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成人海马结构、杏仁核及前颞叶的MRI体积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确定正常成人海马结构、杏仁核及前颞叶体积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对 10 2例 2 0岁及以上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正常受试者分组后行头颅斜冠状位 MRI扫描 ,在 T1 WI上测定各结构体积。结果 标准化后前颞叶体积均值 :右侧 :2 0岁~组 5 9.0 7± 2 .0 2 cm3;4 0岁~组 5 5 .5 5± 2 .2 3cm3;≥ 6 0岁 ,5 2 .88± 2 .0 7cm3。左侧 :2 0岁~组 5 7.2 5± 2 .15 cm3;4 0岁~组 5 3.2 3± 1.72 cm3;≥ 6 0岁组 5 1.6 3± 2 .0 2 cm3。杏仁核体积均值为 :右侧 :2 0岁~组 1.5 4± 0 .0 9cm3;4 0岁~组 1.38± 0 .0 8cm3;≥ 6 0岁组 1.2 9± 0 .0 9cm3。左侧 :2 0岁~组 1.37± 0 .0 9cm3;4 0岁~组 1.2 9± 0 .0 8cm3;≥ 6 0岁组 1.2 3± 0 .0 9cm3。海马结构 2 0~ <6 0岁年龄段正常值右侧为 :2 .5 2~ 3.11cm3,左侧 2 .4 0~ 2 .98cm3;≥ 6 0岁组右侧及左侧正常值范围分别为 :2 .33~ 2 .6 5 cm3,1.98~ 2 .6 4 cm3。海马结构体积在 6 0岁以后减小较明显。上述结构体积在男女及利手分组中无显著性差异 ,均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MRI能有效地评价海马结构、杏仁核和前颞叶的体积 ,为临床某些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技术用于治疗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方法:采用鼻内镜下下鼻甲骨黏膜下切除术,对68例因下鼻甲肥大引起鼻塞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通过主观评分及鼻声反射评价鼻塞状况.结果:随访1~5年,术后鼻通气主观评分白天平均降低3.53分,夜间平均降低3.35分,术后6例(8.8%)继续使用类固醇激素鼻喷剂,5例(7.4%)使用减充血剂,6例(8.8%)间断地使用中医中药治疗.鼻声反射检查,术后鼻气道阻力(NAR)降低3.73 cmH2O/(L·min),鼻腔最小截面积距前鼻孔距离(DCAN)后移0.70 cm,鼻腔最小截面积(NMCA)扩大0.24 cm2,鼻腔容积(NCV)增大3.39 cm3.术后不良反应小,仅2例(2.9%)有鼻腔干燥,4例(5.9%)鼻腔分泌物增加.除2例外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鼻通气改善.结论:鼻内镜下下鼻甲骨切除用于治疗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前组鼻窦病变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用Acoustic Rhinometer A1鼻声反射仪和Rhinomanometer NR6-2鼻阻力计测量25例单侧鼻窦病变患者的健侧和患侧鼻腔通气功能,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鼻腔0~7 cm,2~5 cm和5~7 cm的鼻腔容积(V0-7,V2-5和V5-7),距离前鼻孔2 cm、4 cm、6 cm处的鼻腔截面积(A2、A4、A6),鼻腔两处最小截面积(MCA1、MCA2)及距前鼻孔的距离(D1、D2),健侧与患侧相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差为75 Pa、150 Pa、300 Pa的健侧和患侧的鼻腔气体流量和平均阻力,健侧与患侧相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组鼻窦窦口阻塞和鼻窦炎性反应对鼻声反射和鼻阻力的测量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研究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330例病人施行PBMV。男 1 0 4例 ,女 2 2 6例 ,年龄 1 5~ 86岁 ,平均 (40 .3± 1 0 .2 )岁。 2 1 2例为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组 )。 1 1 8例为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组 ) :心房颤动病程 1~ 1 2 0 (1 6 .1± 1 8.3)月。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病人术后行复律治疗。结果 :330例病人中 32 7例完成手术并达到扩瓣终点 (99.1 % )。PBMV成功者 ,左房平均压从 (2 5 .4± 9.3)mmHg下降到 (1 0 .1± 3 .8)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 (41 .7± 1 7.4)mmHg下降到 (2 5 .9± 1 3 .2 )mmHg。二尖瓣口面积从 (0 .95± 0 .2 7)cm2 增加到 (1 .82± 0 .2 4 )cm2 ,左房前后径从 (4.94± 0 .61 )cm缩短到 (4.2 8± 0 .53)cm。窦性心律组与心房颤动组PBMV成功率无明显差异 (99.5 %VS98 3 % ,P >0 .0 5)。心房颤动组瓣口面积增加 (0 .77± 0 .2 2 )cm2 ,略小于窦性心律组 (0 .89± 0 .2 4 )cm2 ,P <0 .0 5 ;左房前后径缩短 (0 .64± 0 .61 )cm ,较窦性心律组 (0 .71± 0 .50 )cm缩短程度略小 ,P <0 .0 5 ,而且最终左房前后径明显大于窦性心律组 ;左房平均压降低 (1 2 .2± 4 .4)mmHg,其下降程度也小于窦性心律组 (1 6 .9± 4 .8)mmH  相似文献   

5.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 ,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 18具 (36侧 ) ,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 4侧 ,共 4 0侧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腓浅动脉有 3~ 5支皮支发出 ,前 3支恒定出现 ,第 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 ,距腓骨小头 13.76± 2 .36cm。 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 0 .6 1± 0 .2 5mm和 2 .12± 0 .32cm ,0 .4 5± 0 .2 0mm和 1.6 3± 0 .4 2cm ,0 .4 3± 0 .2 1mm和 1.72± 0 .4 6cm。距第 1支 3.4 4± 0 .98cm发出第 2支 ,距第 2支 3.5 3± 0 .74cm发出第 3支。第 4支出现率 12 .5 % ,血管直径 0 .0 4mm ,长度 1.6 8± 0 .31cm ,距腓骨小头 2 2 .38± 0 .95cm。第 5支出现率 7.5 % ,外径 0 .19± 0 .0 1mm ,长度 1.5 7± 0 .77cm ,距腓骨小头约 2 4 .12± 1.0 6cm。结论 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 3~ 5条皮支血管 ;②前 3支出现率高 ,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 ;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 ,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临床腹膜后手术中下腔静脉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5 0具成人尸体标本 ,在下腔静脉起始段 (左右髂总静脉汇合处至左肾静脉上缘之间 )对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 :(1)该段下腔静脉长 13.12± 1.5 1cm ,管径 2 .2 5± 0 .2 4cm。静脉属支 8.75± 2 .0 2支 ,6 6 .3%开口于该段静脉后壁 ,6 6 .4 %位于肾段。 (2 )静脉属支 :①右睾丸 (卵巢 )静脉 (84 .9% ) ,距左肾静脉上缘 3.5 6± 0 .85cm ,汇入该段下腔静脉前壁 ;②腰静脉 (10 0 % ) ,变异大 ,均不成对 ,左腰静脉 (3~ 4支 )较右侧 (2~ 3支 )多 ;③肠系膜外科静脉 (86 % ) ,距左肾静脉上缘 6 .5 4± 1.2 1cm ,从下腔静脉前壁左侧汇入 ;④右肾上腺静脉 (2 0 % ) ;⑤右付肾静脉 (2 5 % ) ;⑥右肾周静脉 (36 % ) ;⑦右膈下静脉 (6 % )。结论 :以上对下腔静脉起始段及属支的观测结果 ,为临床腹膜后影像学及各类手术提供了新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国产戊酸雌二醇防治绝经后妇女骨丢失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4 5例身体健康 ,绝经 1~ 10年的妇女 ,开放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5例 ,组 1、组 2用连续联合方法每日分别给予戊酸雌二醇 (E2 V) 1mg或 1 5mg ,醋甲孕铜 (MPA) 2mg、钙剂 (钙元素 6 0 0mg)、维生素D 2 0 0IU口服 ,组 3仅服用钙剂及维生素D ,连续服用 18个月。于用药前及用药后每 6个月测量一次第 2~ 4腰椎 (L2~ 4)的骨密度 (BMD) ,观察子宫内膜、乳腺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组 1用药前、用药 12及 18个月时 ,腰椎骨密度分别为 :(890 79± 73 2 4 )、(914 83± 75 0 0 )、(95 1 6 7± 95 4 1)mg/cm2 ,组 2分别为 (86 5 33±6 9 5 4 )、(913 89± 72 87)、(930 76± 78 6 2 )mg/cm2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组 3分别为 (915 94±97 5 6 )、(911 4 6± 10 1 6 3)、(910 0 8± 114 89)mg/cm2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前后BMD的变化 ,组1与组 3、组 2与组 3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组 1、组 2绝经后症状评分分别下降 76 6 %及 90 9%。组 1、组 2阴道出血率随用药时间延长而降低。各组用药后子宫内膜均未增厚 ;乳腺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国产戊酸雌二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 (TCD)在多发性梗死性痴呆 (MID)和阿尔采默病 (DA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TCD测量MID患者 (n =30 )、DAT患者 (n =30 )在屏息试验、拇指对掌试验中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统计学采用t检验。结果 :①MID组屏息指数 (BHI) ((0 70 %± 0 19% ) /s)较DAT组 ((1 35 %± 0 2 9% ) /s)明显降低。②DAT组执行拇指对掌运动的手的对侧大脑中动脉 (MCA)的平均血流速度 (MFV)增加 ((6 30± 1 12 )cm/s)较同侧 ((1 5 1± 0 71)cm/s)大 (P <0 0 1)。而MID组双侧 (对侧 (4 11± 0 98)cm/s,同侧 (3 75± 1 2 1)cm/s)差异无显著性。MID组执行拇指对掌运动的手的同侧MCA的MFV增加 ((3 75± 1 2 1)cm/s)较DAT组 ((1 5 1± 0 71)cm/s)大(P <0 0 5 )。MID组执行拇指对掌运动的手的对侧MCA的MFV增加 ((4 11± 0 98)cm/s)较DAT组 ((6 30± 1 12 )cm/s)小 (P <0 0 1)。结论 :①BHI可以作为MID和DAT鉴别诊断的有效辅助指标。②MID组和DAT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增加在进行试验的肢体的同侧及对侧具有选择性。③TCD可以作为MID和DAT鉴别诊断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HIE5 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纳络酮治疗 ,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精神状态变化 ,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 (NBNA)评分。结果 :纳络酮组与对照组比较 :意识恢复分别为 5 .5 6±1.2 9天 ,9.40± 1.0 6天 (P<0 .0 1) ;反射恢复分别为 6.87± 1.3 7天 ,8.77± 1.0 4天 (P<0 .0 1) ;肌张力恢复 8.79± 1.3 1天 ,10 .47±1.19天 (P<0 .0 1)。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比较 :1~ 3天分别为 2 4.87± 3 .17分 ,2 0 .96± 3 .2 3分 (P<0 .0 1) ,10~ 12天分别为 3 3 .0 1± 3 .2 6分 ,3 0 .14± 3 .3 4分 (P<0 .0 1)。纳络酮组除 2例自动出院外 48例治愈 ,对照组死亡 3例 ,自动出院 6例 (P<0 .0 5 )。结论 :纳络酮对 HIE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缩短症状时间 ,减轻 HIE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右美沙芬对兔急性脑外伤后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技术研究右美沙芬治疗兔颅脑急性损伤后脑血流速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白家兔 2 0只 ,随机分为 2组。A组 (n =1 0 )为脑外伤组 ,B组 (n =1 0 )为脑外伤后右美沙芬治疗组。应用TCD分别测定外伤前、伤后 5min、6h、72h、1 6 8h兔大脑中动脉 (MCA)脑血流速度。观察指标为收缩期血流速度 (vS) ,舒张期血流速度 (vD)和脉动指数 (PI)。结果 :A组伤前、后 5min、1 6 8hvS 与B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伤后 6h、72hvS((39.4 5± 7.5 )cm/s,(4 1 .2 0± 5 .94 )cm/s)与B组 ((5 1 .6 8± 1 0 .32 )cm/s,(5 2 .4 1± 8.5 6 )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A组伤前、后 5min、1 6 8hvD 与B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伤后 6h、72hvD((2 6 .33± 3.4 6 )cm/s,(2 5 .84± 5 .6 9)cm/s)与B组 ((33.6 4± 4 .2 7)cm/s ,(34.86± 7.4 8)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A组伤前、后 5minPI值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伤后 6h、72h、1 6 8hPI(2 .0 6±0 .5 8,2 .2 5± 0 .36 ,1 .5 3± 0 .39)与B组 (1 .2 6± 0 .2 9,1 .38± 0 .2 9,0 .96± 0 .1 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提示右美沙芬可通过改善脑血流速度、降低脉动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