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颈椎旋转手法被广泛应用于颈部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明确,但临床发现其存在一定风险。作者前期研究发现颈椎旋转手法会降低粥样硬化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但尚不明确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定位/非定位)及不同程度(轻/中/重度)粥样硬化对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目的:探索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及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新西兰兔根据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及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干预随机分为重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中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轻度粥样硬化+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正常兔+定位/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共8个实验组,以及轻/中/重度粥样硬化+无手法干预共3个模型对照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不同颈椎旋转手法及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同一程度粥样硬化情况下,不同手法干预对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不同颈椎旋转手法”与“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均是影响颈内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主效应因素;(2)对于轻度及重度粥样硬化,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及非定位颈椎旋转手法均会降低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市售桡骨远端小夹板尺度规格、力学性能。方法用随机抽样法将4家桡骨远端木制夹板分为GM组、HM组、JM组、XM组,可塑型夹板分组为GK、HK、JK、XK组,各组30付。对比分析各个夹板长度、宽度、厚度,木质夹板表面粗糙度、力学性能。结果 4家木制夹板的掌、背、尺、桡侧板的长和宽、厚度、表面粗糙度、最大加载值、强度值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各类可塑夹板掌、背、尺、桡侧板的长、宽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厚度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各厂商生产的小夹板产品规格不一,不够规范,没有统一标准,提示小夹板规格标准化的建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牛膝醇提物含药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实验兔骨关节炎模型关节局部骨组织超微结构及炎症小体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实验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牛膝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每组4只,分别予等量蒸馏水及牛膝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灌胃1周后采血制备含药血清,用牛膝醇提物不同浓度含药血清连续...  相似文献   
4.
苗峻  蒋顺琬 《黑龙江医学》2003,27(12):920-920
我院骨科自 1 999- 0 6以来 ,对收治的 2 1例 (2 6个 )跟骨粉碎性骨折均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结合U型石膏外固定治疗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均为闭合性粉碎骨折 ,男 1 8例 ,女 3例。年龄 2 0~ 35岁。坠落伤占 1 9例 ,车祸伤 2例。其中 ,双跟骨骨折 5例 ,合并脊柱骨折 4例。受伤至就诊时间最短 0 5h ,最长 2d。本组 2 1例经摄片均有不同程度的贝累氏角减小 ,其中 1 5例波及跟距关节面 ,严重跟距关节面塌陷 9例。2 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患膝屈曲 90° ,助手站在患肢外侧 ,用手臂夹住患侧大腿近…  相似文献   
5.
唐吉平  蒋顺琬  罗强  曾强 《中国骨伤》2005,18(7):396-399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年5月-2002年6月收治中青年股骨颈骨折102例(GardenⅠ、Ⅱ型40例,Ⅲ、Ⅳ型62例),采用Richards钉内固定(A组)26例,AO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B组)32例,股方肌骨瓣转位移植加多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C组)44例。结果:所有病例经平均39个月的随访,三组病例骨折愈合时间分别平均为192、145、94d,C组和B、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骨折愈合率平均为73%,91%,100%,C组和B、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功能优良率分别为50%,75%,95%,C组和B、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髋内翻发生率、股骨头坏死率分别为15.04%,12.56%,6.81%和23.08%,15.63%,6.81%,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股方肌骨瓣转位移植加多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具有愈合时间短,骨折愈合率和功能优良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ESSYS技术与椎间盘镜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骨科住院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TESSYS技术组)及对照组(椎间盘镜技术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卧床时间、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情况;对比术前、术后1、3、6、12、24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于术后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56.92±23.83) min vs.(71.88±20.11) min,t=1.658,P=0.045]、切口长度[(0.89±0.13) cm vs.(3.59±0.92) cm,t=15.784,P=0.000]、术中出血量[(17.74±5.63) ml vs.(93.92±40.55) ml,t=27.944,P=0.000]、术后下床时间[(24.88±1.95) h vs.(72.77±3.74) h,t=4.332,P=0.000]、卧床时间[(5.02±1.22)天vs.(14.78±3.86)天,t=4.332,P=0.001]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1个月ODI评分[(16.99±2.77)vs.(19.07±2.14)]、JOA评分[(18.44±1.52) vs.(17.78±1.59)]、下肢VAS评分[(6.48±1.34) vs.(7.15±1.42)]、腰部VAS评分[(3.11±1.02) vs.(3.56±1.24)]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67%vs. 87.50%,P0.05)。结论与椎间盘镜治疗术相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速度快等优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椎体问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31例有严重腰痛和(或)神经根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患者,其中22例合并有脊柱滑脱,采用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游离“人”字形椎板植入椎体间植骨融合,观察复位情况、融合率、并发症等。结果经随访所有病例均骨性融合。22例并脊柱滑脱病例,完全复位13例,部分复位9例。疗效评价:优29例,良2例。并发症:术后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牵拉伤1例。结论有严重腰痛和(或)神经根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患者,可采用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游离椎板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6 6例 74足跟痛症患者 ,依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 ,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 (包括跖腱膜切断与跟骨刺摘除、跟骨钻孔减压、胫后神经跟骨内侧枝切断等手术方法 )。结果 随访 6个月~ 10年 ,平均 4年 3个月。按疗效评定标准 ,优 5 0例 ,5 4足 ,良 15例 19足 ,差 1例。优良率 98 6 4%。结论 依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顽固性跟痛症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自1998—200B年,作者采用髌旁纵弧形切121,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的方法治疗髌骨骨折92例,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复方黄连液对慢性骨髓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和复方黄连液对它的影响.将64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复方黄连液组和庆大霉素组各32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患者红细胞免疫诸指标的变化,并将治疗前指标与正常人对比.结果显示,慢性骨髓炎患者红细胞免疫诸指标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0.01);在治疗后3个月,所有病例的红细胞免疫指标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且复方黄连液组优于庆大霉素组(P<0.05~0.01).表明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复方黄连液能显著提高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为临床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