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北京市3起可能通过跨境物流途径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 分析其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 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核酸检测, 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2022年1-4月北京市3起Omicron变异株聚集性疫情病毒基因序列分别为Omicron变异株BA.1、BA.1.1、BA.2分支, 疫情分别持续8、12、8 d, 报告6、42、3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1起感染来源可能为国际邮件, 2起可能为进口衣物, 进口物品从境外启运至首发病例接触感染的时间间隔为3~4 d。潜伏期M(Q1, Q3)为3(2, 4)d, 代间距M(Q1, Q3)为3(2, 4)d。结论此次疫情提示常温进口货品通过物流途径输入Omicron变异株疫情的风险, 且Omicron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 应加快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Omicron变异株BA.5.1.3亚型的潜伏期。方法基于315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根据区间删失数据的特点, 采用log-normal和Gamma两种分布估计潜伏期, 利用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对分布函数的参数进行贝叶斯估计。结果 315例感染者年龄(42.01±16.54)岁, 男性占30.16%。其中156例报告了症状出现时间, 年龄(41.65±16.32)岁, log-normal和Gamma分布估计发病潜伏期M(Q1, Q3)分别为2.53(1.86, 3.44)d及2.64(1.91, 3.52)d;估计感染潜伏期M(Q1, Q3)分别为2.45(1.76, 3.40)d及2.57(1.81, 3.52)d。结论基于log-normal和Gamma分布进行贝叶斯估计的潜伏期接近, 潜伏期最佳分布均为Gamma分布, 感染潜伏期与发病潜伏期M相差较小, Omicron变异株BA.5.1.3亚型比以往的Omicron变异株的潜伏期M更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聊城市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5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所涉及的41例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 对相关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 结果 5起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续发率为2.78%~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7,P<0.01);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32例、10户家庭(族),公共场所聚集性疫情涉及16例、2个场所。一、二、三代病例分别有5、22、12例,传染率分别为100.00%、18.18%、0.00%。4例病例的潜伏期为5~10 d,中位数为7.5 d;聚集性疫情中存在潜伏期传播。有疫区旅行史或居住史者4例(9.76%),与潜伏期病例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频繁交谈等有30例(73.17%),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4例(9.76%),未知感染来源3例(7.32%)。 结论 新冠病毒极易引起聚集性疫情,控制本地的聚集性疫情是防控工作的重点;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高浓度气溶胶传播;病例在潜伏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宁波市镇海区本土聚集性疫情, 分析其传播链, 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现场调查收集2021年12月6-18日宁波市镇海区新冠病毒感染者个案信息。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描述COVID-1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链。结果首例病例为途经中风险地区, 直接或间接接触阳性感染者而感染新冠病毒, 后继出现家庭内聚集性疫情, 并通过工作、生活、艾灸养生活动等密切接触而传播。疫情共持续14 d, 共报告确诊病例74例, 潜伏期M(Q1, Q3)为4.0(3.0, 5.8)d。所有病例均在一条传播链上, 传播6代以上, 代间距M(Q1, Q3)为3.5(2.0, 5.3)d。基因测序结果为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 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宁波市镇海区本土疫情与上海市疫情为同一起关联疫情。结论本起疫情传播链清晰, 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具有明显的家庭、封闭场馆、集中居住地聚集性, 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提高核酸检测频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优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6月17日的四川省病例的基本资料、流行病学史、发病日期、首发症状等信息,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结果 四川省病例共664例,90.1%的病例集中在2020年1月和2月发病,病例年龄范围1~88岁,19~59岁病例占79.4%,60岁及以上病例的重症及危重症比例(38.0%)高于60岁以下病例(10.1%),输入病例(49.7%)和本地续发病例(33.7%)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的分布存在差异。新冠病例潜伏期中位数为4(3,8) d,代际间隔中位数为7(3,10) d。病例的首发症状主要为咳嗽(41.11%)和发热(40.06%)。结论 四川省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水平低,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人群分布特点,在常态化防控工作中,应加强对老年人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监测与防控,各场所除常规体温监测外,应并联监测多种症状,出现新发病例时及时关注潜伏期和代际间隔,适度开展重点人群筛查,严防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一起某冷链公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分析其病例感染情况及疫情传播链.方法 天津市、区两级CDC专业人员组成疫情调查处置组,开展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生活场所密切接触者及可能暴露阳性环境人员追踪排查;采集咽拭子、环境和进口冷链食品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筛检2549份咽拭子标本和749份环境样本,共发现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8份阳性环境标本.结论 这是一起因接触受新冠病毒污染的进口冷链食品引起的新冠肺聚集性疫情,提示应关注进口冷链食品作为载体的由"物-人"的新冠肺炎传播风险,加强冷链相关从业人员防护和日常环境清洁消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和分析阆中市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患者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感染来源及密切接触者等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描述。结果 该起疫情共报告6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5 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罹患率6.25%(6/96),无病例死亡。首发病例为湖北输入性,二代续发率为5.3%(5/95)。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感染方式主要考虑因居家聚餐和娱乐而引起的飞沫、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郴州市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追踪观察郴州市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特征和密切接触者感染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荧光方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新冠病毒抗体,并进行传染性分析。结果追踪观察10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5例转为确诊病例,为潜伏期感染者;5例持续无症状,为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和潜伏期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从时间分布来看,疫情早期以潜伏期感染者为主,中后期则以隐性感染者为主。从暴露来源看,主要为家庭生活暴露。5例潜伏期感染者胸部CT均呈现典型的新冠肺炎影像学表现,但仅有3例表现为轻微的临床症状。共追踪到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264例,其中5例潜伏期感染者的“单密”108例,经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4例,抗体阳性5例;5例隐性感染者的“单密”38例,经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和抗体均阴性;两者“混密”118例,核酸和抗体检测阳性12例。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其中潜伏期感染者具有传染性,本研究提示隐性感染者无传染性,但有待进一步验证;建议早期同时开展核酸及CT检测,可尽早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我国31个省份<18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的流行特征, 为优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4月29日至2022年5月31日, 中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所有年龄<18岁的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对感染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临床严重程度以及确诊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进行分析, 并分析不同流行阶段感染者的流行特征。结果研究期间, 我国共报告63 916例<18岁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其中, 确诊病例14 777例(23.12%), 无症状感染者49 139例(76.88%)。月报告感染者数在2022年4月达到高峰, 为40 864例。感染者分布在30个省份的1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其中, 上海市(41 562例)、长春市(5 753例)和吉林市(3 888例)占全国报告总数的80.11%(51 203/63 916)。男性占54.34%;感染者年龄M(Q1, Q3)为10(5, 14)岁, 57.73%的感染者集中在6~15岁;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56.14%)。确诊病例的发病至确诊时间M(Q1, Q3)为1(0, 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理市某医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及核酸检测结果,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理市某医院2020—2022年新冠病毒感染者样本,探讨不同首发症状和样本类型与核酸循环阈值(Ct值)的关系。结果 大理市某医院2020—2022年534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男性占56.4%、20~59岁占65.9%、转阴时间<10 d占47.0%;确诊病例占89.0%(475例),无症状感染者占11.0%;40~59岁确诊病例占比较高(92.1%),<20岁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较高(26.7%);475例确诊病例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73.5%);534例新冠病毒感染者鼻拭子和咽拭子的首次核酸阳性率分别为83.9%(26/31)和77.5%(390/503);不同首发症状和不同样本类型的核酸ORFlab基因和N基因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理市某医院2020—2022年534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男性占56.4%、20~59岁占65.9%、转阴时间<10 d占47.0%、确诊病例占89.0%、无症状感染者占11.0%;咽/鼻拭子的首次核酸阳性率分别为7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北京市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 BA.2和BF.7变异株引起的疫情中的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估算2种变异株分支的潜伏期及其影响因素,为新冠病毒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提供基本参数。方法 选取北京市2022年4月(Omicron BA.2变异株)及10月(Omicron BF.7变异株)疫情中具有明确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的感染者进行研究,采用秩和检验对不同变异株的潜伏期差异进行分析。使用Weibull、Gamma和lognormal分布对Omicron变异株的潜伏期分布进行拟合。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变异株类型及疫苗接种状态下的潜伏期。结果 共纳入64例BA.2变异株感染者及58例BF.7变异株感染者。BA.2和BF.7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MQ1Q3)分别为3.00(3.00,4.00)d和3.00(2.00,3.25)d。lognormal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佳。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Omicron变异株潜伏期存在一定差异,与BA.2变异株感染者相比,BF.7变异株感染者的潜伏期更短。结论 Omicron BF.7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较BA.2变异株的潜伏期短。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在北京市现有防控措施下的传播力,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市2022年3月7-25日报告的78例具有明确传播链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信息,分别采用Gamma和Weibull分布拟合潜伏期和序列间隔时间,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估计实时再生数(Rt)。结果 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MQ1,Q3)为4.0(3.0,6.0)d,序列间隔时间3.0(2.0,5.0)d,序列间隔时间在未完成和已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感染者中MQ1,Q3)分别为2.0(1.0,4.0)d和4.0(2.0,6.0)d(Z=-2.12,P=0.034),儿童和成年人感染者分别为2.0(1.5,3.0)d和4.0(2.0,6.0)d(Z=-2.02,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轮疫情Rt初始值为4.98(95%CI: 2.22~9.04)。结论 与既往Delta变异株相比,北京市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力较强,应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关注儿童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估计广州市2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引起的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和基本再生数(R0)等流行病学参数,探索不同场所聚集性对R0的影响,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4-5月广州市2起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病例数据,使用Weibull、Gamma和lognormal分布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分布进行估计,采用指数增长法和极大似然法估计R0结果 两起疫情中位潜伏期为2.94(95%CI:2.52~3.38)d;中位序列间隔为3.32(95%CI:2.89~3.81)d。小型场所聚集性疫情R0为4.40(95%CI:3.95~4.85),机场聚集性疫情R0为11.35(95%CI:11.02~11.67)。结论 广州市2起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地疫情潜伏期较德尔塔变异株明显缩短。场所聚集程度越高,R0越大,传播速度越快,易呈现暴发疫情,应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播链。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应用现场调查和大数据技术分析传播链。结果 2022年4月27日至5月13日, 海淀区发生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全基因组测序系Omicron变异株(BA.2.2进化分支);涉及感染者38例,确诊病例34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临床分型以轻型(88.2%)为主,无重型、危重型和死亡病例;早期临床症状以咽部不适(50.0%)、咳嗽(29.4%)为主;17 d内传播7代,涉及3起社区聚集、2起单位聚集和8个家庭内传播;暴露方式以同住(47.6%)、同时空暴露(31.6%)为主;代间距MQ1,Q3)为3(1,6)d;总续发率为1.5%(37/2 482),其中家庭续发率为36.7%(18/49)。结论 本起Omicron变异株疫情临床症状轻,家庭、社区聚集性明显,疫情传播速度较快,同时空暴露感染风险较高,需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摸排密切接触者,以快制快,有效阻断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1年11月1日,通过人群主动筛查,发现北京市昌平区一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发天津市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新冠病毒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流行病学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天津市共报告430名病例,409名符合纳入标准,70.90%(290/409)发生家庭聚集。家庭续发率为33.64%,12~17岁组首发病例家庭续发率(13.79%)明显低于18~49岁组(36.48%),OR值(95%CI)为0.378(0.170~0.840)。影响家庭聚集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病例在封/管控区和居家隔离发现较集中隔离发现的OR值(95%CI)分别为2.951(1.322~6.586)和2.287(1.164~4.495),首发病例出现咽部不适较未出现咽部不适的OR值(95%CI)为3.003(1.576~5.720);家庭内全部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较未全部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OR值(95%CI)为0.268(0.132~0.552)。结论 本次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首发病例在封/管控区和居家隔离发现以及首发病例出现咽部不适是发生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家庭内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是发生新冠病毒肺炎家庭聚集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