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建立白术与麸炒白术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为中药炮制品配方颗粒的真伪鉴别提供示范性研究。方法 采用一维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光谱法分别对白术与麸炒白术配方颗粒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白术和麸炒白术配方颗粒的一维红外光谱基本相似,后者在779 cm-1处出现特征吸收峰;白术和麸炒白术配方颗粒的二阶导数光谱在900~650 cm-1区域内的谱峰,其峰位置、强度、形状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通过比较不同级别的红外光谱,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白术与麸炒白术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4,(10)
目的建立补骨脂与盐(炙)补骨脂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方法采用红外光谱结合二阶导数光谱分析补骨脂与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补骨脂与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基本相似,仅在1 614、1 340、1 070、1 030、832、669 cm-1附近吸收峰的强度、形状略有差异;二阶导数光谱在1 800400 cm-1区域内,谱峰强度、形状和位置变化较明显。结论通过比较两者的红外光谱图及二阶导数光谱图,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补骨脂与盐补骨脂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红外光谱法快速鉴别半夏不同炮制品配方颗粒的方法。方法采用红外光谱结合二阶导数光谱及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半夏不同炮制品配方颗粒光谱特征。结果半夏不同炮制品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基本相似,仅在1625、1410、1245、1150、1031、559 cm-1处位置变化;二阶导数光谱在1500~1800 cm-1范围内差异较大,二维相关光谱图差异明显。结论通过比较不同炮制品红外光谱图、二阶导数光谱图及二维相关光谱图,可以准确、快速鉴别半夏不同炮制品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别和区分不具饮片外形后的巴戟天配方颗粒和盐巴戟天配方颗粒。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分别对不同批次的巴戟天配方颗粒和盐巴戟天配方颗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各批次的巴戟天配方颗粒和盐巴戟天配方颗粒之间的差异较少,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图均具有特征吸收峰;红外二阶导数光谱可以有效地区分巴戟天配方颗粒和盐巴戟天的配方颗粒。结论:利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可以准确、直观、快速地鉴别巴戟天和盐巴戟天的配方颗粒,为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炙制大黄饮片辅料加入与否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炙制大黄饮片辅料加入与否的快速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测定黄酒、米醋、生大黄、醋大黄、酒大黄红外光谱图,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图峰位、峰强的不同,快速判断炙法炮制的大黄饮片中辅料是否加入。结果:经黄酒、米醋等液体辅料炮制后,生大黄较之酒大黄、醋大黄的红外图谱1 623 cm-1与1 047 cm-1处的峰间比例有明显变化,二阶导数图谱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该法可用于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快速鉴别甘草及炙甘草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法。方法:采用红外光谱结合二阶导数光谱及二维相关光谱法分析不同炮制品配方颗粒光谱特征。结果:二阶导数光谱在1 200~1 800cm~(-1)范围内差异较大,二维相关光谱图及等高图差异明显。结论:通过比较不同炮制品红外光谱图、二阶导数光谱图及二维相关光谱图,可以准确、快速鉴别甘草及炙甘草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7.
目的:红外光谱法鉴定大黄样品分析。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正伪品大黄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在红外图谱直观上可见两者差异性不显著,而利用二维谱图上则显示出较大的差别。在1030~1170cm-1波段范围内正品大黄有两个较强的自动峰,分别在1060和1080cm-1附近,而伪品大黄也只有一个较强的自动峰,异步谱也显示出较大的差别。结论:红外光谱法可迅速、准确的应用于真伪大黄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大黄配方颗粒两种制备工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超细粉碎与醇渗漉工艺制备大黄配方颗粒。方法 :两种工艺制备生大黄及酒大黄配方颗粒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蒽醌、游离蒽醌及结合蒽醌的含量 ,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芦荟大黄素相对累积溶出率。结果 :超细粉碎工艺制备生大黄及酒大黄配方颗粒中总蒽醌、结合蒽醌、游离蒽醌的含量与相应饮片的含量相近 ,而醇渗漉工艺制备生大黄及酒大黄配方颗粒中结合蒽醌的相对含量 ,生大黄配方颗粒下降到 4 3 0 % ,酒大黄配方颗粒下降到 5 5 5 2 %。两种制备工艺芦荟大黄素相对累积溶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超细粉碎工艺在保留结合蒽醌方面优于醇渗漉工艺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益母草中成药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方法:以益母草碱对照品红外谱图为依据,采用红外光谱法结合二阶导数光谱分析3种不同制剂(颗粒状、膏状、胶囊)的益母草中成药质量及益母草药材的红外特征谱峰。结果:不同制剂益母草中成药及益母草药材的一维和二阶导数红外谱图都有表征益母草碱的特征峰,但其红外光谱及其特征峰相对强度皆有不同,表明不同制剂益母草中成药的组成及益母草碱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益母草颗粒在1 095、1 024、955 cm-1的益母草碱特征峰较显著,益母草膏在1 575、1 538、1 090、1 047 cm-1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而益母草药材与益母草胶囊在1 700、1 668、1 652 cm-1特征吸收峰十分尖锐。结论: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可快速无损鉴别不同制剂的益母草中成药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黄芩苷为对照,对黄芩3种饮片(生黄芩、酒黄芩、黄芩炭)的多级红外特征图谱进行比较分析,为建立黄芩不同饮片无损、快速的鉴别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红外光谱与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比较黄芩不同炮制饮片的红外图谱,发现其变化规律。结果:在一维红外光谱中,各饮片的谱图十分相似;通过分析二阶导数光谱发现,炒炭之后1 357cm-1吸收峰向高波数位移,1 296 cm-1吸收峰向低波数位移;而生黄芩、酒黄芩中的1 413(1 408)cm-1峰,在黄芩炭中消失。二维红外谱图显示特征峰差异明显,在800~1 300 cm-1波段,生黄芩有3个特征峰,1 078 cm-1为最大吸收峰;酒黄芩有4个特征峰,1 066 cm-1为最大吸收峰;黄芩炭有3个特征峰,1 129 cm-1为最大吸收峰;在1 300~1 800 cm-1波段,各饮片均呈现出4个特征峰,其中最大吸收峰生黄芩为1 576 cm-1,酒黄芩为1 620 cm-1,黄芩炭为1 558 cm-1。结论:多级红外特征图谱法可用于快速有效地分析和鉴定黄芩不同饮片,为深入诠释黄芩饮片的炮制原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Apriori算法与网络关联的大黄-甘草药对数据挖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方剂用量、配比与方剂功效的关系。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组成含甘草、大黄的方剂共2 361首,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方剂文本信息整理为表格形式,统计方剂中甘草和大黄的用药量、配伍比例及方剂功效,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图对三者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大黄常用剂量在25.16~35.16 g,甘草常用剂量在0~5.16 g,15.16~35.16 g;常用配伍比例为1/1,占总数的37.85%;方剂功效以止痛、清热、利水渗湿、消肿散结、解毒为主,且剂量、配比与功效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应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可发现药对组成规律,为方剂配伍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为临床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酒大黄的镇痛抗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酒大黄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和小鼠扭体法观察酒大黄(2,1,0.5 g·kg-1·d-1,ig连续7d)的镇痛作用,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和小鼠棉球肉芽肿法观察酒大黄(2,1,0.5 g·kg-1ig,连续7d)的抗炎作用.结果:酒大黄能提高热板法疼痛模型小鼠痛阈,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并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皮下植入棉球所致的小鼠肉芽肿生成(均P<0.05).结论:酒大黄有良好的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黄HPLC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磊  刘瑞  袁波  熊志立  李发美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7):1302-1304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大黄药材的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Kromasil C8(4.6mm×200mm,5μm)色谱柱,甲醇-0.4%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通过聚类分析,14个正品大黄样品被聚为2类,非正品被分为4类。通过相似度计算,14个正品大黄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7以上,其余非正品的相似度均小于0.60。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大黄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4.
颜色量化分析在大黄炭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黄炭颜色量化的评价方法,使主观抽象的感官评价标准化和科学化。方法:对生大黄及同批自制不同炮制程度的大黄炭样品着色、未着色外表面及着色、未着色粉末颜色R(红),G(绿),B(蓝)值(简称RGB值)进行测定,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各颜色RGB值间都呈现规律R值G值B值,总RGB值与相应的R值,G值,B值的趋势保持一致。通过相关性分析,着色前后外表面颜色间呈高度显著相关性,r=0.899,P0.01;且无论着色与否,外表面颜色与未着色粉末颜色间均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08和0.639,P0.05。结论:未着色粉末颜色总RGB值可客观反映大黄炭的颜色信息,所建立的大黄炭颜色量化分析方法让抽象的视觉颜色转换成了量化具象的RGB值。这种视觉颜色的成功创建让感官评价的量化和标准化成为可能,将有利于中药品质评价准确性的提高,也为其他中药感官评价的量化和标准化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大黄治疗脓毒症模型大鼠的病原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LPS腹腔注射法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大黄高、中、低剂量组(150,100,50 mg·kg-1),2次/d ig给药,连续给药3 d,记录各组大鼠病死率情况,采用细菌传统培养法对大鼠膜菌群、腔菌群及肠系膜淋巴结、血液进行细菌培养计数,同时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水通道蛋白水通道蛋白2(AQP2)和AQP8。结果:大黄高、中剂量组大鼠病死率降低;各组大鼠膜菌群和腔菌群变化差异大,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较明显,各治疗组AQP2和AQP8表达与脓毒症模型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且各治疗组AQP2和AQP8表达下降,与大黄剂量有依赖性,同时淋巴结与血标本细菌含量有所降低。结论:大黄可下调AQPs表达发挥泻下功能,减少脓毒症大鼠细菌移位治疗脓毒症,但中剂量大黄在发挥上述作用时有利用平衡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6.
HPLC法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的活性成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泻心汤中大黄和黄芩配伍前后的活性成分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的各峰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对两药合煎液和单煎混合液中黄芩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动态分析。结果大黄与黄芩配伍合煎后产生了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论中药复方配伍并非是单味药的简单加合,本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泻心汤的化学成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黄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蒽醌类物质为其泻下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中医认为大黄泻下峻猛为大黄的毒性。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一直被认为是解毒圣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该文将大黄配伍甘草减毒作用分为煎煮过程、肠道代谢2个环节,分别从化学成分、肠道菌群、Ⅰ/Ⅱ相代谢、药物转运方面综述近年来大黄配伍甘草减毒的研究进展。二者配伍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结果出现,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分光测色仪获取不同基原大黄药材粉末的颜色特征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探究基于色度学原理对大黄药材基原进行快速鉴别的可行性。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0.01),b*(P<0.01)与药材基原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判别大黄基原的2个重要参数,其中a*越大表示药材粉末越偏向于红色;b*越大表示药材粉末颜色越偏向于黄色。通过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了不同基原大黄的线性判别函数,分别为唐古特大黄=40.666a*+0.019b*-213.303,掌叶大黄=34.121a*+0.061b*-151.770,药用大黄=28.071a*+0.113b*-104.604 3,交叉验证判别符合率均达到95%以上,其中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判别率达到100%;此外,采用百分位数法,对3个不同基原大黄双侧90%参考值范围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为唐古特大黄a*(10.236 5~10.604 7),b*(32.294 8~34.841 7);掌叶大黄a*(8.602 7~8.770 0),b*(27.534 8~28.968 6);药用大黄a*(6.825 7~7.464 3),b*(21.001 6~27.716 4)。该研究表明采用秩相关分析和Fisher判别分析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对大黄药材基原判别具有一定可行性,为大黄药材基原鉴别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多基原中药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大黄治疗脓毒症大鼠的分子机制。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高、中、低剂量组(150,100,50 mg·kg~(-1)),除假手术组只暴露盲肠,不进行结扎与穿孔,其余各组采用盲肠结扎法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记录各组大鼠死亡情况,采用细菌16S r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检测大鼠结肠及肠系膜淋巴结、血液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采用q 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紧密连接相关蛋白-1(ZO-1)和闭锁蛋白(Occludin)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模型组大鼠病死率最高,不同标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和数量明显升高,ZO-1和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高、中剂量组大鼠病死率降低,大鼠不同标本的上述两细菌检出率和数量有所减低,细菌移位情况减少,大鼠结肠的ZO-1和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大黄可调控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抑制脓毒症大鼠细菌移位治疗脓毒症。  相似文献   

20.
大黄肝肾毒性及其减毒方法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作为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物,具有清热泻下、燥湿解毒、保肝利胆、抗炎、抗细菌内毒素和降糖等作用,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防治便秘、黄疸、消化性溃疡和细菌性痢疾等多种疾病。然而近几年随着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上滥用和误用大黄等情况频繁出现,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因此其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大黄肝毒性、肾毒性的文章,主要从大黄的肝、肾毒性作用和毒理机制以及合理应用减毒这3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讨论,对有关大黄肝毒性、肾毒性的药理、毒理研究进行简要综述,分别从肝肾生化指标、细胞凋亡、线粒体功能、基因和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等多个方面对大黄的肝、肾毒性进行了论述和阐释,并从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两方面对大黄的减毒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从而较为客观全面地理解大黄的肝肾毒性,阐明大黄造成肝肾损伤的毒理机制,为大黄炮制减毒和配伍减毒的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大黄在"毒性问题"方面更具说服力,从而对大黄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