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MEWD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8例MEWDS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8例MEWDS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33岁(19~48岁).就诊时平均发病时间为6.5 d(2~12 d).初诊时平均矫正视力为0.54(0.15~0.8).所有患眼玻璃体内均有炎症细胞.眼底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深层均可见多个灰白色圆形斑点状病灶,直径约50~500μm,边界欠清晰,表面无隆起.有3例(37.5%)还伴随视乳头充血.FFA早期所有患眼白点状病灶对应部位呈圆形强荧光斑,晚期呈强荧光染色;4只眼(50%)出现视乳头强荧光,3只眼(37.5%)伴随视网膜血管节段性渗漏.ICGA早期所有患眼均基本正常;而晚期所有患眼(100%)眼底后极部均可见大量边界清晰的斑点状低荧光灶散在或密集分布,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呈小叶状分布的解剖特征相符.OCT检查发现白点状病灶部位视细胞内节/外节( IS/OS)层反光带紊乱,部分完全消失.经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3月后所有患眼均完全痊愈.结论 MEWDS属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炎症性病变,发病较快,视功能中度受损,预后好.FFA及ICGA检查对MEW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而OCT检查对病情的随访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Star-gardt病.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21例(42只眼)Stargardt病的SD-OCT和FFA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Stargardt病双眼病变对称,不同病变时期FFA和SD-OCT表现不同的特征.早期:眼底黄斑区污秽,色素紊乱,少量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其余各层基本正常.中期:眼底黄斑区横椭圆形轻度萎缩灶,周围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反射信号缺失,外丛状层塌陷,视网膜变薄;晚期:眼底黄斑区金箔样反光,横椭圆形萎缩灶,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周围大量黄色斑点;FFA呈“靶环”状透见荧光,周围斑点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外丛状层反射信号缺失,RPE层反射信号条带明显变薄,脉络膜反射信号明显增强,黄斑全层萎缩.结论 SD-OCT联合FFA可以明确诊断Star-gardt病,SD-OCT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临床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AZOOR的18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眼底、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觉诱发电位(VEP)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患眼与对侧眼的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同时行OCT、视野和mf-ERG检查者的检测结果一致性.[结果]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正视2只眼,占l1.1%;近视16只眼,占88.9%.无明显眼底改变11只眼,占61.1%;黄斑区附近单发黄白色点状病灶或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3只眼,占16.7%;颞侧呈区域性脱色素改变4只眼,占22.2%.所有息眼中心视野异常,周边视野正常.行OCT检查的患眼均存在不同程度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连接(IS/OS)光带中断、缺失或毛糙.ERG检查发现,与对侧眼比较,患眼视杆反应b波,最大反应a/b波,视锥反应a、b波及30 Hz闪烁光反应振幅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6,2.689,3.103,3.517,2.999,3.309;P<0.05);除视杆反应b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023,P=0.306),其余波潜伏期均较对侧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P检查发现,患眼P100波振幅较对侧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0,P=0.041);患眼与对侧眼P100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7,P=0.092).行mf-ERG检查的患眼均存在振幅改变.OCT与mf-ERG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中心视野与mf-ERG检测结果不完全一致,其异常区域分布不相吻合.[结论]AZOOR以青年女性、近视眼发病为多见;通常无明显眼底改变;但中心视野及视觉电生理检查存在异常,OCT检查可见其存在不同程度的IS/OS光带中断、缺失或毛糙.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比分析31例单眼急性CSC患者的FD-OCT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资料.观察患眼FFA检查发现的渗漏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视网膜脱离区域以及对侧无症状眼RPE层的FD-OCT图像特征.结果 31只患眼中,FFA检查共发现荧光渗漏点34个.其中,RPE层面18个,占52.9%.荧光渗漏点在FD-OCT图像中表现为色素上皮脱离(PED)者17只眼,占54.8%;8只眼8个渗漏点表现为RPE层突起,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25.8%、23.5%;4只眼的6个渗漏点表现为RPE层不规则,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12.9%、17.6%;2只眼2个渗漏点表现为RPE层无明显异常,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6.5%、5.9%.其中,7只眼7个渗漏点见RPE层缺损,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22.6%、20.6%.所有患眼均可检测到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以及光感受器内外节(IS/OS)层强反光带的断裂或消失.24只眼可见外节(0S)层厚度不均,占77.4%;10只眼可见外节层剥脱样改变,占32.3%;8只眼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以及RPE表面的颗粒样强反光点,占25.8%.0S层厚度不均的24只眼中,14只眼可见下垂征.31只无症状对侧眼中,11只眼存在RPE异常,占35.5%.其中,2只眼为PED,占无症状对侧眼的6.5%;1只跟为RPE层突起,占无症状对侧眼的3.2%;8只眼表现为RPE层不规则,占无症状对侧眼的25.8%.结论 急性CSC患眼渗漏点处RPE层的FD-OCT图像特征为PED、RPE层突起、RPE层不规则、RPE层无明显异常.视网膜脱离区域FD-OCT图像特征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IS/OS层断裂或消失、OS层厚度不均、OS层剥脱样改变、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以及RPE表面颗粒样强反光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影像检查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18例临床确诊的CSC患者的21只眼纳入观察.其中,男性12例14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26~47岁,平均年龄(39.1±5.4)岁.急性CSC 9例11只眼,慢性CSC 7例7只眼,复发性CSC 2例3只眼.采集患眼的眼底彩色像以及眼底红外(IR)、自身荧光(FAF)、红外自身荧光(N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图像,对比观察其影像特征及各种影像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 21只患眼的彩色眼底像均可见呈圆形的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在IR像中,21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均呈弱反光区.其中,10只眼的弱反光区内夹杂斑驳状强反光斑点,与FFA检查所示渗漏部位一致.在FAF像中,15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弱荧光;6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较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或周边结构可见弱或强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3只急性CSC患眼的FAF像上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下方大片散在的点状强荧光,这些点状强荧光在ICGA检查期间始终表现为弱荧光.在NIR-AF像中,15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弱荧光;6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相对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呈强或弱或斑驳状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在FFA检查时,21只眼均可见荧光渗漏.在药物注射1~5 min的ICGA像中,8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充盈迟缓;13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静脉扩张.FFA联合ICGA像中,6只眼在ICGA像中显示的病灶数比在FFA像中多;3只眼FFA检查未显示异常的部位在ICGA晚期像中可见明显的斑片状弱荧光.结论 CSC在IR、FAF及NIR-AF上有其特征性的眼底影像表现.FFA为CSC的主要检查方法,ICGA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脉络膜的损害;IR、FAF及NIR-AF对于渗漏灶的检出不如FFA及ICGA.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葡萄膜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特征.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葡萄膜转移癌患者36例43只眼纳入研究.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7.3±10.2)岁;双眼7例,单眼29例.肺癌30例,乳腺癌3例,胃癌1例,未找到原发肿瘤2例.有原发肿瘤病史20例,首诊眼科16例.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散瞳眼底检查.行眼部B型超声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检查22例26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12例12只眼;双眼MRI和(或)CT检查17例22只眼.观察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特征.结果 43只眼中,转移癌位于虹膜者4只眼;睫状体者3只眼;脉络膜者32只眼.玻璃体重度混浊,眼底不能窥见者4只眼.脉络膜脱离32只眼和睫状体3只眼中,眼底单个病灶26只眼,2个及以上病灶9只眼.睫状体和虹膜转移癌表现为睫状体和虹膜上菜花样肉红色或灰白色肿物,表面呈不规则形,肿物内血管丰富.脉络膜转移癌表现为眼底后极部不规则形、圆形灰黄色或灰白色扁平隆起肿物;B型超声和(或)CDFI检查可见后极部扁平形或表面不规则波浪形眼内占位性病变,内回声分布不均匀,瘤体内血流丰富.FFA和(或)联合ICGA检查可见瘤体上有特征性针尖样或点状强荧光;MRI检查可见T1 WI呈与玻璃体一致或稍高信号,T2 WI呈低信号.结论 葡萄膜转移癌以单眼单个病灶多见;大部分位于后极部脉络膜,呈扁平灰黄色隆起.FFA和(或)ICGA检查可见瘤体上有特征性针尖样或点状强荧光;B型超声和(或)CDFI可见扁平不规则实性占位,血流丰富;MRI检查T2 WI呈低信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AZOOR)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近2年来就诊于本院和外院门诊经反复检查确诊为AZOOR的患者6例,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觉电生理、视野及血常规、免疫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收集患者所有病史和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例(12只眼) AZOOR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1例;年龄26~42岁,平均35岁,均为双眼发病。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7.5±3.2)个月。6只眼发病前有近视。3只眼发病时有眼前闪光感,视力轻度下降,仅有1只眼视力为指数/40 cm。所有患者至少1只眼视野检查发现视野缺损或局部敏感度下降,其中1只眼双眼生理盲点扩大。4只眼见眼前段活动性炎性病变,10只眼伴有玻璃体轻度炎性改变。4只眼可见眼底后极部黄白色斑点状病灶,6只眼为后极部至中周部视网膜灰白色斑点状病灶,病灶位于视网膜外层或色素上皮-玻璃体-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层。1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眼底脱色素改变,其余患者为眼底高荧光斑。1只眼伴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所有患者视网膜电图检测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在随访过程中除1只眼视力下降外,其他患者症状与初诊相似。5只眼视野无明显改变,1只眼视野缺损范围增大。1例双眼视网膜斑点增加,1例双眼视网膜病灶减少。1例双眼视网膜斑点消失,其他患者随访眼底无明显改变。6例患者初次诊断与随访诊断均不一致。结论AZOOR属于少见眼部疾病,青年女性多见,具有眼前闪光感、视野缺损、视网膜电图改变,眼底轻微病变是AZOOR的共同特点。其鉴别诊断复杂,容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国人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眼科常规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75例PIC患者11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及FFA检查,其中28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采用VISUPAC 3.3软件在FFA检查动静脉早期图像中进行测量,确定病灶大小.结果 患者中男性21例,占28%;女性54例,占72%;男女患者比率为1:2.6.首次出现症状的发病年龄为17~61岁,平均发病年龄32岁.伴有近视者60例87只眼,分别占所有患者和患眼的80%和78%.其中,轻度近视者8只眼,中度近视者22只眼,高度近视者57只眼.分别占所有患眼的7%、20%、51%.双眼累及者37例,占所有患者的49%.PIC活动病灶表现为视网膜下的黄白色奶油状病灶,直径20~500μm,FFA检查结果显示,动脉期或动静脉早期多表现为强荧光,晚期染色,或伴轻度渗漏;萎缩病灶表现为视网膜下的组织凿除状病灶,直径50~2000 pm,可伴不规则的色素增生.病灶仅位于后极部者106只眼,占所有患眼的95%.病灶数1~56个,其中≤10个者8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75%.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70只眼,占所有患眼的63%;视盘水肿3只眼,占所有患眼的3%.FFA晚期视盘染色3只跟,占所有患眼的3%;节段性视网膜静脉炎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结论 PIC主要累及伴有中高度近视的青年女性,以后极部多发的黄白色点状病灶或(和)色索性小萎缩灶为特征.CNV是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表现的异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123例137只眼及PCV患者42例48只眼的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 结果 137只渗出型AMD患眼中,FFA显示16只眼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1.7%;隐匿型CNV121只眼,占88.3%。隐匿型CNV患眼中,42只眼ICGA检查可见“热点状”(hot spots)荧光,占34.7%;74只眼表现为后期斑状强荧光,占61.2%;2只眼CNV与PCV共存 ,占1.7%。48只PCV眼中,7只眼的眼底彩色像可见特有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占14.6%; 2只眼FFA即显示出分 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状病灶,占4.2%; 36只眼ICGA显示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占75.0%;12只眼ICGA显示多个息肉状扩张灶而未见伴有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占25.0%。息肉状病灶呈葡萄串样外观者16只眼,占33.3%;,呈多个孤立并存者32只眼,占66.7%。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 结论 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及PCV眼底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07-309)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密克戎感染致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2-12/2023-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AMN的患者9例18眼,均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眼底彩照、自发荧光(AF)、红外成像(IR)、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炫彩检查等。随访1~3mo,观察预后情况。结果:奥密克戎感染致AMN的首发症状为眼部突发黄斑中心、旁中心暗点,伴或不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且暗点症状可持续存在至少3mo。其影像特征性表现为SD-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外层结构中断、散在高反射病灶、视网膜外层萎缩,严重者内核层(INL)可见高反射病灶,或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下微囊腔; OCTA检查可见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降低; IR检查可见病灶区域表现为弱反射; 眼底彩照显示局限性棕褐色楔形病灶。结论:奥密克戎感染致AMN多见于青年女性,眼底病变主要为视网膜外层结构损伤,眼底病变程度可能与感染后全身炎症反应、眼部微循环障碍有关,多模式眼底影像学检查及奥密克戎感染病史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在东莞市人民医院ROP发病率及其特点.结果 接受筛查的早产儿共126例,发生ROP病变的21例,均为双眼发病,发病率16.67%,未到阈值前病变的19例,发病率15.08...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7.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18.
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自然退行有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尹虹  黎晓新 《眼科研究》2006,24(6):643-646
目的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自然退行组与ROP阈值病变组及视网膜脱离组的早产儿生后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找可能与ROP自然退行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10月检查的125例具有ROP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然退行组的平均出生体重及胎龄(1689.3g.31.7周)较ROP阈值病变组(1487g,30.6周)及视网膜脱离组(1418g,29.7周)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OP阈值病变组与视网膜脱离组之间的m生体重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退行组矫正胎龄(37.1周)、阈值病变组(41.9周)及视网膜脱离组(74.6周)三者的诊断时间明显不同(P〈0.01)。i组中性别(,分别为0.16、0.00004、0.2)无显著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胎龄是ROP退行的影响因素。结论小胎龄可能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ROP预后与发现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56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分钟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重症ROP与孕周(GA)、出生体重(BW)、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 m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756例早产儿,严重ROP发生3.3%。各因素中,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是重症ROP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影响。特别是GA≤28周或BW≤1000 g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及时筛查。  相似文献   

20.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