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局限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4年5月在我院术前行MRI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的10例色素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9~68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了解患者术后患膝疼痛、肿胀及活动度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均无并发症发生,复发2例,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1.80±5.28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结论〓关节镜下对局限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患者实施滑膜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膝关节局限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双束及单束单隧道重建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对38例ACL损伤患者进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其中双束单隧道重建21例(A组),传统单束单隧道重建17例(B组)。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进行IKDC2000、Larson和Lysholm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8例患者(38个膝关节)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关节活动度均正常,A组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及IKDC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B组手术前后的3种评分同样有统计学差异;A、B两组比较,除了术后Larson评分双束组优于单束组(P<0.05)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ACL胫骨端双束单隧道重建与传统单束重建,均能取得较为满意近期临床疗效,双束组可能优于单束组,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分类及治疗.方法 收集住院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7例,根据术前的脊柱骨折形态、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和神经损伤情况进行TLICS评分.对于TLICS总评分≤3分者选择保守治疗,≥5分者选择手术治疗,4分者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或者保守治疗.结果 57例患者中,TLICS总评分≤3分者 11例,4分者19例,≥5分者 27例.其中,保守治疗 15例,手术治疗42例.出院后随访(14±2.5)个月,全部患者的骨折椎均完全骨性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6例术前伴有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于终末随访时发现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TLICS评分可准确评估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稳定性,并指导其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57例,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4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马凡综合征1例.根据患者术前CT设计拟固定胸椎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并用于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根据螺钉是否突破椎弓根的皮质壁来判断置钉准确性.结果:全部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91枚,胸椎417枚,腰椎174枚,术后530枚螺钉的轴线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准确率为89.7%, 其中胸椎置钉准确率为86.8%(362,417).61枚螺钉的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胸椎55枚,腰椎6枚.55枚偏置的胸椎椎弓根螺钉中52枚螺钉的实际进钉点与术前设计一致,其中19枚钉尖位于椎体内;3枚螺钉为术中实际进钉点选择失误,螺钉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的距离均不超过4mm.无脊髓、大血管及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个体化选择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可提高脊柱侧凸患者胸椎置钉的准确率,减少术中进钉点选择失误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我科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利用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例,利用SPSS11.5软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按Nakai标准将患者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时的疗效分为优、良、可、差4级。结果术前、术后首次随访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1±1.4、2.5±1.5、2.8±1.9。术前与术后首次随访、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为0.000),而首次随访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17)。首次随访时疗效:优21例,良14例(优良率94.6%)。末次随访时疗效:优18例,良15例(优良率89.2%)。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术者须注意手术适应证选择和术中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传统跨伤椎和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2009年1月至2014年2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1例,根据固定节段不同,全部病例可分为跨伤椎固定组和经伤椎固定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自身成角。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跨伤椎固定组与经伤椎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19、0.08);术后早期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自身成角方面,经伤椎固定组明显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值分别为0.02、0.03);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自身成角方面,经伤椎固定组明显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值分别为0.001、0.02)。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可显著提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复位效果,增加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减少复位丢失、后凸畸形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治疗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26—56个月(平均40.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优10例(28.6%),良13例(37.1%),一般8例(22.9%),差4例(11.4%)。JOA评分为9.17分,平均(12.6&;#177;3.5)分,与术前JOA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6%,优良率为65、7%。结论: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患者术后椎管面积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良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治疗 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 JOA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 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 26~ 56个月(平均 40.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 JOA评分改善率优 10例( 28.6%),良 13例( 37.1%),一般 8例( 22.9%),差 4例( 11.4%). JOA评分为 9~ 17分,平均( 12.6± 3.5)分,与术前 JOA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 88.6%,优良率为 65.7%. 结论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患者术后椎管面积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良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开窗入路法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患者行单/双侧开窗法治疗,分析其结果.结果经平均38个月的随访,优36例,良37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9%.结论开窗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术后康复快、粘连机会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