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深圳市2014年居民热浪期间适应性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共卫生》2017,(居民热浪)
目的了解深圳市居民高温热浪期间所采取的适应行为现状,分析适应行为与中暑之间的关系。方法2014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623名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学特征、对热浪的认知、热浪期间的自发性适应行为及过去1年是否发生过中暑。采用χ~2检验对各组率进行比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适应行为与中暑关系。结果深圳市居民对热浪知晓率为69.5%,居民风险评估平均得分为(3.53±1.05)分;热浪期间,有621人采取至少1项适应行为,其中"多喝水"这一行为使用率最高(93.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热浪期间"外出乘坐空调车"、"多喝水"、"穿浅色衣服"和"减少户外活动"为居民发生中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深圳市居民对热浪知晓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居民在热浪期间采取了适应行为,部分适应行为对防止发生中暑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广东省高温热浪期间发生中暑的脆弱人群,为采取措施保护该人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9—11月采用4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内抽取5个市,每市抽取1个县及区,每个县区抽取6个片区,每片区抽取50户,对每户随机选出1名15~69岁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询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热浪相关知识和适应行为。采用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广东省居民发生中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 183人,平均年龄为(39.31±14.16)岁,其中男性占53.37%(1 165/2 183),城市居民占48.74%(1 064/2 183)。总体中暑发生率为6.8%(149/2 183)。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包括职业、地区和收入)人群中暑发生率不同(P﹤0.05),农林牧渔业(11.4%,58/507)、农村(10.1%,113/1 119)、月收入<1 000元(11.2%,75/671)居民中暑发生率最高。所有调查对象对健康风险认知平均得分为(4.21±1.47)分(得分范围1~7),对热浪的知晓率为38.11%(832/2 183),对热浪的平均适应得分为(4.80±2.39)分(得分范围0~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农林牧渔业和离退休人员发生中暑的风险分别高于其他职业(OR=2.40、2.32),农村居民发生中暑的风险高于城市居民(OR=2.62),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居民发生中暑的风险高于收入≥10 000元人群(OR=2.48)。结论高温热浪期间广东省居民中暑发生率较高,农村及社会经济状况低下的人群是中暑的脆弱人群,需要重点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7,(高温热浪)
目的了解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情况、居民对中暑的风险认知及适应性,为开展健康宣教及制定高温热浪灾害应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10—11月在宁波市2个县(市)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随机抽取120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中暑情况、中暑风险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中暑脆弱人群和风险认知情况。结果共调查14岁及以上居民2 767人,2014年7—9月经医院诊断为中暑的发生率为6.3%(174/2 767),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为8.9%(247/2 767)。工人、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8%和7.7%;吸烟人群和饮酒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5%和9.1%。专业技术人员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最高(13.4%);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午睡的居民更倾向于自我诊断中暑,发生率分别为10.6%和11.2%。总分为14分的高温热浪风险认知得分中,平均得分为(8.9±3.0)分,认知程度低(≤8分)的人群中暑发生率较高。调查对象在高温热浪期间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以尽量减少外出(87.2%)、户外乘凉(78.0%)和改变出行方式(66.4%)为主。结论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率较高,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居民高温热浪风险认知水平并及时采取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情况、居民对中暑的风险认知及适应性,为开展健康宣教及制定高温热浪灾害应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10--11月在宁波市2个县(市)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随机抽取120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中暑情况、中暑风险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中暑脆弱人群和风险认知情况.结果 共调查14岁及以上居民2 767人,2014年7-9月经医院诊断为中暑的发生率为6.3%(174/2 767),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为8.9%(247/2 767).工人、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8%和7.7%;吸烟人群和饮酒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5%和9.1%.专业技术人员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最高(13.4%);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午睡的居民更倾向于自我诊断中暑,发生率分别为10.6%和11.2%.总分为14分的高温热浪风险认知得分中,平均得分为(8.9±3.0)分,认知程度低(≤8分)的人群中暑发生率较高.调查对象在高温热浪期间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以尽量减少外出(87.2%)、户外乘凉(78.0%)和改变出行方式(66.4%)为主.结论 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率较高,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居民高温热浪风险认知水平并及时采取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对热浪的适应行为现状,并进一步了解适应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4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内于2010年9—11月抽取了5个城市中10个县区街道/乡镇的家庭为调查样本户,对每个住户采用KISH表法确定1名15~69岁的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热浪相关知识、对热浪的健康风险认知、对热浪的适应行为和个人世界观。采用协方差分析对热浪的适应水平的相关因素及热浪相关知识与世界观之间对适应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共调查2 183名居民,平均年龄为(39.31±14.16)岁,其中男性1 165人(53.37%),城市居民1 064人(48.74%)。居民对热浪的知晓率为38.62%(843/2 183),居民对热浪的健康风险认知平均得分为4.22分(满分7分)。高温热浪期间,98.05%(2 140/2 183)的居民采取了至少1项适应行为,最常采用的适应行为是多喝水(占87.04%,1 900/2 183),最少用的适应行为是去有空调的公共场所(30.40%,663/2 183),平均适应行为得分为(4.80±2.39)(满分10分),该得分在中年者、文化水平较高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服务人员以及世界观为平等主义者中较高(P<0.01或P<0.05)。另外,热浪相关知识与适应水平呈正相关(P<0.01),热浪相关知识与世界观之间对适应水平具有交互作用(P<0.01)。结论广东省居民对热浪适应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职业、世界观和热浪相关知识,并且热浪相关知识与适应水平之间的关联程度受个人世界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温热浪期间居民行为习惯变化与中暑的关系,为中暑易感人群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随机抽取的宁波市2个县(市)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村),共抽中8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抽取120户开展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7—9月高温热浪期间行为习惯变化及中暑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行为习惯变化与中暑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4.51±16.37)岁,其中男性1 356人,女性1 409人,发生中暑173人,中暑发病率为6.26%。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P0.20的5个变量(饮食、口味、睡眠变化及改变出行交通工具、空调降温)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发现口味变重(OR=3.37,95%CI:1.54~7.38)是中暑的危险因素,改变出行交通工具(OR=0.64,95%CI:0.46~0.90)是中暑的保护因素。结论在高温热浪期间,大部分居民行为习惯发生变化,且部分行为改变与中暑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高温热浪导致的健康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综合分析近年来济南市高温月(5—8月)期间气温特征和高温中暑病例分布特征,评估高温热浪期间病例发生风险,为病例监测和预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4年济南市高温月期间气温数据和高温中暑病例个案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定义热浪研究期为1次高温热浪前后出现间隔≤3 d的高温日或高温热浪时间段;选择与研究期季节就近、天数相同、星期匹配、以及期间无高温日的时间段作为参考期。通过计算研究期相对参考期高温中暑病例的相对危险度(RR)评估高温热浪导致的发病风险。结果 2011—2014年间济南市高温月同期日均温、日最高温5月和8月逐年升高显著。4年间205例中暑病例以2013年报告最多(55.1%),病例主要集中于7月。病例以重症报告为主(71.2%),男性病例年龄组分布以60~79岁年龄组(36.0%)和40~59岁年龄组(34.4%)为主,年轻于女性。识别出的5个热浪期间报告病例129例,占本年度病例总数比例均在50%以上,除2个热浪期间病例发生风险无法估计外,另3个热浪病例发生风险均出现显著性增加。结论济南市高温月期间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中暑病例以重症为主,男性病例年轻于女性。热浪期间病例的发生风险可出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对热浪的风险感知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制结构式调查问卷,分析顺义区居民对高温热浪风险的感知。结果 46.9%的居民认为高温热浪对自身健康影响一般,即热浪感知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热浪经历者的热浪感知度略高,在认为热浪对自身健康影响严重的37.2%的居民中,有25.3%的热浪经历者;居民对高温热浪影响感知在性别和职业上差异不大,但年龄和教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居民对如何适应高温热浪有简单的认知,当自身健康受到高温热浪损害时,92.2%居民会采取食用防暑降温食品、减少户外活动、使用空调和风扇等措施以减少损害。结论该研究对于引导居民采取适应措施减缓或消除高温热浪不利影响,以及政府制定适应政策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3—2018年上海市闵行区高温中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高温中暑与高温热浪的关系,为制订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8年上海市闵行区高温月期间气温数据和高温中暑个案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年间共监测中暑病例101例,集中分布于6—8月,男性多于女性,其中51.5%(52/101)为重症中暑,40~59岁、≥60岁人群重症中暑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40岁人群。重症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轻症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呈正相关(P0.05)。识别出的15个热浪期间共报告病例86人,占当年病例总数均50%,对于2个可识别风险的热浪段,热浪期间病例发生风险均出现显著增加。【结论】上海市夏季高温形势严峻,男性、老年人群是高温中暑防控的重点对象。中暑主要集中于7—8月,高温日、尤其是热浪期是中暑防控的重点时期。除须关注日最高气温对中暑的影响,日最低气温对重症中暑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高温中暑性疾病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高温中暑性疾病还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它对远途旅游者、夏季部队行军人员、剧烈运动的体育选手、高温作业工人以及城市无热适应居民都有很大威胁。根据中暑发生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有学者把这类疾病分为一般性中暑(classical heat stroke),如受热浪袭击的年老体弱者的中暑;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从事强体力劳动者的中暑称生产性中暑(exertionalheat stroke)。两者在受累年龄、是否流行发生、有无易患因素、出汗情况、酸碱平衡失调、肌肉溶解以及有无并发症等方面均不相同,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暑     
1定义及概述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电解质丢失过量所致疾病.我国南京市1994年高温期间救治的中暑病人达3000余例.南京市1988、1994、1995年热浪袭击期间分别发生重症中暑411、103、49例,病死率分别为30.2%、7.8%、6.1%.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1991年~1995年期间共院前救治987例重症中暑病人,其中73.2%发生在7月份.中暑分为3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和黑龙江省公众风险认知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8—11月,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988人)和黑龙江省(971人)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风险认知现状问卷调查,采用SPSS 18.0软件对风险认知的可能性与严重性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特征居民风险认知比较,北京市居民整体水平高于黑龙江省居民,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事故灾难:北京市居民(3.09±1.03)分,黑龙江省居民(2.93±1.16)分,城市居民(3.09±0.03)分,农村居民(2.92±0.04)分;公共卫生事件:北京市居民(2.90±1.00)分,黑龙江省居民(2.69±1.12)分,城市居民(2.85±0.03)分,农村居民(2.73±0.04)分;暴力恐怖事件:北京市居民(2.63±0.97)分,黑龙江居民(2.46±1.09)分,城市居民(2.68±0.03)分,农村居民(2.39±0.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否残疾在风险认知可能性与严重性单因素分析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显示,是否残疾、是否购买保险、居住的房屋类型是北京市和黑龙江省居民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P0.05);身体残疾的居民风险发生严重性的认知程度高于健康人群(OR=1.727,95%CI=1.024~2.911);楼房居民对风险认知的严重性程度高于平房居民(OR=1.373,95%CI=1.063~1.773);北京居民的公众风险认知度高于黑龙江居民(OR=1.290,95%CI=1.052~1.582)。结论区域间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了解公众风险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公众应急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热浪与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热浪对北京市居民每日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交叉方法,分析1999年1月1日至2000年6月30日热浪对北京市居民每日AMI死亡人数的影响,比较对不同性别和年龄居民的影响程度.分别选择死亡发生前后第7天作为对称双向对照,以OR值及其对应的危险期反映热浪过程对居民AMI死亡人数影响的大小、滞后天数及持续时间.结果 研究期间共发生5次热浪.第1次持续9d,最高气温38.8℃,平均湿度46.7%,AMI死亡OR=1.437(95%CI:1.066~1.937);第2次热浪持续3d,最高气温36.8℃,平均湿度61.0%,AMI死亡OR=1.846(95%C/:0.671~5.076);第3次热浪持续7d,最高气温41.5℃,平均湿度58.5%,AMI死亡OR=2.427(95%CI:1.825~3.229);第4次持续3d,最高气温39.6℃,平均湿度31.9%,AMI死亡OR=2.857(95%CI:1.088~ 7.506);第5次热浪持续4d,最高气温37.4℃,平均湿度42.0%,AMI死亡OR=1.500(95%CI:O.632 ~ 3.560).第1次热浪对男女性死于AMI影响的OR值分别为1.153(95%CI:0.756~1.758)和1.818(95%CI:1.185~ 2.790),对<65岁年龄组居民影响的OR值为1.200 (95%CI:0.669~ 2.153),而对≥65岁组影响的OR值为1.534 (95%CI:1.083~2.173).第3次热浪对男女性影响的OR值分别为2.392( 95%CI:1.649~ 3.470)和2.514(95%CI:1.613 ~ 3.919),对<65岁和≥65岁年龄组居民影响的O值分别为2.000(95%CI:1.149~ 3.482)和2.623(95%CI:1.880~3.660).结论 (1)热浪对居民AMI死亡有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一般为0~2d;(2)热浪开始当天日最高气温较前一日升温的幅度越大,居民AMI死亡风险越大;(3)热浪期间女性死于AMI的风险高于男性;(4)≥65岁年龄组居民热浪期间死于AMI的风险高于<65岁组;(5)高年龄组女性对热浪的影响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影响居民热浪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3年7—8月调查了北京市顺义区15~79岁的591名居民对热浪的感知,运用因子分析将问卷中10个问题合并为严重度、关注度和信任度3个因子,然后采用多水平统计模型对3个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对于热浪严重度感知,有热浪经历者高于无热浪经历者,吸二手烟居民高于吸烟居民。对于热浪关注度感知,女性比男性高;随居民年龄增长,感知水平随之升高;教育水平提高,感知水平随之提高;目前,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途径获取热浪信息尚不丰富。对于热浪防护相关措施信任度感知,随年龄增长,信任度随之升高;商业、服务人员高于机关等单位负责人;收入较高居民信任度较低;拥有目前医疗保障形式的居民对热浪防护的信任度较低。结论不同人口特征、热浪经历、获取热浪信息的方式及医疗保障降低热浪健康风险的信任度是影响居民对热浪风险感知的关键因素,建议加强热浪健康风险宣传,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热浪防护指导。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评估河南省居民膳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量,估算膳食中黄曲霉毒素B1暴露所引发的肝癌发生风险。方法 2013-2014年对河南省部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开展了监测,结合2002年河南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食物摄入量数据,利用点评估的方法对居民膳食中黄曲霉毒素B1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 总人群中黄曲霉毒素B1膳食暴露量为2.32 ng/(kg·bw·d),农村居民为2.76 ng/(kg·bw·d),城市居民为1.40 ng/(kg·bw·d);膳食中对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贡献率较高的食品为小麦粉及其制品(82.42%)和植物油(13.10%);膳食中黄曲霉毒素B1导致肝癌发生风险在总人群中为009/10万人,农村居民中为2.76/10万人,城市居民中为0.05/10万人。结论 河南省农村地区人群中黄曲霉毒素B1暴露风险较高,小麦粉及其制品、植物油是河南省人群最主要的黄曲霉毒素B1膳食暴露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连市城乡居民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大连市艾滋病防治宣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个社区(村)450名15~6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居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75.2%,国家艾滋病防治优惠政策知晓率为69.9%;88.7%的居民拥有1个性伴侣,6.4%的人有过商业性行为,1.6%的人有过吸毒经历;54.4%的居民会减少或断绝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间的来往,28.0%的居民介意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工作,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存在差异。结论大连市两区市城乡居民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不高,尤其是农村居民偏低,艾滋病高危行为发生率较低,但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农村与城市居民体内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水平.方法 分别于2009年10月(非采暖期)和2010年3月(采暖期),选择年龄在45 ~65周岁,在太原市居住时间≥5年的农村居民(傅山医院附近)79人和城市居民143人为研究对象,排除焦炉工等多环芳烃职业暴露者和癌症患者.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尿中8-OHdG的浓度.结果 非采暖期农村居民尿中8-OHdG的浓度高于城市居民;采暖期农村居民尿中8-OHdG的浓度与城市居民无差别;在同一人群中,采暖期尿中8-OHdG的浓度高于非采暖期.结论 太原市农村居民DNA氧化损伤水平高于城市居民,采暖期居民的DNA氧化损伤水平高于非采暖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农村与城市居民体内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水平。方法分别于2009年10月(非采暖期)和2010年3月(采暖期),选择年龄在45~65周岁,在太原市居住时间≥5年的农村居民(傅山医院附近)79人和城市居民143人为研究对象,排除焦炉工等多环芳烃职业暴露者和癌症患者。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尿中8-OHdG的浓度。结果非采暖期农村居民尿中8-OHdG的浓度高于城市居民;采暖期农村居民尿中8-OHdG的浓度与城市居民无差别;在同一人群中,采暖期尿中8-OHdG的浓度高于非采暖期。结论太原市农村居民DNA氧化损伤水平高于城市居民,采暖期居民的DNA氧化损伤水平高于非采暖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居民热浪感知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3年7月29日—8月10日北京市发生热浪天气时,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91位北京市顺义区居民,自制结构式调查问卷访谈居民对热浪的感知度。采用复杂抽样模块对居民热浪感知度(赋值为1到7分)进行分析,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热浪感知度的因素进行评估。结果复杂抽样结果显示,48.3%(95%CI 39.4%~57.3%)的居民认为北京地区热浪事件不是很严重。一旦发生热浪事件,48.3%(95%CI 42.4%~54.2%)的居民认为热浪对自身健康的影响一般,48.2%(95%CI39.6%~57.0%)的居民认为热浪对周边其他居民健康影响一般。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历过热浪的居民均比未经历热浪者对炎热的感知度要高,家中没有空调的居民对热浪的感知度较低,不吸烟的居民比吸烟者对热浪的感知度高。结论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对热浪的感知度处于中等水平,应设置利于居民想象的热浪场景,加强健康教育,重点针对易感人群,减少热浪引起的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城乡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以及一些健康行为形成情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年龄在15~69岁的城市和农村常驻居民1 000名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995人中,10项慢性病知识总知晓率为68.44%,城市居民为73.24%、农村居民为63.73%;与慢性病相关的8项行为总形成率为44.02%,城市居民为46.36%,农村居民为41.72%。结论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行为形成无明显差异。因此,要求在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应采取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对策,在慢性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方面更侧重于信念与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