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年龄、性别和地区差异,为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依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六大行政区(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于2018年9—12月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4 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进行体力活动调查。  结果  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不足总体检出率为53.8%,其中男生检出率为50.8%,女生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P < 0.05);不同年龄段中,10~12岁MVPA不足检出率最低(43.6%),16~18岁最高(63.0%),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3,30.79,P < 0.05)。总体体力活动、低强度体力活动、中强度体力活动、高强度体力活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92.9,24.3,41.4,7.1,55.7 min/d。体育锻炼、家务活动、娱乐活动和交通活动的中位数分别为34.3,2.1,2.3,30.0 min/d,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95.03,74.99,300.26,64.16,P值均 < 0.05)。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MVPA不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1,P < 0.05),华北地区最低(44.0%),华东地区最高(65.9%)。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MVPA不足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男生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模式提供参考。  方法  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所小学的2 466名土家族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小学生体力活动状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土家族儿童青少年一周内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长中位数为49.9 min/d,总体达标率为47.93%,其中走读生达标率高于住校生(χ2=80.47,P < 0.01);一周内久坐时长中位数为396.1 min/d,视屏时长合格率为78.99%,且走读生与住校生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2,P < 0.01)。  结论  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缺乏体力活动,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重视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PA)与体能指数(PFI)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以及提升体能素质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8年9—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在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区选取4 269名7~18岁学生,收集体力活动等数据,并完成立定跳远、握力、50 m跑、改良坐位体前屈、30 s仰卧起坐、20 s反复横跨、20 m往返跑测试,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数据。  结果  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儿童青少年PFI的比较中,男生10~12和16~18岁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达标组的PFI值分别为(0.46±3.58)(0.75±3.00),MVPA不达标组的PFI值分别为(-0.69±3.64)(-0.61±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4,0.57,P值均<0.05);女生4个年龄段MVPA达标组的PFI值与MVPA不达标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不同体能等级下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比较中,健康体能组MPA和VPA时间、体育锻炼时间高于不健康组(Z值分别为-2.04,-4.93,-7.09,P值均 < 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每日MVPA、体育锻炼与体能指数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即体育锻炼与体能指数呈正相关,适当提高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和静坐时间的日间变异程度,为探究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日常变异特征的可能因素和适宜的干预对策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初、高中学生148名,连续佩戴一周ActiGraph GT3X+型号加速度计,记录学生日常MVPA和静坐时间,并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结果  青少年上学日的MVPA[(49.39±30.36)min/d]高于周末日[(34.24±30.30)min/d](t=6.61,P < 0.05),男生上学日和周末日MVPA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42,2.18,P值均 < 0.05);上学日和周末日静坐时间分别为(566.48±156.84)和(588.55±152.93)min/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05);男生静坐时间均低于女生(t值分别为-8.20,-2.51,P值均 < 0.05);青少年MVPA的变异系数上学日(0.39±0.17)低于周末日(0.59±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 < 0.01),静坐时间的变异系数上学日(0.17±0.08)与周末日(0.15±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05)。青少年一周内MVPA的变异系数(0.52±0.18)高于静坐的变异系数(0.18±0.07)(t=14.43,P < 0.01)。  结论  上学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较高,周末日体力活动不足情况更明显;一周内MVPA时间变异程度较高,尤其周末日;静坐时间稳定处于较高水平。除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增加青少年体力活动外,加强对女生、周末日的干预对增加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家庭背景及父母支持情况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及动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方法  2019年11—12月选取山西省某初中12~14岁14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型号加速度计记录研究对象连续7 d的体力活动,采用儿童青少年家庭支持量表(ACTS-CN)评估家长对孩子活动行为的支持与态度,采用加拿大敏捷和动作能力评估测试(CAMSA)评价青少年的动作能力发展状况。  结果  男女生每天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的时间分别为(40.57±13.54)和(31.65±9.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 < 0.05);动作能力测试中,男女生的平均技能得分分别为(10.8±1.9)和(10.1±1.9),完成时间分别为(17.7±2.8)和(19.1±2.5)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学历、家庭月收入、母亲关注孩子锻炼情况和父亲支持参加俱乐部均与青少年MVPA相关(B值分别为-0.28,-0.16,-0.16,0.18,P值均 < 0.05)。父、母提供锻炼场所与动作能力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0.17,P值均 < 0.05)。  结论  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对孩子体力活动参与度有着更积极的影响。父母的陪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父母提供的支持性环境,能够对青少年的动作能力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 ST)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筛查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7年3月在广州市5个区各抽取1所小学,纳入4 922名6~12岁小学生。问卷收集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分析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结果  平均每天MVPA≥60 min的学生占37.5%,平均每天ST≤2 h的学生占87.7%。与低水平MVPA组(< 60 min/d)相比,高水平MVPA组(≥60 min/d)学生在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2.80,2.47,2.56,-1.97,P值均 < 0.05)。与高水平ST组(>2 h/d)相比,低水平ST组(≤2 h/d)儿童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各维度得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3.18,3.35,3.70,3.80,-3.21,4.97,P值均 < 0.05)。低水平MVPA和高水平ST的联合暴露会增加儿童品行问题(OR=1.45,95%CI=1.02~2.05)、同伴交往(OR=1.93,95%CI=1.11~3.36)、亲社会行为(OR=1.55,95%CI=1.08~2.23)和困难总分(OR=1.73,95%CI=1.12~2.68)发生风险。  结论  MVPA和ST独立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且MVPA不足和ST较长的联合暴露可以增加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青少年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前瞻性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参考。方法 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8 102名青少年,分别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青少年进行体力活动调查和抑郁症状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青少年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达标比例为37.0%,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6%。分学段、性别后,MVPA达标组抑郁症状检出率均低于MVPA未达标组(χ2=7.62~34.54,P值均<0.05)。抑郁症状程度严重青少年具有低强度体力活动(LPA)时间长、高强度体力活动(VPA)时间短的特点,抑郁症状程度较轻或无症状青少年MVPA时长更长。不同抑郁症状程度青少年总体LPA、VPA;男生LPA,女生LPA、VPA;初中生LPA、VPA,高中生LPA、中强度体力活动(MPA)、MV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6.48,10.31,18.06,25.02,29.54,30.25,1...  相似文献   

8.
系统评价近10年内应用加速度计客观测量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水平及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及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线数据.方法 通过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及静态行为相关的文献.依据基于PICOS原则制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采用基于STROBE声明修订的文献质量评价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提取MVPA、SB时间等数据资料并应用CMA V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16篇文献(2012-2019年)进入Meta分析,样本量范围为96~2 163.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儿童青少年日均MVPA时间为37.66 min/d,SB时间为539.61 min/d;男生MVPA高于女生(P<0.01);上学日的MVPA、SB均高于周末(P值均<0.05).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不足,静态行为较多;女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尤其不足,上学日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及静态行为时间均高于周末日.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及其与心肺耐力的关系, 为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在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中国六大行政区抽取7~18岁的4 269名儿童青少年进行基本情况、20 m往返跑测试及体力活动状况的测试和调查。  结果  男生每天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31.49±30.01)min,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68.37±46.50)min; 女生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34.02±31.58)min,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63.02±44.91)min。7~18岁男生20 m往返跑次数为(36.17±21.94)次, 每分钟最大摄氧量为(44.51±5.05)mL/kg; 女生20 m往返跑次数为(26.59±12.56)次, 每分钟最大摄氧量为(41.99±5.29)mL/kg。男生各年龄段20 m往返跑次数和最大摄氧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89.37, 152.79, P值均<0.01);女生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5.21, 1 032.46, P值均<0.01)。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男生达标者比例为49.24%, 女生为42.9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β=0.11, P<0.01)。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与心肺耐力呈现相关性, 可通过提高儿童青少年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以达到提高心肺耐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7~18岁儿童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合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12年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资料,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中国的7个省(市)中信息完整的40 073名儿童青少年,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关联。  结果  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报告率为11.8%;体重过度感知组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300 min的比例(5.12%)高于非过度感知组(3.84%)(χ2=19.1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电子设备使用时长>300 min的儿童青少年出现体重过度感知的风险更大(OR=1.36,95%CI=1.18~1.57,P<0.01);多因素调整后,该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OR=1.28,95%CI=1.10~1.48,P<0.05)。分层分析后,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仅在女生、11~18岁年龄组和非独生子女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相关,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可能有助于改善该人群中体重过度感知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基于成分数据分析的研究,系统评价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 PA)、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 SB)和睡眠与肥胖的关联或等时替代效应,为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SPORTDiscus、Web of Science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发表于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的相关研究。2名有经验的评价员独立完成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以及质量评估。结果 共纳入文献16篇,文献质量得分范围为7~12分。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睡眠与肥胖均呈负相关,且MVPA替代其他行为可降低肥胖风险,替代时间为1.5~60 min/d。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 LPA)、SB与肥胖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MVPA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的主要着眼点,在现有身体活动水平的基础上,每周增加60 min的MVPA可能是降低肥胖风险的最小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我国儿童青少年专用体力活动量表的信效度,为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中开展体力活动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的测量和评价工具。  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于2013年和2016年抽取南京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力活动日记和加速度计对量表进行信效度验证。依据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使用Cronbach α系数评价量表信度,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图评价量表效度。  结果  使用体力活动日记进行验证的有效人数为815人,量表所测量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3,量表与体力活动日记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59。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量表与体力活动日记对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95.8%。使用加速度计进行验证的有效人数为624人,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2,量表与加速度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36。Bland-Altman分析显示量表与体力活动日记对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95.5%。  结论  该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人群水平的儿童青少年人群体力活动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营养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依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六大行政区(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法抽取22所学校4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进行体力活动调查.采用x2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成分数据分析法探讨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肥胖指标间的关联并探究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指标产生的定量变化,为儿童青少年预防肥胖提供具体的活动行为建议。方法 2021年6月在山西省太原市1所小学和1所中学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8个班级中选取231名学生。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试学生24 h活动行为,采用Inbody J20身体成分分析仪,通过生物电阻抗法(BIA)测试身体成分。使用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各成分与肥胖指标间的关系,采用某一行为的30 min替代另一行为,预测替代后对结局变量产生的变化。结果 调整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协变量后,相对于久坐行为(SB)、睡眠(SLP)、低强度身体活动(LPA)所花费时间,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所花费时间与去脂体重指数(FFMI)呈正相关(β=0.40)、与腰围(WC)(β=-2.50)和腰臀比(WHR)(β=-0.04)呈负相关;相对于SB、SLP、MVPA所花费时间,LPA所花费时间与WHR(β=0.06)呈正相关(P值均<0.05)。30 min/d的MVPA分别替代SLP、SB、L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静态行为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行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济南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85名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进行《儿童休闲活动调查问卷》调查。  结果  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1周静态行为时间为394.46 min/d,其中学习日(周一至周五)静态行为时间为378.00 min/d,休息日(周六与周日)静态行为时间为388.80 mi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P<0.05)。80.4%(229名)的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每日静态行为时间超过2 h。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1周静态行为时间与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呈负相关(r=-0.16,P<0.05)。  结论  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静态行为现况不容乐观,静态行为时间较长,应基于其静态行为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健康行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验证现有的青少年运动强度切点标准对超重或肥胖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判断能力,为科学指导运动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活动计数、步数和心率指标,共纳入15个青少年中高强度切点标准;对广州市94名超重或肥胖青少年进行自由状态下3~7 km/h走、跑测试,同步佩戴MetaMax 3B气体代谢分析仪、Polar遥测心率和Actigraph w-GT3x BT三轴运动加速度计采集能量消耗、活动计数、心率和步数。  结果  所有切点标准与“金标准”两者间的Kappa一致性系数(0.27~0.53)<0.60且差异性检验P值均 < 0.01,表明一致性不强且有统计学意义。各切点标准诊断结果中,敏感度低(49.11~67.59)、特异性高(92.5~97.65)、-LR高(0.14~0.52,>0.1)和DOR低(8.26~25.19,<30)表明漏判率高;特异性低(36.75~69.41)、敏感度高(84.82~96.36)和+LR低(1.52~9.83,<10)表明误判率高;AUC为0.67~0.80,表明诊断价值较低。  结论  现有的运动强度切点标准判断超重或肥胖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一致性不强且诊断能力低,建立了适宜超重或肥胖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