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收集1986年~2011年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所涉及到的治疗小儿便秘的中药复方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中医治疗小儿便秘用药规律。中医治疗小儿便秘用药多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和润下药为主要组成部分,补虚药应用最多的为补气药,其次分别为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因此,在小儿便秘治疗上应以补虚、理气、清热、消食、润下为主,并须临床辨证论治选用对证的补虚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探析当代医家治疗疳证(疳气型)用药规律。方法:以疳证或疳气为主题词检索1979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当代医家治疗疳证(疳气型)处方。通过Excel 2010建立药物数据库,然后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挖掘处方中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文献34篇,涉及中药处方34首,高频药物主要有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类别主要为补虚药、消食药、理气药等;药性主要为平、温、微温;药味多以苦、甘、辛为主;归经多以脾、胃、肺经为主;配伍茯苓与白术配伍最高,其次为茯苓与陈皮配伍使用。结论:中医药治疗疳证疳气型重视健脾益气,适当予以利水渗湿,理气之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证治分析为基础探讨肺癌临床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规律,更好地指导肺癌临床及科研组方用药。方法通过对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肺癌161篇文献进行证治分析,探讨肺癌证型分布及中医治疗规律。结果肺癌临床证型以气虚、阴虚、痰证、瘀证、脾虚、毒结为主,用药频次较多的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活血化瘀药。结论现代文献中肺癌证型及所用药物的分析基本体现了现代中医肺癌的证治特点及规律,从而更有助于指导科学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证型分布、治法及脐敷疗法用药规律,为中医药外治腹水提供思路。方法:检索1994—2017年关于肝硬化腹水脐敷疗法的数字化期刊,遴选符合筛选要求的文献,归纳、整理和总结其相关中医证型、治法分布及用药频次,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型主要有:气滞湿阻、肝脾血瘀、脾肾阳虚、湿热蕴结、寒湿困脾等;中医药脐敷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治法主要有:泄水逐饮,兼行气、活血、温阳、化湿等。用药频率最高为甘遂。结论:肝硬化腹水证型分布以本虚标实为主,治法以祛标为主,兼治本虚,脐敷疗法用药明显核心化,以逐水、活血、理气、温阳药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探讨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方药运用规律,为临床中医药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4月3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中医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文献,统计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方药使用频次及不同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5篇,获得中医证型27个,最常见的5个证型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共纳入方剂54首,其中成方12首,以参苓白术散、乌梅丸、六君子汤为主;共出现中药141味,多类属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为白术、茯苓、甘草、党参、薏苡仁;聚类分析发现4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种病理分型患者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遣方用药时多运用清热化湿、补益脾气之法,兼顾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临证需对症加减,病证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关于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中医证候及用药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后,建立乳腺癌中医治疗数据库,对其临床证候类型及用药情况进行相关频次分析。结果:纳入的45篇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文献中,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型、痰瘀毒热型、气血两虚型、冲任失调型、气阴两虚型,所占比例依次为48.4%、18.8%、15.6%、14.1%、3.1%;中药治疗乳腺癌的高频药物中归肝经的药物频率达33.3%。结论:在中医药辅助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从肝论治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王敏  张金虎 《陕西中医》2021,(8):1068-1071
目的:分析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中医证型在临床特征上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并整理171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诱因中的分布情况; 总结171例HSP患儿中药的使用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①171例HSP患儿中风热伤络证86例(50.92%),血热妄行证36例(21.05%),湿热痹阻证49例(28.66%),三种证型在男女性别中的分布差异不明显; 在病程上,三种证型均以10~20 d居多,总计98例(57.31%); 在不同年龄段、临床症状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儿童HSP的常用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等。结论:HSP患儿以风热伤络证最为多见,临床病程长短不一,症状多样,不同证型的治疗方法及疗效不同,中医药从不同角度治疗儿童HSP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中医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分别以"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胸痹心绞痛痰瘀互结"为主题词,"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作为副主题词,搜索2006~2016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文献165篇,经过筛选共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50篇,将这50篇文献中所涉及的单味中药输入Excel 2003建立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研究分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用药规律。结果:50篇文献中共涉及复方50首,药物105味,用药频次为559次,其中单味中药用药频次最多的为半夏,其次为瓜蒌、薤白、川芎、茯苓、三七、陈皮;按照中药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用药味数排在前4类的分别是活血药、补虚药、理气药和化痰药。结论:活血药、补虚药、理气药和化痰药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发现组方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近5年现代文献中治疗痞满的方药进行总结分析,探索中医药治疗痞满证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从近5年现代文献中检索出方剂106首,计算机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物的使用频次、方剂的证型分布、核心药对以及新组处方,总结中医药防治痞满证的方剂配伍规律。结果:治疗痞满证的证型统计,以肝胃不和证方剂最多,其次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和胃阴不足证。在用药频次统计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有陈皮、甘草、木香、白术、茯苓、党参、干姜、人参、肉桂、厚朴,药物分类以温中补虚药、理气药、燥湿化痰药、健胃消食药出现频次高,四气统计以温、平性药出现频次高,五味以辛、苦味药出现频次高,归经以脾、胃、肺经药居多。药物组方分析得出常用药对5个,关联密切药组2个;新方组合分析得出核心药对11个,核心组方8组,候选出新处方8个。结论:理气燥湿是治疗痞满的首要治法;温中补虚是治疗痞满的关键;降逆止呕、消食除胀是治疗痞满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近30年以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文献,通过频数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总结出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再用统计软件SPSS 18.0整理数据,采用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统计结果做深层次的阐述。结果:高脂血症常见证型34个,其中肝肾阴虚、痰浊内阻、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脾虚痰阻、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瘀血内结、肝胆湿热、肝阳上亢累计频率达81.44%;用药共322味,按功能分为39类,进一步合并为19类,其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消食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理气药、平肝息风药、泻下药出现频率累计达到90.80%;此外,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还得出一些聚类方。结论: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根据中医辨证对高脂血症的分型、以及治疗所用药物的功效、性味、归经等与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发现这些特点和规律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5.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6.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压疮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Ⅰ、Ⅱ期压疮患者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每次灸至感传现象消失,每日1次。对照组不避热敏化穴,在患者压疮部位附近穴区采用红外线照射40min后,将百多邦软膏敷于压疮疮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两组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措施,并在疗程(包括不足7d痊愈者)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72.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疮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解,对我国的《伤寒论》研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