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对成年兔眼外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7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眼上直肌随机注射0.05ml(10靏)IGF-Ⅰ或0.05ml生理盐水,1周后肌肉张力换能器检测上直肌肌肉力量,获取上直肌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上直肌单刺激收缩力为(2.4515±1.1019)mN,对照组上直肌为(1.1511±0.6755)m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8,P =0.049),实验组上直肌各刺激频率的强直收缩力比对照组明显更大,均有显著性差别.实验组单位重量肌肉的收缩力比对照组更大,各刺激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上直肌横截面面积为(10.04±2.52)mm2较对照组(7.79±1.85) mm2明显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4,P =0.047);实验组上直肌中活化的卫星细胞为(30.63±6.76)%,比对照组(17.07±5.36)%显著更高(t =8.73,P =0.000).结论 成年动物眼外肌局部注射IGF-Ⅰ能快速、显著提高肌肉收缩力;肌肉横截面增加、肌纤维周径变大、卫星细胞活化增加.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眼外肌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眼外肌组织细胞学结构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眼外肌纤维分类.方法 10条正常人眼外肌分为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行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和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染色,测量肌纤维及构成比.另15条正常人眼外肌,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 正常人眼外肌在肌腹部可分为眶层和球层;赤道部无明显分层,肌肉周边部有斜行或横行肌纤维伴较多结缔组织穿插,肌肉外周包绕增厚胶原结缔组织环.近肌腱部为球层肌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可将眼外肌纤维分为5类,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各类肌纤维比例不同.结论 人眼外肌结构独特,分为不同肌纤维特点的眶层和球层,球层通过肌腱附着于巩膜,眶层终止于眼球赤道部的Pulley结构.组织化学染色法可将眼外肌纤维分类,不同位置的肌纤维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3.
背景 曲安奈德(TA)在眼科常用于治疗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但其对眼周围正常组织是否有毒性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球周注射TA对兔眼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 将27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于喂养的第5周和第9周球周注射20 mg TA悬浮液(0.5 ml)各1次,生理盐水组兔眼分别注射0.5ml等容量生理盐水,方法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兔不给予任何干预.分别于注药前1d及第2次注射后1、2、3个月以过量麻醉法分别处死各组实验兔各3只,制备兔眼各条眼外肌、球周脂肪、泪腺及视神经组织标本,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上述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注射前及注射后1、2、3个月各组兔眼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952,P=0.881;F时间=7.297,P=0.411).空白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兔眼各条眼肌、泪腺、视神经及球周脂肪组织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实验组兔眼光学显微镜下各条眼肌均可见肌横纹结构消失,肌浆网扩张,间隙增宽;泪腺可见腺上皮细胞数量增多,细胞核增大,细胞质混浊、肿胀,嗜酸性增强,腺体数量增加;视神经纤维可见排列紊乱,空泡变性,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大小不一.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实验组兔眼各眼外肌组织结构均可见肌纤维排列紊乱,横纹、明带、暗带部分消失,肌浆网扩张,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泪腺可见腺上皮细胞肿胀,体积增大,细胞核膜增厚,轻度扭曲,细胞膜水肿,细胞器数目明显增多;视神经纤维髓鞘厚薄不均,轴突与髓鞘间腔隙形成,髓鞘结构紊乱,出现板层分离现象,部分松解、变性.实验组兔眼球周脂肪组织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均未见明显结构异常.结论 球周注射20 mg TA 2次对兔眼眼压无明显影响,但可造成各条眼肌、泪腺、视神经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李琳玲  王芳  张勇  孙荣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860-1862
目的:探讨球后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眶部放射治疗中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疗效。方法:本院治疗的中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32例60眼,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给予球后注射曲安奈德10mg联合眶部放射;对照组给予球后注射曲安奈德10mg。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球突出度及睑裂宽度,观察眼球运动及自觉症状,根据Donaldson等的分级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并行眼眶CT检查眼外肌和眶周组织水肿改善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睑裂宽度及眼病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睑裂宽度及眼病分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眼球突出度、睑裂宽度及眼病分值的降低值较对照组明显,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复视及眼球运动都有改善,CT检查眼外肌和眶周组织水肿都有所改善,但联合治疗组改善率为81%,治疗组改善率为71%。结论:球后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眶部放射是治疗中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球后注射曲安奈德。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球后注射曲安奈得对Graves眼病突眼的治疗效果。方法用曲安奈得注射液20mg给予患者患眼球后注射,每月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观察眼球突出度、眼自觉症状及CT检查眼肌和眶内软组织肿胀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6例82眼,总有效率96.3%,眼球突出度平均回退超过3mm,眼部自觉症状改善,CT检查眼外肌增厚减轻,眶内组织肿胀减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球后注射曲安奈得治疗Graves眼病突眼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爆裂性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损伤性质等临床特征与骨折形态改变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T影像上眶内下壁骨折形态特点对52例单纯眶内下壁骨折进行了亚型分类,观察各亚型间病人的临床特征和眼外肌功能变化特点。结果以内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M型)病人中眼球内陷15/22例(68.2%),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2.61±0.78mm,而以下壁骨折为主的眶内下壁骨折(IM-I型)病人眼球内陷28/30例(93.3%),眼球突出度相差平均值3.66±0.93mm,后者眼球内陷发生率、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大于后者([x^2=5.61,p〈0.05)(r=3.725,p〈0.05)]。IM-I型病人发生复视13/22例(59.1%),IM-1型病人发生复视24/30例(80.0%),IM-I型复视发生率为59.1%(13/21)。二亚型间病人复视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2.703,p〉0.05)。IM-M型眼外肌损伤以内直肌限制多见(14/22,63.6%),IM-I型多见下直肌受限制(20/30,66.7%)。二亚型间同时发生内直肌和下直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5/22,22.7%;8/30,26.7%)及发生单一一条眼外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6/22,27.2%;11/30,36.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105,p=0.746;x^2=0.509,p=0.476)。二亚型间下斜肌麻痹的发生率分别为3/22和4/30,无统计学差异(p=0.315),而影像学上则主要以内下壁偶角的骨折为特征。结论眶内下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改变及其他临床特征与和其骨折发生的形态学特点有直接关系,对眶内下壁骨折进行CT影像学亚型分类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高分辨MRI观察KIF21A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的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的影像特征。

方法:对11例KIF21A基因R954W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Ⅰ型患者行MRI扫描。眼外肌和眼运动神经的眶内段采用二元-相位线圈,2-mm层厚T1加权像扫描; 眼运动神经的脑池段采用头线圈,0.6-mm层厚3D-FIESTA序列扫描。

结果: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患者的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滑车神经的眶内段和脑池段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其中8例的眶内段见可疑由动眼神经向外直肌发出的异常神经支配。全部患者双侧六条眼外肌不同程度的萎缩,以上直肌和提上睑肌最为严重。

结论:高分辨MRI显示KIF21A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Ⅰ型患者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及‘Pulley'结构发育不良,提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的原发病变是运动神经发育缺陷。  相似文献   


8.
眶内壁爆裂性骨折眼外肌功能损伤性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眶内壁爆裂性骨折患者眼外肌损伤性质等临床特征与骨折形态学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眶内壁爆裂性骨折的部位和形态学特点,对82例单纯眶内壁骨折进行CT亚型分类:Ⅰ型:整个筛骨纸板粉碎性骨折,筛窦为眶内软组织所填充,内直肌向内明显弯曲、移位;Ⅱ型:筛骨纸板局部骨折,筛窦基本完整,骨折片与眶壁之间形成夹角。内直肌周围软组织嵌顿于骨折区。观察两亚型间患者的眼外肌功能变化特点和相关临床特征。结果Ⅰ型眶内壁骨折的骨折位置偏后、面积较大,眼肌功能损伤性质以内直肌麻痹为主(14/20);Ⅱ型眶内壁骨折的位置偏前,面积较小,眼肌功能损伤以内直肌运动受限为多见(27/38)。Ⅰ型眶内壁骨折患者眼球内陷发生率及内陷程度均明显高于Ⅱ型眶内壁骨折(z=-6.075,P〈0.05;t=3.365,P〈0.05)。而复视发生率明显低于Ⅱ型眶内壁骨折(Z=-2.187,P〈0.05)。结论眶内壁骨折患者眼外肌功能损伤改变等临床特征与骨折的形态学特点有关;眶内壁骨折CT影像学亚型分类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兔眼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眼内安全性。方法 14只青紫兰兔分为3组,其中12只兔的右眼设为实验组,左眼设为实验对照组,2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右眼予以25 mg/ml的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实验组根据不同注射剂量分为2.5、5.0 mg 2个剂量组,左眼分别注射等剂量0.9%生理盐水作为实验对照。玻璃体腔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周。每次注射前、注射后2 d,第3次注射后1、4周采用裂隙灯显微镜、+90 D前置镜、B型超声、超生生物显微镜(UBM)、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临床指标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进行视网膜功能检测。第3次注射完毕后1、4周分别摘取眼球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 所有实验眼和实验对照眼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各组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无混浊、出血。B型超声、UBM和OCT检查均未见明显改变。注射前后不同剂量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眼压、前房闪辉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实验组与注射前、实验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最大反应ERG a、b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前后,F-VEP N1波潜伏期和P1波振幅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不同剂量实验组第3次注射后1 周玻璃体腔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注射后第4周未见炎症细胞;实验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注射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未见明显改变。5.0  mg实验组第3次注射后1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炎症细胞,个别视细胞细胞核呈空泡样改变,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凋亡细胞计数显示,第3次注射后1周,5.0 mg实验组与2.5、5.0 mg实验对照组(Z=0.227)和正常对照组(Z=1.341)组间凋亡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次注射后4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26,P>0.05)。结论 5.0 mg bevacizumab在兔眼玻璃体腔多次注射视网膜有一定轻微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弱侧眼外肌的病理变化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方法实验研究。收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行共同性斜视手术的58例患者手术中切下的眼外肌作为斜视组,将其分成共同性外斜视(32例)和共同性内斜视(26例)2组,同期10例角膜移植供体眼眼外肌作为对照组(供体均无斜视)。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眼外肌中HGF的表达,并测定其平均光密度值。比较斜视组与对照组眼外肌HGF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斜视度、患者年龄之间相关性。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共同性外斜视组内直肌肌纤维横截面积(308.9±68.4)µm2,显著低于对照组内直肌[(738.4±56.3)µm2](t=16.74,P<0.05),共同性内斜视组外直肌肌纤维横截面积(217.9±34.7)µm2,显著低于对照组外直肌[(620.9±46.5)µm2](t=28.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Masson染色显示共同性斜视弱侧眼外肌肌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含量增多,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和肌纤维间隙增宽。③免疫组化检测HGF在对照眼眼外肌及斜视眼弱侧眼外肌中均有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胞浆,细胞外基质中有少量的表达。其中共同性外斜视组内直肌(t=6.33,P<0.05)、共同性内斜视组外直肌(t=4.75,P<0.05)HGF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④HGF的表达与患者病程(r=-0.856,P<0.05)以及斜视度(r=-0.525,P<0.05)呈负相关。结论共同性斜视弱侧眼外肌出现胶原纤维增生,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等萎缩性病理改变;HGF的低表达可能是共同性斜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FEOM)三种临床表型的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及周围组织的影像学特征,为本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CFEOM患者21例。方法 对21例CFEOM患者行全脑、脑干、海绵窦及眼眶的MRI扫描。全脑平扫;眼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颅线圈,层厚0.8 mm,重T2加权,三维FIESTA序列扫描;眼运动神经海绵窦段,采用头颅线圈,层厚2 mm, T1加权像扫描;眼外肌和眼运动神经的眶内段,采用表面线圈,层厚2 mm,T1加权像扫描。显示脑池段的眼球运动神经、眶内各神经分支和眼外肌。主要指标 眼球运动神经分布和眼外肌的发育情况。结果 CFEOM患者的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滑车神经的眶内段和脑池段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六条眼外肌均表现不同程度萎缩,以上直肌和提上睑肌最为严重,上斜肌和外直肌改变轻微。结论CFEOM患者眼运动神经和眼外肌结构均发育不良。特别是脑池段运动神经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特征明确,提示CFEOM的原发病变是运动神经发育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常眼位及斜视儿童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差异,以期进一步认识斜视发病机制与IGF-1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儿的眼位情况及斜视类型分组:共同性内斜视组67例86眼,共同性外斜视组129例183眼,正常眼位组23例23眼,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及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儿童眼外肌及血清中IGF-1的含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IGF-1在眼外肌细胞中主要表达在胞浆,细胞外基质中有少量的表达。正常眼位组眼外肌中IGF-1含量明显多于共同性内斜视组及共同性外斜视组(P<0.05)。(2)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眼位组与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相比较,眼外肌中IGF-1含量明显增多(P<0.05)。(3)正常眼位组、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儿童血清中IGF-1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同性内斜及共同性外斜等儿童常见单纯眼位异常的发生,可能与眼球血供中IGF-1含量的多少相关性不大,其影响在于控制眼球运动的眼外肌局部IGF-1含量的多少,提示应用IGF-1在眼外肌局部注射对于治疗斜视等眼外肌相关疾病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胡依博  艾立坤  吴怡  顼晓琳  陈雪 《眼科》2014,23(2):130-134
目的 观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结膜、眼外肌、pulley等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特点。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16例临床确诊为TAO且行斜视矫正术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32~65岁,平均(50.3±6.7)岁;12例手术治疗的非TAO共同性斜视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6~52岁,平均(28.8±7.4)岁。方法 收集上述患者手术中的结膜、眼外肌、pulley等组织标本。TAO组留取结膜标本16例,眼外肌标本12例, pulley标本9例;对照组留取结膜标本12例,眼外肌标本8例,pulley标本8例。以术中所见及采集标本的HE染色、Masson、Van Gieson及免疫组化染色,对比两组之间病理学改变的差异。主要指标 结膜、眼外肌、pulley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AO组14例结膜上皮层肥厚,2例可见上皮层萎缩,16例结膜标本均显示固有层纤维化,组织结构紊乱,血管壁周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0例眼外肌标本病理改变表现为眼外肌肌纤维增粗,2例为肌纤维变性萎缩,12例标本均显示眼外肌肌纤维不同程度断裂、纤维化,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空泡形成;9例pulley标本均显示pulley肌纤维断裂,结构紊乱,弹力纤维断裂,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空泡形成。结论 TAO患者不仅是眼外肌,结膜组织及眶内结缔组织可能均经历了由炎性反应到纤维化的退行性变过程,由此引起眼部各种临床表现。(眼科,2014, 23: 130-134)  相似文献   

14.
孙春华  赵堪兴  林锦镛 《眼科研究》2013,(12):1122-1124
背景眼外肌周围的结缔组织成分对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猫的双眼位置与灵长类相似,但猫眼外肌的Pully结构与灵长类动物Pully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推测Pul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目的观察猫的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这一结构与眼球运动的功能关系。方法成年家猫5只,用盐酸氯胺酮注射行全身麻醉,将所有家猫眼眶分离取材并整体固定,每只动物任选一侧眼眶行大体解剖学观察,对侧眼眶行全眶冠状位8μm及5μm厚连续切片,相邻切片用Masson三色染色和Weigert染色法分析猫眼4条直肌周围结缔组织成分,并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眼眶平滑肌。结果Masson三色染色显示,猫眼外肌胶原纤维环较薄,与眶层肌纤维的联系疏松;胶原纤维环及连接带中平滑肌及弹性纤维仅以少量细胞的形式散在分布;内直肌周围胶原纤维环、内下侧连接带亦与其他纤维环或连接带无明显差异。结论猫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较薄可能与猫双眼运动功能不甚发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上斜肌(SO)着色为红色,结缔组织染为蓝色。大鼠So亦分为球、眶两层肌纤维,其球层前行附着于巩膜,而眶层附着于其周围结缔组织。此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和少量弹性纤维组成,随SO向前行走而逐渐增厚直至滑车处。后随着SO反折过滑车部位,与SR Pulley环相延续。结论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与SR Pulley环相延续,并接受SO眶层纤维的附着,提示其收缩将引起SR的鼻侧移动,可能进一步解释了前庭眼反射(包括人类前庭眼反射)的部分运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球突出时眼外肌肥厚、眶脂肪增多等相关性CT影像学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CT影像资料,男22例,女36例,行横轴位和冠状位检查,层厚和层距2mm.结果 5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球突出CT影像观察,单纯眼外肌肌腹肥厚(n=54),肌腹及肌腱、肌止点均受累及(n=3);眶脂防增多(n=16);眼外肌肥厚伴眼上静脉增粗(n=3);眼外肌肥大伴视神经增粗(n=1);眼肌肥大伴泪腺增大(n=2);眼睑肿胀(n=39).结论 在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球突出的研究中眼外肌、眼眶脂肪容积的改变都应加以考虑;CT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背景义眼台植入是防治眼球摘除术后眼眶畸形发育的主要手段,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骨局部生长因子在骨组织的发生、发育、损伤修复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作用更值得关注。目的检测眼球摘除和义眼台植入后眶骨组织中骨局部TGF-β1.的表达情况,探讨眼球摘除后眼眶畸形发育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同龄、健康、体质量相近的新西兰幼兔2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眼球摘除组、义眼台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兔1月龄时对眼球摘除组和义眼台植入组分别行左眼球摘除或眼球摘除联合义跟台植入术,正常对照组左眼眶作为对照。术后1个月时处死全部兔,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法和FITC免疫荧光标记法对眼球摘除组、义眼台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兔眶骨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查,利用ELISA法测定兔眶骨组织中TGF—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个月义眼台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兔眶高和眶宽的数值均明显高于眼球摘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眶高:P=0.00、P=0.00;眶宽:P=0.00、P=0.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义眼台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兔眶骨组织中TGF-β1,的染色强度明显高于眼球摘除组,骨组织中着色细胞多,染色较深,而义眼台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兔眶骨组织中TGF-β1的染色强度相近。TGF-β1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表明,义眼台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兔眶骨组织中TGF--β1的荧光细胞数量多于眼球摘除组。ELISA检测结果显示,眼球摘除组兔骨组织中TGF-β1的质量分数较义眼台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义眼台植入组和正常对照组骨组织中TGF-β1,质量分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结论TGF-β1参与了眶骨发育过程及义眼台植入防治眼球摘除后眼眶畸形发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麻痹肌肌腹下行眶-球硅管连接术与肌腹下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对比。方法 收集36例(36眼)斜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肌腹下眶-球硅管连接术,B组行A型肉毒素眼外肌注射治疗,每组各18例(18眼)。记录术后1周与6a时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角膜散光、视功能及屈光度变化等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均达到美容性眼位矫正;12例(66.7%)达到功能性眼位矫正;治疗1周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治疗6a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A组术后1周8例患者存在双眼视功能,随访6a14例存在双眼视功能。B组患者术后12例(66.7%)达到美容性眼位矫正;达到功能性眼位矫正者9例(50.0%);治疗1周后及随访6a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1周6例患者存在双眼视功能,随访6a7例存在双眼视功能;两组治疗后1周近视度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a,A组近视度数为(-3.52±2.82)D,B组为(-5.78±3.42)D,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肌腹下眶-球硅管连接术与肌腹下注射A型肉毒素相比,在临床效果、角膜散光、视功能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眶-球硅管连接术是治疗麻痹性斜视的可行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遵敬  孔庆兰  赵桂秋  唐玉玲 《眼科》2011,20(6):378-382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中M-钙黏蛋白标记的肌卫星细胞数量,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18眼)的内直肌组织,健康眼(14眼)角膜移植供体内直肌。方法内直肌组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横轴切片,行HE和M-钙黏蛋白(M-cadherin)免疫组化染色,双盲对照定量分析,分析肌卫星细胞数与病程、手术年龄以及肌细胞数的关系。主要指标斜视眼与健康眼内直肌横切面肌细胞数;M-cadherin表达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数。结果斜视组内直肌横切面肌细胞数(120.50±57.26个/视野)显著低于正常组(180.36±8.78个/视野)(P=0.000),与病程显著负相关(r=-0.919,P=0.000);斜视组M-cadherin表达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数(8.25±5.85个/5个视野)显著低于正常组(42.50±5.12个/5个视野)(P=0.000),并和肌细胞数显著相关(r=0.849,P=0.000);间歇性外斜视组M-cadherin表达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数显著多于恒定性外斜视组(P=0.000);M-cadherin表达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数与病程(r=-0.648,P=0.005)、手术年龄(r=-0.600,P=0.01)显著负相关。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内直肌进行性萎缩可能与其肌卫星细胞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球周麻醉技术在眼科手术尤其是内服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近2年采用加强球周麻醉法对深眼窝的白内障患者实施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木21眼,麻醉满意,操作轻便,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30例白内障,女128例,男102例。老年性白内障165例,其中伴有深眼窝18例(21例)。女12例,男6例。年龄最大98岁,最小65岁。方法:常规消毒。以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各5ml混合液先于下睑眶下缘外1/3与内2/3交界处进针皮下注射0.5ml,轮匝肌层注射1.0ml,继续沿眶下壁进针至眼球赤道部注射0.5ml,再至肌锥外眶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