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痛、大便含水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肠道病变。该病病理机制复杂,由多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在IBS-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黏膜细胞间紧密连接(TJ)主要由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及闭锁小带蛋白(ZOs)组成,是机械屏障的重要成分,可显著影响黏膜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常以对症处理,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中医学认为,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与“脾为之卫”理论相对应,较多研究报道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可通过调控TJ蛋白恢复IBS-D大鼠肠上皮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肠腔内水和电解质渗出,从而改善症状。该文综述了TJ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IBS-D的关系,以明确TJ在IBS-D病理生理的关键作用。同时,对靶向调控TJ从而可能治疗IBS-D的中医药进行总结,以期为IBS-D的治疗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326-132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发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发生的重要机制,近年来肠黏膜屏障在UC发病中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检索近几年中药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发现其治疗UC的主要机理是促进肠黏膜紧密连接、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释放。由此可见中医药对肠黏膜屏障影响受到广泛重视,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成为治疗UC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肠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连接构成了动态的物理屏障,将黏膜组织与腔内共生细菌、病原体和饮食抗原隔开。肠上皮屏障渗漏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而紧密连接功能异常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紧密连接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进展中所起作用以及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对紧密连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加以整理,发现中医药能使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表达下调,使Claudin-1、Occludin、ZO-1、ZO-2表达上调,恢复肠黏膜屏障作用,维持肠道环境的稳态,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自噬作为细胞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及重吸收等调节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稳态等多种过程,从而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西医治疗本病起效快,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容易伴随较多不良反应,且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刻不容缓。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能够多靶点、多效应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遏制UC发展。众多实验显示,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复方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改善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等以维持肠黏膜屏障正常功能,从而有效干预UC,为防治UC提供了新举措。但目前尚缺乏对中药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防治UC的系统综述。因此,该文基于UC研究现状、自噬过程、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自噬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阐明自噬在UC产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节细胞自噬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法干预溃疡性结肠炎肠屏障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俗非 《吉林中医药》2010,30(7):559-560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肠黏膜三大屏障的损伤机制有助于其修复靶向的选择。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UC及修复肠屏障方面可起到有效作用,其治疗效应涉及通过调节细胞凋亡,抑制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等以恢复肠上皮,加强免疫屏障。活血化瘀中药尚未有相关报道涉及肠道菌群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灸对野生型和TRIM31基因敲除(TRIM31-/-)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紧密连接蛋白以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探讨TRIM31能否通过保护UC肠黏膜屏障而降低UC肠道炎症反应以及艾灸对其调节作用。方法:分别采用野生型和TRIM31基因敲除小鼠构建UC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肠组织中TRIM31、闭合蛋白、密封蛋白、ZO-1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RIM31的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3、IL-25、IL-33蛋白的浓度。结果:艾灸可改善野生型UC小鼠的结肠炎症,升高结肠TRIM31蛋白及mRNA的表达以及肠黏膜屏障相关闭合蛋白、密封蛋白、ZO-1的表达,降低血清炎症介质IL-1β、IL-13、IL-25、IL-33的浓度;TRIM31-/-小鼠较野生型小鼠相比,结肠炎症加重,肠黏膜屏障相关闭合蛋白、密封蛋白、ZO-1表达降低,血清炎症介质IL-1β、IL-13浓度升高;艾灸还可改善TRIM31-/-UC小鼠的结肠炎症,升高结肠组织肠黏膜屏障相关闭合蛋白、密封蛋白、ZO-1的表达,降低血清炎症介质IL-1β、IL-13、IL-25、IL-33的浓度。结论:TRIM31蛋白可能是艾灸参与调节UC肠黏膜屏障保护的关键靶点;艾灸对TRIM31-/-小鼠肠黏膜屏障相关闭合蛋白、密封蛋白、ZO-1及血清炎症介质IL-1β、IL-13、IL-25、IL-33仍有调节作用,表明艾灸还可能通过发挥其多靶点调节作用参与UC肠黏膜屏障保护。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患病率的特点。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的要药,其在治疗UC方面具有疗效稳定、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芍药汤主要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焦亡、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轻氧化应激、缓解内质网应激、促进黏液蛋白分泌、调节炎症介质水平、增强免疫功能、恢复肠道菌群等途径改善肠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功能。通过整理芍药汤改善UC肠屏障功能药理机制相关研究文献报道,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0.
秦鑫  董慧  陆付耳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1973-1977
肠上皮紧密连接是小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肠黏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防止细菌内毒素及毒性大分子物质进入体内,从而使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多项研究证明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与糖尿病存在密切联系。因此,保护肠上皮紧密连接、维护黏膜屏障在糖尿病的防治中有着重要意义。小檗碱在糖尿病治疗的应用中疗效显著,然而药理学研究发现其生物利用度极低,有学者认为小檗碱降血糖的作用靶点主要在肠道。研究显示,小檗碱确有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肠道激素分泌、保护肠道屏障、抑制葡萄糖吸收、减轻慢性低度炎性反应等作用,近来发现其亦可能通过影响肠上皮紧密连接、保护肠黏膜屏障而发挥降糖作用。现就肠上皮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异常与糖尿病的相互联系及小檗碱通过保护肠上皮紧密连接相关降糖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溃疡性结肠炎(UC)的抗复发治疗方法。方法:从中药灌肠作用于UC缓解期的肠黏膜出发,探讨中医药抗复发的新方法。结论:肠粘膜屏障损伤是UC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重视缓解期的病理机制和维持治疗是解决复发问题的重要途径,缓解期中药灌肠治疗是抗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噬是真核生物体内细胞的一种病理和生理现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作为一种免疫相关特发性肠道炎症疾病,自噬机制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介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黏膜屏障损伤是IBD发病的关键因素,自噬通过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影响疾病进程,干预和调控自噬是治疗IBD的新途径之一。本文重点阐述IBD发病中,自噬调控的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中药通过自噬干预IBD疾病进程的作用靶点,发现中药能够干预PI3K/Akt/mTOR、JNK/Beclin-1/Bcl-2、PINK1/Parkin等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拮抗肠道致病微生物,调控各类肠黏膜屏障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从而发挥治疗IBD的作用;不同中药对自噬调控的炎症因子差异性作用与不同自噬蛋白亚型和细胞靶点相关,主要集中Beclin-1、CDK1及NLRP3炎症小体等。目前,中药通过自噬调控肠黏膜屏障治疗IBD的研究主要涉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和炎症小体激活方面,较少直接涉及细胞生理、病理层面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肠免疫屏障相关细胞,肠机械屏障及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藏药湿生扁蕾酮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肠纤维化大鼠肠上皮细胞中ATG16L1、LC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的UC肠纤维化模型由TNBS诱导,后经湿生扁蕾酮进行干预,以抑氮磺胺吡啶为阳性对照组。结肠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法与蛋白免疫印迹法结合测定各组ATG16L1、LC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湿生扁蕾酮各剂量组及柳氮磺胺吡啶组的结肠组织中ATG16L1、LC3的蛋白表达值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湿生扁蕾酮可抑制UC肠纤维化模型大鼠肠上皮细胞ATG16L1、LC3蛋白的表达,其治疗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保护结肠黏膜上皮屏障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影响结直肠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高,已演变为全球负担。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环境失衡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道微环境主要由肠道微生物群及肠黏膜细胞构成,可通过肠道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4个方面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基于此,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多采用益生菌制剂、5-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但其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手段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中医药在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可通过多层次、多通路、多靶点调节肠道微环境进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已逐渐成为溃疡性结肠炎防治研究的热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故该文在阐释肠道微环境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认识指导下,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化学屏障、保护机械屏障及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系统总结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新...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UC的发病率及癌变率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社会负担。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西医临床中常用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缓解症状,然而长期使用会导致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多等问题。基于中医药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优势,中医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等作用机制治疗UC的研究越来越多。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综述了中药活性成分、单味中药提取物、中药药对、经典复方、中药联用化学药治疗UC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寻求有效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改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属中医“肠风”、“脏毒”、“泄泻”、“痢疾”、“便血”、“肠癖”等范畴。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黏膜电镜超微结构及F-actin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对UC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方法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复制UC模型大鼠,将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气解毒化瘀方高、低剂量组及柳氮磺吡啶组,益气解毒化瘀方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肠黏膜F-a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益气解毒化瘀方可明显降低结肠黏膜损伤指数,修复肠粘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SASP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间相互连接致密,紧密连接结构完整,细胞间隙增宽程度明显减轻,桥粒结构完整,未见扩张的内质网及肿胀的线粒体。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F-actin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SASP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中药高剂量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F-actin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益气解毒化瘀方能改善UC模型大鼠的结肠黏膜电镜超微结构,提高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纤丝状肌动蛋白的表达,进而对肠粘膜起到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肠道机械屏障是防止肠腔中有毒物质入侵机体的重要屏障结构,而紧密连接蛋白是其主要结构基础,主要包括claudin-1、occludin及ZO-1蛋白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及机械屏障相关。就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对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具有一定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张旭东  柳娜  景明  刘雪枫 《中药材》2018,(3):720-724
目的:探讨湿生扁蕾(口山)酮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肠纤维化大鼠肠上皮细胞中ATG16L1、LC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UC肠纤维化模型由TNBS诱导,后经湿生扁蕾(口山)酮干预,以柳氮磺胺吡啶为阳性对照。结肠组织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法与蛋白免疫印迹法结合测定各组ATG16L1、LC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湿生扁蕾(口山)酮各剂量组及柳氮磺胺吡啶组结肠组织中ATG16L1、LC3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湿生扁蕾(口山)酮可抑制UC肠纤维化模型大鼠肠上皮细胞ATG16L1、LC3蛋白的表达,其治疗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保护结肠黏膜上皮屏障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炎症性肠病(IBD),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有难治愈、复发率高等特点。UC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肠道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有关。研究表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异常激活参与UC的病理进程,激活了肠上皮细胞中氧化、焦亡、炎症等病理机制,因此阻断NLRP3的异常激活有利于缓解UC。目前UC的西医治疗以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为主,但总体疗效不佳。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的优势。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UC的基础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研究发现通过中药干预NLRP3炎性小体可以明显促进肠黏膜愈合,治疗UC,其作用机制涉及到多靶点、多层次、多通路。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靶向调控NLRP3炎性小体对UC影响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发现NLRP3与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肠上皮细胞中促炎因子的释放及细胞焦亡,激活了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病理机制,中医药作用于NLRP3炎性小体及其上下游因子阻断UC的病理进程,抑制肠黏膜的病理损伤进而缓解结肠溃疡。以期为UC的防治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