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从中医学营卫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脉络一血管的关系、营卫与血管内外膜的相关性等方面,结合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探讨AS的营卫发病机制,阐释“营卫交会生化异常是AS病变的基本病理环节”的观点,旨在丰富中医络病理论,扩展AS中医药研究思路,为防治AS提供更多可干预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CHD)的病变特征是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后,血液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1/2的人表现为血脂增高。因此,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了这种假设,冠状动脉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所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阻止或逆转其病程进展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不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旁观者。作为重要参与者,外膜在斑块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内细胞的功能性变化与AS密切相关,比如外膜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干细胞/祖细胞、滋养血管以及补体等均可参与AS发生发展。同时中医药通过调控血管外膜在防治AS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综述近十年血管外膜内细胞成分在AS过程中的变化及中医药通过血管外膜调控A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S的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策略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段宝贵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109-110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形成冠心病、脑梗塞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的始动环节和病理基础。AS的发生发展过程极其形态学的变化主要有内皮细胞损伤、血浆脂质沉积、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内膜下迁移、泡沫细胞的形成等。大量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在调节血脂代谢、抑帝3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迁移、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由于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生物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 ,对动脉粥样硬化 (AS)和冠心病 (CHD)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VEC功能障碍。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阻断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对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管新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卓  张军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679-168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潜在的危害性,心肌缺血组织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目前的研究多是单领域的,若将二者结合而综合考虑,可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近15年中医药在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内容涉及:①中药对脂质代谢的影响;②中药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③中药对SMC增殖的影响;④中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⑤中药对AS斑块消退的影响。展望了从活血化瘀、祛痰化浊和补肾健脾药入手,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王昀  颜乾麟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71-1273
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认为与脂肪侵润、血栓原、内膜损伤等相关。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特征之一为:AS斑块的脂质核心周围有大量的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存在,为炎症反应所致,这些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使As的斑块不稳定,易于破裂,而致ACS产生,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有研究证实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在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开始就侵润在梗死灶及其周围的心肌处,以往被认为足心肌损伤的修复,而近年研究认为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关键反应是炎症反应所致,而梗死面积的扩大与炎症细胞浸润相关。因而学者们对此进行广泛的研究,并证实CHD可因某些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由于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生物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VEC功能障碍。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阻断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对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易损性(vulnerability)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此在中医药防治方面作一回顾。旨在为中医药提供有效防治AS的方法方面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养血和血法辨证治疗痛经的疗效。方法 :采用中药基础方 (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地龙、牛膝等 )辨证加减 ,治疗本病 62例。结果 :总治愈率 82 .3%。提示 :本方有养血和血。祛瘀通络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活血化瘀已被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在防治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的急性血栓及远期再狭窄方面取得很大成功,近来活血化瘀在冠心病药物搭桥术的治疗性血管新生方面引起了人们关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背俞穴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背俞穴刺络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辛伐他汀片治疗,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高脂血症在改善TC、TG及中医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背俞穴刺络放血可有效地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疮饮治疗痤疮的药理作用,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方面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和浸冷水的方法造成大鼠血瘀模型,采用肾上腺素直接滴注小鼠肠系膜的方法造成小鼠微循环障碍模型,并设置对照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剂量的消疮饮及阳性药物灌胃后对大鼠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对肾上腺素所致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评价中药消疮饮的作用。结果:消疮饮低可明显改善肾上腺素所致大鼠血瘀模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增加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微动脉的流态、增加微动脉的流速和增大微动脉的管径。结论:消疮饮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降糖、降脂作用研究。方法将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4周组、模型12周组、给药4周组、给药12周组,每组10只大鼠。模型对照组、空白组灌胃给予蒸馏水,益气养阴活血方组每天上午灌服用蒸馏水稀释的益气养阴活血方,给予18 g生药/kg,10 mL,分别于给药后4周,于干预治疗后第4周末,模型对照4周组及益气养阴活血方4周组进行标本采集,模型12周组和给药12周组给药12周后于第12周末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结果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用药12周糖尿病大鼠具有降糖作用(P<0.001);给药4、12周能降低糖尿病大鼠三酰甘油含量水平(P<0.05),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水平的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方可通过降低血糖、三酰甘油来控制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需要长期服用,短期服用治疗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冠心巴布膏活血化瘀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巴布膏(冠心膏)的活血化瘀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大鼠sc肾上腺素加冰浴的血瘀证模型,观察冠心膏高、中、低3个剂量(含生药10.0,5.0,2.5 g·kg-1)外用涂抹给药5d对模型动物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iv脑垂体后叶素(0.5 U·kg-1)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冠心膏(剂量同前)外用涂抹给药7d对模型动物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冠心膏高剂量能降低血浆黏度[由(1.101±0.064) mPa·s降至(1.039±0.025) mPa·s]、血小板聚集率[由(54.92±6.53)%降至(49.05±4.15)%]、200 s-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由(3.81±0.31) mPa·s降至(3.53±0.27) mPa·s],延迟心律失常的开始时间[由(20.90±7.74)s升至(36.08±16.91)s],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75%降至37.5%)及持续时间[由(1133.75±298.71)s降至(881.20±115.48)s].低剂量能降低10 s-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由(7.14 ±0.88) mPa·s降至(6.38±0.69) mPa·s]以及200 s -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由(3.81±0.31) mPa·s降至(3.48±0.15) mPa·s],中剂量可以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由75%降至37.5%)和持续时间[由(1133.75±298.71)s降至(816.43±243.46)s],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冠心巴布膏可以改善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发展迅速,恢复慢且致残率高。脑出血后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脑内局部血肿及其占位效应、继发脑水肿、脑细胞死亡及血脑屏障破坏等,从而引发脑损伤,导致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探索其改善神经功能的靶点及机制,减轻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理论认为脑出血属于"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因此,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脑出血中广泛应用,成为出血性中风的常规疗法。近年来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活血化瘀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发现活血化瘀法对脑出血后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过程起着关键的干预作用,在血肿清除和改善微循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面有显著疗效。文章总结近五年活血化瘀药(三七、丹参、水蛭),方剂(补阳还五汤、抵挡汤、脑血疏口服液、通窍活血汤等)及复方注射液(丹红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作用靶点,从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等方面论述了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进展,对其治疗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为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及其现代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透热转气,初见于《吴医汇讲》,其中收集叶天士《温症论治》原文为:“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为叶氏门人顾景文随师同游洞庭山时,在舟中由师口授记录整理而成。后由王孟英收入《温热经纬》,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以后多以此为准。本文就透热转气法配合凉血活血治疗发热疾病,探其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滋阴平肝潜阳汤调治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收集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者200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人)与对照组(100人),分别用滋阴平肝潜阳汤和杞菊地黄丸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证候疗效、血脂、血糖等。结果:X1(收缩压)、X2(舒张压)、X4(甘油三酯)、X5(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由F1(第一公因子)"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危险因素"解释,X3(总胆固醇)主要由F2(第二公因子)"胆固醇危险因素"解释,X6(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F3(第三公因子)"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抵抗因素"解释,X7(血糖)主要由F4(第四公因子)"代谢综合征因素"解释。结论:滋阴平肝潜阳汤是治疗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的有效方药,不但能降低血压、改善症状,还有降血脂作用。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蛋白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试论肝生血气与肝藏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蕾  秦林 《江苏中医药》2005,26(2):44-45
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进一步阐明肝为血气化生之所的实质及其与肝藏血的关系,为正确认识诸多肝病的病理特点和进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