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利用脱细胞的羊膜行脉络膜再血管化联合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球后注入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利用脱细胞的羊膜组织行70眼脉络膜再血管化联合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球后注入治疗,术后观察一年,分别对其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手术并发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前视力平均为0.24±0.24,术后十天、三月、半年、一年平均视力分别为0.28±0.29、0.33±0.31、0.35±0.34、0.32±0.32,术后与术前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于术前视力小于等于0.1者.术后与术前视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视野一年有93.8%的术眼维持不变或上升.对于术前视力小于等于0.1者,有95.4%的术眼视野一年时维持不变或上升.结论利用脱细胞的羊膜组织脉络膜上腔植入行脉络膜再血管化联合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球后注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部位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不同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4/06间住院治疗的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105例105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晶状体脱位的部位和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晶状体囊内摘除、超声乳化吸除、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玻璃体及脱位晶状体切除,同时根据不同的病情联合相应的手术方式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抗青光眼手术。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LogMAR视力。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如脉络膜上腔驱逐性出血及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及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摘除脱位晶状体,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91眼(86.7%),视力达到0.1~0.3者42眼(40.0%),并有1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术后视力达到了0.8以上。术中及术后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各1眼,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2眼。结论:根据患者晶状体脱位的程度和部位不同,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或联合手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关键。脉络膜上腔驱逐性出血是外伤性白内障术中及术后最严重的并发性之一,需要恰当的处理及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一些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在视网膜复位手术中的特征和预后。方法在87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患者中,在脉络膜上腔放液术中发现为血性积液有5眼,其患眼术前视力LP-HM,B超均显示:视网膜,脉络膜脱离,患侧平均眼轴较对侧眼明显缩小。1眼接受常规视网膜脉络膜复位术,4眼接受巩膜外环扎、玻璃体切割和视网膜复位术。追踪观察6个月~34个月(平均18m)。结果1眼常规视网膜复位术成功,1眼玻切术+环扎术成功。3眼再次或3次手术成功。最终4眼在硅油充填下(80.0%)视网膜获得解剖和功能复位,术后视力CF-0.05。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患者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少见,这类患者常伴高度近视,眼部病变发展迅速,常伴后极部血管弓处裂孔,早期眼球就发生明显缩小。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牢固粘连,首次PPV术中不易发现和剥除玻璃体后界膜多需要再次或多次手术。术中植入的硅油多不能取出,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于新华  于佳艺 《眼科新进展》2011,(7):657-658,661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RP合并白内障患者16例(3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先行后巩膜加固术,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视力,定期复查视野、视网膜电图。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提高≥2行者24眼,<2行者4眼,无提高者2眼;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术后第1天角膜内皮轻微水肿3眼,前房Tyndall征阳性5眼,经皮质类固醇类激素滴眼液局部滴眼后,均于2~7d内消退。术前、术后眼压均正常,无一过性高眼压,未发生人工晶状体移位、角膜内皮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所有患眼术后视野范围扩大或光敏感度提高。视网膜电图与术前无明显差异。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RP合并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性疾病患眼早期中心视野光敏感度的改变。方法 :对 2 3例 (2 3只眼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证实患有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进行PDT治疗 ,其中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 16例 (16只眼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5例 (5只眼 ) ,高度近视 2例 (2只眼 )。在PDT治疗前及治疗后 3天、7天、1个月及 3个月 ,分别采用瑞士Interzeag公司Octopus10 1型全自动静态视野仪M2黄斑阈值测试程序和 32阈值测试程序 ,对各患眼中心 10°及 30°视野平均敏感度 (meansensitivity ,MS)及平均缺损 (meandefect,MD)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 :PDT治疗后 3个月 ,2只眼 (8 70 % )视力提高≥ 2行 ,其余各眼视力无改变。与PDT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 3天、7天、1个月及 3个月黄斑区 10°MS、MD均无显著性改变 (P >0 0 5 ) ,但 7天、1个月及 3个月中心 30°视野MS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 <0 0 5 ) ,MD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PDT治疗CNV性疾病早期可有效改善黄斑区外的视网膜光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 0例 3 1眼行玻璃体切割、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及气 -液交换术。其中老年性黄斑变性 15例、近视性 10例、特发性 2例、血管样条纹病变 2例和真菌性眼内炎 1例 2眼。结果 随访 3~ 18个月 ,视力增加 3行以上者 5眼(16% ) ,视力稳定在± 2行以内者 2 5眼 (81% ) ,视力下降 3行以上者 1眼(3 % )。术后视力提高的 5眼中 ,中心凹处均有色素上皮残留。结论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取出术可稳定或改善大部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患者的视力 ,视力预后与色素上皮的损伤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半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短期疗效。方法:2009-04/2009-09确诊为急性CSC患者12例12眼,行单次半量维替泊芬(3mg/m2)光动力学治疗,术前和术后1,4,12wk进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的检测,且于术前、术后4wk和12wk进行视网膜荧光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造影(ICG)和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术前3D-OCT均显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造影中均存在墨迹样或炊烟样的渗漏及脉络膜血管扭曲扩张弥漫荧光渗漏;术后1wk,3D-OCT有6眼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术后4wk时有9眼在OCT中显示渗液完全吸收,7眼在FFA中显示荧光渗漏消失、3眼渗漏减轻,9眼在ICG中显示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管径恢复正常、3眼管径略改善,且9眼在术前渗漏点处的异常自发荧光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2wk,仅有1例视网膜下积液仍未完全吸收,余11眼渗液均完全吸收,12眼在造影中均未显示异常荧光渗漏,在FAF上显示在原有浆液性脱离区域内出现点片状散在强自发荧光点。治疗后12wk,视力从术前平均0·43升高至0.8,其中2眼视力术后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12眼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急性CSC短期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对我院自2003-04/2009-12行抗青光眼手术后发生迟发型脉络膜上腔出血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患者9例9眼术后发生的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其中高度近视眼2例,婴幼儿青光眼3例,2例复杂青光眼联合前房人工晶状体取出术,1例无玻璃体眼,另外1例老年患者伴有全身血管性疾病。均于小梁切除术后1~7d发生。早期均药物治疗,1例于出血后11d采用手术处理,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余8例出血自行吸收。经平均14mo随访,无眼球萎缩,其中1例视力1.0,3例婴幼儿患者不能配合检查,其余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无明显变化。4例于1~12mo出现眼压再次升高。结论:术前长时间高眼压、术中眼内压突然下降和持续低眼压、无玻璃体眼、高度近视、复杂青光眼及婴幼儿青光眼等可能为发生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发生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后可先给予药物治疗观察,若出血不能吸收,可考虑手术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所致的玻璃体积血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以大量玻璃体积血收住我科治疗,术后经吲哚菁绿眼底造影确诊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者21例(21只眼),观察术后的视力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提高者15只眼(71.4%)。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视力≥0.05的患者所占比例有明显增高(9.5%到38.1%),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72,P〈090.05)。21只眼中有9只眼硅油填充,4只眼C3F8填充,8只眼无填充物。前房积血及其引起的高眼压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结论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所致的玻璃体积血效果肯定,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视力提高,并且为下一步的联合治疗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脉络膜新生血管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方法:CNV伴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3例3眼,男性,年龄58~75(平均62岁)。玻璃体脉络膜积血病程6~12d(平均8±4.3d)。术前视力2眼手动,1眼无光感。眼压16~28mmHg(平均19±4.8mmHg)。2眼伴前房红褐色积血,3眼伴重度玻璃体混浊。FFA显示既往均有黄斑区CNV,其中1例健眼有玻璃膜疣。屈光力正常。眼轴22~24mm,双眼无显著性差异(P>0.05)。B超均显示玻璃体积血、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并脉络膜脱离。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脉络膜上腔放血、巩膜外环扎、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血管膜和积血块清除、视网膜复位及眼内硅油充填术。追踪观察6~34mo。结果: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手术即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术中发现脉络膜下液为黑红色血性积液,玻璃体积血呈灰黑色,术毕脉络膜和视网膜平复。术后2眼发生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nterior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aPVR),1眼再次手术。最终在取出硅油后,2眼(67%)视网膜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视力0.05~0.1,1眼无光感。结论:CNV所致的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非常少见,这类患者眼部病变发展迅速,脉络膜上腔积血可渗透到前房,眼压正常或偏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与评价内眼手术及术中术后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原因、处理和预后。方法 选取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11例,术前5例合并高度近视,4例合并高眼压,2例有既往内眼手术史,2例患者发生二次出血。出血后采取保守或于出血后10~16d(平均12.1d)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或联合玻璃体切割及硅油填充术。结果 11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于术中,4例发生在术后1~3d,约占同期我科内眼手术的0.15%(11/7204)。11例患者中,2例保守治疗,4例行单纯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1例行玻璃体切割及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另外4例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及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平均随访8.2个月,术后7例患者视力改善,1例无变化,3例恶化。结论 术前高眼压、高度近视及既往内眼手术史是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高危因素。通过术中迅速关闭切口,术后采取保守治疗,择机行后巩膜脉络膜上腔积血穿刺放液术,视网膜脱离时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可保留患者部分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和长期术后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999-2011年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局部肿瘤切除的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患者15例(15眼)。方法 观察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术后效果、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 术前视力、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术后视力、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中睫状体肿瘤7例(46.7%),睫状体脉络膜肿瘤2例(13.3%),脉络膜肿瘤6例(40%)。组织病理学检查:10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胶质瘤,1例神经纤维瘤。肿瘤仅累及脉络膜者(6例),采取内切除(玻璃体切除)术式;肿瘤累及睫状体者(9例),采用外切除(经巩膜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式。随访1~9年,9眼(60%)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同或提高。6眼(40%)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脱离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5眼均无肿瘤复发,1眼(6.7%)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行眼球摘除术。结论 内切除或外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完整摘除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保存视力的有效术式,同时尽可能降低了肿瘤医源性播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许东平  陈海燕  左金霞  陈文玉 《眼科》2003,12(4):230-233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眼压的影响 ,了解视野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方法 :对 32例 41只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 ,测量眼压 ,观察视野及房角并检查视力 ,所得数据与术前进行比较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8只眼术后眼压正常 ,均 <2 1mmHg。 2只眼眼压在 2 2~ 30mmHg之间 ,较术前 (34只眼 )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 ,眼压 >30mmHg者仅 1只眼 ,和术前 (7只眼 )对照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2 6) ;观察视野 6~ 1 8个月 ,视野进行性缩小2只眼 ,与术前比较 (9只眼 )明显减少 ,有显著差异 (P =0 0 2 3)。房角关闭范围达 1 /2象限以上者从术前的 53 66 %下降到2 9 2 7%。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合并白内障的患者 ,通过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 ,防止视野进一步损害 ,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行双切口三联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7例(52眼),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并发症,随访3~6个月.结果 术后42眼视力提高,14眼视力<0.1,27眼视力为0.1~0.4,11眼视力≥0.5,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5.399,P=0.000).术后眼压平均为(12.59±4.33)mmHg(1 kPa=7.5 mm-Hg),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3.453,P=0.000),其中47眼眼压未采取措施控制良好.术中、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其中2眼为脉络膜脱离所致,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双切口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患者视野的影响。方法对实施LASIK的近视患者46例(92只眼)术前、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用Humphrey视野计30-2SITA快速阈值检测程序行视野检查。统计学分析采用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时间点视野指数。结果视野检查中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缺损(M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M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力与MD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MD与术后各次检测视力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模式标准差(PSD)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与术前视力呈显著相关性(P〈0.05),但术后各次检测视力与PSD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手术前后MD和PSD平均差值与术前屈光度、切削厚度、激光脉冲数、激光切削时间、负压吸引时间做Person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LASIK前后视野连续观测无显著变化,说明LASIK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还不足以导致临床上显著的形态和视功能改变,对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眼后段外伤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规律,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术后视觉效果,并比较术前和术后变量对术后视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5-06我院收取的90例90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眼后段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视力、创伤发生地点、解剖学位置、损伤属性、伤口长度、传入性瞳孔障碍的发生、手术时间等信息.使用眼外伤评分(OTS)对患者的视力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随访6 mo以上.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获得182~240(中位数198)d随访.所有患者中男77例77眼,女13例13眼,平均年龄32.7±15.8岁.47例47眼(52%)患者的创伤发生在工作场所,14例14眼(16%)发生在家庭.患者平均视力(LogMAR)从术前(2.36±0.72)到术后(1.50±1.14)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患者23例23眼的视力好于2.0,这些患者的术后视力改善显著优于术前视力较2.0差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手术组(<7d)与延迟手术组(>7d)相比视力改善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发生在Ⅰ区和Ⅱ区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Ⅲ区损伤患者的术后视力显著差于Ⅰ区和Ⅱ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传入性瞳孔障碍的患者术后视力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TS评分患者相比,术前、术后视力及术前术后视力差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眼后段损伤更易发生于40岁以下的男性,且发生地点多为工作地.患者的术后视力与传入性瞳孔障碍、OTS评分、视力损伤区域相关,与手术时机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及眼压控制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就诊的8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80只眼)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3-5d后行Ex—press引流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新生血管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注射雷珠单抗3—5d后的80例(80只眼)NVG患者新生血管完全消退,随访6个月,无新生血管复发病例。80例患者手术完全成功71例(88.75%),条件成功9例(11.25%);术后1d、2d、3d、1周、2周、3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眼压显著低于手术前,手术前后各时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有15例出现浅前房,4例患者出现脉络膜脱离,5例患者术后第2-3d前房出现少量出血,对症处理后均有所好转。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联合Ex—press植入术能够有效控制NVG患者眼压,改善患者视功能,且进一步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诊断及入选标准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60例120眼,采用脉络膜再血管化术联合药物综合治疗,12mo后观察患者视力、视野、视网膜电图(ERG)。结果:患者60例120眼中,视力下降者2眼(1.6%),视力无提高者15眼(12.5%),视力提高0.02~0.20者80眼(66.7%),视力提高>0.20者23眼(19.2%)。56例112眼做了周边视野(60°)和中心视野(30°)检查,治疗前45眼可检测到周边视野敏感度,治疗后56眼可检测到,检出率为50%,56眼经过12mo观察后,其中47眼周边视野和中心视野无变化,有效率为83.9%。59例患者110眼行ERG检查(8眼初期未见异常,未作检查),治疗前100眼记录不到a波与b波,治疗前后无变化。30Hz闪烁反应治疗前59例患者110眼中54例97眼可记录到波形,检出率为88.2%;治疗后100眼可记录到波形,检出率为90.9%。结论:脉络膜再血管化术联合药物综合治疗能延缓或控制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情发展,提升视力,改善视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央低视力(lowvisioncenter ,LVC)程序视野检查在术前评估白内障低视力患者视功能的价值。方法 白内障低视力患者共30例30眼,其中合并青光眼、入院后行青白联合术者2 1例2 1眼;无青光眼史、单纯行白内障手术者9例9眼。术前1日及术后3月内行LVC程序视野检查。术前同时行视网膜潜视力测定。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总的平均阈值敏感度(meansensi tivity,MS)均有显著提高(P <0. 0 1) ,而颞侧的MS值较鼻侧的MS值改善更为明显。术前视野已有绝对暗点形成的区域,术后仍存在。与视网膜潜视力测定相比,LVC程序视野检查的MS值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间存在更好的对应关系。结论 术前LVC程序视野检查对于白内障尤其是合并青光眼低视力患者有特殊价值,有助于术者判断该类患者术后的视力、视野的情况,可作为术前估计其潜在视功能的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平 《临床眼科杂志》2002,10(3):214-216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non- 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9例 (36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术后 3天开始按摩眼球 ,持续 7~ 8周 ,观察视力、眼压、视野变化。结果 随访 4~ 9.5个月 ,平均 6 .41± 2 .5 3个月。术前平均眼压 2 8.14± 8.4m m Hg(1mm Hg=0 .133k Pa) ,术后 4个月平均眼压 14.9± 2 .3mm 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视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后前房出血 1只眼 ,浅前房 2只眼 ;无炎症、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NPTS是一种治疗 POAG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