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5年8月至1986年7月期间,222例次左心插管术及右心插管术中,共出现48例导管的异常行径,其中13例属罕见的异常行径。本文对此加以描述,并讨论其诊断意义及插管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心脏急症抢救除了电击除颤、人工心脏起搏手段外,药物治疗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法。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予以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4.
动脉导管弹簧圈堵闭术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安全、有效的方法[1],但对于PDA患儿弹簧圈堵闭术后并发溶血的处理则颇为棘手。我院1998年4月~2001年4月共行PDA弹簧圈堵闭术70例 ,其中术后并发溶血4例 (5.71% ) ,经积极治疗均及时控制溶血 ,现报道如下。4例患儿中男、女性各2例 ,年龄分别为8月、2.5岁、4.5岁、6.3岁 ,体重8、14、9、22kg。患儿胸骨左缘第2~3肋间均可闻及Ⅲ/Ⅳ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术前经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诊为PDA ,其中1例1年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发现P…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严重的复合型心血管畸形,临床少见,既往均用手术治疗。自1967年Porstm ann等首先采用经导管封堵PDA的非手术方法及1982年S inger等首先报告经皮球囊扩张治疗婴儿主动脉缩窄外科术后再狭窄获得成功后,单纯COA及PDA介入治疗屡见  相似文献   
6.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房问隔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TTE多个切面测量46例ASD最大直径,ASD部位及周围关系,术中TTE测量ASD球囊伸展径并与X线所测球囊伸展径比较,选择Amplatzer ASD封堵器的型号、引导封堵器的放置及疗效评价.结果46例经心导管封堵的ASD中40例封堵成功,6例因术中严重心律失常、Amplatzer ASD封堵器意外脱落、ASD太大和左房长径不足以及ASD距下腔静脉太近而未能封堵成功.TTE测ASD最大径(1.43±0.68)cm与X线所测球囊伸展径(1.66±0.82)cm高度相关,(r=0.89,P<0.01),TTE术中测球囊伸展径(1.78±0.85)cm与X线测球囊伸展径高度相关,(r=0.98,P<0.01).结论TTE能很好显示小儿ASD大小、部位及其周围关系,方法简便,无痛苦,在经导管封堵小儿ASD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乙胺碘呋酮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小剂量乙胺碘呋酮治疗100例小儿难冶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36例,室性心律失常64例),剂量5~7mg/kg/d.一日两次口服,起效稳定后再酌情减量,总有效率: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88%和89%,且毒副作用也较轻微。作者认为对多种难治性小儿心律失常,应用小剂量乙胺碘呋酮,在严密观察下是相当安全有效的,但静脉给药应特别慎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动脉导管未闻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测量50例正常小儿、50例动脉导管未闻(PDA)、50例室间隔缺损(VSD)和10例VSD合并PDA患者的主动脉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流速时间积分(VIT)和心排指数(CI)。结果:PDA组主动脉VP、Vm、VTI和CI各参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VSD合并PDA组各参数亦高于VSD组。10例VSD合并PDA患者中超声检出PDA6例,主动脉VP、Vm、VTI和CI各参数均明显高于VSD组;PDA漏诊4例,仅主动脉CI参数明显高于VSD组。结论:超声诊断中,对可疑PDA特别是VSD疑合并有PDA者,常规测量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特别是CI参数,有助于PDA的诊断及提高PDA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 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 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 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 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 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 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10.
经皮导管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两种弹簧圈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 中的疗效。方法 分别用Cook 可控弹簧圈及普通弹簧圈经导管法封堵治疗PDA 共18 例。结果 Cook 可控弹簧圈一次性封堵成功11 例,二次封堵成功2 例;普通弹簧圈一次性成功2 例,3 例封堵失败,其中2 例弹簧圈移位后行PDA 结扎术。结论 Cook 可控弹簧圈封堵PDA,避免了无传递装置易致弹簧圈移位和脱落的缺点,对较小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