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傣百解与苦绳的显微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傣百解和苦绳两种植物进行显微鉴定,为其鉴别及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对傣百解和苦绳根的横切面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傣百解和苦绳的显微比较可以从最外层细胞含厚壁细胞群的有无、中柱鞘中厚壁细胞数量及存在位置、簇晶有无和木质部导管分布状态来进行区别。结论显微鉴定能很好的区分傣百解和苦绳这两种植物。  相似文献   

2.
ISSR标记研究云南产牛奶菜属几种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常用傣药"傣百解"原植物等9种云南产牛奶菜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结果:从6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5个引物用于试验,共扩增出391个条带,每个引物检测到的位点为8~2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5.6个位点;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在0.667 5~0.821 0;9种牛奶菜属植物间,傣百解Marsdenia auricularis sp.nov.ined.为通光散M.tenacissima的近缘种,云南牛奶菜M.balansae与海枫屯M.officinalis间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ISSR结果支持傣百解为牛奶菜属植物,且与通光散近缘,牛奶菜属多种民族药和民间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证藏药白花龙胆基原植物,阐明其主流药材。方法:本草考证,结合野外标本采集,调查收集藏医院、藏药厂、药材市场样品,进行原植物鉴定。结果:本草考证与标本鉴定表明,大花龙胆Gentiana szechenyii、岷县龙胆G. purdomii、高山龙胆G. algida的形态特征与古今藏药本草记载较为一致,应为白花龙胆的基原植物;20批“白花龙胆”药材的鉴定结果表明,大花龙胆G. szechenyii是目前白花龙胆主流药材,其他品种仅在藏医院使用,所调查样品的入药部位均为花枝。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品种整理研究,深入探讨岷县龙胆G. purdomii、高山龙胆G. algida及白花居群的分类学地位;有必要按“一物一名”原则建立和完善各品种质量标准,以规范临床使用与生产投料;建议加强大花龙胆G. szechenyii资源调查研究和栽培研究,满足生产与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傣百解与其混淆品通光散两种植物的根进行显微鉴定,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对两种植物根的横切面结构进行研究。结果:两种植物的显微比较可以从皮层外侧含厚壁细胞群的有无;中柱鞘中厚壁细胞数量的多少;簇晶多少;淀粉粒的多少来区别。结论:显微鉴别可以很好的区分这两种植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常用藏药川布进行品种整理。 方法:野外实地考察,经典分类学鉴定,植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结果:确定西藏产川布的2种基原植物为大戟科大戟属的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与大果大戟E. wallichii;前期基础工作表明,在甘肃藏区所使用的川布,基原植物为甘肃大戟E. kansuensis;序列分析显示,高山大戟E. stracheyi与大果大戟E. wallichii的完整序列(ITS1-5.8S-ITS2)总长度均为646 bp:其中ITS1区为261 bp,ITS2区为221 bp,5.8S编码区为164 bp;高山大戟E. stracheyi的ITS 1区序列在72号位具有1个杂合位点(C/G)。 结论:nrDNA ITS区序列在藏药川布及来源于大戟属的中药品种的鉴定中具有很好的种间分辨率,可用于川布及其相关品种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6.
傣药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傣药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傣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结合傣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和工作实践,对傣药资源开发应用的重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结果: 对傣药学的发展历史、本草沿革、傣药资源种类及分布、濒危资源、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今后傣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结论: 傣药应加强传统知识的传承和知识产权保护,今后应重点开展重要傣药及濒危资源的保护与专题调研,从品种考证、质量标准、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有效方药的新药开发研究以及濒危傣药野生变家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是促进傣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杨树娟  袁玲玲  余玲  杨增明 《中草药》2014,45(14):1971-1975
目的 对云南西双版纳产傣药三桠苦Evodia lepta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水解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三桠苦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D-葡萄糖苷(1)、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E-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2)、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Z-对香豆酰基)-D-葡萄糖苷(3)、2, 4, 6-三羟基苯乙酮-3, 5-二-C-β (6’-O-E-肉桂酰基)-D-葡萄糖苷(4)。结论 其中化合物24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三桠苦双碳苷A、三桠苦双碳苷B、三桠苦双碳苷C,化合物1为首次从三桠苦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归芍伤筋汤内服联合通络止痛散外敷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 将9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片内服,0.2 g/次,3次/d;及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观察组采用归芍伤筋汤内服联合通络止痛散外敷.两组疗程均为5 d.记录疼痛、压痛、肿胀和瘀斑评分;进行腰部活动障碍和腰部功能障碍评分;检测血液流变学、β-内啡肽(β-EP)、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la)变化,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 结果: 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压痛、肿胀和瘀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腰部活动障碍和腰部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β-EP和6-Keto-PGFl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 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归芍伤筋汤内服联合通络止痛散外敷能促进急性腰扭伤患者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提高β-EP水平,从而起到良好的镇痛、消肿效应,促进患者腰部活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大血藤来源于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的干燥藤茎。该研究通过HPD-100 大孔树脂、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和制备液相等方法,从采自安徽黄山的大血藤藤茎中分离出20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7R,8S)-3,3'-5-三甲氧基-4,9-二羟基-4',7-环氧-5',8-木脂素-7'-烯-9'-酸 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O-香草酸-6-O-香草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对羟基苯乙醇-6-O-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3),枸橼苦素B(4),桂皮苷(5),(-)-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1-O-香草酸-6-(3",5"-二甲氧基-没食子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对羟基苯乙醇-6-O-(E)-咖啡酰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丁香树脂醇双葡萄糖苷(11),野菰苷(12),木通苯乙醇苷B(13),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4-O-α-L-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4),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4-O-β-D-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5),(-)-表儿茶素(16),毛柳苷(17),3,4-二羟基苯乙醇吡喃葡萄糖苷(18),绿原酸(19),原儿茶酸(2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并优化暑热宁口服液中百秋李醇、广藿香酮、麝香草酚、香荆芥酚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条件。 方法: 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0.25 μm×0.32 mm×30 m),进样口温度220℃, FID检测器温度220℃,程序升温,起始温度110℃,保持10 min,以25℃程序升温至230℃,保持9.2 min,分流比10:1, 进样量1 μL。 结果: 百秋李醇、广藿香酮、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在1.109~0.110 9,0.504~0.050 4,0.987~0.098 7,0.605~0.060 5 g·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关系 为Y百秋李醇=1 653.05X-1.46(r=0.999 8),Y广藿香酮=1 207.45X-16.10(r=0.999 7),Y麝香草酚=1 691.68X-18.06(r=0.999 5), Y香荆芥酚=1 547.18X+5.55(r=0.999 6),加样回收率( n=9)为99.9%~103.7%,98.4%~104.4%,96.5%~101.4%,97.2%~102.6%,RSD分别为1.9%,2.3%,2.5%,2.2%。 结论: 优化后的测定方法分离度较好,阴性无干扰,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国产沉香的基原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Gilg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C-acetyl transferase,AACT)基因AsAACT全长进行克隆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为解析沉香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获得的白木香转录组数据库AACT部分转录本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及RACE技术,以白木香茎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AsAACT全长,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以GADPH为内参,分析白木香愈伤组织受不同伤害胁迫AsAACT的表达模式。结果AsAACT开放阅读框(opening reading frame,ORF)为1 236 bp,编码411个氨基酸残基,酶命名为AsAACT;白木香愈伤受物理伤害(切割)后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受化学伤害(MeJA)后4 h表达量升高了5.5倍,说明该基因对MeJA诱导的化学伤害较敏感,且能够在早期响应伤害胁迫。结论:通过AsAACT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和表达特性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其在沉香倍半萜合成途径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华苦荬菜根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军  王丹  许策  王金兰  赵明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089-3093
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 等方法对中华苦荬菜根部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 15 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 chinensioide G(1),chinensioide B(2),10α-羟基-愈创木烷-12,6-内酯-3-酮(3),chinensioide C(4),10α-羟基-11βH-4(5)-愈创木烯-12,6-内酯(5),3β,10α-二羟基-4βH-11(13)-愈创木烯-12,6-内酯(6),3β,10α-二羟基-4βH,11βH-愈创木-12,6-内酯(7),3β,10α-二羟基-4(15),11(13)-愈创木二烯-12,6-内酯(8),咖啡酸(9),对羟基苯乙酸(10),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1),对羟基苯乙酸乙酯(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ixerin D(15)。其中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命名为chinensioide G,化合物 6,7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淡黄香茶菜地下部位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淡黄香茶菜Isodon flavida地下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MCI 树脂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鉴定结构. 结果: 从淡黄香茶菜地下部分的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11个化合物,分别为角鲨烯(1),豆甾-4-烯-3-酮(2),豆甾-4-烯-3,6-二酮(3),8(17),13-ent-labdadien-15→16-lactone-19-oic acid(4),1-油酸单甘油酯(5),2α-羟基-乌索酸(6),山楂酸(7),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20(30)-二烯-28-酸(8),豆甾醇(9),7α-羟基谷甾醇(10),β-谷甾醇(11). 结论: 除化合物7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认识香茶菜属植物地下部分的化学品质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宁颖  孙建  吕海宁  屠鹏飞  姜勇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938-1941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D101,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ODS,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相结合,从赤小豆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借助ESI-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为2β,15α-二羟基-贝壳杉-16-烯-18,19-二羧酸(1),2β-O-β-D-葡萄吡喃糖-15α-羟基-贝壳杉-16-烯-18,19-二羧酸 (2),2β-(O-β-D-葡萄吡喃糖)atractyligenin (3),3R-O-[β-L-阿拉伯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 辛-1-烯-3-醇 (4),(6S,7E,9R)-6,9-二羟基-megastigman-4,7-二烯-3-酮-9-O-β-D-葡萄吡喃糖苷 (5),刺五加苷D(6),白藜芦醇(7)和麦芽酚(8).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周欣  王垄  田园  龚小见  赵超  杨世林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0):3507-3509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多种分离手段从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 3,3'-(4,5-dimethoxynaphthalene-2,7-diyl) bis(1-nitropropan-1-one)(1),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2) 和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3)。1为含硝基的新化合物,23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剂法、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HPLC等手段对五指那藤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 subsp. intermedia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五指那藤茎的60%乙醇提取物中的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1)、白桦酮酸(2)、白桦脂酸(3)、3-表-白桦脂酸(4)、木通种酸(5)、24-O-乙酰木通种酸(6)、3-O-α-L-阿拉伯糖基-30-去甲常春藤皂苷元-28-O-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基(1→6)-O-β-D-葡萄糖基酯(7)、Stauntoside A(8)、刺楸皂苷A(9)、刺楸皂苷J(10)、Kizuta saponin K10(11)、3-O-α-L-鼠李糖基(1→2)-O-α-L-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β-D-木糖基(1→6)-O-β-D-葡萄糖基酯(12)、刺楸皂苷B(13)、3-O-α-L-鼠李糖基(1→2)-O-α-L-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O-β-D-葡萄糖基(1→6)-O-β-D-葡萄糖基酯(14)、sieboldianoside A(15)、septemoside A(16)、刺楸皂苷K(17)、刺楸皂苷 Ⅰ(18)、3-O-α-L-阿拉伯糖基(1→2)-O-β-D-葡萄糖醛酸基-常春藤皂苷元(19)。其中 4,6,10,12,14,16~19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且 6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南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药食两用植物南烛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从南烛枝叶中分离得到11个糖苷类化合物,运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10-O-反式对羟基桂皮酰-6α-羟基-二氢水晶兰苷(10-O-trans-p-coumaroyl-6α-hydroxyl-dihydromonotropein,1),10-O-顺式对羟基桂皮酰-6α-羟基-二氢水晶兰苷(10-O-cis-p-coumaroyl-6α-hydroxyl-dihydromonotropein,2),乌饭树苷(vaccinoside,3),10-O-顺式对羟基桂皮酰-水晶兰苷(10-O-cis-p-coumaroyl monotropein,4),异落叶松脂素-9-O-木糖苷(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side,5),鸢尾苷(tectoridin,6),vicenin-3(7),槲皮素-3-O-鼠李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side,8),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9),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10),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11)。其中化合物 12为新化合物 ,4,6,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南天竹种子中酚酸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南天竹种子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凝胶、微孔树脂柱色谱,薄层色谱等手段分离,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从南天竹种子中分离得到9个酚酸类化合物:丁香酸(1),没食子酸乙酯(2),鞣花酸(3),咖啡酸(4),对羟基苯甲酸(5),没食子酸(6),原儿茶酸(7),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8),岩白菜素(9). 结论: 化合物 1~9 均为在此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灯盏花黄酮合成酶II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为菊科飞蓬属多年生植物,是云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药用植物之一,灯盏乙素(scutellarin)是其主要药用成分之一。目前对灯盏乙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尚缺乏了解。 方法: 该研究利用RT-PCR,3'-Race和5'-Race克隆得到了灯盏花黄酮合成酶Ⅱ基因(FSⅡ)的cDNA全长序列。 结果: 灯盏花灯FSⅡcDNA最大开放阅读框(ORF)长1 557 bp,编码518个氨基酸残基,定名为EbFSⅡ。Blastp发现,EbFSⅡ与绿毛山柳菊Hieracium pilosella,Cynara cardunculus var. scolymus,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非洲菊Gerbera hybrid cultivar,大丽花Dahlia pinnata和六倍利Lobelia erinus等FSⅡ的同源性最高,最大一致性为72%~84%。 结论: 与已报道的植物CYP93B亚家族构建进化树发现,灯盏花EbFSⅡ与直接催化黄烷酮转化为黄酮的CYP93B成员聚合在一起,因此可以推断灯盏花EbFSⅡ也具有相似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研究太白山地区美丽芍药Paeonia mairei的化学成分,为其药理研究与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 结果: 从美丽芍药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齐墩果酸(2),常春藤皂苷元(3),胡萝卜苷(4),大黄酚(5),苯甲酸(6),没食子酸(7),没食子酸乙酯(8). 结论: 化合物5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