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和总角膜散光大小及轴位的差异,评价角膜后表面散光对总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5眼,左47眼,右58眼)手术前行Pentacam检查,记录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并对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行相关性分析。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用屈光指数1.3375及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计算,总角膜散光由前后表面散光在角膜后表面的矢量合计,计算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和总角膜散光的矢量差E→、大小差E和轴位差A。结果 角膜前表面散光和后表面散光大小间无明显相关性(P=0.98),后表面散光对前表面散光的平均补偿作用为5.79%。总角膜散光及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大小分别为(1.12±0.65)D和(1.07±0.6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2);两者轴位分别为(67.93±56.50)°和(68.90±5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9)。散光值大小及轴位差异的算术均值分别是(0.05±0.23)D和(-0.57±13.02)°,绝对值是(0.19±0.15)D和(7.00±10.97)°。两者散光大小差别大于0.50D或轴位差别大于10°的有30眼,占28.57%。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忽略角膜后表面测量可能会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角膜散光值估计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切口长度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弦长为10mm(29眼),8mm(24眼),6mm(23眼)上方角膜缘后切口施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三组病人共72例76眼。对比分析术后角膜散光,术后一周三组病人手术性散光分别为:3.51D(±1.53),2.45D(±1.25),1.17D(±0.97)。任何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减少手术切口长度有利于控制手术生角膜散光。本文还对影响切口长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对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以及其对角膜前后表面的中央曲率、周边曲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诊治的白内障患者35例35眼,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均≥1.0D,行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术眼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进行显然验光,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前后表面中央3mm范围内的最大曲率、最小曲率,同一子午线上角膜前后表面周边7mm范围最大及最小曲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UCVA、BCVA、中央及周边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及BCVA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术前UCVA>0.5占0%,BCVA>0.5占8.6%,而术后3个月UCVA >0.5占42.9%,BC-VA>0.5占7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柱镜度数和角膜散光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前表面角膜中央和周边曲率与术前相比,早期均是陡峭轴曲率呈减小趋势,扁平轴曲率呈增加趋势,之后稳定(P<0.05),中央陡峭曲率FK2减少了(1.06±0.66)D,周边陡峭曲率FPK2减少了(0.76±0.50)D,中央平坦曲率FK1增加了(0.33±0.28)D,周边平坦曲率FPK1增加了(0.35±0.26)D。角膜后表面中央及周边曲率与术前比较有变化,但没有明显规律性。结论 角膜缘松解切开术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是安全有效的,松解切开术会引起角膜前后表面中央曲率和周边曲率的变化,且前表面中央曲率变化对角膜散光的影响较大,后表面曲率变化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矫正近视性角膜散光的结果。方法对231例(387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散光度分为A(无散光)、B(散光<2.00D)及C(散光>2.00D)三组,并用PRK对其近视和散光进行治疗。对手术前、后散光的变化进行比较,采用矢量分析方法,对手术矫正效应的量和方向进行分析。结果B、C两组术前散光分别为1.29±0.48D和3.07±0.72D,按术后6个月时残留散光计算,手术矫正效应分别为1.10±0.67D和2.42±0.93D,而手术效应与术前散光轴之间的夹角分别为5.8°±2.1°和4.9°±2.4°。结论PRK治疗散光效果明显,轴向准确,但在高度散光组有一定的回退现象。  相似文献   

5.
LASIK治疗近视散光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对36例(72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3组,A组(无散光),B组(散光<2.0D),C组(散光>2.0D),三组术前等量球镜差异无显著性(P>0.05),范围2.25~10.0D,并用lasik对其近视及散光治疗,平均随访时间8.1±1.7个月,对手术前后散光的变化比较分析。结果B、C两组术前散光分别为1.37±0.39D和2.99±0.82D,术后7个月残留散光分别为0.19±0.57D和0.34±0.46D,术前、术后散光轴夹角分别为4.9°±2.2°和3.7°±2.5°。结论:lasik治疗散光疗效确切,轴向准确,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安全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冯春茂  陈家祺 《眼科研究》1995,13(3):200-202
用自制的同种材料的表面角膜镜片,对43例(43只眼)小儿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施行手术治疗,追踪时间平均20个月,结果全部镜片透明愈合。有31例(72.1%)术后裸眼视力达0.2以上,32例(74.4%)矫正视力达0.4以上。大部分病例加载3D以下的眼镜可达术前的矫正视力,无严重并发症。表明:表面角膜镜片术是治疗小儿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的最好办法之一,尤其适用于不能装人工晶体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表面镜片术后散光的效果。采用Coherent产SCHWINDKERATOM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8例12只眼角膜表面镜片术后散光进行治疗,均为圆锥角膜术后病例,术前柱镜屈光度为-1.75—-10.00D,平均-5.49D±3.21D。术后随访6—15月,平均11.8月,显示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者7只眼(58.33%)。柱镜平均屈光度由-5.49D下降至-2.77D,均无明显术后痛疼,术后角膜雾状混浊均不显著。说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可有效地治疗角膜表面镜片术后的角膜散光,能显著地提高角膜表面镜片术治疗圆锥角膜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复合近视散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astigmatic-refractivekeratectomy,PARK)治疗复合性近视散光的效果,采用ker-atomⅠ型准分子激光机,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浅表层的椭圆形切削,共对57例82只复合近视散光眼行治疗,随访1年以上。术前近视球镜平均为-6.23±2.50D,散光为-1.47±0.82D,角膜散光为1.21±0.48D,最佳矫正视力为0.97±0.15。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状态在3~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年随访,近视平均为-0.52±1.00D,散光为-0.43±0.43D,相比术前散光平均降低70.7%;在术前散光≤0.75D、1.00~1.75D及≥2.00D三组中,其术后散光分别比术前降低60.3%、70.0%和74.9%,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0.72±0.27D,比术前降低40.5%;术后裸眼视力:90.2%达到0.5或以上,72%达到0.8或以上。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PARK是矫治散光的有效安全方法,主要用于矫正由规则对称角膜散光引起的复合近视散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同轴微小切口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连续收集抗PACG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72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7例(49眼)行2.0mm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照组35例(41眼)行3.0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超声能量及术中前房稳定性,于术后1d、7d观察角膜水肿、视力情况,同时于术前、术后7d观察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散光。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6.43±1.03)s、(6.54±1.25)s,超声能量分别为(16.52±2.35)%、(15.94±3.53)%,两组间超声乳化时间和超声能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角膜水肿均以1级为主,术后1d、7d两组角膜水肿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d、7d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术前角膜散光为(0.52±0.28)D,术后7d为(0.56±0.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角膜散光为(0.49±0.31)D,术后7d为(0.72±0.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低于术前(均为P<0.01);术后7d试验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具有术中前房稳定性好,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促进视力迅速恢复,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行飞秒LASIK手术患者76例(127眼),等效球镜度数≤ -9.00D,柱镜度数≥ -0.50D,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50~-2.00D)51例(93眼)、高度散光组(-2.25~-5.00D)25例(34眼)。收集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位变化,使用CRAVY矢量分析法将散光进行相关分析,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中低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5眼(91%);术后残余散光在±0.5D以内82眼(88.2%),±1.0D以内93眼(100%);高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0眼(89%)。术后残余散光在±0.5D、±1.0D以内分别为26眼(76.5%)、33眼(97.0%)。散光进行CRAVY矢量分解分析,术后中低度散光组J0为-0.068±0.152、J45为0.001±0.123,高度散光组J0为-0.019±0.184、J45为0.018±0.212,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运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对近视散光的治疗安全、有效,且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1.
改良型抗青光眼滤过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钢  孟永安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56-1157
目的:探讨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01/2006-01在我科住院的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40眼,每位患者一侧眼行传统的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传统术),另一侧行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改良术),将两组疗效对照,随访观察18mo以上。结果:改良术组远期眼压控制与传统术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是常用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较易掌握,且远期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轻度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1-2000年对15例(18只眼)行改良的睑板-结膜-Muller氏肌部分切除术(Fassnella-Servat operation),术后随访最长9年,最短半年。结果:除1只眼上睑内侧矫正不足外,其余病例均获满意效果。术后有2只眼出现角膜刺激症状,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提上睑肌肌力≥10mm、下垂量<2mm者,用此法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最佳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将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分为3组:Ⅰ组年龄2~5岁,Ⅱ组年龄6~18岁,Ⅲ组年龄19~45岁,观察不同年龄组术前眼位设计、手术前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Ⅰ组术后眼位满意率73.7%,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84.2%;Ⅱ组术后眼位满意率89.2%,获双眼单视者78.4%;Ⅲ组眼位满意率75.0%,有双眼单视者50.0%。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设计应根据病人年龄、眼位、融合状态及视疲劳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提高术后正位率及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泪囊鼻腔造口术、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对143例(143眼)慢性泪囊炎,随机分为3组。A组(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48例;B组(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48例;c组(泪囊鼻腔造口术)47例。术后检查泪道通畅及吻合口情况。结果术后随诊1月~5年,其中术后1月、1年、5年泪道堵塞发生率,A组:6.25%(3/48)、14.58%(7/48)、22.92%(11/48);B组:0(0/48)、2.08%(1/48)、16.67%(8/48);C组:12.77%(6/47)、17.02%(8/47)、27.66%(13/47)。(P〈0.01)。结论B组术中吻合口位置较低,骨窗相对较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治愈率高,术后发生再阻塞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术不同术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群  郑重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982-983
目的:比较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术不同术式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建议和方法。方法:对185例286眼老年性下睑内翻的患者分别采用缝线+缘间切开术、眼睑皮肤切除术、单纯眼轮匝肌切除术和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进行矫正,观察长期(平均2a)复发率。结果: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长期效果最优,皮肤切除术最差。结论: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对老年性下睑内翻具有很好的矫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性眼睑皮肤松弛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3例(43眼)测量出需切除的上睑皮肤量,根据不同局部解剐特点,采用小间的手术方法整复。结果23例(43眼)术后既恢复了视野和视力,也获得了满意的荚窬效果。随访1~3年疗效稳定。结论所用方法治疗眼睑松弛症疗效确切可靠,合乎美容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69例外斜视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9例中有40例(76眼)行下斜肌减弱术。29例(58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12例(12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1例(88.41%),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42例(60.87%)。结论外斜视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18.
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及其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中的5眼行常规处理,另5眼常规处理无效,进行手术治疗。均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并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10例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前房恢复,视力改善,眼压控制。结论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常规处理疗效欠佳者,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眼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敏  孙剑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6):523-524
目的对眼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与缓解作初步探讨。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作为评定工具,以特质焦虑量表(T-AI)的均数为界,分为高T-AI亚组和低T-AI亚组。结果术前状态焦虑量表(S-AI)评分极显著高于术后,术后S-AI减分率为25.71%,且术前S-AI评分显著高于T-AI。结论精神性焦虑直接产生于眼科手术本身,即眼科手术所致的焦虑为一急性发作且维持短暂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斜视第1次手术后再次出现斜视的客观状态及再次手术的方法。方法根据患者的斜视类型,合理设计手术再次矫正斜视。结果102例斜视均获得了临床治愈或好转。结论认真检查确诊斜视类型,慎重选择手术时机,实施正确手术方法,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