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2.
络脉理论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其认为病邪侵袭人体后存在"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的发展过程,是指导疑难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重要学术理论。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病毒侵袭皮肤,沿神经网络流转并发病,与络脉理论相合。根据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可将络脉分为阳络、气络、血络、阴络,据此论治带状疱疹应注意:阳络损伤,宜温阳通卫、清热散邪;气络损伤,宜补其不足、通其脉络;血络损伤,宜养血调营、通散调畅、凉血散血;阴络损伤,宜疏肝利胆、化湿通络、填补肾精。  相似文献   

3.
闫思琪  冯利民 《河北中医》2023,(1):129-132+153
原发性高血压病程漫长,治愈困难,还可引起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微循环障碍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关系密切。中医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中医的络脉理论与西医的微循环有相似之处,中医所讲的络病发病机制也与原发性高血压有相通之处,因此本文从络脉与微循环的联系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以求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溯源探流,厘清经脉、经络、脉络、络脉等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血)脉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系统构建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提出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阐述脉络病变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以"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开展"脉络—血管系统病"生理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5.
《内经》络脉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络脉是经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络脉理论是经络学说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内经》对于络脉颇为重视,分别在有关篇章中,对络脉的循行和分布、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证候、络脉理论的临床运用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络脉理论。嗣后,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内经》的络脉理论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丰富和充实了脉络理论的内容。但是,由于一般囿于络脉在经络中的从属地位,而对络脉理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络脉理论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越来越显示出来了。有鉴于此,本文仅就《内经》中的络脉理论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阐述了玄府络脉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生理病理关系。玄府除普遍认为的汗孔以外,还包含了气液出入的腠道门户;络脉是人体气血津液流通的细小通道。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病机是玄府闭塞,脉络失养,所以治疗当补养周身之气阴以充养络脉,调节闭塞之玄府以改善肺脏微环境。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结合络病学理论,总结白癜风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方药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内容,提出从络病学论治白癜风,认为白癜风发病总病机为:气血失和,脉络瘀阻;白癜风发生、发展及变化为络脉失养、外邪袭络及络脉瘀滞,络脉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其瘀滞导致皮肤失于滋养,发为白斑;络瘀既是发病原因亦是病理产物,遂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以“散邪通络”“祛瘀通络”“通补兼施”三个方面为原则,亦采用火针、艾灸中医传统治法祛邪通络,获效甚佳,以期为临床治疗白癜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十五络脉与十二经别的区别、十五络脉与经脉分支不同、十五络脉别入表里经位置考、十五络脉组成考、十五络脉与十六络脉辨、任脉络别出位置辨、十五络脉的治疗作用等7个方面对十五络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9.
王栩芮  张亚  何晶  康雯霖  郭静 《新中医》2014,46(5):247-248
<正>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而通络法则是基于络病学说,以宣通络脉为主的治疗方法。笔者谨就络病学说与带状疱疹的发病关系及运用通络法指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浅谈体会如下。1络病学说的发展及应用络病是以经络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即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脉络功能障碍或结构损伤的病变,其外延同时包括导致络脉  相似文献   

10.
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入通道和病变部位。部分络脉在体表可见,其变化可反映人体气血阴阳和寒热虚实状态,也是观察人体健康和疾病状态的窗口。中医师通过观察皮肤、舌下、视网膜、虹膜、巩膜、结膜等部位络脉了解病情,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患者在这些部位的络脉则发生明显变化。与肉眼观察相比较,用放大镜、显微镜等手段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能清晰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内容,更早、更准确地为我们提供疾病信息,其可作为体检、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络脉络病理论"源远流长,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之星,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早在《内经》中,已初步构建了络脉络病理论体系。继后,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喻嘉言乃至叶天士、王清任等均在理论和临床上发展了络脉络病理论。现代络脉络病理论的研究已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湖北中医学院邱幸凡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末率先开展了络脉理论研究,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并于1991年出版了《络脉理论与临床》专著。上世纪90年代末期,王永炎院士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认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和毒损络脉。其间,吴以岭教授也开展了络病理论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于2004年主编出版了《络病学》等著作,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辨治疑难杂病,取得了良好效果。遍阅医案,纵观诸家,医者取得显著的临床成就,无不与精通络理、善于治络有关。但限于历史原因,络脉络病理论还没得到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以至影响了对疑难杂病的治病效果,正如叶天士所说:"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因此,为了弘扬络脉络病理论,开拓对疑难杂病的辨治思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刊特开辟络脉络病研究专栏,欢迎有识之士赐稿,共同探究络脉络病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络病理论认识高血压与脑梗死,二者病理因素均为风火痰瘀虚,病在血脉,其病机变化符合络病气机郁滞、络脉痹阻、络脉绌急、络脉不荣及络脉损伤。  相似文献   

13.
“玄府-络脉”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细微结构,具有畅达气机、输布津液、运转神机、调和阴阳的作用。儿童大叶性肺炎发病率高,临床归属中医学“风温肺热病”范畴,热、毒、痰、瘀、虚是其主要病理因素,肺络凝滞、玄府郁闭、脉络失养是其病机关键。基于玄府-络脉理论,临床治疗急性期以解毒祛邪、开玄通府为主,恢复期注重充养脉络,同时化瘀通络贯穿始终,为儿童大叶性肺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久病入络”学说发展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为脉络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经脉"及"络脉"的概念,对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络脉病的诊断方法及其治疗。《金匮要略》奠定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首先提出了化痰通络法、辛散宣通通络法、虫蚁搜剔通络法和行气活血通络法等。汉代之后历代医家对脉络学说有了较大发展,表现为对心痹、心痛、胸痹、中风等病的研究。明清时期是"久病入络"学说的成熟期,主要表现在叶天士"久病入络"及其相关络病理论及络病治法的提出,至叶天士以后的近代及现代"久病入络"学说趋于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5.
刘雪琴 《河北中医》2007,29(7):658-660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初步论述了络脉的循行、生理及病理,为络病理论奠定了基础。至汉代张仲景进一步发展了络病理论,主要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他论述了部分络脉病证及与络脉有关病证的病机、诊法和方药。张仲景之后,历代也有一些散见的关于经络瘀滞病证的论述,但均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关于络脉受病的辨治理法。至清代,叶天士在继承前人学术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总结出较为完整的络病辨治理法,从而发展了前人的学术成果,使络病理论初成体系。至现代络病理论得到充分重视,日益完善。现就近年关于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络脉1.1络脉的定义目前所言的络脉,其意义不断递进延伸,较前有了更加清晰深邃的内涵。现对络脉概念认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1从广义与狭义来认识雷燕[1]认为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  相似文献   

16.
依据《内经》血脉理论,从中医学理论角度阐述了导致高血压的病机是心营过劳、营血壅盛、络脉阻滞,以及3者与心、肝、脾、肺、肾5脏的关系。同时指出,络脉气滞、痰瘀阻络、络脉痹阻是高血压形成之后血管病变的中医病机。  相似文献   

17.
从络病的角度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结合络脉的结构功能特征探析RHD病因及现代病理特点,并以络脉为切入点探讨治法用药。认为RHD属中医学"心痹"范畴,正气亏虚,风湿热邪由表入里侵袭心络,脉络失和而发病。在RHD发病过程中,热毒滞络、络气虚滞、脉络瘀阻、日久成积为重要的病理特征。治疗上以通络为要,通补兼施。是以从络病的角度对风湿性心脏病病因病机进行阐发与分析,能为风湿性心脏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络病理论系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邪客络脉,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瘀血滞络,发为消渴,久病入络,体内血瘀、气滞、痰浊等互相胶结,损伤络脉。将脉络理论应用于消渴治疗中,辨证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阳虚寒凝、痰瘀阻络,以调气血、化痰瘀、通络等为基础治疗大法,辨证施治,未来研究当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络病理论分析络脉结构功能与其相关性,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舌下络脉诊法是根据舌腹面络脉或细脉的变化来判别人体气血之瘀畅的诊病方法。该诊法与传统舌诊相辅相成,可为辨病辨证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灵枢·经脉》云:“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舌下络脉诊法观察的是浮露于舌底的中小血管的变化。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在糖尿病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在胰岛素抵抗阶段,患者常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向心性肥胖、进行性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溶解、凝血等方面的障碍,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称代谢综合征。因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由单纯的治疗“消渴”,转到对糖尿病的前期进行干预,改善胰岛素抵抗,阻断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环节,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糖尿病与血管病变关系密切,络脉与中小血管和微循环具有相关性[1],因而笔者认为,舌下络脉诊法对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舌下脉络的形态、色泽有所不同。随着临床症状的加重,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病时,患者舌下络脉增粗明显,迂曲扩张,侧枝增多,色泽逐渐晦暗,甚至出现结节。临床上舌下络脉在的不同阶段改变可协助判断冠心病患者病情轻重,对未病患者作出疾病警示,指导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