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011年西宁市腹泻病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青海省腹泻病毒流行株和流行趋势进行统计分析,为腹泻病毒引起的腹泻提供实验室资料,更好地控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方法:用巢式PCR和多重PCR方法对西宁地区488例婴幼儿腹泻标本进行腹泻病毒检测。结果:西宁地区腹泻儿童中腹泻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轮状病毒A组阳性33例(6.76%),其中G9型15例、G3型13例、P6型1例、P8型2例、P9型2例;轮状病毒B/C组阳性3例(0.61%);杯状病毒阳性23例(4.71%),其中扎如病毒17例、诺如病毒GⅡ型6例;星状病毒阳性7例(1.43%)。结论:轮状病毒A组和杯状病毒是西宁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10年西宁地区秋冬季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例进行监测,分析青海省A组轮状病毒主要流行株。方法:采集婴幼儿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实验室采用巢氏PCR方法对标本进行A组HRV检测。结果:25例A组轮状病毒感染病例中G3型14例,G9型11例,分别占阳性病例的56%和44%。结论:2010年西宁地区婴幼儿腹泻病例中检出G9型A组轮状病毒,近年来各地报道较多的G9型A组轮状病毒将要或已经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3.
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G、P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筛选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收集并进行PCR检测VP4、VP7型别。结果经ELISA试剂盒检测,350份标本中检出126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36.00%,G分型以G3型为主(63.49%),其次为G1型(19.05%),P分型以P8型为主(61.11%),其次为P4型(18.25%)。结论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G3、P8为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病毒性腹泻患者中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的感染情况及毒株流行特点。方法:收集杭州市239份疑似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RT-PCR法进行HRV抗原及核酸检测。。其中HRV阳性核酸应用巢式RT-PCR进行轮状病毒分型检测。结果:239份粪便标本中HRV抗原阳性为44份(18.4%),HRV核酸阳性为55份(23.0%),其中G血清分型:G3型15份(27.3%),G1型9份(16.4%),G2型为7份(12.7%),G9型为1份(1.8%),G2+G3混合感染1份(1.8%),未分型22份(40%)。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同时也可引起成人腹泻散发流行,成人A组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和流行株与婴幼儿一致,G3为主要流行株,且同时存在多种血清型流行,未分型标本的比例较大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6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方法 2006年1月至12月,采集门诊或住院≤5岁婴幼儿腹泻样本248例,用酶免法(ELISA)筛查RV,用RT-PCR方法对RV阳性毒株进行G基因型分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用χ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8例腹泻样本,检出RV 133例,阳性率为53.6%。RV感染对象主要为24月以内婴幼儿,占94.7%,发病高峰在8~9月份。对125份RV阳性毒株进行G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G1型(46.4%)为最流行毒株,其次为G3型(17.6%)、G9型(7.2%)和G2型(4.0%),混合感染占14.4%,不能分型占10.4%。结论轮状病毒是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2006年G1和G3型为主要流行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发生医院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1-12月入院,符合医院感染急性腹泻诊断并经过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证实为轮状病毒感染的50例患儿,用RT-PCR方法进行G、P分型。结果 2009年全年共收治30 351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692例,感染率为2.28%,其中胃肠道感染138例,感染率为0.45%;发病年龄以<2岁为主,其中7~12月龄最高,占36.00%;发病季节集中在秋、冬季节(1、10、11月份);对50例RV抗原阳性病例进行G、P分型,其中45例显示阳性结果,阳性率为90.00%,G分型以G1型(60.00%)最多、其次为G3型(13.33%),P分型以P8型(60.00%)为主、其次为P4型(26.67%),组合分型以G1P8为主(40.00%)、其次为G1P4型(13.33%)。结论广州地区2009年医院感染轮状病毒腹泻病流行的主要基因型为G1型,组合型以G1P8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西宁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分析青海省主要流行株及其流行特点。方法:实验室采用巢式PCR方法对西宁地区婴幼儿腹泻的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结果:236份标本扩增后根据条带的大小进行分析,A组轮状病毒阳性25例,占总数的10.6%。其中G3型14例,占总数的5.9%,G9型11例,占总数的4.7%。结论:2010年西宁地区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之一,发病多在6月龄~4岁的婴幼儿,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多,血清型主要为G3和G9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长春市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收集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对粪便标本采用ELISA方法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用反转录PCR方法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析。结果:长春市2005~2013年小儿腹泻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3.33%(2098/3934),2005~2010年逐年下降,2011年开始上升;轮状病毒性腹泻每年10月到次年2月为感染高发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以G3型为主(51.83%)是流行优势株,但G3型呈下降趋势,G9型有上升趋势;P血清型以P[8]型为主;发病年龄97.54%集中在0~24月龄婴幼儿,高发年龄段为7~12月龄婴儿,男∶女为1.83∶1;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呕吐和发热。结论:轮状病毒是长春市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G分类是G3型,P分类是P[8]型,并且呈现超常多样性。长期监测轮状病毒性腹泻病原变化对于预防病毒性腹泻和疫苗研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在中国开发和应用轮状病毒疫苗提供流行病学背景资料。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哨点监测,在长春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进行,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测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和/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年监测中共调查2343例腹泻患儿,收集便样1211份,轮状病毒检出率门诊患儿和住院患儿分别为31.0%和52.9%。轮状病毒感染95.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每年寒冷季节流行(11月到次年3月)。流行的轮状病毒G血清型依次为G1(82.4%)、G2(5.0%)、G3(3.3%)和G4(0.9%),P基因型以P[8]和P[4]为常见。共检出9种P~G结合的毒株,其中世界常见的4种流行株占75.6%。结论 轮状病毒流行毒株呈现超常多样性,轮状病毒是长春地区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感染流行情况。方法 2011年1~12月,采集门诊或住院≤5岁婴幼儿腹泻样本419例,用胶体金和ELISA法检测RV抗原,阳性样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G、P基因型分型。结果 419例腹泻患儿,RV阳性率为24.3%(102/419),主要感染对象为24月以内婴幼儿(占92.2%)。对100份RV阳性样本进行G/P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G1和G9型为主要流行株,分别占26%,其次为G2型(19%)和G3型(11%);混合G型感染占7%,其中首次检到G4以混合感染形式存在3例;未能G分型达11%。P基因型以P[8]为主占55%,其次为P[4](21%)和P[6](16%);P型混合感染占6%;2例(2%)未能分型。最主要的G/P基因型组合依次为G1P[8](25%),G2P[4](18%),G9P[8](13%)、G9P[6](11%)和G3P[8](11%)。结论 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流行基因型多样,G9型和G2型明显上升,值得高度关注。持续监测优显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2010年云南昭通地区秋冬季腹泻患儿感染轮状病毒的流行趋势,了解流行毒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2010年9—12月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94份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应用胶体金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PAGE电泳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其中8份阳性样品进行VP7基因测序分析及基因型分型。结果腹泻病患排泄物中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比例为54.3%(51/94);8份轮状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其中7份为G1型,1份为G3型;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发现检测样品中轮状病毒主要与在中国辽宁、印度和泰国发现的流行株相似。结论 2010年昭通地区秋冬季患儿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其中以G1型为主,其次为G3型。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Rotavirus,RV)疫苗的应用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RVGE)的主要手段,但轮状病毒的基因型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主要流行株不断发生变化。1998-2000年我国流行株G型主要为G1(72.7%)、G3(14.2%)、G2(12.1%)、G4(2.5%),2011年变为G9(27.5%)、G3(22.7%)、G1(16.9%)、G2(11.0%),婴幼儿腹泻病例轮状病毒检出率为20.93%~49.67%;轮状病毒疫苗主要有3种,包括羊减毒活疫苗、人减毒活疫苗、人-牛五份重配疫苗。流行株的改变对疫苗的应用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就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及疫苗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轮状病毒疫苗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009年长春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2009年1-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共采集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419份,对其进行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检测分析。结果 419份标本中,采用ELISA法检测出轮状病毒184例,阳性率为43.91%(其中G基因型分型151例,以G3型为主,占64.24%);P基因型分型118例(其中以P8型为主,占92.37%);G/P优势组合型以G3P8为主,占48.75%(78/160)。采用RT-PCR法检测杯状病毒阳性67份,阳性率为15.99%;肠道腺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1.91%;星状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1.91%。结论轮状病毒是2009年长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血清型为G3P8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也是重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4.
昆明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了解昆明市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状况。方法 以昆明市儿童医院为哨点监测,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和分型。病毒检测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和/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 3年监测中共收集466份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为52.8%(246/466)。轮状病毒感染97%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10~12月份是流行季节。对204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G分型,G1型为流行优势株,占47.5%,其次为G2型(17.6%)、G3型(15.7%)G9型(4.9%)和G4型(1.0%)。P基因型以P[4]、P[8]和P[6]型为常见。最常见的P-G组合型是P[4]G2,占34.1%(14/41),其次是P[8]G1和P[6]G9,分别占29.3%(12/41)和12.2%(5/41),还有其他7种不常见的P-G组合的毒株类型。结论 轮状病毒是昆明地区儿童腹泻住院的主要病原,毒株呈现型的多样性,应该开发和应用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在福州地区腹泻儿童中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2009-2014年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粪便标本,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RT-PCR法确定基因型别.对G9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的VP7基因全长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 福州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高峰期在10~12月,呈单峰流行态势.G9轮状病毒在2011年后成为福州地区优势流行型别,毒株VP7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92.5%~100%,毒株间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分析都属于G9第3亚型.结论 G9轮状病毒在福州地区流行强度逐渐加强,目前已成为优势流行型别.毒株同源性高,属G9型3亚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安徽省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基因型别分布特点。方法对2011年1~12月收集的5岁以下住院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307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G型和P型分型。结果 307份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5.64%(48/307);G3型为优势株,占47.91%(23/48),G9型占27.08%(13/48),G1型占16.67%(8/48),混合G型感染占14.58%(7/48),G2型占6.25%(3/48),G4型占2.08%(1/48);P基因型中最常见为P[8],占62.67%(32/48),P[4]占8.33%(4/48);G3P[8]优势组合占47.91%。结论引起安徽地区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G3P[8]是主要优势流行株,G9型为次之的优势株且存在混合G型感染。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银川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和临床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银川地区2009年7月~2010年6月收集的256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RV)检测。结果:在256例标本中应用ELISA法检测RV阳性率为60.2%(154/256),RT-PCR法阳性率为53.9%(138/256);其中G2型55份(39.9%)、G3型42份(30.4%)、未能分型26份(18.8%),不同G型混合感染8份(5.8%),G1型7份(5.1%),未发现G4和G9型。对标本进行P分型,P[4]基因型62份(44.9%),未能分型40份(29%),P[8]基因型36份(26.1%),无混合感染,未发现P[6]、P[9]、P[10]型。RV G型与P型的关系主要为P[4]G2、P[8]G3。结论:HRV是银川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临床症状重于非HRV腹泻。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调查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五岁以下儿童急性胃肠炎发病情况及其病原学分布特征。方法对九江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间临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的五岁以下患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腺病毒、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检测。根据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组,阳性为感染组,阴性为对照组,分析影响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病原体检出情况等相关因素。结果共采集到儿童胃肠炎患者粪便2 148份,有5 222(70.9%)检测出病原体,其中轮状病毒检测率为29.0%(623/2 148),轮状病毒阳性患儿混合感染其他病原体的比例为35.5%(221/623)。623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24小时内腹泻次数3次以上的比例为75.1%、呕吐3次以上的比例为36.1%;发热的比例为61.0%;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比例为40.9%,有脱水体征47.7%。轮状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在喂养方式、轮状病毒疫苗使用、生活环境与养育地点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因,母乳喂养和轮状病毒疫苗的使用对防治轮状病毒感染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国2006-2007年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及其病毒基因型别.方法 收集2006-2007年19起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腹泻粪便样本,用RT-PCR方法对201份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和札如病毒检测,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用Clustal X 1.83和MEGA4.0生物软件对诺如病毒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诺如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的主要病原之一(12/19,63.2%).在12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中,变异株GⅡ-4/2006b是引起暴发的流行优势株(11/12,91.7%),其他型别包括GⅡ-17、GⅡ-6和GⅡ-3.诺如病毒引起的疫情暴发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2月至4月),发生场所多样,且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同时,12起诺如病毒暴发中有2起与其他腹泻病毒混合感染,且在同一起暴发中病原具有病毒多样性和基因型别多样性.结论 诺如病毒是2006-2007年引起胃肠炎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之一,变异株GⅡ-4/2006b为流行优势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