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5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乙型肝炎之病因为湿毒之邪,病机演变由卫气而及营血.系湿毒为患,由于湿毒之邪性质多端,毒力强弱亦有转变,临床应根据卫气营血理论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依病变部位及湿毒偏重程度之不同辨证、立法、选方.运用卫气营血理论辨证分型,能够反映病变的浅深层次及其传变规律.治疗以祛湿解毒为主,根据人体正气之强弱、患病脏腑之不同、病变部位之浅深而配合应用疏利透达、芳化醒脾、清泄肝胆、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养肝、健脾、补肾等法.  相似文献   
2.
张田仓 《光明中医》2015,30(2):298-299
目的观察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症疗效。方法将8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口服地西泮。治疗组42例,口服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分别治疗两周后比较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3.
“久病入络”学说发展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为脉络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经脉"及"络脉"的概念,对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络脉病的诊断方法及其治疗。《金匮要略》奠定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首先提出了化痰通络法、辛散宣通通络法、虫蚁搜剔通络法和行气活血通络法等。汉代之后历代医家对脉络学说有了较大发展,表现为对心痹、心痛、胸痹、中风等病的研究。明清时期是"久病入络"学说的成熟期,主要表现在叶天士"久病入络"及其相关络病理论及络病治法的提出,至叶天士以后的近代及现代"久病入络"学说趋于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4.
李德珍  杨铭  马钢  张田仓  高世堂 《中医杂志》2006,47(10):767-769
蒲某某,男,39岁,因慢性肝炎病史10年,发热2周于2006年1月10日入院。  相似文献   
5.
刘弼臣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田仓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37-2138
刘弼臣教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经验丰富,见解独到。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易感外邪而致本病。强调心脾肾三脏之气血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基础,痰热、气滞、血瘀为主要病理改变。其辨证中切,立法严谨,遣方用药胆大心细,临证常依据病情进退而灵活运用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理气活血、化瘀通络,健脾益气、养阴和胃,温补心肾、回阳固脱,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等5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田仓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37-2138
刘弼臣教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经验丰富,见解独到。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易感外邪而致本病。强调心脾肾三脏之气血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基础,痰热、气滞、血瘀为主要病理改变。其辨证中切,立法严谨,遣方用药胆大心细,临证常依据病情进退而灵活运用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理气活血、化瘀通络,健脾益气、养阴和胃,温补心肾、回阳固脱,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等5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田仓 《中医杂志》2002,43(5):331-331
补骨脂,苦、辛,大温。归肾、脾经。功能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临床多用于治疗阳痿、滑精、尿频、遗尿及五更泄等症。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体会到补骨脂除有以上作用外,对牙痛亦有良效。如治张某某,男,52岁。因牙痛经多方治疗不效,转诊我处。问其病史,牙痛已3年余,遇热痛减,食冷痛剧,平素畏寒,腰膝酸软。查见牙齿松动,牙龈轻度萎  相似文献   
8.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以发热、腹痛、脓血便为主要症状。我科自1998年开始,应用中药灌肠治疗本病,效果甚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田仓  豆双全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55-1956
乙型肝炎之病因为湿毒之邪,病机演变由卫气而及营血。系湿毒为患,由于湿毒之邪性质多端,毒力强弱亦有转变,临床应根据卫气营血理论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依病变部位及湿毒偏重程度之不同辨证、立法、选方。运用卫气营血理论辨证分型,能够反映病变的浅深层次及其传变规律。治疗以祛湿解毒为主,根据人体正气之强弱、患病脏腑之不同、病变部位之浅深而配合应用疏利透达、芳化醒脾、清泄肝胆、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养肝、健脾、补肾等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