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对脑卒中不同分期运用不同针刺治疗原则结合中药分型辨证论治,综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设综合康复组、康复组、针药组,三组分别经过30天的治疗以后,对各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ADL的Barthel指数评分,并在三组间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康复组和针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及针药组(P〈0.01)。结论:进行脑卒中偏瘫功能康复需要运用现代康复技术同传统的针灸、中药结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邓建华 《辽宁中医杂志》2012,(10):1994-199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63例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天。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MMESE、简式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自在MMESE评分、简式FMA及Barthel指数的自身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各评分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显著改善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认知、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血通腑方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作用。方法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活血通腑方和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于治疗后4周按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和反映ADL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及疗效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通腑方合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稳定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以被动运动为主的康复措施;观察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平衡康复训练、中医推拿及针灸以及中药内服外用等。于康复训练开始前、康复训练6个月时评价临床神经功能(NIHSS)、肢体平衡(Berg评分)及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组间NIHSS、Berg、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6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Berg、FMA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较好地恢复了患者的肢体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配合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督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针卒中后偏瘫患者,针刺取百会、风府、神庭、人中、腰阳关、命门、中枢、大椎,并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并与单纯针刺组相比较。3周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定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 I)评分,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B I)指数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督脉配合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中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双侧肢体康复治疗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患病7天内即进行康复训练)方法中,健患侧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和仅对患侧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FMA)的影响。实验组均给予双侧肢体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惠侧肢体康复训练,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对每例患者入组时、病程1个月时分别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1个月ADL能力和FMA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得出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中,双侧肢体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与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并在镐小时后开始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进行疗效评分,运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偏瘫侧的肢体运动功能;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银杏达莫与早期康复能够有效地促进脑梗死患者恢复健康,对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中物理因子的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时照组各20例。分别进行应用物理因子的康复训练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在训练前后对患者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水平,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进行评估,及进行Brunnstrom分级。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目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并对应用不同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1个月后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Brunnstrom达VI级以上(包括VI级)的样本率分别进行统计处理,实验组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前IV级以上5例,康复训练后23例进步45%;下肢功能康复训练前IV级以上7例,康复训练后28例进步52.5%,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thel指数评定康复训练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应用物理因子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可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治疗组2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取肩髑、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行热补针法,留针20min,共治疗3星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星期进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cheH旨数评定量表评估。结果:治疗组显著进步14例、进步12例;对照组显著进步6例、进步11例、无进步7例,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nhel指数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1.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5),Banhel指数评分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针刺+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综合组和对照组各48例,综合组采用针刺(头皮针+体针)的同时,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针刺(头皮针+体针),但病人自行随意锻炼,用Brunnstrom 6期评定法和修定的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评定病人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综合组病人上下肢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下肢活动能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提示针刺配合运动康复训练比单纯针刺治疗,对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脑梗死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AD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采用改良的Ashworth法(MAS)评价肢体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FMA)评定法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生活自理。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明显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综合康复组32例、康复组30例、针灸组30例和药物组28例。用Fugl-M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FMA’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之间治疗前后比较,针灸加康复的综合康复组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1);针灸组与康复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优于单纯药物组。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极大促进脑卒中偏瘫肩的康复,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林晶晶  张丹  李玥 《新中医》2022,54(19):44-4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 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评价2 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 量表中的运动功能评分和四肢感觉评分评价运动功能和四肢感觉功能,采用Barthel 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洛文斯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 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检查治疗前后血液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00%,高于对照组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LOTC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LOTCA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较好,可改善感觉、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认知功能,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7.
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头针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单盲、随机对照原则,选择135例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45例),康复组(45例),头针组(45例)。分别采用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单纯现代康复治疗和单纯头针治疗。治疗6个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6个星期后,三组患者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与治疗前自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康复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对比,头针康复组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及早介入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二者合用,协同提高疗效,可作为脑卒中早期康复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d、治疗30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5d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5、30d后2组下肢Ashworth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醒脑开窍基础上采用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结果:两组在Ashworth、CSI痉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指数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明显,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赵素萍 《河南中医》2014,(9):1823-182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有效率为92.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降低,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