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儿(<5kg)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对35例低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体外循环管理(常温、浅低温29例,深低温顺行脑灌注4例,平行循环2例),包括含血心脏停搏液或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液灌注,复合超滤、自体血回收和选择性顺行脑灌注。结果除3例因外科原因死亡外,余均安全出院,未出现与体外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注重新生儿生理特点,维持容量平衡和较高的胶体渗透压、血球压积,采用复合超滤、脑灌注和针对不同手术特点应用停搏液是提高新生儿体外循环灌注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灌注特点。方法:52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均进行胶体预充。采用中度低温高流量灌注43例,深度低温低流量灌注8例,深低温停循环1例。采用泵灌法,4℃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38例,4℃冷血停搏液持续灌注14例。22例病人于主动脉开放后进行超滤脱水,全部机血均回输。结果:体外转流/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8—157)/(11—113)分钟、心脏自动复跳率达96.2%(50/52),开放后室颤发生率达7.69%(4/52)。结论:⑦胶体预充时,减少预充量。②把握灌注技巧,稳定血流动力学。③4℃冷血停搏液优于传统的冷晶体停搏液。④积极预防灌注肺,提倡超滤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准确掌握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法乐四联症(TOF)矫治手术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肌保护方法.方法本组10例中,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永存左上腔.全组采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和心脏局部低温下心肌保护.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体外循环并发症,术后5~10d出院.结论应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和心脏局部低温下心肌保护方法进行TOF矫治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确掌握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法乐四联症(TOF)矫治手术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肌保护方法。方法本组10例中,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永存左上腔。全组采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和心脏局部低温下心肌保护。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体外循环并发症,术后5~10d出院。结论应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冷晶体心脏停搏液和心脏局部低温下心肌保护方法进行TOF矫治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小儿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的应用和管理。方法4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心脏手术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冷氧合血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进行心肌保护。结果灌注过程平稳,自动复跳率高,意外的发生率低。结论操作简便,灌注压力和容量可控性好,技术先进,是理想的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温度对冷晶体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冷晶体停搏液在不同体外循环温度情况下对学龄前儿童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将40例学龄前儿童分为浅低温组(20例)和常温组(20例),分别在浅低温和常温体外循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均采用冷晶体液间断灌注保护心肌,观察心脏诱导停跳时间,术中心电活动情况,体外循环前后心肌酶谱变化等指标。结果:常温组心脏诱导停跳时间延长,术中出现心电活动的概率和体外循环后肌酶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值均高于浅低温组。结论:在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浅低温体外循环时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心肺转流(Card iopu 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中,应用单次灌注心脏停搏液方法对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60 m in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50例患者,先天性心脏病21例,后天性心脏病29例,采用4∶1血液晶体停搏液在主动脉根部或加冠状动脉顺行灌注,先温血后冷血灌注,灌注量15 m l/kg,术中不论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短,只要心电图不出现活动波形,不再重复灌注。结果全组患者CPB时间(118.66±29.98)m in,主动脉阻断时间(78.3±18.0)m in,均一次性灌注停搏液。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44例(88%),电击后复跳5例(10%),复跳后除颤1例(2%),全组患者无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心衰等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单次灌注停搏液方法可使心肌得到良好的保护,心脏自动复跳率高,心功能恢复快,适用于不同病种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8.
自 1998年 1月至 12月期间 ,我们应用 4 :1含血心肌保护液作为重症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的心肌保护共计 92例。临床资料 :92例 ,均为重症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 54例 ,女性 38例。年龄 2 2~ 73岁 ,体重 4 8~ 82 kg,体表面积 1.5~ 2 .1m 2。在 92例手术的诊断中 ,风湿性心脏病作二尖瓣替换术 35例 ,二尖瓣主动脉双瓣替换术 2 2例 ,冠心病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者 18例 ,主动脉瓣替换术 11例 ,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 3例 ,心脏复杂畸形纠治术 3例。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方法 :92例均在静脉复合麻醉标准体外循环下作心脏直视手术 ,采用中深度血液稀释 ,血流降温。当鼻咽部温度降至 2 8℃时 ,阻断升主动脉 ,灌注 4 :1含血停搏液。第一次作主动脉根部灌注 ,一般为顺灌 ,是 4 :1高钾含血停搏液 ,其剂量为 10 m l/kg体重 ,一般以心电图呈一条直线为准。以后每隔 2 5分钟灌注 1次 4 :1含血停搏液 ,根据病情要求可以作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也可以作冠状动脉顺行灌注 ,每次剂量为 5ml/kg体重。在最后一次灌注时则应用代钾含血停搏液 ,以有利于术后心肌的复苏。在整个体外循环中 ,应严密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变化 ,特别是血钾量的变化。结果 :92例体外循环中动脉灌注压力维持在 6 .0~ 13k Pa,中心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温血心肌停搏液微流量连续灌注法在老年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组 3 4例 ,年龄 60~ 71岁。病种包括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5例 ,心脏瓣膜病 2 8例 ,左心房粘液瘤 1例。阻断升主动脉 ,先用含钾 2 3~ 2 8mmol/L的温血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 ,再用含钾 6~ 8mmol/L温血停搏液以 0 5~ 1 0ml/kg·min速度连续灌注至开放主动脉阻断钳前 ,心肌温度维持在 3 2℃~ 3 6℃。心脏病变给予矫治。结果 :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含钾温血停搏液后 ,心脏停搏迅速 ,且不经心室颤动阶段。开放升主动脉后 3 3例( 97 1% )自动恢复为窦性心律 ,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小 ,无低心排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死亡 1例。结论 :温血心肌停搏液微流量连续灌注法对老年心脏病手术患者效果较好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0.
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1 032例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完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报告1 032例临床经验.方法 1997年11月~2000年9月间,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实施心脏手术1 032例,男503例,女529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714例,心脏瓣膜病318例.静脉复合麻醉,体外循环中灌注流量成人2.4~2.8L*(m2)-1*min-1,儿童2.8~3.0L*(m2)-1*min-1,1岁以内者3.0~3.5L*(m2)-1*min-1.灌注压成人保持8.0kPa以上,儿童6.0~8.0kPa.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为2.33%(24/1 032),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死亡率2.7%(19/714),心脏瓣膜病手术死亡率为1.6%(5/318).全组无体循环气栓和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血色素尿42例(4.1%).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保持较高灌注流量和较高压力,平稳降温,维持心脏跳动,可减轻心肺等脏器的损害,避免术中心脏传导束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含血冷停搏液联合康斯特保护液(HTK液)与单用含血冷停搏液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择期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30例,其中应用含血冷停搏液联合HTK液15例(C组),单用含血冷停搏液15例(M组).灌注方法:两组麻醉方法相同,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鼻咽温<32℃时阻断升主动脉,同时行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或经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灌注.C组先用含血高钾冷停搏液灌注至心电图显示无电活动,接着灌注4℃左右的HTK液1 000ml,总灌注时间6~8 min,灌注压低于100 mmHg,如果升主动脉阻断期间出现心肌电活动或者手术需要,再用高钾含血冷停搏液或温血灌注.M组则按20 ml/kg灌注含血高钾冷停搏液,每30 min灌注1次.观察指标: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缺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体外循环停止时多巴胺应用情况,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自动复跳率尤差别,C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M组,体外循环停止时多巴胺使用量和在ICU停留时间C组少于M组(P<0.05).结论:康斯特保护液能够强化含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4℃氧合血停搏液在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4℃氧合血停搏液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择病情偏重的先心病手术婴幼儿52例,采用4℃氧合血停搏液方法(A组),并与同期应用传统冷晶体停搏液的先心病手术婴幼儿67例(B组)进行比较.A组在主动脉阻断后先泵人41高钾氧合冷血停搏液,心脏停跳后,再以41低钾氧合冷血停搏液持续灌注维持.B组在主动脉阻断后先灌注4℃晶体停搏液15ml/kg,然后每20min重复半量.结果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主动脉开放后室颤发生率、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在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中4℃氧合血停搏液优于传统的冷晶体停搏液.开放主动脉前用温血灌注,心脏自动复跳率高.加强监测、结合使用超滤可消除高钾血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浅低温全流量多次灌注心脏冷血停搏液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在再次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体会.方法 胸骨正中切口经升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备股动静脉插管,浅低温下手术,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冷停跳液.结果 例病例CPB时间均大于120分钟,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例,其余1例20焦耳心内电除颤一次后复跳.2例病例均顺利停机,并痊愈出院.结论 加强CPB管理是提高再次心脏手术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温仁祝  傅乾昌 《广西医学》2000,22(3):529-531
自1953年John Gibon第一次应用人工心肺机成功地为一名女孩进行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至今已40年(1).由于人工心肺机不断完善和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的改进,使得心脏外科的治疗领域不断扩大,手术疗效亦明显提高.70年代以来,Gray和Bretschneider等先后采用了低温体外循环冷停搏液心肌保护法(2),至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末Lichtenstein在临床上实施并倡用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含钾心停搏液灌注法,取得满意的心肌保护效果.1993年以来,我们(5,6)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由于术中不阻断主动脉,温度在33℃~35℃,体外循环时间缩短,术后低心排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低温体外循环心肌逆行灌注下双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法及中低温室颤法于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下双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分为中低温(26~27℃)室颤性停搏组(31例)及浅低温(32±1)℃心脏不停跳组(32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于心内直视下行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浅低温组手术死亡1例,中低温组死亡1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强心药物的使用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等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但中低温下手术更有利于心内的操作,对血液的保护效果更优,可推荐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有效及安全的管理方法.方法 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对60~81岁的87例患者施行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预充总量1 500~2 000 mL,维持红细胞比容(Hct)24%~27%,晶胶比0.40~0.54.所有患者均使用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体外循环采用浅低温高流量灌注方法,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术中监测血液稀释度、平均动脉压、血电解质及血糖等变化,定时进行血气分析,记录尿量.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38~19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105 min,自动复跳66例(80%),术中灌注压60~80 mmHg,尿量400~1 800 mL.全组87例中78例顺利脱离体外循环,5例经过辅助循环顺利脱机,4例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出现并发症12例,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1例患者死于感染后多器官衰竭.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优质的膜式氧合器,合理的血液稀释度,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病手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和4:1含血冷停搏液(St.Thomas液)在全机器人心脏瓣膜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及其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2007年3月至2012年8月使用达芬奇(da Vinci.S)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周围体外循环(PECC)下完成心脏瓣膜直视手术111例,其中二尖瓣成形79例,二尖瓣置换32例。在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PECC。心肌保护分别采用HTK液(n=46)和4∶1含血冷停搏液(n=65)灌注,使用BD14G静脉穿刺针作为停搏液灌注针,经胸壁穿刺进入胸腔后插入升主动脉,TEE评估停搏液灌注针插入的深度、位置及停搏液灌注效果。HTK液经升主动脉一次性灌注1 300~3 000 ml(25~30 ml/kg),灌注时间4~6 min,灌注压力200~250 mm Hg;使用4∶1含血冷停搏液者,首次灌注剂量1 000~1 500 ml(20 ml/kg),灌注压力300~380 mm Hg,灌注流量250~350 ml/min,以后每20~30 min半量复灌。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自动复苏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心肌酶CK、多巴胺用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及胸腔引流量等亦无显著差异(P>0.05);HTK液组停搏液用量明显多于含血停搏液组(P<0.01);术中钠离子明显降低(P<0.05);液体总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HTK液和含血冷停搏液在机器人心脏瓣膜手术中均能获得相同的心肌保护效果,HTK液不影响手术进程,较为实用,但易导致血液过度稀释及低钠血症,需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方法分析我院近两年65例70岁以上患者,体外循环中中度血液稀释,应用康斯特保护液(HTK)一次灌注进行心肌保护,部分应用4∶1冷血停搏液顺灌-开放升主动脉前温血灌注心肌。灌注中采用中高流量2.4~2.8 L/(m2.min),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2~40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2~186 min,心脏自动复跳43例,自动复跳率66.1%。术后死亡6例,59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个性化灌注方案,加强围术期体外循环管理及重要器官保护,及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体外膜肺支持技术,可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令凤  杨康  张玉霞  廖克龙  王海东 《重庆医学》2004,33(12):1773-1774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3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其余均采用中低温(26~31℃)体外循环方法.选用膜式氧合器,大剂量胶体预充,氧合血持续灌注,术中行常规和改良超滤相结合.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43~232min,心肌阻断24~161min,停循环时间25~62min,心脏自动复跳率76%,死亡21例,余康复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救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