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药归经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贾海忠  王志忠 《中医杂志》1998,39(6):369-370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进行的理论探讨促进了归经学说的系统化、规范化,同时为归经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至今未能确立公认完善的能够有效指导归经实验研究的原则和科研方法。本文综合分析了目前归经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归经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归经实验研究中现有实验方法的优越性及局限性,总结提出今后归经实验研究应从系统的药效学研究入手,并结合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探索更合理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药归经传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合阐述中药归经传统研究原理和方法的现状以及对其内涵的理解、分析,进而对归经原理提出主要是药物临床疗效,次为药物自然特性。研究方法有脏腑归经法、经络归经法、卫气营血归经法、三焦归经法。存在的问题是确定归经标准不统一与自然特性认识归经带有片面性。意在能为同道更好地研究归经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医方剂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以实验科学为基础进行方剂学的研究却是从60年代开始的。由于中药复方的研究难度较大,故掌握其研究的途径和方法非常重要。本文试就国内外有关中医方剂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作一概述,以供参考。方剂实验研究途径一、根据中药药理,选择相关项目,探求方剂实质: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和归经。现代研究表明,药性与植物神经系统、能量代谢以及机体机能状态有关。五味与归经显示了中药作用有一定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从大黄的实验研究探讨大黄的归经及归经的研究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黄属于最常用中药。现代科学对大黄已经积累了不少研究资料。本文试从大黄的某些实验研究结果与归经理论进行联系,探讨大黄的归经,进而探讨归经理论研究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6.
探讨归经的概念、源流,对归经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及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和分析。认为中医现代化的实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医,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两者的优势、特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并沿用至今,其腧穴归经方法,四肢部分至穴遵循《甲乙经》归经模式,另外还有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脉气所发”进行归经,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经脉变会”进行归经,以及根据腧穴部位进行归经。探讨该书腧穴归经的方法厦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为腧定归经、经穴增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丰  杨得坡 《新中医》1999,31(11):55-57
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发展 ,一些学者从微量元素、功效成分和药理药效等方面对中药归经学说进行研究 ,得出了不少有益的结论。鉴于此 ,笔者就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免疫学和现代药理学角度 ,分析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局限性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归经研究的成果与归经实质。1 归经现代研究的方法、原理及成果 1 1 体内分布法 该类方法着眼于药物直接作用脏腑经络 ,发挥药理作用 ,常用的技术包括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影、微量元素分析等。1 1 1 归经与作用部位 雷氏做了 2 0 5味常用中药归经和解剖…  相似文献   

9.
浅谈单体药物性味归经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药单体的性味归经是解决目前中药应用范围越来越小,中药临床运用的品种越来越少的方法。本文阐述了研究单体药物性味归经的意义在于可扩大中医药物的药源,充实中医药学,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丰富中医传统理论,真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从单体药物与中药的同一性及传统中药、现代西药中单体的性味归经研究阐明其研究的可行性,提出了单体药物性味归经的方法必须以临床研究为主,动物试验、文献研究为辅。  相似文献   

10.
尚遂存 《河南中医》2004,24(8):9-10
解决“精化、量化和标准化”这个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问题,首先是“精化”问题。而实现“精化”,势必导致原有中草药性味归经和各种中草药及其成分的相互作用规律发生改变,必须创建一套现代化的研究性味归经的科学方法,以加快中草药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理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用计算机以关键词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ALI”“ARDS”,全文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进行检索中西医结合治疗ARDS/ALI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后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对核心药物及其归经、性味、组方规律、核心组合等进行分析。结果(1)共纳入文献87篇,使用方剂90次,中药107味;(2)经分析宣白承气汤使用频次最多;(3)使用频次前三的单味中药分别是大黄、甘草、葶苈子;(4)中药四气以寒温常见,五味以苦辛甘居多,多归属于肺经、脾经和胃经;(5)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治疗ALI/ARDS新处方2个。结论客观呈现了目前中药治疗ALI/ARDS以治肺为关键,兼顾脾胃;以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泻下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2.
13.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中药药性与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其内在规律。方法在整理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药性与功效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药性与功效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单性能的研究难以完全表征药物的作用,需将四气、五味、归经等性能视为整体进行研究,方能突显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结论通过对药典中药性与功效数据的整理与关联规则分析,明确了每种性能所对应的主要功效,为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主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用药规律及药性。[资料来源]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选择文献量及依据]以"中医,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关键词,检索1989年1月至2013年3月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处方用药相关文献。初检文献1386篇,根据文题、摘要,排除重复,剩余209篇查找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108篇,涉及方剂108首,药物189味。[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CGN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分析有关方药性味、归经、功效。[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涉及药物189味,累计频次1185次,频次≥5次60味,累积频率82.11%;频次排序:黄芪(81.80%)茯苓(55.60%)丹参(46.30%)益母草(41.70%);功效类别排序:补虚(35.87%)活血化瘀(17.16%)利水渗湿(15.52%)清热(12.13%)。频次≥5次60味,药性973频次、药味1524频次、归经2502频次;药性排序:温(311)平(270)凉(196)寒(185)热(11);甘、苦、辛、淡四味计1354频次(87.81%);主归肝、脾、肾、肺、心、胃诸经,计2080频次(83.13%)。临床常以黄芪、茯苓、丹参与益母草为基础方,用药补虚为首,配伍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与清热药,提示CGN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瘀湿互结。[未来展望]治疗慢性肾炎重在补气健脾,活血泄浊。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dication regulari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based on hyperuricemia patents. Methods Access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 to summarzie the patents regarding hyperuricemia disclosured by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SIPO)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86-2015. Statisticall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TCMISS). Results The literatur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treating hyperuricemia were 1223, and 138 papers were included by excluding and screening, and contain 282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frequency, efficacy, flavor, channel tropism,and composition of the herbs used, we recognize that the efficacy of herbs in curing hyperuricemia is mostly clearing heat and promoting diuresis, invigor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dispersing stasis, alleviating water retention, and reinforcing deficiency concurrently. Flavors are mostly sweet, bitter, and cold. Channel tropism is mainly to liver, spleen, stomach, lung, and kidney. It provides the medication consideration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软件分析肩周炎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近5年治疗肩周炎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124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2个核心组合。结论:肩周炎常用的药物以补血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祛风湿散寒药、活血化瘀药为主,治法主要是益气补血、发散风寒、祛风湿散寒、活血化瘀。药物四气的分布以温、平、凉为主,五味的分布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的分布以肝、脾、心、肾为主。川芎、白芍、黄芪、桑枝、秦艽、甘草、当归、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姜黄是临床治疗肩周炎常用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7.
抗抑郁中药复方的组方特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冰清  邵欣欣  付晓凡  周梦婕  陈聪 《中草药》2021,52(11):3344-3352
目的解析中药复方中抗抑郁中药的宏观属性(四气、五味、归经等)分布规律及中药与现代药理作用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中药复方抗抑郁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出1018篇文献,整理出163首复方,涉及262味中药,8种现代药理作用机制;通过频数统计、关联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发现起到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多为苦、辛,温、寒,归肝、脾、心经的中药,且不同时代的用药规律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明代以前以"肺脾二经"为主,明代后期至现代以"肝脾二经"为主的用药规律。结论具备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属性及作用机制具备一定的分布规律,抑郁症可从肝脾论治,且与脑肠轴相关机制关系密切。这为新的抗抑郁药物及其成分的活性筛选以及抗抑郁药物的实验研究提供数据以及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分析潘敏求治疗肝积的方剂用药特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构建151首潘敏求治疗肝积门诊的方剂数据库,依次分析肝积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临床症状高频分布、证候分布、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高频用药组合、组方规律、新方配伍组合,运用“频次分析”筛选46味高频单味药(频次 ≥ 15),利用“关联规则”筛选15味高频中药配伍组合,43组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 ≥ 30%,置信度 ≥ 90%),进而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相关度 = 8,惩罚度 = 2)提取了7组新方组合。潘敏求用药以“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为主,强调中医辨证论治,体现调理脏腑、补益气血、攻补兼施、病证结合的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我国岭南和华北地区名老中医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用药规律异同。方法:从数据库和书籍搜集岭南、华北地区名老中医治疗NAFLD的处方,从用药频次、类别、性味归经与配伍规律的角度分析两地医家治疗NAFLD用药习惯的异同。结果:两地有16味共同的高频药物;主要药物类别均为补益药、利水渗湿药与活血化瘀药等;共同的核心药物配伍为泽泻、山楂、郁金、丹参和柴胡。差异在于岭南地区使用归脾经药物更多(P<0.05),多用白芍、决明子、茯苓、甘草、荷叶、莱菔子与三七(P<0.05);华北地区则多用赤芍、黄芪、当归与延胡索。结论:两地名老中医均以健脾祛湿、活血理气消滞为NAFLD的基本治则,各自特色在于,岭南更侧重健脾祛湿、益气养阴、理气化痰,且用药较平和;华北更侧重疏肝活血和养肝清热。  相似文献   

20.
单味药性五味与归经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国药典中261种单味药性的五味与归经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苦-辛,甘-咸,辛-咸间归经规律明显不同外,余均类似;相表里两经合并分析,对归经规律影响颇大。本文结果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