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头针治疗脑梗死即时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脑梗死的即时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下肢肌力为0~2级的患者,运用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行抽气泻法、进气补法和快速捻转法,针刺3次后观察肌力改善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上肢肌力提高1~2个级别者25例,下肢肌力提高1~3个级别者37例.提示:早期运用头针治疗脑梗死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头穴久留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头针不同留针时间对多发性抽动症(TS)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入选的62例TS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以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治疗主穴均取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配穴取顶颞前斜线、颞后线.观察组每次留针2 h,对照组留针30 min,隔日1次,观察治疗2个月.采用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YGTSS)和多发性抽动症综合量表(TSGS)为疗效评定标准,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等症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61.3%,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留针2 h与头穴留针0.5 h均可有效改善TS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大体一致,无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额旁1线、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每天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根据病情选择1.5毫针针刺双侧额旁1线、人中穴进行治疗。每间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8.0%。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额旁1线、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确切,可进一步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头针为主治疗少寐4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头针治疗失眠的效果.方法:取额中线、额旁一线,倾斜针体30.进针,得气后留针至次日清晨;体针视病机不同辨证取穴,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1日1次,每5日为1疗程.结果:48例患者经最长不超过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42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91%.结论:头针为主治疗失眠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头针对抑郁症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观察头针对抑郁症患者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12例抑郁症患者均接受头针治疗,取穴为顶中线(MS5)、额中线(MSI)和双侧额旁1线(MS2)。电针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接受PET检测。框取感兴趣脑区(ROI),将各脑区所得葡萄糖代谢放射性计数采用半定量方式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上述穴位头针能升高双侧额叶、双侧顶叶、右侧扣带回、右侧尾核和左侧小脑葡萄糖代谢,降低右侧颞叶、双侧丘脑葡萄糖代谢。结论 电针抑郁症患者顶中线、额中线和双侧额旁1线能影响不同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初步表明头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与其调整皮质一边缘通路功能障碍、提高脑区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背阴阳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抑郁患者144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头针治疗(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1周治疗5 d。治疗组给予腹背阴阳配穴针刺(肝俞、脾俞、肾俞、京门、期门、章门),1 d1次,1周治疗5 d。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26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0.28%;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79.17。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背阴阳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头穴动留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头穴动留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头穴动留针1 h,隔天1次,共治疗3个月.治疗主穴取顿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对照组口服维思通片.采用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YGTSS)为疗效评定标准,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3.4%,与对照组的60.0%疗效相当.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YGTSS量表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发声性抽动和整体损害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动留针与口服药物治疗相比,总疗效相当,但对于某些症状的改善更具优势,并且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龚晓强  王梅花  苏永立  黄涛 《河南中医》2009,29(12):1218-1219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确诊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选取双侧额旁1、2线、内关、足三里、太冲穴针刺,进针后,双侧额旁1、2线处针柄接G一6805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频率150—200次/min。对照组选双侧膈俞、内关、足三里、太冲和中脘穴,常规针刺。两组均留针30min,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48例,好转6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88.89%;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20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48.15%。结论:头针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神解郁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青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用调神解郁法针刺头针取额中线,双侧额旁2线;双侧肝腧穴,针刺1次/d,15次为一个疗程,进行疗效观察。治疗效果:55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2.73%。结论:调神解郁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青年抑郁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头体针治疗对中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55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77),常规体针治疗,主穴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风池、尺泽、委中。治疗组(n=78),在对照组基础上配以头针,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取偏瘫对侧穴位。两组治疗均为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总计治疗30d。结果:头针配以常规体针针刺治疗中风有效率(87.2%)高于常规体针针刺组(71.4%),两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以体针能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常规体针组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牙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治疗864例患者,针刺女膝、太冲、内庭、太溪、合谷、阳溪等穴位,每日1次。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决定是否停止治疗。结果:痊愈682例,占78.9%,好转180例,占20.8%,无效2例,占0.3%。结论:针刺治疗牙痛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2例足跟痛患者,先用传统腕踝针治疗无效,再按新法辨证治疗。根据舌诊和症状表现,2例均属膀胱实证,针下6区,另针左侧足通谷、金门、申脉。结果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从而验证了辨证应用腕踝针新法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20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双侧丝竹空、合谷、太冲、外关、阳陵泉、中渚,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痊愈128例,占64.0%;显效49例,占24.5%;好转19例,占9.5%;无效4例,占2.0%。结论:平肝行气,辨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见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热补针法结合Bobath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GMFM)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康复组和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患儿只接受康复手法训练,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在采用热补针法治疗的同时结合康复手法训练。热补针法治疗取穴夹脊穴、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悬钟、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太冲、太溪、神门,每日治疗1次,头针取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运动区,不提插捻转,隔日治疗1次,3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同时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采用GM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对脑瘫患儿进行评估。结果: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总有效率为70.00%(21/30),康复组总有效率为60.00%(24/30),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的疗效优于康复组(P0.05)。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GMFM卧位和翻身、爬和跪、坐位、站位及走跑跳评分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GMFM卧位和翻身、爬和跪评分、坐位评分、站位、走跑跳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6个月后站位评分与治疗3个月后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热补针法结合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GMFM爬和跪、坐位、站位及走跑跳评分与康复组患儿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热补针法结合Bobath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GMFM爬和跪、坐位、站位、走跑跳评分的影响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说明热补针法与Bobath现代康复理念的有机结合,可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穴推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体质量(BW)、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的影响。方法:54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28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及运动方案,推拿组采用饮食及推拿方案结合经穴推拿,取胃经、脾经、膀胱经,关元、气海、中脘、大横(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丰隆(双侧)、阿是穴(脂肪堆积处),以滚法、点法、按法为主。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4次。评价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统计BW、BWI、WC、HC。结果:两组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拿组优于对照组(P0.05);推拿组治疗后BW、BWI、WC、HC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穴推拿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体质量等相关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可能降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治疗双下肢淋巴水肿患者1例。采用针刺中脘、水分、水道、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太冲、太溪穴,配以TDP局部照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液的回流,从而有效减轻双下肢水肿。疗程短,效果显著,无痛苦,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针灸对于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病人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评价针灸在辅助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下腰痛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已行髓核摘除并椎间植入的患者69人分为两组,针灸组35人术后常规治疗并采用针灸辅助功能恢复,电针刺激肾俞、大肠俞、八醪、秩边、委中,华佗夹脊穴等穴位,并电刺激秩边、委中两穴位,委中予以拔罐,15天一疗程,平均7.36疗程;对照组34人只行常规康复治疗,以JOA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平均临床恢复率,针灸组分别为49.93%,90.31%,95.08%;对照组分别为26.24%,63.42%,71.36%。两组统计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对于行髓核摘除并Cage椎间植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术后功能恢复有确实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雷火灸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睾丸鞘膜积液患儿采用雷火灸条悬灸双侧水道穴及关元穴,距离皮肤2-3 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约15-20 min。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8例,有效2例,治愈率80%,有效率100%。结论:雷火灸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治疗腓神经麻痹的有效疗法.方法:24例腓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穴取患侧八风、太冲、阳陵泉、悬钟等,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经1~4个疗程的治疗,24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针刺治疗腓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及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把5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均在基础治疗上,针刺组:穴位选取脾俞、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曲池、外关、合谷,所选腧穴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选用0.35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只待燃尽,除去灰烬,留针稍许再将针取出,共计留针2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肌注弥可保(甲钴胺针,由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生产)500μg,日1次,共治疗4周。检查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温针灸不仅可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及感觉减退等临床症状而且胫神经感觉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还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