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是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生物钟基因能产生昼夜节律并控制其运转, 若表达异常将导致多种疾病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生物钟基因在DR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 昼夜紊乱相关行为干扰了生物钟基因的昼夜振荡, 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易致糖代谢调控失衡, 最终增加2型糖尿病及DR发病风险。另一方面, DR患者表现出昼夜节律紊乱特点, 生物钟基因可能通过影响一系列视网膜病理生理过程, 调控DR发生发展。因此, 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可作为疾病预防策略, 研究生物钟基因在DR中的分子机制可为更加全面地阐述DR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DR正成为我国面临的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DR成为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DR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DR,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耐受性和不良反应,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迫在眉睫。G 蛋白偶联受体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PCR 参与了 DR 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GPCR 在 DR 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全球工作年龄人群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DR的发生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及生物钟基因与DR的发病密切相关。昼夜节律是受生物钟基因调控,以24h为周期,与外界明暗变化相一致的生理过程,生物钟调控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昼夜节律紊乱通过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眼部的生理稳态等诱导DR的发生,生物钟基因可能通过调控DR的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视网膜自噬节律、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皮祖细胞功能等各方面参与DR的发病。本文介绍了昼夜节律的产生及调控机制,以及视网膜内在昼夜节律生物钟,深入探讨了昼夜节律系统以及生物钟基因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旨在为DR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4,他引:1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R的病理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BRB破坏,它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最终如何导致DR发病的机制十分复杂。长期的高血糖症导致氧化酶损伤,微血栓形成,细胞粘附分子活化,白细胞郁积和细胞因子活化,继之,缺氧调节的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这个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为VEGF、IGF-1、TNF-α、IL-1β、FGF等。多种因子相互作用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综述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DR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抗炎治疗或许能有效延缓DR的发生和发展。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作为炎症反应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趋化因子,通过趋化和激活因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激活小胶质细胞等促进DR的发生发展,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随着对MCP-1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能将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作为靶细胞,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减少或抑制糖尿病患者MCP-1的产生,从而控制或减缓DR进展,这将为我们预防和治疗DR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视力丧失。DR中血管的变化与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毛细血管的细胞损伤和病理变化相关。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这些细胞因子通过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导致DR并发症的发生。microRNAs(miRNAs)是调节细胞因子表达的关键因子,在视网膜细胞的新生血管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有研究表明,microRNAs水平的改变在DR患者血管变化的病理生理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microRNAs通过激活新生血管形成通路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最新的全球糖尿病患者多达4.22亿人,预计到2040年将达6.42亿人,而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将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常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患病5 a内以及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20 a后,已成为全球主要致盲原因。如何阻止或减缓DR进展,将成为全球防控可致盲眼病的关键。本文对DR早期的发病机制及目前潜在的治疗策略进行简要综述,以期有助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寻找更多有效的DR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周琦  熊鑫  吕红彬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8):1304-130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晚期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DR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均有特异性的表现特征。随着高通量组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病机制。本文就DR在不同组学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与DR研究新方向予以综述,最后探讨了当前所存问题以及未来展望。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生发展,这为阐明DR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其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患病率为24% ~ 70%,为当前全球主要的致盲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D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DR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神经损伤、炎症损伤等.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已研发出各种治疗DR的药物.就DR发病的动物模型、药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佳慧  陈晓隆 《眼科新进展》2018,(12):1185-119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一种威胁视力的并发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DR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明确。大量的证据使人们意识到DR不仅是一种血管疾病,而且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针对DR治疗方案效果有限,DR的早期诊断、防治至关重要。本文就近两年DR的诊断、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新的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刘旭  王霞  何媛 《眼科新进展》2018,(7):687-69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属于微血管病变,是工作人群及中老年人视力减退甚至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1/3~1/2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均密切相关。个体血糖和血压的最优控制仍然是预防DR发生和阻止病变进展的基石,抗血管内皮因子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治疗方案。这些有效的防治手段,患者及医生意识的提高,定期筛查DR,将有效改善DR患者的预后,减少因DR导致失明患者的人数,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病情进展可对糖尿病患者的视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甚至导致低视力或盲。与DR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青春期、妊娠、眼轴长度等,提高对DR相关危险因素的认知,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防止DR发生。在DR的防控策略中,仍需强调有效的糖尿病管理以及对糖尿病患者加强DR筛查,建设完善的筛查系统。激光光凝、药物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术是目前延缓DR进展、挽救视力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DR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继续关注DR治疗的新靶点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近视患病率不断增加,近视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高度近视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不可逆性视力损伤,我国卫生与教育部门极其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工作。本文就近视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作为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变,是4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疗法在 DR 患者中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需要长期不间断治疗,且大多数患者未能实现具有临床意义的视力改善。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迫在眉睫。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负责产生化学能量并协调细胞信号的细胞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起着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参与了 DR 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线粒体功能紊乱在 DR 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展开综述,为 DR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Rho激酶最初被认为是G蛋白Rho的效应蛋白。Rho激酶参与了各种疾病,如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并且Rho激酶抑制剂已经在临床应用于脑血管痉挛和青光眼的相关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而抗VEGF治疗由于其很好的疗效最近被广泛用于DR的治疗,但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也得到广泛关注。在病理性糖尿病视网膜条件下,Rho激酶的重要性也得到阐明,使得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Rho激酶是参与血管生成和通透性以及各种疾病如炎症和神经变性的发病机制之一。这使得Rho激酶抑制剂成为DR的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本文对Rho激酶作用机制及其在DR治疗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慢性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全身危险因素、炎症、氧化应激参与了DR的发生与发展.全视网膜光凝术是预防DR患者视力下降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激光的破坏性会带来一系列眼部并发症.与激光治疗相比,药物治疗能够对DR病情发展的多个环节进行干预,同时也能更好地保留视网膜的解剖结构、减少激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干眼(dry eye,DE)是一种常见的多因子眼表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DE的症状包括视力模糊、刺激和眼部疼痛。研究表明,DE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综述了DE与眼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似处,重点介绍临床特征、眼部神经性疼痛评估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remains the leading contributor to severe vision lo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ong persons 20 to 70 years of age. Despite advances in diseas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patients with vision loss from DR continue to constitut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patients served in vision rehabilitation service (VRS) settings. These patients present special challenges to VRS providers because of early onset, fluctuations in and the complex nature of vision loss, unique visual demands of disease management, and associated multi-system losses. CASE REPORTS: After introductory epidemiologic review, a case presentation format is used to illustrate solutions a multidisciplinary VRS can offer the special visual challenges of the person with diabetes with vision loss from DR. Four patients are presented--ages 30 to 70 years--with varying degrees and types of vision loss, with different lifestyle demands and disease management needs. The cases address vocational issues, vision fluctuation, coordinating adaptive solutions to complex visual losses, and meeting diabetic needs to measure medication, insulin, and blood glucose levels, to maintain skin care, diet, exercise, transportation, family roles, and support systems. CONCLUSIONS: The unique and complex needs of people with diabetes who experience vision loss can be well addressed through timely and ongoing VRS consultations, in conjunction with medical/ocular diseas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