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为了确定可控弹簧圈经皮导管封堵小儿未闭动脉导管的安全性和治疗成功率。方法 :70例小儿中、小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最窄内径≤ 4mm)实施逆行经皮导管可控弹簧圈封堵术。男 2 5例 ,女 45例 ,年龄 0 .5~ 11(3.35± 3.0 )岁 ,体重 6 .0~ 2 9(13.4± 6 .8)kg ,心血管造影测定的最小动脉导管内径1.5~ 4.0 (2 .7±0 .9)mm ,1例并发室间隔缺损 ,2例并发主动脉缩窄 ,3例并发肺动脉瓣狭窄 ,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 3例。结果 :术后即刻采用心脏听诊 ,重复心血管造影 ,术后 10min重复造影 5 2例 ,12例有残余分流 ,再行置入 1~ 2个可控弹簧圈 ,直至残瘘消失 ;未重复造影 18例 ,4例发生机械性溶血 ,第 2天再行可控弹簧圈置入 ,溶血和残瘘终止。术后多普勒超声随访仅 1例至今尚有少数收缩期湍流频谱 ,正侧位胸部摄片可控弹簧圈位置无移动 ,平均可控弹簧圈 /PDA内径比值为 2 .6± 0 .4,平均术后 3d出院。结论 :逆行经导管应用可控弹簧圈封堵小儿中、小型PDA ,手术操作简便 ,安全易行 ,疗效满意 ,完全可以替代外科手术结扎 ,避免了外科创伤 ,并可缩短住院日和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1年8月16例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2.4岁(2~9岁),平均体重17.7±5.4kg(9~28kg),应用不同介入方法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封堵残余分流,首次介入治疗与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1.1年(1天~3.5年)。结果残余分流直径平均为2.7±0.9mm(1.2~5.0mm)。15例成功完成残余分流封堵术,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4%(15/16)。单纯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9例(其中双弹簧圈2例),Rashkind双面伞2例,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Amplatzer蘑菇伞2例,同时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和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3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完全闭合率为80%(12/15)。平均手术时间为75.0±22.8min(45~120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10.4±3.9min(5~20min)。股动脉并发症1例,其余无并发症出现。封堵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残余分流均完全闭合(100%),在平均2年随访中未出现残余分流再通、封堵器移位和左右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封堵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共 10例 ,年龄 2~ 35 (平均 11.6 )岁 ,体重 8~ 6 4(平均 30 .6 ) kg,PDA最窄处直径 1.4~ 3.2 (平均 2 .6 ) m m。经导管置入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 PDA。封堵后 10 min行胸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 3天、1月、6月及 12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后 10 m in胸主动脉造影及术后 3d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随访 12个月 ,均未发现 PDA再通及弹簧栓子移位。结论 :应用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小型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研究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治疗直径≤ 4mm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1996年 4月至 2 0 0 2年 8月 ,4 2例直径 <2mm和 2 9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施行了Duct Occlud封堵器 (2 5例 )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 (4 6例 )封堵术。结果  (1)直径 <2mm的PDA行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后 10min、2 4h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小于直径 2~ 4mm的PDA(分别为 4 8%与 6 2 0 % ,0与 37 9% ,0与 13 8% ;P均 <0 0 5 )。 (2 )Duct Oc clud封堵器治疗直径 2~ 4mm的PDA后 10min ,2 4h ,1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高于Cook可控弹簧栓子组 (分别为 94 4 %与 9 1% ,6 1 1%与 0 ,4 4 4 %与 0 ,33 3%与 0 ;P均 <0 0 5 ) ,其中Duct Occlud封堵器脱落至腹主动脉远端 1例 ,向左肺动脉内凸出 4例 ;2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置入 2枚Cook可控弹簧栓子。结论 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均是治疗直径 <2mmPDA的安全有效方法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直径 2~ 4mm的PDA近、中期疗效优于Duct Occlud封堵器 ,但部分患者需置入 2枚栓子。  相似文献   

5.
小儿动脉导管堵闭术后九例溶血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溶血为动脉导管未闭 (PDA)堵闭术后罕见、严重的并发症。我院 1994年 9月~ 2 0 0 1年 8月使用不同类型堵闭器堵闭PDA 4 12例 ,发生溶血 9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男 2例 ,女 7例。年龄 1 1~ 8 5 (4 7±2 3)岁 ,体重 7~ 2 5 (13 9± 5 6 )kg。 8例为单纯性PDA ,1例为纠正型大血管转位合并PDA。PDA均为漏斗型 ,最窄处为 2 1~ 6 6 (4 3± 1 7)mm。使用Rashkind双面伞、COOK弹簧圈、Amplatzer蘑菇伞堵闭器各 3例。堵闭后 15min主动脉造影 9例均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 ,B超显示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6.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静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并对其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  31例患者 ,年龄 0 8~ 38 0 (8 1± 6 0 )岁 ,体重 7 0~ 6 9 5 (2 7 7± 2 0 2 )kg。经静脉使用 6F传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听诊无杂音后 10min行胸主动脉造影。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 ,术后 2 4h、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 0 %。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 ,10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 2 9例完全堵闭(93 5 % ) ,仅 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 ,且 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窄径 1 5~8 2 (4 4± 1 7)mm ,透视时间 3 0~ 14 5 (6 7± 2 3)min。除 1例患者术后短暂胸部不适外均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3~ 17(9 3± 3 7)个月未发生装置移位、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mplatzer方法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 ,创伤小 ,适应证广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可用于新生儿 ,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 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 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 mm,平均4.1±2.0 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 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 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采用pfm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使用 pfm弹簧圈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方法 :从 1998- 0 3~ 2 0 0 1- 0 2 ,2 3例患者进行了PDA封堵术 ,年龄 8个月~ 32岁 (平均 10 .7岁 ) ,体重 9.5~ 5 5 (2 9.0± 16.6) kg,肺动脉平均压 2 0 .6 (10~ 38) mmHg,PDA最窄内径 1.6~ 4.1(2 .7± 0 .8) mm,3例为开胸结扎术后再通。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成功 ,封堵术后主动脉造影显示 19例完全封堵 ,4例有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彩色多普勒显示 2 2例无血流通过 ,平均 X光暴露时间是15 .5 min(7~ 34 min) ,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 :采用 Duct- Occlud(pfm)弹簧圈封堵 PDA是安全有效的 ,PDA最窄内径应在 3mm以内 ,输送系统较细可用于婴幼儿 ,封堵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年龄和未闭动脉导管大小对蘑菇伞封堵器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年龄及未闭动脉导管大小对蘑菇伞封堵器尺寸选择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6 2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患者中 ,儿童 36例 ,年龄 (5 5± 2 7)岁 ;成人 2 6例 ,年龄 (19 7± 12 3)岁。应用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PDA的最小直径 (D1) ,并与最终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 (D2 )比较 ;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观察残余分流情况。结果  (1)在 6 2例患者的 6 9次封堵尝试中 (更换封堵器 7例次 ) ,即刻CDFI观察到边缘性残余分流束宽度 >2mm者 8例、≤ 2mm者 2 4例 ;中央性残余分流束 15例。在 30min内 ,中央性残余分流束均可自行消失 ,≤ 2mm的边缘性残余分流束多数可自行消失 ,>2mm的边缘性残余分流束不能自行消失。 (2 )在PDA的最小直径相同时 ,儿童组所需封堵器的尺寸比成人组平均大 1 5mm。 (3)在达到满意的封堵效果时 ,儿童组D2 =1 5 7D1+0 5 7,成人组D2 =1 6 0D1- 1 0 1。结论 传统的封堵器尺寸选择标准具有局限性 ;在用蘑菇伞封堵器封堵PDA时 ,年龄和PDA的大小对封堵器尺寸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达到满意的封堵效果时 ,所选择封堵器的尺寸遵循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10.
沉默型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沉默型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临床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的 7例沉默型PDA病人进行心导管检查 ,术后 3个月、6个月及每年随访一次。结果  7例病人肺动脉平均压平均为 (16 0± 2 4 )mmHg ,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量比 (Qp/Qs)为 1 0 8± 0 0 2 ,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 (0 32± 0 0 8)L/min ,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比例平均为 0 0 98± 0 0 2 4。PDA最窄处平均直径为 (0 9± 0 2 )mm。 7例病人均未行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平均随访 9 5个月 (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 ,未发现房室腔增大、肺动脉压增高 ,无感染性动脉内膜炎和心内膜炎发生。结论 沉默型PDA的左向右分流量很少 ,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沉默型PDA病人是否需要治疗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