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合中医院校医学生特点,应用"PBL教学法"进行《内科学》教学,探讨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前帚和优缺点,为《内科学》在中医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提供试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内科学》教学任务主要是建立和培养学生中医内科临床的思维能力。鉴于《中医内科学》教材部分内容陈旧,加上长期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主动性,也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改革《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是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革传统临床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寻找更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使之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职业能力。方法在《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课程临床技能教学中,选取08、09级大专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1班为实验组,采用PBL与CBL相结合教学法;08、09级大专中医学专业(中医临床方向)1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对研究。结果实验组学生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BL与CBL相结合教学法在西医临床学科教学中优于单一传统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医内科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中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基础,是培养临床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修科之一。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今就《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期抛砖引玉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5.
常学辉  张良芝 《光明中医》2012,(10):2126-2127
本文研究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授课中的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编写PBL教案,包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分析,设计编写案例,编写导师指南及制订评价方法。教学实施包括导学,收集资料,交流学习成果—再讨论及总结和反思。认为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授课中应用将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韩华刚 《光明中医》2012,27(6):1272-1273
笔者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了以病因病机讲解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增强学生理论理解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在经济学、金融学、法律学等各类学科中。《中医内科学》属于中医学主干学科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辨治思维、加强《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锻炼临床应诊能力,提高教学-学习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医学临床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文章以《中医内科学》为例,对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论述案例教学法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意义,为该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笔者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双核心讲解法"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即以疾病之灵魂的病因病机作为理论讲解的核心和线索;以"病案化六步讲解法"作为诊治思路(即证型)讲解的核心和线索。较好实现《中医内科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和临床疗效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维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本科生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本校2010级两个班级120名大三的中医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2班和对照组1班,观察组采用三维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两组的实训操作分数及期末笔试分数。结果:观察组的实训操作分数及期末笔试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科学》课程采用三维教学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关键。《伤寒论》是培养中医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课程。中医八年制较传统的中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而言,培养时间大大缩短、教学要求高。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八年制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分别在理论授课、临床实践中采用了PBL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现介绍自己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会,以供同行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医内科学》黄疸一节为例,对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探讨了如何应用经方导入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内科学》的黄疸主要辨证论治规律及其对拓宽学生的中医临床视野及提供其中医临床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更好、更深刻地掌握其内容。近年国内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对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金匮要略》教学,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相对而言学生仅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而PBL教学法的引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PBL教学法引入传统中医课程报道尚少,特别是在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金匮要略》教学中的报道更少。硕士研究生学习本课程主要是提升对《金匮要略》理法方药的认识水平,使之能熟练运用其理法方药,并藉此提高中医临床能力。文章探讨了在硕士研究生《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论述了《金匮要略》PBL教学法教案的准备与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潘涛  张宗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9-2630
《西医内科学》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各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课程之一,目前中医院校临床专业本科、7年制本硕连读均开设西医内科学,并为后期重要的考试课程之一。从西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与学生在校、毕业后的反馈信息显示,西医内科学是学生毕业后顺利从事临床工作的重要课程。对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特点、重点、方法与效果评估作了一定的探讨,应用"抓疾病主要矛盾"、多媒体等教学方法,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心向与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课,既是基础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首要目的是建立和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看病,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远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医教学需要探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本文就如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进行了探讨。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针对传统中医教学的弊端,结合PBL教学法将中医临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融入显示问题和临床病例中,通过实践应用探索该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利弊,探讨其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为中医临床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医内科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目,是各中医基础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的课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临床辨证思维,加强《中医内科学》知识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锻炼应诊能力,提高自身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尝试了转课堂为病房,取得了一些成就,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陈良金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629-2629
《中医内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在中医专业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建立与培养。《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对于这一门课程的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教学已形成一定模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中医学工作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其主要包括《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导入和《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应用验案导入3种来源;并介绍中医经典名方直接导入应用法和拓展导入应用法两种具体的教学手段,论述了该方法的意义,即加强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及中医临证思维,提高学生对中医典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提升《中医内科学》教师备课质量及教学能力。中医经典名方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导入,使师生双方都能更直观地学习经方的临床应用,探索经方科研动向,不但能够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而且也是培养2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