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不寐”,始于《难经》,《内经》称失眠为“目不暝”、“不得眠”或“不得卧”,睡眠和觉醒是阴阳转化的结果,即“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机体只要能维持这种正常的转化功能,就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相似文献   

2.
睡眠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睡眠和觉醒机制失常,从而造成以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多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睡眠和觉醒状态有关的疾病。睡眠障碍是临床常见病,在中医文献上有大量关于对"不眠"、"不寐"、"目不瞑""不得卧"等的描述,这些症状  相似文献   

3.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  相似文献   

4.
失眠在祖国医学典籍中,称之为“不寝”,“不得卧”“不得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失眠既是一种与多种病因有关的症状,亦可作为疾病单独出现,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分为心脾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四个类型进行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个人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睡眠及失眠的详细论述。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如果阳气主动运行受到影响,引起机体阴阳失和,就会产生失眠,诚如《灵枢·大惑论》所谓:“卫气不得入于阴,长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得瞑。”所以,失眠的治疗大法应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其“所在”主要在五脏,因此,补虚泻实,因势利导,扶助正气,  相似文献   

6.
单纯性失眠症主要表现为不能人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从而影响睡眠质量,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祖国医学将其归为“不寐”、“不得眠”或“不得卧”进行辨证论治。长期失眠者可导致焦虑、抑郁,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失眠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衰弱一病,临床上极为常见,以经常不得安睡为其主要特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睡眠障碍,属中医学之"不寐"、"不得眠"等病证范畴,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睡眠和觉醒机制失常的一种疾病.本研究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30例抑郁症,疗效显著,并与常规针刺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失眠在传统中医学典籍中称之为“不寝”、“不得卧”、“不得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衰弱”,严重者属于“神经官能症”范畴。失眠既是一种症状,亦可作为疾病单独出现,与多种病因有关,一般常见于脑力劳动者或突然受到刺激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理论,将本病分为心脾两虚、痰热内扰、阴虚火旺3个类型进行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寐是指睡眠时间或质量不足,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人的睡眠觉醒节律与自然界相应,“昼精夜瞑”是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状态,即白天精力旺盛,夜晚沉睡安眠。张振贤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辨治不寐病,发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是正常睡眠发生的基本要素,不寐的主要病机责之于阴阳失衡、气血失常,以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出现卫气白昼出营阴不利“昼不精”、卫气夜晚入营阴不利“夜不瞑”等病理现象。病位与五脏相关,辨证强调“五脏藏神”。临证重在恢复患者“昼精夜瞑”状态,总结出“育阴潜阳,水火相济”“调和气血,贯穿始终”“衷中参西,身心同治”等治疗原则,注重精神调摄,诊治中遵循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圆机活法,以致阴平阳秘、精神归平。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皆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金匮要略》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酸枣仁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味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5月间门诊收治的失眠患者60  相似文献   

11.
<正>失眠障碍是以频繁、持续的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眠难以维持,并引起患者对睡眠质量不满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这些睡眠问题时常伴随且困扰着患者,甚者引起其他功能的损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失眠障碍以重塑睡眠-觉醒节律为主,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三环类抗抑郁药、褪黑素等,因部分药物具有成瘾性、依赖性、宿醉感等不良反应,而在临床应用上已受限制,甚者已停用。中医学上将失眠障碍称为"不得卧""不得眠""不寐",早在《黄帝内经》中  相似文献   

12.
杨丽华  王建国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7-1018
以“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理论为指导,依据人体阴阳消长、气血盛衰、脏腑虚实与整个自然界密切关系,探讨人体阴阳、营卫、五脏主时的昼夜变化,以调整人体“睡眠-觉醒”的生理活动治疗不寐。  相似文献   

13.
失眠又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人睡困难,睡眠过程中易醒,以及醒后难以再入睡,患者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严重者甚至彻夜不眠。失眠常伴有头昏、健忘、心悸、多梦、乏力困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身心健康^[1]。针刺治疗失眠症具有简单可靠、无毒副作用的优势,而针刺的特色疗法有别于传统的针刺方法,治疗失眠症也是疗效卓越,在临床上往往能取得显效。现将特色针刺治疗失眠症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睡眠时经常不易入睡,或睡眠短浅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论述不寐的病因时说:“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现举不寐从肝论治验案三则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叶景华运用宁神合剂治疗失眠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症是指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好的病症,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多次觉醒,不能再入睡,清晨早醒,睡醒后不能恢复精力.中医称为不寐,是指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常无异常.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称为"不得卧"、"不得眠"以及"目不瞑"等.  相似文献   

16.
胶连安神颗粒治疗虚证失眠4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眠症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它表现为人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夜不能睡;睡眠不足5小时。临床常伴有心悸、多梦、健忘、记忆力下降、道精、月经不调等症候群。失眠症届中医学“不寐”范畴,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现代医学认为失眠症是由于身体原因、生理原因、精神原因、药物原因,特别是精神创伤或长期过度紧张疲劳等因素,导致大脑皮质持续保持兴奋,与抑制过程失去平衡,常伴发于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酸枣仁汤对血虚小鼠睡眠质和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综合放血法建立血虚小鼠模型,1.2g/mL酸枣仁汤灌胃2周,利用小鼠睡眠生物解析系统,记录脑电波和肌电波,分析睡眠觉醒量、不同持续时间睡眠觉醒波出现次数和睡眠时相转换等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给药结束后第1d,酸枣仁汤减少模型小鼠白天的觉醒总量,增加白天的非快动眼睡眠(NREM)睡眠总量,减少昼夜觉醒与NREM睡眠之间转换次数,改变持续时间为60-110S,120-230S和240-470S睡眠觉醒波出现次数,至给药结束第3d仍减少觉醒总量和增加NREM睡眠总量。结论:酸枣仁汤通过增加白天的NREM睡眠量和减少觉醒和睡眠之间转换次数来治疗血虚失眠。  相似文献   

18.
以中医文献为源,结合近期临床研究,探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睡眠节律紊乱提供中医治疗理论与思路。从阴阳跷脉的历史考究中总结其经脉循行特点、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其与脏腑的联系,结合中医及现代医学对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认识,发现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密切相关,跷脉论治睡眠障碍是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又称“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不寐的病因病机,现代中医学认为主要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人阴而发病。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命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总结为属阳的“昼精”和属阴的“夜瞑”,这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之间相互转化即表现为“觉醒-睡眠”周期,其转化的机制与全过程即为睡眠图景模式。该文介绍杜晓山主任对生理状态下睡眠图景模式的认识,以及对病理状态下失眠病机的认识,系统阐述了杜晓山主任以此论治失眠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