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牵引角度治疗颈椎病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模拟力学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牵引角度下颈椎的不同生物力学过程,探讨最佳的颈椎牵引角度.方法:通过建立精确的颈椎(C4/6)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10°、后伸10°位对颈椎施加相同的力学牵引载荷,得出颈椎体、椎间盘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屈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边的后外侧神经根出口位置,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的后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后伸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处,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前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结论:前屈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神经根的刺激,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后伸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椎动脉的刺激,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角度牵引体位做对比,通过JD-4型肌电图机观察角度牵引对家兔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F波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角度牵引各组家兔患侧肢体上肢尺神经及正中神经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前屈15°位与后伸15°位和中立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立位与后伸15°位比较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5),角度牵引前屈位对F波传导速度的增快较中立位、后伸位更为显著。结论:角度牵引是通过减轻病理因素的刺激、调整颈椎动静力平衡来改善对神经根、颈交感神经和节、窦椎神经的压迫与刺激,角度牵引以前屈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屈位和中立位两种不同牵引角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愿接受牵引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根据颈椎增生部位和颈椎曲度情况,以5∽20&#176;前屈位牵引治疗,对照组以中立位(垂直0°)牵引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组总有效率52.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20°前屈位牵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较佳牵引体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X线片及受累神经根定位选取合适的前屈角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角度牵引体位做对比,通过β-内腓肽(β-EP)抗体试剂盒检测观察角度牵引对家兔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β-EP值的影响和C反应蛋白(CRP)试剂盒检测观察角度牵引对家兔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CRP值的影响。结果:角度牵引各组家兔β-EP值和CRP值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前屈15°位与后伸15°位和中立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立位与后伸15°位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内前屈位对于β-EP值的升高较中立位、后伸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内前屈位对于CRP值的降低较中立位、后伸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屈15°位角度牵引对颈椎病家兔模型血清β-EP、CRP含量的改善最为显著,是临床治疗下颈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最佳角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仰卧前屈拔伸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有效椎管横截面积的影响,探讨其改善有效椎管横截面积、减轻脊髓压迫的可能性。方法: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其主要压迫节段均为C_(4~7)任一节段,压迫区域均位于椎管内,并已行仰卧前屈拔伸牵引、中立位、后伸位三种状态下的颈椎动态磁共振检查。利用Image J软件测量每个患者三种状态下主要压迫节段的有效椎管横截面积,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患者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下的平均有效椎管横截面积为(147.79±28.87)mm~2,中立位为(137.45±31.97)mm~2,后伸位为(118.50±31.23)mm~2,三者之间差异明显(P0.01)。结论:在三种状态下,有效椎管横截面积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仰卧前屈拔伸牵引中立位后伸位,提示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能增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有效椎管横截面积,减轻脊髓压迫,提供一定的修复空间,为防止脊髓进一步受压导致病情进展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牵引对颈椎椎间关节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不同角度下牵引对颈椎椎间关节的作用,采用建立完整的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前屈、后伸0~30°共1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椎间关节应力分布及其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正常颈椎椎间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垂直轴上的压应力,力值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尤以C5~6、C6~7为主,在牵引作用下,前屈位可将其转变为拉压力,后伸位仍为压应力,二者都随角度的加大而逐渐加大.表明颈椎牵引早期应在前屈或后伸0~10°下,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角度颈部坐式牵引治疗中青年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7例神经根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给予中立位(垂直0°)牵引治疗;观察组49例,根据颈椎增生部位和颈椎曲度情况,以5°~20°前屈位牵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3.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92%,组间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接受牵引术后的疼痛评分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颈部坐式牵引治疗神经根颈椎病时,以5°~20°前屈的角度进行牵引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对促进恢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杨开洋  席莉  刘智斌 《陕西中医》2012,(10):1425-1427
目的:证明角度牵引能够使家兔颈椎的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椎管容积增大,减轻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使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加速消散,并具有抑制颈椎的退变,使颈椎发生蠕变,使颈椎小关节的刚度及应力下降等作用。使神经根与颈椎的固有平衡得到恢复,以此消除CSN的发病基础,达到减缓症状以及治愈疾病的目的,并探讨疗法对改善眩晕症状、神经压迫症状的作用机制。结果:空白组与模型组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与角度牵引各组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有显著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中立位与后伸15°位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05),前屈15°位与后伸15°位和中立位相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①应用强制应力低头位45°每天5h可成功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②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③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敏感,F波传导速度是检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灵敏指标。④角度牵引组中前屈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9.
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前屈位和后伸位时颈肩部不适的疗效。方法:200例患者中前屈位牵引100例(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后伸位牵引100例(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49例),2个疗程后,采用日本田中靖久的评定法及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进行量化评定及2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结果:前屈位治疗组治愈33例,总有效率96.1%,对照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为81.2%;后伸位治疗组治愈30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治愈14例,总有效率为69.4%;前屈位与后伸位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屈位与后伸位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治疗前后,生理曲度有所改善,椎间隙狭窄稍有改善,在改善椎体骨质增生方面无明显作用。结论:角度牵引治疗前屈位和后伸位颈肩部不适的颈椎病疗效优于垂直牵引,是一种安全、合理、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卧位偏向牵引联合中药薰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卧位偏向牵引组、卧位常规牵引组、坐位牵引组,每组40例。卧位牵引治疗包括前屈位牵引8 d、中立位牵引2 d、背伸位牵引4 d;卧位偏向牵引组在前屈位牵引时采用卧位偏向牵引,中立位、背伸位牵引时采用常规卧位牵引;卧位常规牵引组全程采用常规卧位牵引法牵引;坐位牵引组采用传统坐位间歇牵引法。3组患者均采用中药薰蒸治疗。牵引和中药薰蒸均每日2次,连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情况,测量患者颈椎旋转、前屈活动度,采用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斜方肌的杨氏模量值。结果:(1)颈部疼痛VAS评分。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均小于治疗前[(5.70±0.82)分,(1.43±0.68)分,t=37.779,P=0.000;(5.43±0.81)分,(2.53±0...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家兔颈椎间盘倾斜角度的侧面出发,研究推拿手法与颈椎曲度、生物力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家兔颈椎进行CT扫描,通过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将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运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及ANSYS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软件对图像和三维颈椎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三维模型同一椎间盘节段倾斜角度比较:相同椎间盘节段颈屈后伸位模型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椎间盘1、3、5、6节段颈屈后伸位模型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屈20°应力下同一颈椎节段不同曲度模型间应力比较:颈屈后伸位模型椎间盘倾斜角度虽然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但变化不大.结论:颈屈后伸位(即模拟推拿后伸手法)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变化处于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拔伸斜扳推拿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与神经根比邻关系的影响。方法: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用拔伸斜扳推拿治疗,对照组50例用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椎间盘与神经根位置变化、椎间盘形态的改变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神经根比邻关系的改变及椎间盘形态的变化可能是拔伸斜扳推拿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反悬牵引下腰背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反悬牵引配合腰背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等方法进行设计,采用手指指地距离,电子测角仪、肌肉硬度疼痛测量仪对直腿抬高和脊柱侧弯活动度,肌肉疼痛硬度测量,ADL、VAS、心理测评量表测等方法,观察反悬牵引下腰背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电脑平牵。结果:反悬组和平牵组治疗后两组的各项积分明显减小,但反悬组各项测试指标明显优于平牵组,经Ridit分析,反悬组疗效优于平牵组。结论:反悬牵引下腰背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电脑平牵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零位牵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30例肱骨近端骨折闭合复位后,进行零位牵引,以3周检查后决定是否拆除,胸前位再固定1周后,开始肩关节的功能锻炼,采用Neer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30例患者通过零位牵引治疗后,优22例(73.3%),满意6例(20%),不满意2例(16.7%),失败0例(0%)。结论:零位牵引方法的优点是解除牵引后肩关节能够快速恢复至正常功能位,病人痛苦少,无需手术,是较为简便,又确实可行的保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仰卧位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中医正骨》2009,21(10):9-11
目的:比较仰卧位牵引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对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216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牵引组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坐位动态成角牵引的总疗效优于仰卧位牵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39)。其中,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仰卧位牵引(P=0.027),而对其他类型颈椎病而言,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和仰卧位牵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仰卧位牵引比较,坐位动态成角牵引更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二头弹拨六向牵引法配合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热敏灸组、二头弹拨六向牵引组(牵引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热敏灸组给予热敏灸治疗,牵引组给予二头弹拨六向牵引法,治疗组给予二头弹拨六向牵引法配合热敏灸,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相关评定。结果:治疗组治愈41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热敏灸组治愈20例,显效28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7.5%;牵引组治愈26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8%。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热敏灸组和牵引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热敏灸组和牵引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热敏灸组和牵引组(P〈0.05)。结论:二头弹拨六向牵引配合热敏灸能明显提高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更有效的改善肩关节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拔伸斜扳推拿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拔伸斜扳推拿组5O例和中西药物组5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血浆ET检测,观察两组患者血浆ET的变化。结果:拔伸斜扳推拿组治疗后血浆ET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中西药物组治疗后血浆ET水平略有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ET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低血浆ET水平可能是拔伸斜扳推拿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全面检索CNKI(1989~2012年)、VIP(1989—2012年)、万方(1989—2012年)等数据库,收集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经筛选,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12篇文献作为Meta分析对象。用Co—chrane协作网免费提供的Review Manage5.0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项研究经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12项研究同质性检验结果,x^2=4.65,自由度为11(P=0.95〉0.1),表明12项研究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分析计算、汇总统计量。OR合并后经Z检验:Z=7.94(P〈0.00001),说明针刀和其他疗法相比,临床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临床证据表明,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推拿、牵引等疗法,但鉴于本研究纳入的方法学质量偏低、样本量有限,尚需要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大样本、科学规范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