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国内外医疗不良事件中第二受害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第二受害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国内外文献,介绍医疗不良事件对第二受害者的影响现状、受到的伤害现状、评估工具,以及组织支持的制度、文化、手段、效果。结果 医疗不良事件对第二受害者的影响严重,我国医疗机构对第二受害者还未有充分的认识,支持现状处于中低水平,且缺乏不良事件发生后对第二受害者相关干预的研究。结论 未来应加强对第二受害者的关注,提高第二受害者支持水平,目前国内关于第二受害者的研究较少,我国医院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相关政策,以满足第二受害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疗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微型种植体增强后牙支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研究微型纯钛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和Ⅱ类的拔牙矫正病例48例,在完成整平排齐,关闭拔牙间隙阶段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 4例。研究组使用微型纯钛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使用常规滑动法关闭间隙。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病例拔牙间隙均关闭。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组治疗前后支抗磨牙无明显前移,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研究组覆盖和覆牙合分别平均减少了4.2 3mm和2 .41mm。对照组覆盖和覆牙合分别平均减少3 .5 6mm和1.94mm。结论:微型纯钛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正畸支抗,避免了后牙支抗丢失,且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谢瑞玉  谢晖 《安徽医药》2015,(1):142-143
目的:通过分析血流感染患者 G -和 G +菌感染中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的变化,探讨 PCT 对 G -和 G +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具有血流感染症状的110例住院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血清(PCT)水平,比较革兰阴性(G -)菌、革兰阳性(G +)菌血流感染患者的 PCT 水平并判断 PCT 的诊断性能。结果110例患者中G -菌46例,占41.8%,G +菌64例,占58.2%;64例 G +菌患者的 PCT 水平中位数为1.67μg·L -1、46例 G -菌患者的 PCT 水平中位数为18.81μg·L -1,2组菌种患者 PCT 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CI:0.881~1.003,当界值(Cut-off)设为7.67μg·L -1,血清 PCT 水平区分 G -菌、G +菌感染的灵敏度为91.7%,特异性为94.4%。结论血清PCT 水平是危重患者细菌感染诊断的生物学标致之一,对鉴别 G -菌和 G +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制一种可以调节约束患者并在患者挣脱约束后可以自动报警的被套应用于临床护理中,为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效果提供一种可参考的约束用具。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举动,减轻家属和值班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降低陪护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获得病人家属及护理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6.
朱岩  张利  谢晖  孙婷  苏晓娟  冯景景 《全科护理》2020,18(19):2318-2322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现状,并探讨心血管功能与衰弱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蚌埠市两个城区8个社区672名居家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及通过测量肱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和中心动脉压、脉率、射血时间、左心负荷指数、舒张期压力时间指数、心内膜下活力率、增长指数10项心血管指标。[结果]672例老年人中不衰弱、衰弱前期、衰弱发生率分别为46.1%、36.2%和17.7%,年龄、体质指数、多病与老年人发生衰弱显著相关。在衰弱与心血管功能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衰弱与舒张期压力时间指数(P0.01)、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P=0.01)、脉压差(P=0.012)显著相关。[结论]与非衰弱的老年人相比,衰弱的受试者更容易出现心脏和血管功能的异常,心功能障碍可能是衰弱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谢晖  刘纯艳 《护理研究》2006,20(6):478-479
[目的]调查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掌握疾病知识的因素,为开展医院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知识问卷,对2004年3月—2004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在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测量血压方法、缓解紧张方法等方面知晓率较低,文化程度和病程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掌握疾病知识的主要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相关疾病知识受其文化程度、病程的影响,应对这两方面加强关注,在健康教育中对于实验室检查、药物、并发症等专业性强的内容,要采取多样、持久、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强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接受化疗前3个疗程的符合乳腺癌诊断患者110例,于化疗前1~2 d、化疗中5~7 d、化疗后5~7 d 3个时间点进行癌因性疲乏的测量.结果 化疗中和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属于中等程度,化疗前、中、后的疲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19,P<0.01),化疗后5~7 d疲乏最重.化疗前、中、后疲乏程度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2.0625,P<0.01).影响癌因性疲乏的因素化疗前有医疗方式(t=2.24,P<0.05)、化疗方案(t=2.18,P<0.05)和疗程(t=3.59,P<0.01);化疗后有医疗方式(t=2.53,P<0.05)和化疗方案(t=2.21,P<0.05).结论 护理人员应关注和重视癌因性疲乏,尤其是应加强对化疗中5~7 d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关注和指导,使护理干预更有依据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谢晖  刘纯艳 《护理研究》2006,20(2):478-479
[目的]调查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掌握疾病知识的因素,为开展医院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知识问卷,对2004年3月-2004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在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测量血压方法、缓解紧张方法等方面知晓率较低,文化程度和病程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掌握疾病知识的主要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相关疾病知识受其文化程度、病程的影响,应对这两方面加强关注。在健康教育中对于实验室检查、药物、并发症等专业性强的内容,要采取多样、持久、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强化。  相似文献   
10.
魏娇娇  谢晖 《全科护理》2020,18(3):381-384
[目的]探讨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混合学习模式在护理研究课程中可行性及应用效果,为混合学习模式在其他护理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择某医学院2016级127名全日制护理本科生作为试验组,在护理研究课程中采用以"SPOC"为基础的混合学习模式,主要形式为SPOC+翻转课堂学习。对照组为2015级127名全日制护理本科生,在护理研究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授课+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述、开题报告等汇报讨论。在课程结束后采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问卷(CEQ)中的"优质教学"与"课程整体满意度"2个维度评价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优质教学及课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评判性思维能力、优质教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护理研究课程运用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模式可提高护理本科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优质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