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药络石藤的微量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酰胺,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析波谱数据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络石藤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白菜素(1),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2),牛蒡子苷元-4’-O-β-龙胆二糖苷(3),罗汉松树脂酚-4’-O-β-龙胆二糖苷(4),紫花络石苷元(5),紫花络石苷(6),4-去甲基紫花络石苷元(7),木樨草素-7-O-β-龙胆二糖苷(8),牛蒡子苷(9),络石苷元-4’-O-β-龙胆二糖苷(10),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0,(1)
目的:研究络石藤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Ⅰ)、芹菜素7-O-β-葡萄糖苷(Ⅱ)、芹菜素7-O-β-新橙皮糖苷(Ⅲ)、木犀草苷(Ⅳ)、柚皮苷(Ⅴ)、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Ⅵ)。结论:其中化合物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叶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柱色谱技术,对牡荆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其理化性质及MS、NMR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牡荆叶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4′-O-(6″-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7-O-(6″-O-对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6-C-(6"-O-反式-咖啡酰基)-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6-C-(2″-O-反式-咖啡酰基)-β-D-葡萄糖苷(4)、perfoliatuminA(5)、异牡荆素(6)、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牡荆宁G;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牡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刘寄奴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刘寄奴Artemisia anomal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其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已知黄酮类化合物及2个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苜蓿素(2)、异泽兰黄素(3)、5,7,4′-三羟基-6,3′,5′-三甲氧基黄酮(4)、芒柄花素(5)、洋芹素(6)、柚皮素(7)、槲皮素(8)、毛蕊异黄酮(9)、芹菜素-7-O-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芸香糖苷(11)、tricin 4′-O-(erythro-β-guaiacylglyceryl)ether(12)和tricin 4′-O-(threo-β-guai-acylglyceryl)ether(13)。结论:化合物12,13为首次从菊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败酱科缬草属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反复利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缬草氯仿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橄榄树脂素-4-O-β-D-葡萄糖苷(1)、落叶松脂醇-4,4′-O-β-D-双葡萄糖苷(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8-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5)、松脂素-8-O-β-D-葡萄糖苷(6)、8,9′-二羟基-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7)、松脂素(8)、缬草苷A(9)、香草醛(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蓝鸣生  罗超  谭昌恒  陈路  韦松  朱大元 《中草药》2012,43(9):1708-1711
目的 研究壮药山风Blumea aromatic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和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得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2-甲基-4-甲氧基蒽醌(1)、3,7,3',4'-O-四甲基槲皮素(2)、7,3’,4’-O-三甲基木犀草素(3)、咖啡酸乙酯(4)、3,7-O-二甲基槲皮素(5)、高圣草酚(6)、3’,4’-O-二甲基槲皮素(7)、槲皮素(8)、金圣草素(9)、木犀草素(10)、香草酸(11)和胡萝卜苷(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4为从艾纳香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唐本钦  陆建林  孙建博 《中草药》2017,48(12):2371-2374
目的研究海南狗牙花Ervatamia hainanensi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及制备型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海南狗牙花枝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木脂素类成分,分别鉴定为threo-7-O-ethyl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ether(1)、threo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ether(2)、erythro-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ether(3)、去氢二松柏醇(4)。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8-O-4′-木脂素类成分,命名为海南狗牙花脂素A(1);化合物2~4为首次从狗牙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的黄酮二糖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银翘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分离得到4种黄酮二糖苷成分,鉴定为异甘草素-2′-O-芹糖(1→2)-葡萄糖苷(Ⅰ)、异甘草素-4′-O-芹糖(1→2)-葡萄糖苷(Ⅱ)、异甘草素-4-O-芹糖(1→2)-葡萄糖苷(Ⅲ)、甘草素-4′-O-芹糖(1→2)-葡萄糖苷(Ⅳ)。结论 异甘草素-2′-O-芹糖(1→2)-葡萄糖苷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盐炙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等柱色谱分离纯化,并根据NMR、MS等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9个,分别为(+)-松脂醇-O-β-D-葡萄糖苷(1)、松脂素(2)、松脂醇-4′,4″-O-β-D-葡萄糖苷(3)、表松脂素(4)、鹅掌楸苦素(5)、(+)-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合物(6)、(+)-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7)、(+)-中脂素-4′,4″-O-β-D-葡萄糖苷(8)和(+)-丁香脂素-O-β-D-葡萄糖苷(9);其他类化合物1个,为原儿茶酸甲酯(10)。结论:化合物(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4)为一对对映异构体,化合物(6)和(7)为一对同分异构体。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5,(7)
目的:研究南美蟛蜞菊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南美蟛蜞菊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1)、松脂素-4-磺酸基(2)、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1H-吲哚-3-羧酸(4)、1H-吲哚-3-醛基(5)、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6)、3,5-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蟛蜞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对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栀子中的木脂素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洋  高昊  戴毅  李小霞  李嘉明  姚新生 《中草药》2010,41(4):509-514
目的研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果实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栀子脂素甲(1)、丁香脂素(2)、松脂素(3)、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4)、落叶松脂素(5)、八角枫木脂苷D(alangilignosideD,6)、落叶脂素(7)、落叶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8)、蛇菰宁(balanophonin,9)、山橘脂酸(10)、榕醛(ficusal,11)、肥牛木素(12)。结论化合物1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栀子脂素甲,化合物2~6、9~12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栀子品系果实中活性成分累积规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栀子品系间果实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的变化规律。方法栀子粉末甲醇溶液采用迪马Diamon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栀子苷238 nm,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440 nm。结果在7月下旬至10月上旬间,各栀子品系的栀子苷含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成熟后期,变化规律具有一定差异。3个栀子品系的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的含量均随着果实的成熟,呈上升趋势,其中8至10月增长最为迅速。结论不同栀子品系果实中有效成分的累积规律具有一定差异,渝栀1号的适宜的采收期为12月上旬,渝栀2号和4?1号应为11月中旬。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络石藤地上部分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采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此外,测定了化合物1对HepG2和HL-60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络石藤地上部分分离得到5个苷类化合物:3',7-二甲氧基异黄酮-4',5-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络石苷(2),去甲络石苷元5'-C-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4'-O-β-D-芸香糖苷(4),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对HepG2和HL-60的细胞毒活性显示其IC50为131.5和58.2μmol·L1。  相似文献   

14.
栀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栀子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现代色谱方法分离栀子化学成分,用波谱技术(IR,UV,MS,1D和2D-NMR)鉴定结构。结果:从焦栀子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欧前胡素(imperatorin,1),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2),藏红花酸(crocetin,3),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7,3′,4′,5′-tetramethoxyflavone,4),2-甲基-3,5-二羟基色原酮(2-methyl-3,5-dihydroxychromone,5),苏丹Ⅲ(sudanⅢ,6),京尼平苷(geniposide,7),藏红花素(crocin,8),藏红花酸糖苷-3(crocin-3,9)。结论: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15.
水栀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radica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1)、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2)、6′-O-sinapoylgeniposide(3);4个为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西红花苷-1(4)、西红花酸(5)、西红花苷-2(6)、西红花苷-3(7);4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芦丁(8)、5,7,3′,5′-四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9)、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10)、麦黄酮(11);1个三萜类化合物为熊果酸(12)。结论化合物2、3、5~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栀子类药材及其不同发育期果实中栀子甙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付小梅  褚小兰  范佳生  吕武清 《中药材》2000,23(12):754-756
采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方法对不同产地山栀子中的栀了甙进行了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并对临川产山栀子和瑞金产水栀子不同发育期果实中的栀子甙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西产区的山栀子中栀子甙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的产品。水栀子、朝鲜栀子为栀子类药材中含栀子甙很高的品种,山栀子和水栀子所含栀子甙在果实发育期有两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枝7种成分进行LC-MS分析及HPLC-DAD测定。方法采用LC-MS法开展栀子枝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建立HPLC-DAD法同时测定栀子枝中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京尼平苷酸、竹节参皂苷Ⅳa、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去甲基川陈皮素、栎精-3,7,3',4'-四甲醚的含量。结果从栀子枝中定性分析了30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等多种结构类型。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7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其中,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和竹节参皂苷Ⅳa是栀子枝中最主要的环烯醚萜及三萜成分,含量分别为2.140、3.575 mg/g。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栀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栀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不同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croymbosin(1)、槲皮素(2)、芦丁(3)、umuhengerin(4)、nicotiflorin(5)、异槲皮苷(6);8个为有机酸类,分别为绿原酸(7)、3,4-二咖啡酰奎宁酸(8)、3-咖啡酰-4-芥子酰奎宁酸(9)、3-咖啡酰-4-芥子酰奎宁酸甲酯(10)、3-咖啡酰-5-芥子酰奎宁酸甲酯(11)、3,4-二咖啡酰-5-(3-羟-3-甲基)戊二酰奎宁酸(12)、3,5-二咖啡酰-4-(3-羟-3-甲基)戊二酰奎宁酸(13)、原儿茶酸(14)。结论:化合物2~6和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3,5,6和14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Bioassay-directed chromatographic fractionation of an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Gardenia jasminoides (Gardeniae Fructus) afforded a new vanillic acid 4-O-beta-d-(6'-sinapoyl)glucopyranoside (1) and five new quinic acid derivatives, methyl 5-O-caffeoyl-3-O-sinapoylquinate (2), ethyl 5-O-caffeoyl-3-O-sinapoylquinate (3), methyl 5-O-caffeoyl-4-O-sinapoylquinate (4), ethyl 5-O-caffeoyl-4-O-sinapoylquinate (5), and methyl 3,5-di-O-caffeoyl-4-O-(3-hydroxy-3-methyl)glutaroylquinate (6), together with three known quinic acid derivatives, two flavonoids, two iridoids, and two phenolic compounds. The structures of new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by the aid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se compounds were assessed for antioxidant activity using three different cell-free bioassay systems and for HIV-1 integrase inhibitory activity. Five new quinic acid derivatives showed potent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superoxide anion scavenging,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hibition activities. These new quinic acid derivatives also exhibited HIV-1 integrase inhibitory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