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地黄-玉米间作模式下地黄根际土壤挥发性有机物特征,筛选间作玉米下地黄根际土壤中特殊的信号物质,为地黄连作障碍中化感物质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本实验以7~10月份玉米间作及地黄单作模式下的地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其乙酸乙酯部位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并应用SIMCA 14.1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H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处理,筛选2种模式下挥发性有机物中潜在的差异成分。结果 间作及单作模式下地黄根际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主要为烃类、醇类、酯类、酮类、酰胺类、酸类等物质,其中间作模式下烃类、酯类、酰胺类成分的平均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58.46%,32.15%,5.42%,而单作模式下则分别为37.27%,36.11%,21.13%;PCA与HCA分析结果表明间作与单作两种模式下根际土壤乙酸乙酯部位的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可以明显地被分为两类;基于OPLS-DA分析的潜在差异成分筛选结果表明,从两种模式下的根际土壤中筛选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Z)-9-油酸酰胺,间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2-丙基戊基)二酯,正二十六烷,二十八烷,正二十一烷等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的几种挥发性有机物。结论 地黄-玉米间作模式对地黄根际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有一定的影响,筛选到的几种差异成分对地黄生长及质量特征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罗布麻和混淆品白麻不同部位(叶、花、茎、根)指标成分的含量,对药材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罗布麻和白麻不同部位中指标成分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芦丁、白麻苷、新绿原酸、绿原酸等14种黄酮和3种酚酸类成分含量。基于各组分进行聚类、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比较各组样品。结果 罗布麻和白麻不同部位样品主要活性成分为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等。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根中主要成分类似,叶、花中黄酮与酚酸含量均较高;罗布麻和白麻的差异成分主要表现在绿原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金丝桃苷、白麻苷、山柰酚、表儿茶素、隐绿原酸、紫云英苷、三叶豆苷、异槲皮苷。结论 罗布麻与白麻主要成分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罗布麻属药材成分差异和罗布麻传统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菊科药用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进行分析评价,为该药用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测定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氨基酸类、核苷类、黄酮类及有机酸类成分的量。结果 氨基酸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的根、茎、叶中检测到13种氨基酸,总氨基酸的量分布顺序为:根>叶>茎;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叶中检测到4种核苷,茎和根中分别检测到2种核苷,总核苷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黄酮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类成分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其中叶片所含黄酮类成分量为9.94%~18.66%,根中质量分数为5.88%~8.02%,茎中质量分数为3.98%~5.41%;有机酸类成分分析表明,总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叶中质量分数为2.44%~4.94%,根中质量分数为1.89%~2.64%,茎中质量分数为1.20%~1.48%。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量发生动态变化,在菊花采摘后达到高峰。结论 菊非药用部位尤其是叶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在采摘花序后为资源丰产期。该研究结果为菊花采收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曾维艳  陈肖  王洋  孙丰慧  代敏  蒲忠慧 《中草药》2023,54(18):6084-6091
目的 以非挥发性化学成分为指标,评价不同产地艾叶Artemisia argyi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以指纹图谱定性,绿原酸和黄酮等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艾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了20批艾叶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739~0.983,标定了28个共有峰,指认了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5个成分,含量测定表明不同产地艾叶绿原酸和黄酮成分存在显著差异;HCA分析20批艾叶为3类;PCA得到7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676%;OPLS-DA分析表明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可能是影响艾叶药材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指纹图谱定性及多非挥发性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艾叶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柴胡气味差异及其气味形成的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电子鼻和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检测来自山西、内蒙古及黑龙江3个地区18批柴胡样品的气味及具体挥发性成分,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析不同产地柴胡样品-传感器响应值-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雷达图显示不同产地柴胡响应值存在差异,电子鼻的检测结果经主成分分析(PCA)后进行线性判别分析(LDA)能较好区分来自山西、内蒙古和黑龙江的柴胡样品。采用HS-GC-MS共检测出76个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芳香类、酮类、醇类等物质。通过SIMCA 14.0筛选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值(VIP)>1的挥发性成分,得出11种主要差异性物质,包括2-正戊基呋喃、α-蒎烯、β-蒎烯、庚醛、三乙胺、十一烷、对异丙基甲苯、2-正丁基呋喃、1-戊醇、己醛、2-辛酮。结论 利用挥发性物质的相对质量分数和电子鼻感应值做PLS分析,发现造成山西省与其他地区柴胡电子鼻检测气味差异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己醛、1-戊醇、2-辛酮、2-正丁基呋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闹羊花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不同花期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对5个不同花期(花蕾期、初开期、半开期、盛开期、盛开末期)闹羊花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利用GC-IMS谱图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不同花期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异同。结果 GC-IMS检测出了不同花期闹羊花中的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67种为共有成分,定性确定了47种,以醇类、酯类、醛类为主。香芹醇是盛开末期样品特有成分;α-松油醇在初开期样品中的含量最高,盛开期、盛开末期样品中则未检出。活性成分(甲基庚烯酮,壬醛,α-松油醇,桉叶油醇,氧化芳樟醇,1-辛烯-3-醇,反式-3-己烯-1-醇)相对质量分数之和在花期中呈下降趋势。GC-IMS图谱显示不同花期样品有各自的特征峰区域,也有共同区域。聚类分析,PCA及OPLS-DA结果均显示,不同花期样品区分明显;通过OPLS-DA筛选获得19种区分不同花期样品的差异成分,包括γ-丁内酯、桉叶油醇、乙酸乙酯等。结论 不同花期闹羊花样品可明显区分且其挥发性成分中的活性物质随花开放的程度逐步散失,可为闹羊花的物质基础完善及不同花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代谢组学分析黄蜀葵叶、茎、根、花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为提高黄蜀葵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提供科学基础。方法 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黄蜀葵各部位代谢物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全局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比较黄蜀葵不同部位主要代谢物的相对含量。结果 黄蜀葵主要功效成分黄酮类物质在叶、茎、根中也有大量分布,其中标志性化合物金丝桃苷在黄蜀葵叶中的相对含量最高。其他类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香豆素、萜类、氨基酸等在黄蜀葵叶中的相对含量也较高。结论 除了黄蜀葵花,其他部位如叶、茎、根中也含有较多的活性成分,在提取利用其中的活性成分时可以考虑全株提取或有针对性地部位提取,以提高黄蜀葵的药用及经济价值,减少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防己根、根茎、茎、叶4个部位UPLC指纹图谱差异,初步获取不同部位之间化学成分类型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防己药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PLC法建立防己不同部位化学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不同部位共有峰和相似度,并分析各部位特征峰;利用SPSS 23.0,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样本及不同成分根和根茎间含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根和根茎化学成分相似度为0.928,两者含化学成分类似,并均含有防己药材指标性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茎和叶化学成分相似度为0.947,茎、叶与根及根茎相似度均较低,且不含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根茎化学成分综合含量高于根中含量,且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其他非指标性成分,其指标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防己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类型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根茎中化学成分类型与根相似,且部分成分含量高于根中含量,可作为优质防己药材与根同用;茎和叶中不含防己药材指标性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不能作为防己药材代替根使用,但其含有许多其他化学成分,可作为新资源用于开发其他药用功效。  相似文献   

9.
季文静  谢晖  吴靳荣  倪梁红  赵志礼 《中草药》2023,54(14):4641-4648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加工方法下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药材次生代谢化合物的差异,为优化粗茎秦艽药材的加工及干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云南丽江产粗茎秦艽药材,分别进行产地和药厂加工,加工方式包括切片、原个子(不切片),干燥方式包括烘干、晒干和“发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样品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筛查其差异性的特征化合物。结果 共鉴定出44个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根与芦头(根茎)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根的切片组、原个子组有明显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表明,三年生药材质量优于二年生药材,根的质量优于芦头,切片组优于原个子组,不同干燥方法中晒干组药材的质量较优,药厂加工药材质量均优于产地加工药材,并分析得到各组间主要差异化合物。结论 粗茎秦艽药材加工时,建议选用三年生药材,去除芦头部位,并进行趁鲜切片及晒干处理。可为粗茎秦艽药材初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不同提取方式下的泽泻挥发性成分,为研究泽泻挥发物的药理活性及完善泽泻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与顶空进样法提取泽泻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别对两种提取方式下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水蒸气蒸馏法的泽泻挥发物中鉴定出56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36.89%,以倍半萜烯类、酮类、醛类化合物为主,主要为愈创木烯(5.98%)、γ-古芸烯(3.04%)、α-紫穗槐烯(2.94%)等;顶空进样法的泽泻挥发物中共鉴定出7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84.5%,以醛类、杂环类、萜烯类为主,主要为正己醛(38.39%)、2-戊基呋喃(6.91%)、α-紫穗槐烯(3.36%)等。[结论] 两种方法提取得到的泽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和相对含量均有所差异,综合利用两种方法可建立更全面的泽泻挥发性成分的GC-MS信息。  相似文献   

11.
韩飞  陈泣  舒积成  赵志冬  黄艺  许汉林  杨明 《中草药》2015,46(13):1887-1891
目的研究湖北产牛至Origanum vulgare药材不同提取部位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药材不同部位(花和叶、茎、根)的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成分在组分中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牛至花和叶中鉴定出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78%;牛至茎中鉴定出1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51%,牛至根中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97%,3种不同提取部位所得挥发油共鉴定出化合物59个,其中18个为在牛至挥发油成分中首次报道。结论牛至药材的根、茎中除含有花、叶部位相同的抗菌成分外,还含有大量脂肪酸类化合物,该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同样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茖葱鳞茎、茎叶、花柱、须根4个部位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为探究茖葱不同部位的有效成分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开发茖葱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技术提取茖葱4个部位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茖葱4个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出179种挥发性成分,共有化合物12种。从鳞茎中鉴定出甲基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等57种成分,质量分数占98.94%;茎叶中鉴定出1,3-二噻烷,2-己烯醛,二甲基二硫醚等48种成分,质量分数占97.36%;花柱中鉴定出1,3-二噻烷、二甲基二硫醚等82种成分,质量分数占92.90%;须根中鉴定出二甲基二硫醚,1,3-二噻烷,二甲基三硫醚等51种成分,质量分数占85.89%。结论:茖葱4个部位挥发油的量和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成分都为含硫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最多的部位是鳞茎,占总质量分数79.7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梵净山产棘茎楤木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棘茎楤木叶、根皮和茎皮3个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梵净山棘茎楤木3个部位挥发油中共鉴定出95种化合物,共有成分有8种,其主要成分是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其次是烷烃、醛类、酯类和脂肪酸.结论:各部位的棘茎楤木挥发油在种类和相对含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花山小橘叶、茎中挥发油成分,对比二者成分差异,为小花山小橘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小花山小橘叶、茎的挥发油成分,应用GC-MS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小花山小橘叶的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28%;从其茎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0.57%。结论:小花山小橘叶、茎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以石竹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红车轴草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红车轴草挥发油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组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主成分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红车轴草茎、叶和花共鉴定出155种化合物,包括烃类55种、醇类29种、酮类23种、酯类13种、醛类21种、酸类2种、酚类3种、杂环及其他类化合物9种。茎鉴定出95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94.15%,主要含有35种烃类(39.14%),18种醇类(10.86%),16种酮类(19.61%),6种酯类(4.06%),11种醛类(7.48%);叶鉴定出89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95.17%,主要含有37种烃类(41.58%),16种醇类(14.88%),12种酮类(18.18%),3种酯类(9.27%),14种醛类(4.69%);花鉴定出78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91.66%,主要含有28种烃类(45.24%),12种醇类(4.81%),10种酮类(11.57%),8种酯类(6.65%),11种醛类(9.24%)。茎、叶和花3个样品获得的挥发油成分总峰面积分别为0.56×109,1.14×109,0.55×109,叶中挥发油具有最大的峰面积。3个部位样品中共有成分为41种,但茎、叶和花含有特有成分分别为29,41,14种。2个主成分可代表3个样品的155种挥发油成分,样品之间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具有较大差异,叶样品的综合评分最高。结论:红车轴草茎、叶和花挥发油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杠板归不同部位代谢物积累的差异,为揭示其不同部位化学成分与功效的相关性和制定杠板归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杠板归茎、叶、果中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DAMs),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平台对DAMs进行富集分析。结果:从杠板归茎、叶、果中共鉴定出442个成分,其中酒石酸、L-苹果酸、N-α-乙酰基赖氨酸、L-谷氨酰胺、2-氯-L-苯丙氨酸、哌啶酸、2-甲基丙醛、甜菜碱、2-苯乙醇、L-丝氨酸等为茎、叶、果中共有的优势成分。杠板归茎、叶、果的代谢物质差异显著,茎和叶、茎和果、叶和果的DAMs数量分别为724、573、583个。果中黄酮类成分橙皮素、金丝桃苷、高良姜黄素、根皮苷和紫杉醇的含量显著高于茎和叶,而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异鼠李素、黄芩素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含量显著低于茎和叶。茎、叶、果的DAMs主要富集在氨酰tRNA生物合成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通路上。结论:杠板归茎、叶、果之间有大量DAMs,这对其药效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杠板归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多基原淫羊藿不同部位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婷  黄萌萌  李瑞云  杨茹  刘丽芳  陈彦 《中草药》2020,51(1):190-196
目的对不同基原淫羊藿药材不同部位所含的黄酮类成分进行比较,为淫羊藿质量评价及药用部位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3批淫羊藿植株地上部分,分为叶片、叶柄、茎3个部位,对其HPLC指纹图谱和朝藿定A、B、C及淫羊藿苷、宝藿苷Ⅰ5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进而采用方差分析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并结合聚类分析(HCA)对淫羊藿叶片、叶柄和茎的含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淫羊藿叶片中化学成分较茎及叶柄中丰富,叶柄与茎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淫羊藿叶片中5种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叶柄及茎,甚至达到数10倍。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叶片与叶柄及茎可明显区分开来。结论通过分析淫羊藿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明确了淫羊藿叶片、叶柄及茎的质量差异,为淫羊藿质量控制及药用部位的确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俊可  曾锐 《中草药》2018,49(10):2328-2335
目的分析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icaulis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运用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液质联用(UPLC-ESI-HRMSn)技术对粗茎秦艽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采集,所得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法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处理,粗茎秦艽不同部位的差异指标成分通过精准的一级质谱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离子同对照品图谱和软件数据库搜索以及相关文献报道成分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共鉴定36个成分,包括环烯醚萜类12个、黄酮类11个、三萜类4个、酯类2个、木脂素类1个、其他类6个,其中4个成分首次在该植物中报道,通过OPLS-DA,筛选出根与地上部分间16个差异性较大的化学成分。结论粗茎秦艽环烯醚萜类差异成分主要分布于根部,而黄酮类和三萜类差异成分则主要集中于地上部分(花和茎叶),为粗茎秦艽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