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羊腰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模型的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管理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2只羊建立腰椎双节段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的模型,并在术中进行生命监测和术后医疗和饮食护理。结果实验中1例在术中出现呼吸暂停,给予心外按压5min后恢复;1例术后出现左下肢不全瘫,术后给予激素和营养神经药物肌注,1月后恢复肌力及行走,其余实验动物均存活,满足了实验要求结论通过腰椎侧前方手术入路,保护好下腔动静脉等重要脏器,  相似文献   

2.
近年犬腰椎椎间融合的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骨移植和骨移植替代物以及脊柱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中。该模型的建立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技术要求高,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侧前方经腹膜外入路。我们在实验中成功地采用了前方经腹入路,并与侧前方经腹膜外入路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健康杂种成年家犬30只,雌雄不限,体重(1 7±2 .0 )kg。骨移植材料采用自体髂骨块,1 .0cm×1 0cm×1 5cm。定制合适大小的四孔钢板固定融合的椎体节段。1 .2 手术方法将实验犬随机分为两组,A组手术前方经腹入路,B组侧前方经腹膜外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可吸收材料(PDLLA)制成椎间融合器通过将其应用于实验动物,观察其在骨融合过程中的降解情况,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方法 利用猪行腰椎椎间融合术,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等方法了解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实验动物体内融合的不同时间对骨融合情况及降解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1月融合器颜色变白,周围被纤维组织包裹.3个月融合区域部分完成融合,内部及表面出现塌陷,崩解.6个月融合器大部分降解吸收,仅存少量呈细小碎片状,骨融合基本完成.9个月融合器完全降解吸收,被骨组织替代融合完成.结论 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满足植骨融合强度要求的良好的医疗产品.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提高腰椎侧方椎间融合率是目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学者们通过活体动物实验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目前,小动物椎间融合模型的建立存在技术难点。本研究首次设计了新型椎间融合器及相关专用工具,建立了一种严格模拟腰椎侧方融合术的动物模型,取得良好初期结果,方法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椎体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的并发症,分析原因,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自1997年7月~2004年11月,椎体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共96例,单纯峡部裂15例,峡部裂性滑脱78例,退变性滑脱3例,Ⅰ度62例,Ⅱ度19例.前入路75例,后入路21例,置入融合器124枚.结果96例术后随访6~88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神经根牵拉伤4例,马尾神经损伤2例,硬脊膜撕裂3例,硬膜外血肿1例,髂静脉撕裂4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髂骨供区疼痛7例,合并臀部皮肤麻木2例.术后中远期并发症:持续性下肢神经症状2例,融合器移位2例、沉陷入椎体8例.结论椎体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是一种新的脊柱融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并发症较多,必须提高手术技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可注射硫酸钙在腰椎椎体间融合中的成骨效果.方法 12只实验成年山羊,自体对照研究,分别选择腰椎3/4和5/6为融合节段,随机选择其中一个节段应用可注射硫酸钙按1∶1混合自体松质骨粒为植入物,另一个节段则选择自体髂骨块为植入物,行侧前入路椎间融合手术,并加钢板内固定.手术后6、12周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观察骨融合情况.结果 可注射硫酸钙混合自体松质骨粒应用于腰推融合时,在术后12周时,椎间隙基本融合,与自体髂骨融合相似,明胶海绵间隙均未见融合.结论 可注射硫酸钙可部分替代自体松质骨用于腰椎间融合,成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Wang HM  Liu HY  Wang B  Zhang J  Miao KN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48-1751
目的探索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后路再手术中应用的适应证及技术要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腰椎后路再手术,手术顺序为腰椎椎管减压、硬膜及神经根粘连松解、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经椎弓根内固定、腰椎横突间植骨术。定期随访,按Macnab法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效果。腰椎椎间融合效果按照Brantigan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涉及的23个椎间隙(L3-4 5例,L4-5 8例,L5-S14例)内植入27枚融合器,所有患者术后2周下地行走,出院时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5例术中硬膜破裂,缝合后未发生脑脊液漏。Macnab法疗效评定标准,88.2%的患者术前下肢的神经症状明显缓解,运动能力明显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评价手术效果,平均随访18个月(12~43个月)。Brantigan评定标准评价未见内固定失败迹象,术后半年腰椎融合成功,手术疗效始终稳定。结论后路腰椎再手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既解决了神经卡压的问题,消除了椎间盘源性的疼痛,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及对线,同时又完成了腰椎的内固定以及前柱的融合,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探讨新型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腹腔镜下腰椎前路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应用的初步临床疗效。在本院脊柱外科进行的21例腹腔镜下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应用该新型椎间融合器,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进行VAS评分及骨性融合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VAS评分在术后持续改善,椎间隙高度在术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个月时均达到骨性融合。该研究验证了该新型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腹腔镜下腰椎前路 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在体内的早期降解过程及对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前路手术植入山羊的腰椎间隙,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其影像学改变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12周时虽然能达到融合,但其骨小梁的重建紊乱,24周时可达到坚强的融合,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逐渐降解.结论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是现有腰椎间融合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采用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老年、肥胖的重度腰椎退变15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效果、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该融合器的优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特殊病例使用该融合器的意义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5.5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9分,术前、术后患者下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5,P<0.05),术后改善率优120例,良32例,可6例,术后优良率达到96%。术后3-6个月腰椎正侧位X线片可见椎间骨桥形成,平均融合时间为15周。术后随访3,6,9个月X线显示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用于治疗患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老年、肥胖患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融合率高、恢复良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腰椎微创与开放手术椎间融合器植入空间位置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腰椎微创(n=38)或开放椎间融合术(n=55)的93例临床资料。通过双相空间标识点识别技术测量两种手术术后X线片中融合器的空间位置,对比两种手术方式中椎间融合器植入空间位置的差异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器空间位置MIS组明显优于Op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与开放椎间融合均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微创组具有恢复快、出血少的优势,而且微创手术较开放手术植入的融合器更容易获得靠前、靠中央的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对比分析,以判断2种融合方法的术后疗效及对比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根据融合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椎间植骨融合组(A组)和椎间Cage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临床疗效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Macnab标准,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后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和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下单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与Cage融合相当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并且治疗费用低,无排斥反应,可供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体间或横突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 Y  Guo L  Cai X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0):1253-1255
目的 观察椎体间或横突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 经椎间盘造影检查,有32例患者被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其中17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cage植骨,15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RF内固定。术后随访2-4年,观察患者腰痛改善和腰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1年患者腰痛较术前平均改善者在椎间融合组为87%,横突融合组为76%。术后2年腰痛较术前平均改善者在椎间融合组为89%,横突融合组为81%。术后1年腰椎融合率在椎间融合组为88%,横突融合组均为87%。术后2年腰椎融合率在椎间盘融合组为92%,横突融合组均为90%。结论 后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术后近中期腰痛改善率优于经椎弓根固定横突间融合术。椎间融合治疗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UPS)固定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椎间融合前/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评价UPS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TLIF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UPS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PS)在TLIF椎间融合前/后对模型整体位移、邻近椎间盘和小关节应力应变、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的影响。其结果显示UPS和BPS之间,两者的模型整体位移、邻近小关节和椎间盘应力应变差异不大,但UPS的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明显较高,并且其椎间融合后椎间融合器应力较融合前明显增加。该研究证实了UPS应用于TILF时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相较于BPS并不会减缓邻近节段退变,反而会增加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体间螺纹状植骨融合器在腰椎间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了 1 998~ 2 0 0 3年间行椎体间螺纹状植骨融合器植入治疗 72例下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均获得了椎体间骨性融合 ,临床疗效优良率为 95 % ,骨融合率为 1 0 0 %。结论 :应用椎体间螺纹状植骨融合器是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尹华  李继春  汤立  程国林  朱爱平 《重庆医学》2011,40(11):1073-1074
目的探讨颈椎间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间隙颈椎病及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对12例单间隙颈椎病及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同时采用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6~15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达到临床融合,无颈椎压力固定器松动等不良现象。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术前5~12分,术后提高4~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85.2%。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同时采用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可使颈椎得到即刻稳定,具有便捷省时、加压固定、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性融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植入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异体骨cage)的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5具新鲜青壮年尸体标本的L4~L5椎间隙,进行抗弯、抗扭转和抗压缩测试,并与植入前和髓核切除后进行比较.结果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腰椎节段的屈曲和后伸的抗弯强度显著增加(P<0.01),抗扭转强度也有较显著增加(P<0.05).其压缩刚度比髓核摘除后高(P<0.05) .结论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节段的稳定性提高.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椎间稳定性好,其设计符合椎间隙解剖学特点,可以达到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要求,但目前临床应用时仍需加用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