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仲景对黄疸的论述颇为详尽,且深藏奥蕴。《伤寒论》涉及发黄条文竟18条之多。退黄诸法,变幻多端。仲景论述“伤寒发黄”的条文和方剂,对探讨其理、法、方、药的规律和后世医家发挥,颇有裨益。笔者试述如下:1 湿热发黄 仲景所论之伤寒发黄与金匮之疸病,均以湿热发黄为重点,”无湿不成疸”。朱丹溪认为“疸不必分五,皆有湿热”。近代医家冉雪峰也认为“湿热交蒸,其黄乃成”。可见湿热与黄疸有密切关系。急性肝炎自不待言,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有黄疸者亦与湿热有关。所以有的医家认为,湿热贯穿肝病的始终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2.
"黑疸"病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甦颖 《江苏中医药》2004,25(10):53-54
黑疸之名 ,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中第 7条云 :“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状 ,大便正黑 ,皮肤爪之不仁 ,其脉浮弱 ,虽黑微黄 ,故知之。”然何谓黑疸 ?其与黄疸的关系如何 ?古今医家见解不一 ,有谓黑疸为五疸 (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之一者 ,〔1〕有谓其乃诸疸之转归者 ,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黑疸候》指出 :“是夫黄疸、酒疸、女劳疸 ,久久多变为黑疸” ,〔2〕后世医家多宗巢氏之说 ;而现代则有人认为 ,黑疸是因房事不节或痨、瘤等病 ,使脏气亏损 ,肾气衰败 ,血脉瘀阻所致的以疲乏无…  相似文献   

3.
“杂合以治”的主张,自古就为医家所重视。《素问·异法方宜论第十二》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张志聪有注:“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处衣食之殊,治有针灸药饵之异,故圣人或随天地之气,或合地之宜,或随人之病,或用针灸、毒药,或以导引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学习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深感医治病情复杂之证,  相似文献   

4.
黄疸湿酿成 ,治湿理为先。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多属中医黄疸病之阳黄范畴。《内经》强调“溽暑湿热相搏”为本病的病因病理 ,历代医家多遵从之。现代肝病专家关幼波指出 :“脾湿胃热 ,肝胆失于疏泄 ,为黄疸发生的脏腑功能失调的基本状态。”[1] 湿之与热 ,孰主孰从 ?《金匮要略·黄疸病》一语破的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清·沈金鳌直责为脾湿。脾湿不运 ,郁而生热 ,湿与热合 ,蕴结熏蒸 ,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而成黄疸。湿为黄疸主因 ,故仲景首揭“诸病黄家 ,但当利其小便”的原则 ,并于茵陈蒿汤方后注曰 :“一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前…  相似文献   

5.
“其实者,散而泻之”一语,出典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指导临床治疗之重要原则,然对此经文之注释文献虽多,但因为历代医家对此经文认识不一,后学困惑难明之处仍多。本文愿结合《伤寒论》中有关条文,提出个人看法,不妥之处,务望教正。1历代医家认识摘选历代医家对此段经文注释颇多,于此仅就有代表性之大家见解摘选一二。1.1“其实者”认作“表实”“里实”说“阳实则发散,阴实则宜泻。”(宋·林亿《黄帝内经索问释》)“阳实者,宜散之;阴实者,直泻之。此言病之有表里阴阳,而治之亦有法也。”(明·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相似文献   

6.
<正>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黄疸为一病名,亦即中医所指的一证。历代医家对黄疸一证,皆有论述,其源流当追溯到《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痒为疸的同意字),至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黄疸分别在外感病与内伤杂病中做了较为详致的阐述。后世医家亦有对黄疸一证发微者,然诸说不一而始终未竟一统。病因病理在黄疸之所以发黄的病机认识上,据古人见解,认为黄疸之成因多与脾胃有关,盖脾为湿土,其性恶湿。若脾为湿困,更兼热蒸或寒结,皆可因之而发黄。至明·喻嘉言氏著《寓意草》论及“胆之热汁满而溢外,以渐渗于经  相似文献   

7.
黄疸发病多与湿邪有关,《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指出了湿邪是黄疸的重要致病因素.古代及现代众多医家均认为黄疸当从湿论治.而利湿则是黄疸的重要治则之一。《金匮要略》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疗原则.创立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著名方剂,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8.
从“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3方面,阐述明代医家缪希雍“治血三法”在肾性血尿治疗中的应用。肾性血尿多久病入络,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行血之药久用易伤阴动血,故常与柔肝养血之品相互配伍;肾性血尿常兼夹湿热、风热之邪壅滞肾络,少佐升散之药可恢复全身气机而驱邪外出。  相似文献   

9.
“阴黄”之名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阴黄候》 ,书中载 :“阳气伏、阴气盛名曰阴黄” ,属黄疸中的一种。本文就其发病机理及证治规律浅识如下。1 病机1 1 寒湿阻遏 《伤寒论》首载寒湿蕴结可引起黄疸 ,曰 :“伤寒 ,发汗已 ,身目为黄 ,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2 5 9条 ) ,后世医家多尊此为阴黄的辨证依据。又曰 :“太阳当发身黄”( 2 78条 ) ;“阳明病 ,脉迟 ,食难用饱 ,饱则微烦头眩 ,必小便难 ,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 ,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 ,脉迟故也” ( 195条 )。前条说明寒湿壅滞于脾可以引起黄疸 ;后条说明寒湿滞于…  相似文献   

10.
药膳可以帮助人们健体强身,治疗疾病,但是如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药膳对人体有益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国古代医家对这个问题早就有过明确的论述。战国时的扁鹊就曾指出:“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饮膳正要》在“四时所宜”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所以使用药膳时要讲究食性和药理的合理调配,讲究宜忌。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述了黄疸的理、法、方、药,并提出“但利其小便”“当下之”等治疗原则。现代医学从胆红素的产生、代谢、排泄机制论述了黄疸的形成,中医下法能有效阻断肠肝循环、减压、促进胆汁排泄及肝细胞再生,是中医药治疗黄疸的关键。中医下法治疗黄疸能迅速改善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运用下法时,不能仅限于有“下之之证”才用,也勿受限于“痞、满、燥、实”等大实之证才用,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同时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使用过度伤及脾胃阳气。  相似文献   

12.
《小儿推拿广意》成书于清代,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专著之一。熊应雄在审病辨证、推拿治疗、选方用药、药物炮制、方药用法等方面尤重视后天调护,并以"脾胃"为中心,辨治小儿脾系疾病时以健脾和胃、利湿化浊为重,辨治小儿肺系疾病时重用培土生金法,辨治小儿肝系及心系疾病时巧用抑木扶土法,辨治小儿肾系疾病时把握"先天和后天并重"的原则。用药方面善用甘味及归脾胃经的药物,同时严格控制剂量以保护脾胃功能,并采用姜制法、麸炒法、蜜制法等药物炮制方法及温服法如米汤化下、姜枣汤下等服药方法,进一步增强运脾和胃、温阳散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13.
经回顾性总结对比了凉血活血、激素、清热解毒对淤胆型肝炎的顿挫与退黄效果,三组顿挫黄疸有效率为90.91、65.0、22.72%;退黄有效率为92.3、65、28%。对有效病例凉血活血与激素组的用药时胆红素平均值,降至10及5mg%以下的平均天数相似。激素治疗无效者凉血活血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胸痹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又称“心痛”、“心痹”,病因病机乃寒邪侵袭、热邪犯心、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痰瘀阻滞、他脏病变及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辩证论治,提出胸痹纲脉:“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首次明确指出瘀血可致胸膈满痛(即胸痹),“胸中瘀血,胸胁槽满,膈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更强调寒邪为患;宋金元时期出现易水学派,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张元素《医学启源》认为“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李东垣指出“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明清时代对胸痹心痛病的认识趋于完善,《冯氏锦囊秘录·方脉·q.2脾病合参》云:“因于怵惕思虑,伤神涸血,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食饮风冷热悸虫疰之九种,乘虚侵凌也”,高奉先《医宗释疑·胸痛》日:“胸者,锁骨之下,两乳中间膻中是也。膻中为气海,心肺所居之地,清阳升降之路也,稍有阻碍,胸痛生焉”。  相似文献   

15.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黄疸的定义、主症与病因病机,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也进行了颇为详实的记载,从而为后世医家以"汗、下、清"三法治疗本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把黄疸分为36种,并对急黄、阴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也对黄疸病因病机及预后,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黄疸的病名、病位和分类方法的不同,实为各医家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不同,这就为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探讨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古代医家从张仲景开始,多围绕着中焦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进行认识,通过对内因、外感的把握辨别该病的病机关键为"湿",由此初步确定了治则治法的要点,并逐步深入细化。在临床辨治黄疸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调理脾胃法则的运用,可在治疗阳黄的茵陈蒿汤、治疗阴黄的茵陈术附汤等方剂中,加入补脾调胃之品,如党参、黄芪、白术、谷芽、麦芽、鸡内金、神曲、九香虫等。这些法则不仅是用在治疗过程中,而且对预后及后期调养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文霞 《河南中医》2011,31(5):483-48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应区分脂肪肝的病因,对其进行分级判断,可行肝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纤维化分期情况.治疗方面,可分别给予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纠正心理认识、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基础治疗;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调整血脂紊乱的病因治疗;结合不同阶段病机特点的辨病治疗和不同证型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7.
虽然汗法的运用过程中,以适度的汗出为成功的标志,但却不能以作汗为目的,而应针对病机施治,今其自然发汗。在应用汗法时,除准确用药外,一定要重视饮食的补充。表伤风邪方用桂枝汤最为精当,表伤寒邪方以麻黄汤最为恰切。汗法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征,《伤寒论》中的“太阳”其实就是“表”的代名词。运用汗法,要发汗有度、法因证施、注意将息。汗法有禁慎,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8.
痰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富含着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明清至近代是痰证发展的鼎盛阶段,其内涵与理论日臻成熟。明清医家重视对前人理论的系统总结,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痰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形成了"理、法、方、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论治痰证,注重对痰与气血津液、痰与脏腑关系、病证规律等内容的探讨。治疗上,明清医家临证辨治经验尤为丰富,强调从脏腑功能失常治痰,治必求于本,对于当今临床实践仍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武养星  王笈 《山西中医》2011,27(8):1-3,5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对络病证治有独到见解。其治疗络病选用药物在叶天士“络以辛为泄”的基础上多有发挥,颇具特色。诸如取象比类、虫类搜剔、芳香透络和辛散通络等用药方法,已突破了叶天士“酸苦甘腻不能入络”的局限性,丰富并拓宽了临床用药思路,对进一步提高络病的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玉珍 《光明中医》2012,(9):1779-1780
目的总结清热利湿,疏肝健脾类中药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退黄汤(茵陈、栀子、茯苓、厚朴、泽泻、金钱草、银花、大黄)治疗本病60例。结果治疗有效率为90%。提示本方清热利湿,疏肝健脾的功效。结论中药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物美价廉,副作用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