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针刺督脉穴为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为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督脉组(A组)、传统针刺组(B组)、单纯药物组(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清CRP测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CRP含量均有减少,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治疗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为主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
庞潇丽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29-2031
目的探寻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患者c反应蛋白(CRP)、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对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及血清CRP、UA水平检测,分析颈动脉斑块数量与CRP、UA的关系。结果2处和≥3处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RP和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1处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RP和UA水平与无斑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与UA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CRP和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数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UA水平,可以预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刺颅骨缝区(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痰证患者血清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和单纯药物(A组)治疗急性CI痰证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MDA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MDA含量降低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B组血清MDA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差异显著(P〈0.05,P〈0.01),B组较A组更明显地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P〈0.05)。结论头针加药物治疗性脑梗死痰证患者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降低血清丙二醛的含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  相似文献   

4.
阮甦  张益伟 《新中医》2012,(10):102-105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促进患者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机理。方法:选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做为正常对照组;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针刺加药物治疗)20例.治疗B组(单纯药物治疗)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IL-10、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6第1天、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的浓度,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0含量呈动态变化,发病后24h内无明显变化,第3天时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后逐渐下降。其中治疗A组血清IL-10含量于第3天开始升高,第7天达高峰,与治疗B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含量亦呈动态变化,发病后24h内升高,随着脑梗死患者病情的稳定后逐渐降低,治疗A组降低程度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A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总有效率达100%,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IL—10的表达,降低IL-6的表达,发挥其生物活性,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这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内镜鼻胆管引流结合中药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补体c3、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将16例急性胆道感染患者(A组)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C组,9例)采用经内镜胆道引流加中药治疗,常规治疗组(D组,7例)采用手术胆道引流,并将同期单纯胆囊结石患者18例(B组)作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CRP和IL-6水平结果治疗前:A组与B组比较补体C3降低,CRP及IL-6均出现显著增高(P〈0.05或P〈0.01):治疗后:C组一般临床状况改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补体C3逐渐上升,CRP和IL-6均明显下降,与D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 内镜结合中药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疗效显著,辨证运用中药能降低血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促进免疫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泰脂安胶囊与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脂水平变化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泰脂安加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20例,口服泰脂安胶囊O.9g,每天3次,同时睡前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阿托伐他汀mmg组(B组)20例,睡前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泰脂安加阿托伐他汀20mg组(C组)20例,口服泰脂安胶囊0.9g,每天3次,同时睡前服用阿托伐他汀20,n异。3组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各组血脂、Hs—CRP水平。结果:A组、B组和C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TC、TG、LDL—C均显著降低,HDL—C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而B组和c组均有5%的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结论:泰脂安胶囊与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可保证疗效,减少阿托伐他汀用量,减轻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RP(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标本10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标本120例,测定血清hs—CRP含量并与120例非急性脑梗死者作比较,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组血清hs—CRP含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测定血清hs—CRP浓度可为临床评估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复制温病湿热证模型,比较2种不同生物致病因子所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分子免疫学特征。方法:结合高脂饮食及湿热环境建立MHV—A59病毒、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6只,正常组(A);单纯湿热因素组,即湿热组(13);病毒感染湿热组,即湿热加病毒组(C);细菌感染湿热组,即湿热加肠菌组(D),检测相关免疫及炎症指标。结果:造模后C、D组小鼠肛温较造模前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造模后A、B组小鼠体重较造模前增加(P〈0.05);而C组小鼠体重较造模前降低(P〈0.01)。造模后c组外周血CD8’值较A、B、D组降低(P〈0.01);CD4^+/CD8^+比值升高(P〈0.05)。造模后C组肝脏组织核因子KB(NF_KB)表达较A、B、D组升高(P〈0.01)。造模后C、D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与A、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组TNF—α水平升高较D组更为显著(P〈0.01)。造模后B、C、D组吖干扰素(IFN-1)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造模后C、D组IFN-1/白细胞介素-4(IL-4)比值较A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造模后B、D组小鼠胃黏膜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OD值升高,与A、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病毒作为特殊生物致病因子引入温病湿热证模型的构建,是一种新的病证结合模型;其免疫学特征是以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系列免疫炎性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皂针颗粒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皂针颗粒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机制。方法: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治疗组38例采用纯中药制剂皂针颗粒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CRP和TNF-α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愈率治疗组分别为92.10%、71.05%,对照组分别为82.86%、62.86%,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CRP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CRP和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皂针颗粒治疗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有显著疗效,其机理可能与皂针颗粒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马晓昌  陶丽丽 《北京中医》2009,(12):948-950
目的总结中药复方清眩调压汤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病例收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单用培哚普利组(A组)和培哚普利+清眩调压汤组(B组)各32例。记录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等情况,以及临床症状、血脂、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ngⅡ水平的改变。结果A组、B组显效率分别为53.1%、75.0%,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3.8%,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HR)、收缩期血压(SBP)、舒张压(DBP)、周围脉博(PP)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5.6%、96.8%,显效率分别为46.9%、5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方面,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在降低LDL—C方面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Hs—CRP、AngⅡ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除基础治疗外,给予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55例仅给予基础治疗,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SS、MRS评分,检测血清hs—CRP水平,监测用药期间血压变化,并于发病后90d随访MR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血清hs—CRP均降低(P〈0.05),且尤瑞克林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血压无明显波动(P〉0.05);90d随访发现,治疗组的90dMRS评分较对照组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尤瑞克林可安全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并显著降低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血糖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临床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按照患者的血糖水平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46例,全部为高血糖患者;B组患者40例,全部为血糖正常患者,对两组患者脑梗死预后进行比较观察,对高血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准确评价。结果:A组患者的病情加重率较B组明显高出很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B组比较明显低很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症会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会使疗效降低,加重率增大,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恩必普(NBP)对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恩必普200mg,每日4次1:2服。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时评定两组总疗效,采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别在确诊后24h内和治疗7d、14d、28d时测定血清hs—CRP,另选40名健康体检者检测血清hs-CRP为正常组。结果治疗组14d、21d、28d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NIHS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纽治疗后7d、14d、28d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Ba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组、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d、14d后,治疗组hs—CRP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恩必普可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应用恩必普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减轻炎症反应,对改善脑梗死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予缬沙坦和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观察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尿沉渣红细胞、24h尿蛋白定量(Upro)、血肌酐(Scr)、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70.0%,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Upro下降(P〈0.05,P〈0.01),且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以治疗组为优。治疗组血清CRP降低显著(P〈0.01),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灯盏花素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可减少Upro、降低血清CRP水平,对慢性肾炎有较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薛凌  王丽娟  郭镜 《新中医》2012,(2):13-14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浓度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50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2例,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7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每天10mL。连续用药2周。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2周末测定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血清c反应蛋白(C1KP)、sCD40L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尸〈o.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尸〈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C、TG、LDL-C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DL—C水平升高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Q5)。2纽治疗后sCD40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sCD40L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调脂等作用稳定斑块,使UA患者受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治疗,血脂康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脂康治疗0.5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心功能和CRP水平。结果(1)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期末内径治疗后两组均显著下降(P〈0.05),且血脂康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E/A峰比值显著上升(P〈0.05),且血脂康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CRP:治疗后血脂康组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脂康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能降低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不同阶段脑脊液(CSF)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探讨CRP的水平与脑损伤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40例患者和10例正常(志愿者)在第1天、3天、7天、14天时脑脊液和血清中CRP的含量变化,用统计学方法:t检验、x^2检验和相关系数分析其数据.结果:重型组CSF和血清中CRP含量在受伤后1天内明显升高,之后开始逐渐上升,7天达到高峰,维持到14天,但均显著高于相应时相的轻中型组中CRP水平(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到高峰期CSF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血清(P〈0.05);轻中型组中CRP水平在受伤后1天内明显升高,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4天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和血清中早期CRP的水平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SF和血清中CRP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细胞损伤敏感指标,可以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子,对判断病情、治疗效果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阴阳经对穴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患者按随机单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100例。A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阴阳经对穴针刺方法;B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阳经穴针刺方法;C组采取西药常规治疗方法。14天为1个疗程,三组均治疗1个疗程,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的Hcy水平变化。结果:A组和B组治疗前后的Hcy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治疗前后的Hcy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的Hcy水平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阴阳经对穴针刺及阳经穴针刺均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且阴阳经对穴针刺疗效优于仅阳经穴针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43例)和立普妥组(44例),治疗3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C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CRP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变薄(P〈0.05),斑块明显缩小(P〈0.05)。通心络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虽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立普妥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除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心络抗颈动脉粥样斑块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CRP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脂检测在冠心病(CHD)发病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0例CHD患者,其中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A,50例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B,5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组C,另外选择同时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4组患者hs—CRP、TG、TC、HDL—C、LDL—C、ApoAl及ApoB7项指标,对比分析CH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3组CHD组患者上述7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组CHD组患者的hs—CRP、TG、TC、LDL、Apo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poAl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CHD的早期检查和诊断过程中,hs—CRP联合血脂检测对CHD预测有着良好且积极的作用,两者的联合检测能够及时、准确地反应CHD患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