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2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收集2017年1至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接受ICL植入术治疗的近视眼和散光患者32例(49只眼)。其中,男性11例(18只眼),女性21例(31只眼),年龄21~42岁,平均(26.38±7.39)岁。术前屈光度球镜-6.00~-11.00 D,柱镜-2.50~0 D,等效球镜(-9.39±1.80)D。全部行ICL植入术。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屈光度、客观眼内散射指数(OSI)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以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作为分类变量,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患者的OSI值和MTF cut off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49只眼中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者47只眼,占95.92%;≥1.2者33只眼,占66.35%。其中,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行以上者42只眼,占85.71%,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病例。术后6个月,等效屈光度为(0.30±0.20)D。OSI值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分别为(1.16±0.77)、(1.04±0.60)、(0.99±0.60)、(0.86±0.38)和(0.85±0.37)。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各时间点OSI值均低于术前,但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OSI值与术前OSI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0.95;P>0.05),而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OSI值与术前OSI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6.05;P<0.05)。术后各随访阶段的OSI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6,P>0.05)。MTF cut off值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分别为(34.04±9.71)、(35.88±9.02)、(37.15±9.89)、(37.11±6.61)和(37.08±3.31),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MTF cut off值均高于术前,但术后1周的MTF cut off值与术前MTF cut of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P>0.05),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MTF cut off值与术前MTF cut of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6,23.85,17.88;P<0.05)。术后1个月MTF cut off值较术后1周MTF cut off值有明显提高,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的MTF cut off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P>0.05)。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及散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术后视觉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视觉质量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接受普通型PPC-ICL或散光型PPC-TICL植入矫正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2例(64眼),术前球镜度-10.0~-19.0 D,柱镜度0.0~-3.0 D,等效球镜度为(-15.16±3.15)D,术后随访2年,观察指标包括UCVA、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ACA)宽度、PPC-ICL拱高及晶状体透明度.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2年所有患者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等效球镜度小于±1.0 D者达75%(48眼).术前患者眼压平均为(15.0±3.6)mmHg,术后2年平均为(16.0±3.3)mmHg,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P>0.05),术前患者ACD平均为(3.14±0.19)mm,术后2年平均为(2.70±0.26) m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7,P<0.05).术前ACA宽度平均45.00°±7.19°,术后平均32.80°±6.75°,术后ACA宽度较术前降低,平均减少13.20°±6.17°,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6,P<0.05).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 844±266)个/mm2,术后2年平均为(2 729±255)个/mm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6,P>0.05).术后位于理想拱高(250~750 μm)者58眼,占总眼数91%.术后2眼发生晶状体前囊下混浊,无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罗栋强  王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7,7(5):1348-1350
目的:比较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性散光行LASEK治疗的患者84例(168眼),LASIK治疗的患者92例(184眼),根据散光分为Ⅰ组(散光-0.25~-1.75D)、Ⅱ组(散光-2.0~-3.75D)和Ⅲ组(散光-4.0~-5.75D),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裂隙灯检查、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结果:术后6moⅢ组中裸眼视力(UCVA)≥1.0者LASEK占78.6%,LASIK占50.0%,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61,P<0.05);残余散光度LASEK为-0.43±0.35D,LASIK为-0.72±0.46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24,P<0.02);Δsimk值LASEK为0.60±0.39D,LASIK为0.86±0.47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49,P<0.05)。结论:LASEK治疗高度散光具有良好的效果,与LASIK相比其安全性、预测性更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32例(64只眼)因远视眼老视行LASIK患者的资料.术前屈光度数:球镜为+0.75~+3.00 D,柱镜为0.00~+1.75 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数:主视眼为0.00~-0.50 D视远,非主视眼为-1.50~-2.50 D视近,目标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术后双眼裸眼远近视力、角膜形态、屈光度数及对比敏感度等.本研究采用t检验、X2检验、SNK-q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2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及等于或高于J4的患者分别为53.1%(17/32)及87.5%(28/32).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屈光力较术前[角膜直径3 mm区域为(44.12±1.38)D、5 mm区域为(43.42±1.53)D]均有明显增加,且对应的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如主视眼术后1、3、 6、 12个月分别为-0.514±0.053、-0.416±0.065、-0.389±0.076、-0.368±0.087,亦呈负值增加(t=19.25,12.14,9.82,8.11;P<0.01).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屈光度数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 D和±1.00 D以内者主视眼分别为87.5%(28/32)、100.0%(32/32),非主视眼分别为56.2%(18/32)、90.6%(29/32).术后6个月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3,0.45,0.37,1.06,0.64;P0.05);术后12个月主诉有干眼症状的患者占15.6%(10/23),满意度调查84.4%(27/32)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单眼视原理采用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矫正超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超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接受普通型ICL或散光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治疗,术前屈光度球镜-10.0~-18.0D,柱镜-0.25~-3.00D,等效球镜-15.32D,术后随访12mo,观察指标包括UCVA,BCVA、角膜地形图、主观和客观验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结果:术后12mo,裸眼视力≥0.8者占80.0%(32眼)。30.0%(12眼)的术眼BCVA较术前提高1行,15.0%(6眼)的术眼BCVA较术前提高2行。术后12mo术眼屈光度在±0.50D者达70.0%(28眼)。术前患者平均眼压为16±2.8mmHg,术后6mo平均眼压为17±3.4mmHg,术前术后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18,P=0.776),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823±243.6个/mm2,术后6mo平均为2709±273.2个/mm2,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94,P=0.422)。未发生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并发性白内障。结论: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罗栋强  王华  何书喜  陈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90-2292
目的:探讨分析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散光行Epi-LASI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LASIK治疗的患者63例126眼,将患者根据柱镜度数分为2组:Ⅰ组(柱镜-0.25~-2.75D,Epi-LASIK 20例、LASIK 48例)、Ⅱ组(柱镜-3.00~-5.00D,Epi-LASIK 12例、LASIK 15例)。随访6mo观察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残余散光度、角膜愈合情况、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结果:术后6mo,Ⅱ组中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EpiLASIK为21眼(87.5%),LASIK为19眼(63.3%),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55,P<0.05);残余散光度Epi-LASIK为-0.41±0.30D,LASIK为-0.74±0.36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72,P<0.05);角膜散光Epi-LASIK为0.63±0.34D,LASIK为0.81±0.52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34,P<0.05)。结论:Epi-LASIK治疗≥-3.00D散光与LASIK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V4c与普通人工晶体(ICL)晶体植入术矫治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12例24眼接受V4c型晶体治疗,26例48眼接受普通型ICL治疗,术前屈光度球镜-6.0~-20.0D,手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膜地形图、主观和客观验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指标以及术后视觉质量调查问卷。结果术后1月,V4c型晶体和普通型晶体患者的裸眼视力都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V4c型晶体较普通型晶体裸眼视力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2,P=0.003)。术后V4c型晶体和普通型晶体患者的眼压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4c型晶体植入术矫正近视比普通型ICL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是一种放置在眼球后房内虹膜后面晶状体之前固定在睫状沟的屈光性晶状体,主要由Ⅵ型胶原制成,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且机械强度高、亲水性及光学性能好。ICL以其良好的可预测性、矫正范围广及保留眼睛原有调节力等优点,在眼屈光手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符合理想屈光手术的多种特点,已成为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矫治高度近视、远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就ICL的优势及其局限性、并发症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进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nsis,LASE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治疗组65例(130眼)采用天亿+碘必舒滴眼液(3g/L妥布霉素+1g/L地塞米松)+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照组52例(104眼)采用碘必舒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术后观察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4项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术后第1,2,3,5d观察术后反应并评分,第5d开始根据上皮修复情况取镜,记录上皮修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3d治疗组术后反应评分为4.1±1.3,3.0±0.8和1.2±0.6,对照组分别为4.1±1.4,3.1±0.8和1.4±0.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第5d两组评分分别为0.6±0.5和0.8±0.7,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平均上皮修复时间为5.6±0.7d,对照组为6.2±0.9d,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促进LASE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缩短角膜接触镜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I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LASEK治疗近视患者105例20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A组,等效球镜-6.00-9.75D)56例104眼和超高度近视组(B组,等效球镜≥-10.00D)49例98眼.术后观察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ion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e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屈光状态、Simk等效值、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变化情况以及Haze发生率,随访2年以上。结果术后第24个月时A、B两组UCVA≥0.8者分别为82.7%、694%;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89.4%、76.5%;A组术后有19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3眼下降1行,B组术后有16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5眼下降1行,2眼下降2行:A组、B组术后第1个月角膜Simk等效值和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与组内术后第3、第6、第12、第24个月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3个月以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B组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较术前增加,B组增加明显大于A组,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B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24个月B组Haze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4070.000,P=0.001)。结论LASEK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