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国初中生近视患病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方法  以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在初中阶段的三轮7 119人为对象。通过问卷收集学生近视患病、近视各影响因素、以及近距离用眼行为和户外活动这两大类近视风险行为的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近视风险行为对近视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  结果  初中九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66.36%。近距离用眼行为中的写作业时间明显的增加近视患病风险,该行为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17,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3~1.21,户外活动中的户外体育活动明显的降低近视患病风险(OR=0.80,95%CI:0.75~0.86)。在模型中引入近视风险行为的前后,女学生近视风险率比OR(95%CI)从1.84(1.66~2.04)趋中变化为1.69(1.51~1.88),城镇户籍学生近视风险率比OR(95%CI)从1.19(1.03~1.37)趋中变化到1.16(1.00~1.34)。独生子女近视发生风险率OR(95%CI)从1.20(1.06~1.36)趋中到了1.18(1.04~1.33)。父母有一方近视的学生近视风险率比OR(95%CI)从2.47(2.12~2.88)趋中到了2.44(2.09~2.85),而父母双方都近视学生近视风险率比OR(95%CI)从4.25(3.09~5.86)趋中到4.13(3.00~5.69)。  结论  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近视都是近视患病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在近距离用眼和户外活动上的差异而对近视患病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了解深圳市高一学生近视流行现状并分析近视危险因素,为实施针对性的学生近视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7所高中全部高一年级学生共5 443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 443名高中生中,有4 115人为近视患者,近视率达75.6%.其中女生近视率(79.9%)高于男生(70.8%)(x2=61.456,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有一方近视、父母双方都近视、中学生近视发生风险行为、父母不近视中学生的1.73倍(OR=1.73,95%CI=1.49~ 2.02)和3.20倍(OR=3.20,95%CI=2.46~ 4.17);女生近视风险是男生的1.32倍(OR=1.32,95%CI=1.14~1.52);近距离读写、看电视、看计算机和长时间持续读写是近视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8(95%CI=1.24~1.53),1.29(95%CI=1.16~1.44),1.17(95%CI=1.04~1.30)和1.12(95%CI=1.01~ 1.22),持续用眼40 min后远眺休息眼睛是近视的保护因素(OR=0.78,95%CI=0.71~0.86).结论 深圳市高一学生近视率较高;父母近视对孩子近视影响大,近距离、长时间持续用眼行为是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则是近视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影响青少年近视患病情况的营养相关因素,为实现近视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0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正定县青少年385人进行视力检测,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一般情况及膳食调查)。运用单因素分析及lasso回归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探究近视可能的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对饮食模式进行提取,分析其与近视的关联性。结果 385名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为68.6%。多因素分析发现进食油炸食品(OR=8.480, 95%CI:1.058~67.971)为近视的危险因素;摄入奶及奶制品(OR=0.994, 95%CI:0.991~0.999)、大豆及坚果(OR=0.997, 95%CI:0.994~0.999),父母双方均不近视(OR=0.312, 95%CI:0.115~0.845),每周4节体育课(OR=0.269, 95%CI:0.074~0.984)为近视的保护因素(P<0.05)。因子分析共提取出3种饮食模式,分别是多样化、大豆杂粮及零食饮料饮食模式。Logistic分析发现大豆杂粮饮食模式对近视具有保护作用(OR=0.85, 95%CI:0.73~0.99,...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初中一年级学生高度近视现状,分析高度近视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北京市初中生高度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眼科检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有1 442名学生参与调查,最终纳入学生1 405名。学生平均年龄为(12.69±0.768)岁,男生777人(55.30%),女生628人(44.70%)。学生高度近视患病率为6.48%,其中男生高度近视率为5.92%,女生高度近视率为7.1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父母都不近视的学生相比,父母一方近视(OR=2.253,95%CI=1.313~3.864)及父母双方近视(OR=5.389, 95%CI=3.033~9.574)的学生更容易患高度近视;每周户外活动时间4.17h学生患高度近视的风险是每周户外活动时间≥9.92 h学生的2.242倍(OR=2.242, 95%CI=1.208~4.162)。结论北京市初一年级学生高度近视率较高,父母近视是高度近视的危险因素,增加工作日户外活动时间是高度近视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韩晶    黄淑萍  谢祎  刘玲梅  张永进  史丽霞   《现代预防医学》2020,(24):4439-4442
目的 探究一种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重症风险模型的构建。方法 对天津市收治的16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分析,将研究人群以是否重症进行分层,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其中建模组共117例用作模型的建立,验证组共51例用于检验模型应用的效度及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评分系统对患者重症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 研究人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率37.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 = 1.091,95%CI:1.007~1.181,P = 0.032)、糖尿病(OR = 28.549,95%CI:1.753~465.039,P = 0.019)、冠心病(OR = 125.649,95%CI:2.728~5787.957,P = 0.013)、淋巴细胞计数(OR = 0.007,95%CI:0.001~0.160,P = 0.007)、肌红蛋白MB(OR = 1.087,95%CI:1.036~1.140,P = 0.001)、PaO2/FiO2(OR = 0.974,95%CI:0.957~0.991,P = 0.004)为患者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P = 1/[1+e-(0.087×年龄+3.352×糖尿病+4.833×冠心病-5.003×LY+0.083×肌红蛋白MB -0.027×PaO2/FiO2 +6.540)],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 (95%CI:0.836~0.993),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敏感度为89.47%、特异度为87.5%。结论 logistic回归模型能较好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重症风险,可提高对重症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以期早期采取干预等治疗策略降低重症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舟山市近视初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初中学生视力保健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舟山市2所中学的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基本资料并检查视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焦虑和抑郁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视初中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775份,回收有效问卷766份,回收有效率为98.84%。检出近视学生662例,其中检出焦虑148例,占22.36%;检出抑郁168例,占25.38%;同时有焦虑和抑郁95例,占14.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514,95%CI:1.054~2.183)、初三年级(OR=2.246,95%CI:1.408~3.619)、高度近视(OR=1.839,95%CI:1.126~3.017)和戴镜时间≥2年(OR=2.504,95%CI:1.464~4.306)是近视初中学生焦虑的危险因素;女生(OR=1.182,95%CI:1.253~2.536)、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OR:1.614~2.026,95%CI:1.034~3.153)、高度近视(OR=2.284,95%CI:1.513~3.436)和戴镜时间≥2年(OR=4.602,95%CI:2.035~10.372)是近视初中学生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舟山市近视初中学生焦虑和抑郁检出率较高,女生、初三年级、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高度近视和戴镜时间≥2年的近视初中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风险模型。方法对2012年10月—2015年9月入住ICU>48 h的8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构建医院感染logistic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拟和优度检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结果3年入住ICU>48 h的患者共836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23%(119例)。15个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OR=2.493;95%CI:1.816~3.494)、基础疾病种类(OR=1.536; 95%CI:1.243~1.898)、低蛋白血症(OR=87.211;95%CI:36.165~210.304)、呼吸机插管日数(OR=1.723;95%CI=1.399~2.121)、发热(OR=20.639;95%CI:3.462~123.043)、原发肺部感染(OR=0.295;95%CI:0.133~0.664)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评价模型效果:灵敏度95%,特异度87.9%,模型ROC的AUC为0.973。结论logistic回归模型对ICU患者医院感染预测风险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成都市社区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情况, 为今后有效治疗和干预, 减轻对社会的危害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成都市社区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其进行社会支持量表评分,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肇事肇祸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850例患者中,男性 416 名(48.9%),女性 434名(51.1%),平均年龄为(48.2±14.1)岁。212例患者曾发生过肇事肇祸行为, 占 24.9%。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 = 0.396,95%CI:0.275~0.571)、青年(OR = 0.981,95%CI:0.967~0.995)、未婚(OR = 0.29095%CI:0.114~0.739)、小学学历(OR = 0.185 95%CI:0.050~0.690)、无业(OR = 0.293 95%CI:0.092~0.929)5个因素为危险因素,知晓救助政策(OR = 2.651,95%CI:1.787~3.933)、高社会支持(OR = 1.054, 95%CI:1.026~1.083)是保护因素。结论 未婚、无业、低学历、青年男性发生肇事肇祸的可能性大。加强救助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的支持有利于减少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乙肝风险态度和高危行为现状,探讨乙肝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2021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大学生乙肝风险态度和高危行为。通过构建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 CHAID)决策树模型,探讨大学生乙肝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大学生1485人,风险寻求、风险中立和风险规避者分别占12.59%、66.74%和20.67%。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以风险规避者为参照,风险寻求者和风险中立者乙肝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分别为2.83(95%CI:1.47~5.46)和1.83(95%CI:1.41~2.39);以大一学生、母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为参考,大二及以上年级、母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大学生乙肝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OR值分别为3.37(95%CI:2.45~4.64)和OR=2.20(95%CI:1.56~3.12);以非医学专业为参考,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国初中生新发近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托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在2013—2015年对2 54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追踪调查,收集学生的体检视力情况及相关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近视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调查中,七年级学生新发近视率为37.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里有电脑和网络(OR=1.248,95%CI:1.005~1.549)以及上辅导班(OR=1.236,95%CI:1.020~1.499)是新发近视的危险因素,而男生(OR=0.659,95%CI:0.554~0.784)、亲兄弟姐妹中排行中间(OR=0.601, 95%CI:0.381~0.948)、亲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OR=0.782,95%CI:0.621~0.983)以及周末每日参与家务时长较长(OR=0.753,95%CI:0.604~0.937)是新发近视的保护因素。结论 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女性人群,加强对市场上课外辅导班的监管,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减少对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依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小学生近视影响因素,为开展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深圳市选取2个区,每个区选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各1所,职业高中1所,共计对14所学校3 073名学生开展近视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对于小学生,每天用电脑2~<3 h(OR=2.23,95%CI=1.19~4.20),不上体育课(每周2节:OR=0.34,95%CI=0.13~0.91;每周4节:OR=0.23,95%CI=0.08~0.62;每周5节及以上:OR=0.33,95%CI=0.11~0.97)与近视呈正相关;课间休息或放学时老师不拖堂(偶尔:OR=1.99,95%CI=1.51~2.63;经常:OR=2.07,95%CI=1.29~3.30),在近距离用眼时0.5~<1 h休息1次眼睛("1~<2 h"OR=1.33,95%CI=1.03~1.70;"≥3 h"OR=1.87,95%CI=1.17~3.00),父母均不近视(一方近视:OR=1.69,95%CI=1.32~2.17;双方近视:OR=2.13,95%CI=1.50~3.02)与近视呈负相关。对于初中生,父母均不近视(一方近视:OR=3.27,95%CI=2.17~4.94;双方近视:OR=5.38,95%CI=2.78~10.42)与近视呈负相关。对于高中生,男性(女性OR=1.52,95%CI=1.07~2.14),每天在校做2次眼保健操(OR=0.41,95%CI=0.23~0.75),每天白天累计户外活动时间≥2 h(OR=0.70,95%CI=0.49~1.00)与近视呈负相关。结论深圳市不同学段学生近视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学生应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泰安市儿童青少年近视流行现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泰安市25所学校(幼儿园)抽取4~19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远视力检查和非睫状肌麻痹条件下的屈光检测,并对四年级及以上的中小学生开展近视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泰安市7 524名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患病率为60.2%,5岁组、6岁组、小学、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近视患病率分别为11.7%、14.0%、38.3%、82.3%、91.4%和74.4%。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为女(OR=1.583,95%CI:1.374~1.825,P<0.001)、年级增加(OR=1.062,95%CI:1.052~1.072,P<0.001)、每天作业时长达2~3小时(OR=1.320,95%CI:1.067~1.633,P=0.010)、经常躺着或趴着看书或电子屏幕(OR=1.354,95%CI:1.094~1.676,P=0.005)是本地学生近视患病的危险因素,而在校能够每天做2~3次眼保健操(OR=0.776,95%CI:0.663~0.909,P=0.002)、2周调换1次座位(OR=0.631,95%CI:0.467~0.853,P=0.003)、每周能上2次体育课(OR=0.639,95%CI:0.423~0.967,P=0.034)、课间休息到户外活动(OR=0.699,95%CI:0.584~0.837,P<0.001)则是近视的保护因素。结论 泰安市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呈现低龄、高发、进展迅速的特点,期望通过切实减轻课业负担、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加强校内眼保护措施来实现近视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家长参与和儿童良好用眼行为形成的相关性,为更精准的近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4—5月,选择温州市鹿城区3所学校2 726名小学生及其家长。通过眼部测量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眼部参数、儿童用眼行为、家长特征和家长参与情况。  结果  家庭经济水平、家长学历程度、家长是否近视与家长参与行为有关(P值均 < 0.05)。儿童近视风险较低与家长总是/经常参与睡眠和户外活动行为管理有关(P值均 < 0.01)。家长总是/经常参与儿童用眼行为管理对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 h(OR=1.95,95%CI=1.31~2.90)、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OR=0.78,95%CI=0.65~0.93)、每天睡眠时间>8 h(OR=0.52,95%CI=0.40~0.68)、每天持续读写时间<1 h(OR=1.33,95%CI=1.30~1.56)、读写时距离桌面距离>30 cm(OR=0.57,95%CI=0.34~0.95)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家长参与性高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并降低近视患病率。自身患有近视的家长参与度更高,且家长参与度与家庭总收入和家长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学生抑郁现状并探讨校园负性事件及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性,为大学生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南京、徐州地区的大学生,使用10项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10)、自制校园负性事件和家庭环境问卷对18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中,朋友数量越少(与朋友数量>10组相比,6~10:OR=2.205,95%CI:1.022~4.757;3~5:OR=3.305,95%CI:1.662~6.574;1~2:OR=4.115,95%CI:2.056~8.237;0:OR=14.719,95%CI:6.110~35.462)、睡眠质量越差(与睡眠质量很好组相比,较好:OR=2.518,95%CI:1.839~3.449;较差:OR=11.072,95%CI:7.636~16.054;很差:OR=23.046,95%CI:9.347~56.822)以及吸烟(OR=1.559,95%CI:1.036~2.347)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家庭环境方面,父母关系不融洽组相比于父母关系融洽组的抑郁发生风险更高(OR=1.976,95%CI:1.307~2.987);在校园负性事件方面,遭受冷暴力(OR=2.693,95%CI:1.864~3.889)、自伤(OR=2.203,95%CI:1.226~3.959)、挂科(OR=1.354,95%CI:1.004~1.824)组比无相应负性事件组的抑郁发生风险更高。结论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且影响因素复杂,减少校园负性事件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降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父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父母行为量表(PBI)及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卷对芜湖市2 201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主要监护人进行调查,应用卡方分割法进行不同组别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题的比较,应用 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父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相关性。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总检出率为35.4%,男童的检出率(37.7%)高于女童的检出率(32.9%),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 5.45,P = 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敌意强制程度高的教养方式能显著增加学龄前儿童吸吮手指(OR = 2.73 95%CI = 1.39~533)、喜爱吐舌、伸舌(OR = 4.25 95%CI = 1.54~11.71)、咬嘴唇(OR = 2.45 95%CI = 1.22~4.96)、咬指甲、玩具(OR = 1.75 95%CI = 1.03~2.96)、侧边咀嚼(OR = 3.93 95%CI = 1.57~9.86 )、夜间磨牙(OR = 3.93 95%CI = 1.57~9.86 )、不良姿势(OR = 4.23 95%CI = 1.69~10.63)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发生风险。结论 父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学生近视患病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法抽取2008年北京市9个区县1年级到6年级的小学生3852名,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电脑验光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患近视的风险比女生低(OR=0.79,95%CI:0.68-0.90),父母都不近视的学生患近视的风险比父母都近视的学生低(OR=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佛山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中小学生近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佛山市抽取三个行政区共11 72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佛山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人数为6 158人(5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住校(OR=1.13,95%CI:1.00~1.28),电子屏幕使用时间>2 h/d (OR=1.44,95%CI:1.33~1.56),体力活动≤2 h/d(OR=1.43,95%CI:1.28~1.59),父母近视(OR=1.76,95%CI:1.62~1.91)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读写时胸距桌距离一拳(OR=0.58,95%CI:0.53~0.63)为视力的保护因素。联合效应分析显示,体力活动>2 h/d 且电子屏幕时间≤2 h/d组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风险最低(OR=0.40,95%CI:0.35~0.47)。结论 佛山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学校和家长应从运动、合理用眼等方面综合干预,加强青少年视力不良的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连市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共3 470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 结果 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12%,肯定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22%。遭受校园欺凌(OR = 2.748,95%CI:2.257~3.346)、被家长打骂(OR = 2.025,95%CI:1.679~2.433)、学段(职高:OR = 1.883,95%CI:1.286~2.758;高中:OR = 1.242,95%CI:1.001~1.541)、上网时间越长(≥3 h:OR = 1.773,95%CI:1.366~2.302;2~<3 h:OR = 1.525,95%CI:1.190~1.954)、女生(OR = 1.352,95%CI:1.141~1.603)、农村地区(OR = 1.351,95%CI:1.126~1.622)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体育课时数多(2 节:OR = 0.685,95%CI:0.504~0.931;≥3 节:OR = 0.583,95%CI:0.425~0.799)、睡眠时间充足(OR = 0.676,95%CI:0.562~0.812)都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致性指数C - index = 0.700,95%CI:0.680~0.721)和准确度(Hosmer - Lemeshow检验χ2 = 2.885,P = 0.94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被家长打骂、职高或高中、上网时间越长、女生、来自农村地区、体育课时数少、睡眠时间不足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可以利用列线图直观、有效地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群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