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房颤患者117例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前进行常规检查评估,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房环肺静脉消融,必要时加行左房线性消融、右房线性消融等策略。如果在消融结束后心电监护仍为房颤心律,则行体外电复律。通过术后随访(>3个月)确定房颤消融术后是否复发,收集相关的随访资料分析房颤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①所有患者均完成环肺静脉隔离。58例患者在环肺静脉消融基础上加行左房线性消融、右房线性消融等方法。37例房颤患者在消融后房颤仍持续,经体外电转复均恢复窦律。32例(27.3%)患者在术后晚期复发。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并发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病程、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复律与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相关(均P<0.05)。③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性别、左房内径、房颤病程是房颤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分别P<0.05,P<0.05,P<0.01)。结论:性别、房颤病程、左房内径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伊布利特在行冷冻消融术后仍为持续性房颤(简称房颤)患者中的转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单中心收治应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仍为房颤,并于术中应用伊布利特转复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基线特征、术中QTc间期改变值、冷冻程序结束时的A-A间期及并发症,术后随访包括房颤复发和其它心血管事件。结果 33例行冷冻球囊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入组,在冷冻消融程序结束时均保持为房颤,应用了伊布利特静脉输注。20例在伊布利特输注结束20 min内房颤终止,13例仍需要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伊布利特的转复成功率为60.6%。转复窦性心律后的QTc间期较输注伊布利特前明显延长[(455±81) ms vs (381±46) ms,P<0.001],4例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并发症(12.1%),均发生于房颤终止转复窦性心律之时或之后,其中3例转复窦性心律后的QTc间期发生了明显的延长。与伊布利特复律失败组相比,伊布利特转复成功组的患者房颤病程更短[(17.4±14.7)个月vs (55.8±59.6)个月,P=0.04],而冷冻程序结束时的平均AA间期长于复律失败组[(251±20) ms vs(221±36)ms,P=0.004]。术后1年内75.8%的患者能维持窦性心律。结论伊布利特可对冷冻球囊消融术后仍为持续房颤的患者有效地转复窦性心律,但会延长患者的QTc间期。伊布利特转复成功的患者房颤病程更短,而冷冻消融程序结束时的A-A间期更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在射频消融术(消融)中运用不同方式恢复窦性心律(窦律)的临床随访效果,探讨恢复窦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功(房颤)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消融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2次消融后复发,2例患者接受3次消融.消融结束后房激不能终止者应用药物复律和(或)体外直流电复津.术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术中环使用尼非卡兰复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41例,术中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后心律仍为房颤,经静脉给予尼非卡兰注射液(50 mg)(负荷量0.3 mg/Kg 5 min,后予维持剂量(0.4 mg·Kg~(-1)·h~(-1))转复。术后予心电监护2 h。以60例同期行CPVI术但心律为房颤而行电复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转复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3个月超过30 s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尼非卡兰组3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简称窦律),3例转为心房扑动,进一步消融后转复为窦律,另3例患者仍为房颤,行电复律后转为窦律。电复律组1例3次电复律后仍不能维持窦律。尼非卡兰组即刻复律成功率低于电复律组(31/41 vs 59/60,P<0.05)。尼非卡兰组1例出现心室颤动,电复律组3例出现嗜睡、6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低血压。术后7天内及1个月内超过30 s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尼非卡兰组为9/41,12/41;18/60,22/60,P>0.05。结论观察初步表明房颤消融CPVI后使用尼非卡兰复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中不同终点与临床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入选持续性房颤患者124例,男性76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62.4±11.5)岁.平均左心房内径(44.6±6.5)mm,平均房颤病程(2.34±3.5)年.消融术式采用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前庭隔离(CPVI)和心房复杂碎裂电位(CFAEs)消融,单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按照消终点分组:CPVI终止房颤组、CPVI转化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组、CPVI+CFAEs终止房颤组、CPVI+CFAEs转化为房速组以及CPVI+CFAEs后仍为房颤组.消融结束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均行直流电转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消融术.平均消融术时间(201±34)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23±12)min.CPVI恢复窦性心律4例,CPVI使房颤转变为房速5例(2例消融成功,3例消融未终止).共115例进行CFAEs标测和消融:20例转复为窦性心律;24例转化为房速(其中13例消融成功,11例消融未终止).共71例消融结束仍为房颤,均经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术后平均随访(4.5±2.1)个月,共有34例患者接受再次消融.随访(9.5±2.7)个月,CPVI终止房颤组4例无复发,CPVI转化为房速组4例无复发,1例复发房速;CPVI+CFAEs终止房颤组17例无复发,2例复发房速,1例复发房颤;CPVI+CFAE8转化为房速组17例无复发,5例复发房速,2例复发房颤.CPVI+CFAEs仍为房颤组术后36例成功,25例复发房颤,10例复发房速,P=0.01.结论 持续性房颤消融术中不同终点影响临床成功率.消融术中恢复窦性心律或转变为房速成功率高,消融术中未恢复窦性心律或转变为房速消融成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极晚期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极晚期复发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后的复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总结出极晚期复发的临床预测因素。结果共计235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射频消融后平均随访(18.2±4.6)个月,12例(5.1%)患者出现极晚期复发。极晚期复发、晚期复发与无复发3组患者组间比较显示,持续性房颤、术中电复律比例、完全肺静脉隔离率以及早期复发发生率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复发(OR9.223,95%CI2.087~30.409;P=0.002)、持续性房颤(OR4.799,95%CI1.152~12.777;P=0.028)与极晚期复发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复发是极晚期复发的惟一临床预测指标(OR=7.798,95%CI1.893~38.249;P=0.005)。结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极晚期复发并不常见,其发生与消融后早期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入选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 d)患者30例,在房颤心律下,通过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隔离肺静脉。隔离肺静脉后房颤仍然持续者行电击复律,术前及术中有典型心房扑动(房扑)者同时行三尖瓣环峡部消融。分别于消融前和完成预定消融策略后测量房颤周长。术后进行系统随访,根据房颤是否复发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消融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双侧环肺静脉线性消融,6例恢复窦性心律,4例转为典型房扑者继续三尖瓣峡部消融,4例左房房扑及16例房颤仍然持续者行体外电击复律。随访期间,50.0%(15/30)患者出现早期(术后1个月)复发;继续随访中,40.0%(6/15)的早期复发患者实现延迟治愈,1例出现晚期复发。平均随访6~14(8.6±2.4)个月后,66.7%(20/30)的患者达到成功标准。单因素分析显示,成功组较复发组患者消融前后房颤周期变异程度较大[(14.36±10.52)%∶(4.15±3.91)%,P=0.006]、消融后房颤周长显著延长,早期复发率显著较低(30.0%∶80.0%,P=0.013)。多因素分析显示,消融后房颤周长的变化:OR=21.345,95%CI为1.429~318.795,P=0.026;术后早期复发:OR=1.27,95%CI为1.020~1.573,P=0.033。结论:消融前后房颤周长无显著性变化及术后早期复发为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术中监测房颤周期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筛选那些需要额外消融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伊布利特即时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方法:2008-10至2009-09连续34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0.7±8.5)岁,其中男性27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下行双侧肺静脉大环消融术,直至双侧肺静脉电位消失,同时附加左心房顶部和沿二尖瓣环心内膜面线性消融,如房颤不能终止,则消融复杂碎裂电位(CAFE),术后对未转为窦性心律的30例患者均予单剂量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进行药物转复,1 mg伊布利特用10 ml生理盐水稀释静脉注射10 min,给药后30 min以内转成窦性心律被视为转复成功,药物转复失败的患者,则予直流电复律.测量冠状窦电极记录的房颤波平均A-A间期和转复即刻及给药后2小时QT间期.结果:34例患者4例消融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30例术后仍为房颤律的患者经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进行药物转复,有18例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平均转复时间是(10.2±5.2)min(从给药始计时);药物转复成功的患者房颤病史明显短于转复失败患者[(4.2±2.9)年VS(9.4±4.3)年,P<0.05],而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左心功能及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静脉注射药前相比静脉注射药后伊布利特显著延长平均A-A间期[(171.8±29.5)msVS(242.0±40.1)ms,P<0.001],给药后2小时的QTc间期与转复即刻的QTc间期相比明显缩短(441.0±37.4)ms VS(421.5±24.7)ms,P<0.05].30例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在导管室中应用伊布利特即时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远期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心房基质改良的线性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消融术式与消融远期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7例因药物无效而接受了步进式线性消融的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病例,依据房颤能否被消融转复为窦性心律分为消融转复组和消融加电复律组并平均随访至术后5.3年.结果 87例患者中有50例(57.5%)术中通过线性消融直接终止了房颤,37例(42.5%)患者线性消融无法转复,除1例之外均行电复律成功.平均随访(5.3±1.0)年,单次消融后34例(3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消融转复组24例(48%),消融加电复律组10例(27%)可维持窦性心律,消融转复组的远期成功率高于消融加电复律组(P=0.047).结论 对于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通过线性消融策略进行心房基质改良消融可能有助于提高远期成功率.术中通过消融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是远期成功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消融终止作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终点对术后窦性心律维持和复发的影响.方法 入选286例行序贯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中消融终止组124例(43.4%),未终止电复律组162例(56.6%),比较两组终止方式、术后复发及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 消融中26例(9.1%)直接转复窦性心律;166例(5 8.0%)转为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其中98例(59.0%)进一步消融转复窦性心律;消融未终止行电复律者162例;随访(23±7)个月,两组早期复发、长期复发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AT可以预测术后复发心律失常类型(P<0.05);二次消融后两组复发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融终止并不有助于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术中出现AT能预测术后复发心律失常类型.  相似文献   

11.
伊布利特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转律的疗效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伊布利特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8例,男性1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6.3±14.0)岁,体质量(81.22±8.93) kg,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所有患者术中经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碎裂电位消融后房颤未终止,或者转为心房扑动,给予伊布利特l mg、10min内静脉注射,观察开始给药后30 min内的转复率及4h内的不良反应.根据用药后是否成功转律分为转律组与非转律组.结果 (1)18例患者用药后30 min内成功转律11例,转复律为61.11%,平均转律时间为(13.80 +7.64) min,转复剂量为(0.94±0.13)mg.1例患者用药后15 min时出现窦性停搏16 s,后恢复稳定窦性心律,术后观察4h无不良反应,另1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持续约lh后恢复正常心率,期间无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改变.余1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4h内无室性心动过速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2)使用伊布利特后30 min的AA间期(0.51±0.08)s,明显长于用药前的AA间期(0.39±0.21)s,P<0.01;用药后30 min的QTc(0.51±0.08)s,明显长于用药前QTc(0.39±0.21)s,P<0.01.(3)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律组患者左房瘢痕区比例(5.12±3.83)%,明显小于非转律组左房瘢痕区比例(12.40±11.03)%,P<0.01.(4)左心房内径<40mm患者的转复率(75.00%)与内径≥40 mm患者的转复率(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在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疗效迅速,对消融后心房扑动转复率更高.转律的成功率与术中标测瘢痕区面积所占比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小剂量伊布利特辅助下进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初步结果。方法前瞻性入选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连续102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男6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2±11)岁。首先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CPVI),然后静脉给予0.25 mg的伊布利特,观察30 min。如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SR)则不予进一步的心房基质改良;如房颤转为房性心动过速( AT)则仅消融AT;如仍为房颤,则行心房碎裂电位( CFAE )消融,直至 SR 恢复或 CFAE 已被消除或 CFAE 消融时间已达30 min。结果41例(40.2%)患者经CPVI±小剂量伊布利特后房颤被终止(SR或者AT)为组1。其余61例(59.8%)患者进一步接受了平均时间为(14.0±5.6) min 的CFAE消融,其中25例(41.0%)患者房颤被终止为组2;36例患者经电复律恢复SR为组3。平均随访(501±224) d,单次消融成功率为69.6%(71例)。组1和组2的成功率(分别为82.9%和76.0%)显著高于组3(50.0%,P值均〈0.01)。结论小剂量伊布利特辅助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疗效可以接受,并在实时评估房颤维持基质及减少无效CFAE消融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型心房利钠肽(BNP)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晚期复发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03-2013-03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所有患者于术前监测BNP水平。手术结束时评价是否由房性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或阵发性房颤患者是否维持窦性心律。术后随访,于1、3、6、12个月了解房颤复发情况。结果: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1 346例,其中741例术前监测BNP水平正常,605例术前监测BNP水平升高。单因素分析,术前BNP升高组,无论术中能否转复窦性心律的概率、术后早期复发率、术后1年内晚期复发率均高于术前BNP正常组,BNP是房颤术后复发的预测因子。但校正房颤类型、年龄、性别、房颤病程、左房大小等因素后,Cox多元回归分析,P0.05。结论:单因素分析BNP水平可能是房颤患者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手术成功的预测因子之一。多因素分析后,BNP不是房颤患者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1例首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早期电复律69例,早期二次消融52例,平均随访(11±5)个月,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组二次手术电生理特点。结果 69例早期复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14例维持窦性心律。52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0±4)个月,24例维持窦性心律,早期手术组成功率较早期复律组高(46.2%比20.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大小及治疗手段是房颤二次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电生理检查发现,52例早期手术患者中,33例(63%)有肺静脉电位恢复。左上肺静脉电位恢复最多,为16支。其余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分别为:左下肺静脉14支;右上肺静脉12支;右下肺静脉10支。结论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进行早期二次消融成功率较早期电复律高。肺静脉电位恢复是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的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醛固酮水平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首次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8-10~2019-09于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51例。房颤复发的定义为消融3个月后发生持续时间≥30 s的房颤、房扑、房速。术后随访1年,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分析相关因素在房颤复发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1年共19例(37.3%)患者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血清醛固酮水平是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37,95%CI:1.011~1.064,P=0.005)。ROC曲线结果显示,醛固酮水平预测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95%CI:0.611~0.862,P<0.001),术前血清醛固酮水平诊断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136.43 ng/dl。结论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患者术前的血清醛固酮水平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房颤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联合心腔内电复律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多步骤递进式消融后,房颤仍未终止,术中再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法进行电复律的非阵发性房颤患者62例。随访12~48个月,对可能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房颤发作的所有非阵发性房颤患者,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治疗后均转复为窦性心律。根据是否远期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6例)和未复发组(36例)。复发组患者的房颤病程显著长于未复发组[60(0.25,360)个月比24(0.25,120)个月,P=0.019],左心室重量指数[(150.16±34.48)g/m~2比(132.97±27.33)g/m~2,P=0.033]、左心房容积[(75.33±32.03)ml比(59.51±22.36)ml,P=0.025]、左心房容积指数[(40.70±15.81)ml/m~2比(32.21±12.76)ml/m~2,P=0.023]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病程是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7,95%CI 1.003~1.032,P=0.017)。结论导管消融术联合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可将非阵发性房颤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病程是患者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研究持续性房颤经电复律成功后再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与直接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术中直接复律效果,探索更适宜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持续性房颤人群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9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5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术前是否经同经步直流电复律为窦性心律,且维持窦性心律维持超过3个月,分为2组。A组术前经同经步直流电复律为窦性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维持超过3个月后再发房颤,再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16例,B组未行电复律,直接射频消融术治疗38例,比较2组术中射频消融直接恢复窦性心律比率及术后6个月房颤复发率。结果 术中直接复律率A组高于B组(56.2% VS 26.3% p =0.035)6个月复发率A组低于B组(18.8% VS 47.3%, p =0.045)。结论 经电复律后可较长时间维持窦性心律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复律成功率较高,早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联合碎裂电位单极标测为基础的线性消融治疗长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共8例长时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57.8±8.2)岁,病程(3.4±2.9)年。消融步骤是先行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标测左房碎裂电位QS型分布区,设计消融路线。消融后如未恢复窦律,行电复律,复律后验证肺静脉电位有无恢复及消融线的完整性。消融终点为双肺静脉电位隔离及消融线双向阻滞。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服用可达龙口服0.6g/d连续1周,继之0.4g/d连续1周,以后0.2g/d,共6个月;华法林抗凝6个月,如无复发可停用。术后第1、3、6、12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消融术中8例行电复律转复为窦律。8例均实现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消融线完整,随访6-24个月,动态心电图无房速、房扑、房颤复发。结论长时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隔离联合碎裂电位单极标测为基础的线性消融能够破坏更多的维持机制,是治疗长时程持续性房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房颤导管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00例。术前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验结果及超声指标,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术后3个月后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两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明确影响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结果:100例房颤术后患者47例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水平、左心耳自发显影、左心房直径是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水平、左心耳自发显影、左心房直径为预测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联合应用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房颤持续时间在1个月~1年之间的患者共47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联合治疗组及单独伊布利特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先口服普罗帕酮600 mg,20分钟后首次给予伊布利特1 mg/次静推;如用药后10分钟仍为房颤,再次静脉给1 mg/次。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单独伊布利特治疗组伊布利特给药方法同上。结果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联合治疗组房颤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单独伊布利特组(P<0.01)。两组平均转复时间比较,单独伊布利特组短于联合治疗组(P<0.01)。两组用药后QTc均明显延长,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随访2~15个月,无患者房颤复发。结论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联合应用对持续性房颤的转复作用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伊布利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