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70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原发性肝癌(HCC)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同期检测了53例HCC患者血清sICAM-1及AFP的含量,并与肝脏良性肿瘤、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健康志愿者相比较。结果:HCC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均值为(1382.5±752.3)ng/mL,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1);而肝脏良性肿瘤、肝炎肝硬化及健康志愿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HCC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包膜及转移状态有关(P<0.05),而与肿瘤组织学分级、血清AFP水平无关(P>0.05)。结论:sICAM-1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sICAM-1对于HC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判断HCC患者肿瘤侵袭转移状态及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传统的单纯胬肉切除术与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随机将89例(124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分成A组46例(63只眼)、B组43例(61只眼),A组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B组行传统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术后胬肉复发情况。结果:随访结果,A组5例(5只眼)患者失访,3例患者(3只眼)复发,复发率为5.17%;B组5例(5只眼)患者失访,13例患者(18只眼)复发,复发率为32.1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能有效治疗翼状胬肉且能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 cm vs.2.81 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 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 vs.7.5%,N3:27.6% 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 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 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 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 结论   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5.
梁斌  孙建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4):518-520
目的了解四川震区教师应对方式与总体幸福感的现状及关系。方法使用应对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四川地震灾区741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震区教师应对方式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幸福感在性别、学历以及灾后教学场所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维度,应对方式与总体幸福感各维度呈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r=-0.02~0.37,P<0.05或P<0.01);不成熟型和混合型的应对方式与总体幸福感各维度均呈现负相关;不成熟型、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对总体幸福感有预测效果。结论在应付方式和总体幸福感方面,震区男教师比女教师面临更多的问题;震区教师应对方式对其总体幸福感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纺锤体检测点丝/苏氨酸激酶(BUB1)基因在胃癌(STAD)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运用Oncomine、GEPIA、BioGPS和Kaplan-Meier Plotter等数据库分析BUB1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的表达差异,并且分析BUB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癌症细胞系全科百科全书(CCLE)分析BUB1分别在胃癌组织T细胞和B细胞中的表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BUB1相关蛋白网络图及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并对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相关通路进行分析。采用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BUB1在免疫浸润物中的表达及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Oncomine数据库基因芯片的结果,我们选择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胃癌患者30例,经外科手术获得胃腺癌组织30份,同时获取的癌旁正常组织30份作为对照组,通过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Oncomine数据库中BUB1基因表达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Oncomine、GEPIA、BioGPS分析显示:与正常胃组织相比,BUB1在胃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P<0.05)。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BUB1基因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HR=0.52,95%CI=0.41~0.67,P<0.05)、总生存期(HR=0.67,95%CI=0.55~0.82,P<0.05)均有所延长。通过string数据收集到与BUB1相关 蛋白主要富集于13类细胞学组分、4类分子功能和12类生物学过程,并参与了4条信号通路。TIMER数据库分析显示在免疫微环境中高表达BUB1 mRNA的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胃癌患者5年生存预后较好。实时定量PCR结果提示胃癌组织样本 BUB1的表达水平(4.345±0.421)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1.583±0.122)(t=34.63,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胃癌组织BUB1染色成阳性。结论 胃癌组织中BUB1基因呈现高表达,BUB1可能具有减少肿瘤免疫抑制作用可协助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7.
孙建  徐雷  杜娟 《黑龙江医药》2014,27(5):1145-1146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翼状胬肉治疗效果。方法:将98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其结膜充血率、翼状胬肉复发率也降低,且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确切,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试一种基于磁感应相移技术的心肺信号非接触监测系统的性能。方法:基于磁感应相移技术的心肺监测系统由激励源,前端传感器(激励线圈、检测线圈),前置放大滤波模块,信号采集模块,信号处理分析与显示模块等组成。激励源可输出两路频率相同、相位不同的正弦信号,一路作为激励信号,一路作为参考信号。激励信号被送至激励线圈,用以产生激励磁场。检测线圈则能检测到感应磁场的磁感应电压信号,并将其送至前置前置放大滤波模块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信号及参考信号被信号采集模块采集,送至信号处理分析与显示模块进行处理与实时显示。最后用小波分析对显示波形进行去噪处理。基于该系统,对6名受试者的心肺活动的进行了监测。结果:该监测系统成功显示了呼吸运动和心跳运动的实时波形。通过数据分析得到6名受试者的人体呼吸频率监测的最大绝对误差为1次/分钟,最大相对误差为4.55%;心率监测的最大绝对误差为2次/分钟,最大相对误差为3.28%。结论:设计的心肺活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和完成心跳及呼吸活动的非接触监测及实时显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非接触监测研究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心、肺、脑非接触监测手段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分析电容心电图、磁感应、雷达3种非接触式心、肺监测以及非接触式脑部监测相关技术.电容心电图监测心、肺活动利用电极间电容变化效应;磁感应监测心、肺活动利用麦克斯韦原理;雷达监测心、肺活动利用多普勒效应;非接触式脑部监测采用磁感应断层成像技术.在分析各监测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相应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这些监测手段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新型非接触心、肺、脑监测设备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孙建  陈雪融 《西部医学》2011,23(6):1093-1093
病例女性,35岁,因"反复发热、腰痛20+天"于2009年7月14日入我院肾脏内科。入院查体:体温38.8℃,心率118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84/49 mmHg,神清神差,急性病容,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未见充盈。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