑膜炎、意识障碍临床型组常见。两组患者均行经蝶手术切除治疗,临床型组全切15例,亚临床型组37例;术后视力改善临床型组10例,亚临床型组28例。随访期间,术后肿瘤复发临床型组2例,亚临床型组6例;需要长期激素替代治疗临床型组3例,亚临床型组9例。结论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患者平均年龄高于亚临床型组;术后视觉障碍恢复亚临床型组较临床型组好;两组在肿瘤全切率、肿瘤复发、需要长期激素替代治疗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骶岬周围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骶岬周围血管(bloodvesselsofperisacralpromontory,BVPSP)的解剖学特点,为与其相关的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尸体37具,观测BVPSP的组成,骶中血管的来源、走行、直径以及骶岬距骶1横干静脉的距离。结果BVPSP由左右髂总动静脉和髂内动静脉,骶中动静脉上段和骶1横干静脉组成;骶中动脉均来自腹主动脉;骶中静脉变异较大,管壁薄、缺乏瓣膜;在骶岬水平,骶中动、静脉的直径平均是1.02mm和2.53mm;骶中血管少在左侧近骶岬段经过。骶岬平面距骶1横干静脉的平均距离为5.75mm。结论BVPSP组成复杂,特别是骶中静脉变异多,骶1横干静脉距骶岬平面较近、与周围血管吻合丰富是造成与骶岬相关手术出血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的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应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显微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对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面、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分为进出脑干段(rootentry/exitzone,REZ),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REZ有重要的解剖三角;桥小脑角段面神经运动支与前庭蜗神经走行关系恒定,走行在前庭蜗神经前上方,中间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在内耳道中部融合成一支;桥小脑池蛛网膜象袖套一样延续至内耳道底部。结论:(1)听神经瘤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面、前庭蜗神经池与桥小脑池相连续;(2)听神经瘤可利用REZ解剖三角来寻找面、前庭蜗神经的起始段,并根据肿瘤生长方向不同与REZ的解剖关系分3种类型,有利于术中面、前庭蜗神经功能的保留;(3)磨除内耳道后唇不能超过1cm,以免进入骨迷路。  相似文献   
6.
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Id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大鼠Id2基因真核荧光表达载体,为骨骼肌的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有效的分子工具。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出Id2全长cDNA,利用T4 DNA连接酶将载体pGEM-T和Id2 cDNA进行连接,构建克隆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1酶切pGEM-Id2克隆载体和pEGF-C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Id2,经酶切分析、PCR鉴定及DNA测序证实cDNA片段大小和序列的正确性;并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将Id2基因导入L6成肌细胞中。结果:经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证实pEGFP-C2-Id2含大小正确的正向Id2 cDNA片段,获取了转染外源性Id2基因的L6细胞。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同时携带有G418筛选位点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Id2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详细了解桥小脑角蛛网膜的分布为认识听神经瘤和其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胎儿(28.39周)尸头标本11例22侧,利用手术显微镜和常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观察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分布情况。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见桥小脑池蛛网膜明显向内耳道内延续占81.81%(18侧),另18.19%(4侧)的蛛网膜向内延续的同时与内耳道口及神经发生部分的粘连;72.73%(16侧)的内耳道口及其附近存在大量的蛛网膜小梁与面、前庭蜗神经相连。组织切片发现100%(22侧)的内耳道内蛛网膜贴附在内耳道骨质表面延续至内耳道底部;面、前庭蜗神经之间互相独立,只有神经外膜分隔。结论:听神经瘤为蛛网膜内的结构;熟悉内耳道及面、前庭蜗神经的膜性结构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短程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方案在术后KPS评分较差的老年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治疗中的生存获益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行完整切除但术后KPS评分不佳的新诊断老年GBM患者71例,对不同MGMT状态下各辅助治疗方案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结果 71例患者年龄65~85岁,平均(71.10±5.19)岁,其中男50例,年龄(71.36±5.35)岁,女21例,年龄(70.48±4.90)岁;其中62例在随访截止日期前死亡,总体平均生存期(OS)(11.92±0.51)个月,2年生存率0;接受短程同步放化疗联合TMZ辅助治疗组平均生存期显著提高(P=0.002),与单纯短程放疗组相比差异性最大(P=0.001),而单纯短程放疗与单纯TMZ辅助治疗组之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免疫组化MGMT阴性表达组患者更能从短程同步放化疗联合TMZ辅助化疗中获得生存获益(P=0.004).结论 对于≥65岁接受肿瘤切除后功能状态不佳的老年GBM患者,短程同步放化疗联合TMZ辅助治疗可能是一种能获得更多生存获益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中,这种获益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松果体区肿瘤(PRTs)的病理分布特点及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经手术治疗并取得完整病理资料的133例PRT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133例患者中生殖细胞肿瘤61例(45.9%),松果体实质肿瘤17例(12.8%),神经上皮肿瘤28例(21.1%),其他肿瘤27例(20.2%)。生殖细胞肿瘤中男女比例为14.25:1,平均15.3岁。松果体实质肿瘤中男女比例为2.4:1,平均24.7岁。神经上皮肿瘤中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28.1岁。有33例血清免疫学检查异常,除1例为转移瘤外,其余均为生殖细胞肿瘤。结论PRTs病理类型多样,以生殖细胞肿瘤为主;影像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及活检均不能准确判断病理类型,积极手术获得完整病理标本对于PRTs的病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