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亚慢性1,2-二氯乙烷(1,2-DCE)染毒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1,2-DCE低、中、高剂量染毒组(0.225、0.45、0.9 g/m~3),每组5只。采用静式吸入方式染毒4周,染毒3.5 h/d。末次染毒结束后次日立即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处死小鼠,取大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脑组织中谷氨酸(G1u)、天冬氨酸(Asp)及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实验中,从训练第3天起高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训练第5天,中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剂量组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间探索实验中,各染毒组小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减少,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染毒组小鼠脑组织中GAB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各组间G1u和As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亚慢性1,2-DCE染毒对小鼠空间学习能力的抑制性作用,可能与脑组织中抑制性氨基酸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急性1,2-二氯乙烷(1,2-DCE)染毒对小鼠肝微粒体中CYP2E1表达的影响及其在1,2-DCE中毒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1)将32只昆明种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2-DCE低、中和高剂量染毒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225、0.45和0.9 g/m3。采用静式吸入方式对小鼠染毒10 d,末次染毒的次日,处死小鼠,迅速取血和肝组织。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肝微粒体中CYP2E1蛋白表达和活性。(2)将60只昆明种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玉米油对照组、二烯丙基硫化物(DAS)对照组、单纯染毒组及低和高剂量DAS干预组(150和300 mg/kg)。将DAS溶于玉米油中,于1,2-DCE染毒前4 h通过灌胃给予DAS。1,2-DCE染毒时间及检测指标同上。结果 (1)中、高剂量染毒组小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病理性损伤;高剂量染毒组小鼠血清中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染毒组小鼠肝微粒体中CYP2E1蛋白表达和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2)高剂量DAS干预组小鼠肝细胞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其小鼠血清中ALT活性也显著低于单纯染毒组(P0.05);低、高剂量DAS干预组小鼠肝微粒体中CYP2E1蛋白表达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纯染毒组(P0.05)。结论 1,2-DCE染毒可明显诱导肝微粒体中CYP2E1蛋白的表达,并导致肝组织损伤,DAS通过抑制CYP2E1蛋白的表达可以减轻1,2-DCE引起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亚急性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致肝脏氧化损伤情况,为阐明1,2-DCE中毒性肝损伤的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不同剂量1,2-DCE染毒组(0.35、0.7、1.2 mg/L),采用静式吸入方式染毒1周;然后,取血和肝组织,分别检测血中总胆红素(TB)和谷胱甘肽(GSH)含量,肝组织中丙二醛(MDA)、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中、高剂量染毒组小鼠的血浆中T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而中、高剂量染毒组小鼠的肝组织中GSH-Px活性和GSH含量及高剂量组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剂量染毒组小鼠的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亚急性1,2-DCE中毒可引起肝组织的氧化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甲醛和二甲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为综合评价室内装修材料中甲醛和二甲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72只,按完全随机设计,将小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别为低剂量(5mg/kg)、中剂量(10mg/kg)、高剂量甲醛染毒组(20m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50mg/kg)、中剂量(100mg/kg)、高剂量二甲苯染毒组(150mg/kg)和花生油对照组以及低剂量(2.5mg/kg甲醛+25mg/kg二甲苯)、中剂量(5mg/kg甲醛+50mg/kg二甲苯)、高剂量联合染毒组(10mg/kg甲醛+75mg/kg二甲苯)以及生理盐水+花生油(体积比1:1)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染毒,连续7d.染毒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流式细胞凋亡对小鼠进行神经毒性的研究.结果 与相应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甲醛、二甲苯以及联合染毒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剂量联合染毒组比较,中、高剂量甲醛、二甲苯联合染毒组雌性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各染毒组小鼠总体逃避潜伏期呈缩短趋势.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相应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甲醛、二甲苯染毒组以及各剂量联合染毒组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延长,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缩短,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剂量联合染毒组比较,各剂量甲醛染毒组和中、高剂量二甲苯染毒组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缩短,高剂量甲醛染毒组和二甲苯染毒组雌性小鼠、雄性小鼠以及小鼠总体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延长,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甲醛、二甲苯以及联合染毒组小鼠海马细胞早期凋亡率以及高剂量甲醛、二甲苯以及联合染毒组晚期凋亡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小鼠海马细胞早期、晚期凋亡率呈上升趋势.与相同剂量联合染毒组比较,中、高剂量甲醛、二甲苯染毒组小鼠早期凋亡率均下降,高剂量甲醛、二甲苯染毒组雌性小鼠、雄性小鼠和小鼠总体晚期凋亡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醛和二甲苯联合染毒能降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毒性作用,且二者联合染毒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对小鼠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为揭示1,2-DCE的神经毒性损伤机制提供实验参考数据。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不同剂量1,2-DCE染毒组(0.25 mg/L、0.50 mg/L、1.00mg/L),每组10只小鼠。静式吸入染毒14 d,每天染毒2 h。染毒结束后取大脑组织,测定小鼠脑脏器系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脑组织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牛磺酸(Tau)及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小鼠脑脏器系数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染毒组的Asp、Glu和Tau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且中、高剂量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染毒组的Gly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也有升高的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染毒组的GAB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提示亚急性1,2-DCE暴露可引起小鼠脑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异常,其可能是1,2-DCE神经毒性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2-二氯乙烷(1,2-DCE)对小鼠睾丸细胞DNA损伤作用,探讨1,2-DCE的生殖毒性。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1,2-DCE不同染毒剂量(50,100,200,400 mg/kg)及染毒后不同时间(24,48,72 h)对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在受试剂量、时间范围内,小鼠睾丸细胞彗星率随1,2-DCE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彗尾的长度(除50 mg/kg染毒组)随剂量增加而延长(P<0.01),各剂量与彗星率和彗尾长度之间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R彗星率=0.974 5,R彗尾长=0.970 6,P<0.01);染毒后24,48,72 h,各组小鼠睾丸细胞彗星率和彗尾的长度随染毒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1)。结论1,2-DCE对小鼠睾丸细胞DNA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甲醛和二甲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的神经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甲醛和二甲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为综合评价室内装修材料中甲醛和二甲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72只,按完全随机设计,将小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别为低剂量(5 mg/kg)、中剂量(10 mg/kg)、高剂量甲醛染毒组(20 m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50 mg/kg)、中剂量(100 mg/kg)、高剂量二甲苯染毒组(150 mg/kg)和花生油对照组以及低剂量(2.5 mg/kg甲醛+25 mg/kg二甲苯)、中剂量(5 mg/kg甲醛+50 mg/kg二甲苯)、高剂量联合染毒组(10 mg/kg甲醛+75 mg/kg二甲苯)以及生理盐水+花生油(体积比1∶1)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染毒,连续7 d。染毒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流式细胞凋亡对小鼠进行神经毒性的研究。结果与相应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甲醛、二甲苯以及联合染毒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剂量联合染毒组比较,中、高剂量甲醛、二甲苯联合染毒组雌性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各染毒组小鼠总体逃避潜伏期呈缩短趋势。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相应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甲醛、二甲苯染毒组以及各剂量联合染毒组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延长,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缩短,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剂量联合染毒组比较,各剂量甲醛染毒组和中、高剂量二甲苯染毒组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缩短,高剂量甲醛染毒组和二甲苯染毒组雌性小鼠、雄性小鼠以及小鼠总体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延长,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甲醛、二甲苯以及联合染毒组小鼠海马细胞早期凋亡率以及高剂量甲醛、二甲苯以及联合染毒组晚期凋亡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小鼠海马细胞早期、晚期凋亡率呈上升趋势。与相同剂量联合染毒组比较,中、高剂量甲醛、二甲苯染毒组小鼠早期凋亡率均下降,高剂量甲醛、二甲苯染毒组雌性小鼠、雄性小鼠和小鼠总体晚期凋亡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醛和二甲苯联合染毒能降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毒性作用,且二者联合染毒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1-溴丙烷(1-BP)对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12只.大鼠均置于动式吸入染毒柜内,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质量浓度为1 250、2 500和5 000 mg/m3 1-BP暴露染毒,对照组给予新鲜空气,每天染毒8h,每周染毒5d,连续4周.染毒结束,采用肌电图仪对所有大鼠进行双侧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每组各取3只大鼠灌流固定,取坐骨神经,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砂罗铬花青法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1-BP各染毒组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末端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P <0.05或P<0.01);1-BP高剂量组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或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1-BP高剂量组大鼠坐骨神经髓鞘疏松变性、排列杂乱,部分呈现空泡样变,轴索偏移.结论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是反映1-BP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小鼠亚急性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水肿实验动物模型,探索较为合适的染毒剂量及染毒时间。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及1.0、1.1和1.2mg/L 1,2-DCE染毒组。采用静式吸入方式染毒,每天染毒4h,各组染毒天数根据半数以上小鼠在染毒过程中出现明显中毒症状或死亡而确定。末次染毒结束后次日处死小鼠,快速取脑组织,分别测定脑含水量、脑脏器系数及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各组小鼠的实际染毒天数:1.0mg/L组染毒4d,1.1mg/L组染毒3d,1.2mg/L组染毒2d。各染毒组小鼠在染毒结束时,其脑含水量及脏器系数均高于对照组,根据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判定,1.0mg/L组染毒4d、1.1mg/L组染毒3d及1.2mg/L组染毒2d的小鼠脑水肿模型成功率分别为30%、40%和60%。结论该实验成功建立了亚急性1,2-DCE中毒性脑水肿实验动物模型,1.2mg/L 1,2-DCE每天染毒4h、连续染毒2d所建立的中毒性脑水肿模型的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急性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1,2-DCE)染毒对小鼠行为及脑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为揭示1,2-DCE神经毒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1,2-DCE染毒组(225、450、900 mg/m3),每组8只小鼠,静式吸入染毒10 d,每天染毒3.5 h.最后一次染毒结束后立即进行旷场试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快速取大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脑组织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及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 各染毒组小鼠脑组织中Asp和Glu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各染毒组小鼠的Glu含量[低、中、高剂量染毒组分别为(67.69±9.89)、(67.99±6.23)、(71.16±5.96)μmol/g Pro]与对照组[(50.78±5.15)μmol/g Pro]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染毒组小鼠脑组织中GABA含量[(8.08±2.37)μmol/g Pro]较对照组[(12.83±3.36)μmol/g Pro]明显降低,但高剂量组[(19.87±5.30)μmol/g Pro]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低剂量1,2-DCE染毒对小鼠的行为有兴奋作用;而高剂量1,2-DCE染毒对小鼠的探索性及运动性行为有抑制作用.结论 亚急性1,2-DCE染毒可引起小鼠脑组织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及比值的变化,进而导致出现行为的改变,这可能是1,2-DCE神经毒性作用的机制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1,2-dichloroethane (1,2-DCE) on the behavior and the brain neurotransmitter levels in mice.Methods Thirty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which were control group and groups of low,meddle and high exposure (225,450 and 900 mg/m3) to 1,2-DCE for 10 days (3.5 h a day) by inhalation.After the last exposure,the open field test was performed immediately.After exposure all mice were killed and the brain tissues were taken up rapidly.The levels of aspartate (Asp),glutamate (Glu) and 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 in the brain were detect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Results Levels of Asp and Glu in all exposure groups increased with doses.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levels of Glu in all exposure grou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Levels of GABA in the low exposu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but those in the high exposu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results of the open field test showed that effect of low exposure to 1,2-DCE on the behavior was stimulant,but the high exposure to 1,2-DCE inhibited behavior of exploration,excitement and sport.Conclusions Subacute exposure to 1,2-DCE could result in the change of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 content and ratio in the brain,thereby change the behavior of mice appeared,which might be the mechanism of neurotoxicity caused by 1,2-DCE in par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米氧化钕染毒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效应。方法无特定病原级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滴鼻染毒法,低和高剂量组小鼠分别予剂量为80、160 mg/(kg·d)体质量的纳米氧化钕染毒,对照组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连续染毒30 d。采用水迷宫实验和跳台实验检测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取大脑海马作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采用酶标仪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和高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延长(P0.05),跳台潜伏期均缩短(P0.05)。各组小鼠大脑海马HE染色均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低、高剂量组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以高剂量组增加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低和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MDA水平均升高(P0.05),SOD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纳米氧化钕滴鼻染毒可降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可导致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增加,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致大鼠急性中毒性脑病模型中细胞内钙离子的作用。方法离体培养新生SD大鼠脑皮质细胞,设对照组和1、2-DCE低、中、高剂量组,尼莫地平拮抗组。1,2-DCE终浓度分别为0.5、1.0、2.0 mmol/L,拮抗组尼莫地平终浓度为5.0 mmol/L。观察各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活力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各剂量组细胞活力下降(P0.01);染毒后24 h内,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各剂量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低、中剂量组钙离子浓度呈单峰状,高剂量组呈双峰状;拮抗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较高剂量组有明显改善,细胞活力高于高剂量组(P0.01)。染毒早期和后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低于高剂量组(P0.01)。结论 1,2-DCE及其代谢产物可致神经细胞水肿坏死,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各染毒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神经细胞损伤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可缓解神经细胞受损程度,提示钙离子在1,2-DCE致神经细胞中毒性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Ⅰ型受体(NMDAR1)在1,2-二氯乙烷(1,2-DCE)急性中毒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3个染毒组和3个染毒后时间观察组,每组6只。染毒组和时间观察组连续静式吸入1,2-DCE 12 h,对照组不接触1,2-DCE和其他化学物。染毒组接触剂量分别为5.0、10.0、20.0 g/m~3,时间观察组接触剂量均为10.0 g/m~3,染毒结束后在干净无毒的环境中分别放置2、4、6 h;NMDAR1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NMDAR1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和海马。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1)10.0、20.0g/m~3剂量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皮质分别为(18.33±1.86)%、(64.17±2.86)%,对照组(1.83±0.75)%;海马分别为(15.5±1.87)%、(47.83±2.16)%,对照组(0.83±0.75)%;(2)时间观察组表达量:大脑皮质2、4、6 h组高于对照组和10.0 g/m~3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量分别为(39.07±3.01)%、(70.17±2.93)%、(39.83±2.32)%。海马2、4、6 h组也高于对照组,表达量分别为(16.30±1.03)%、(19.80±1.17)%、(16.50±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10.0 g/m~3剂量组比较,仅4 h组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DCE急性中毒过程中,NMDAR1表达数量明显上调,兴奋性氨基酸可能通过大量NMDAR1的快速开放参与脑皮质细胞的急性肿胀过程,加重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小鼠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雌性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高(400mg/kg)、中(40mg/kg)、低(4mg/kg)DBP染毒组和1个溶剂对照组(二甲基亚砜),每组12只.每天腹腔注射1次[0.005ml/(g·d)],连续染毒14 d.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法观察动情周期变化,分别于终止染毒第1、14天处死,分离卵巢和子宫,计算脏器系数,并观察卵巢病理变化.结果 各染毒组小鼠食欲降低,活动减少,精神萎靡不振,被毛光泽度下降,部分出现腹泻,体重下降;对照组小鼠食欲正常,精神较好,被毛有光泽.不同组别小鼠染毒前、后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小鼠动情后期、间期和动情周期时间长于对照组,高剂量组小鼠动情后期、间期和动情周期时间长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动情周期时间逐渐延长,呈剂量-反应关系(rs=0.677,P<0.001),并主要表现为动情后期和动情间期的延长.终止染毒第1、14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卵巢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止染毒第1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子宫脏器系数高于对照组,终止染毒第14天,中、高剂量组小鼠子宫脏器系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染毒剂量的增高,子宫脏器系数有升高的趋势,呈剂量-反应关系(rs=0.564,P=0.010).终止染毒第1天,高剂量组成熟卵泡数低于对照组,中、高剂量组闭锁卵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止染毒第14天,高剂量组闭锁卵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可影响小鼠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及卵泡的发育、成熟,在体内可能具有类雌激素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phonate,PFOs)暴露对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健康清洁级8周龄雄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含2%吐温-80的生理盐水)组和5、20、40 mg/kg PFOS暴露组,每组8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进行染毒,染毒容量为10 ml/kg,每周3次,连续染毒6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进行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定量分析.结果 训练第1天20 mg/kgPFOS暴露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而40 mg/kg PFOS暴露组小鼠训练第1、2天和第5天的逃避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5、20 mg/kg PFOS暴露组小鼠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密度、细胞面积和核黑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0 mg/kg PFOS暴露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下降,胞面积减小,核黑度值增大,且CA3区神经元密度也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一定剂量的PFOS暴露可使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弱,可能与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哺期至成年反式脂肪酸(TFA)摄入对子代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F级妊娠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和低剂量(4%TFA占供能比)组、高剂量(8%TFA占供能比)组,每组10只。自妊娠第0天至仔鼠出生后第21天(断乳),采用饲喂方法进行染毒;断乳后,雄性仔鼠继续染毒,方法同母鼠,直至出生第2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平台探索实验测定仔鼠学习记忆功能。结果在定位航行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训练第5天高剂量TFA组雄性仔鼠到达平台的总路径延长,训练第4天和第5天高剂量TFA组仔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TFA组和低剂量TFA组雄性仔鼠的穿越平台次数较少,高剂量TFA组雄性仔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TFA组雄性仔鼠在其他象限的停留时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孕哺期至成年高剂量的TFA摄入可影响仔鼠脑组织发育,损害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行为的影响,探讨其联合毒性效应的类型。方法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72只,按3×3析因设计,将小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即对照组(0mg/m3甲醛+0mg/m3甲苯),甲醛组(1、5mg/m3),甲苯组(400、2 000mg/m3),联合组(1mg/m3甲醛+400mg/m3甲苯、1mg/m3甲醛+2000mg/m3甲苯、5mg/m3甲醛+400mg/m3甲苯、5mg/m3甲醛+2 000mg/m3甲苯)。采用50 L染毒柜(顶置风扇)静式吸入染毒,每天2h,连续14d。染毒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对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在定位导航实验中,甲醛和甲苯可致小鼠逃避潜伏期随染毒剂量的增大而延长,联合染毒组较同等剂量的单独染毒组尤为明显,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呈缩短趋势,训练天数、甲醛和甲苯染毒对逃避潜伏期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甲醛和甲苯对小鼠逃避潜伏期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甲醛和甲苯染毒可致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延长,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和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百分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对找到平台的时间和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且表现为协同。旷场实验结果显示,甲醛和甲苯染毒可致小鼠在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水平穿越格子数、直立次数和修饰次数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对中央格停留时间、水平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且表现为协同。结论甲醛和甲苯能降低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神经行为表现,二者联合染毒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对体外培养细胞周期、凋亡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1,2-DCE染毒0.5或1h,噻唑蓝(MTT)法检测活细胞相对数和相对活力,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 MTT法检测发现,随1,2-DCE染毒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细胞相对存活率逐渐降低.与二甲亚砜(DMSO)组比较,染毒0.5 h,25、75、100、125、150、175、200 μmol/L 1,2-DCE组的细胞相对存活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染毒1h,75、100、125、150、175、200 μmol/L 1,2-DCE组的细胞相对存活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0.5 h各组比,175μmol/L组染毒1h的细胞相对存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曲线经标准化拟合后发现,染毒0.5 h,1,2-DCE的最适IC50为89.41 μmol/L,95%的可信区间为85.23~93.79μmol/L;染毒1h,1,2-DCE的最适IC50为87.68 μmol/L,95%的可信区间为83.71~91.82 μmol/L.FCM法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1,2-DCE染毒1h,25、50、100、150、200 μmol/L组的G0/G1期比例降低,25、50、100 μmol/L组的S期比例降低,25、50、100、150、200 μmol/L组的G2/M期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各组均不引起细胞凋亡.结论 1,2-DCE能够抑制体外培养SW620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但不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铝暴露对子二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以及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将12只健康清洁级SD妊娠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自来水)组和600、1 000 mg/L氯化铝染毒组,每组4只。采取自由饮水方式进行染毒。母鼠从妊娠第0天至子一代大鼠出生第21天(postnatal day 21,PND21)染毒;子一代大鼠按照同组剂量继续染毒至PND90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每组随机选取6只(雌∶雄=2∶1)合笼,自子一代大鼠其PND22(断乳后)至子二代大鼠PND21继续染毒;从每窝中随机选取1只雌性和1只雄性子二代大鼠,每组由8只子二代大鼠组成(雌雄各半),子二代大鼠自PND22~PND60继续按照同组剂量进行染毒。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子二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子二代大鼠处死前收集24 h尿液,测定血清、脑、尿中的铝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氯化铝染毒组不同性别子二代的脑铝、尿铝、血清铝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训练第3、4天时各浓度氯化铝染毒组不同性别子二代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训练第1、2天时的逃避潜伏期仅略有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氯化铝染毒组不同性别子二代大鼠的首次达台时间延长,而1 000 mg/L氯化铝染毒组不同性别子二代大鼠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除600 mg/L氯化铝染毒组子二代雄性大鼠首次达台时间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氯化铝染毒浓度的升高,不同性别子二代大鼠的首次达台时间呈延长趋势,而穿越平台次数呈减少趋势。结论持续铝暴露可损伤子二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以及降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苯并[a]芘(B[a]P)慢性染毒对S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及B[a]P染毒组(B[a]P低剂量染毒组、中剂量染毒组和高剂量染毒组),对溶剂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植物油,对染毒组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B[a]P,连续注射10周。染毒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结果 B[a]P染毒组多数大鼠在研究期间均有异常行为表现。定向导航实验中,各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而缩短,且在同一天内,各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溶剂对照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B[a]P染毒组大鼠,且在实验的前4天,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越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各组大鼠第1次找到原平台位置所用时间、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及在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溶剂对照组大鼠第1次找到原平台位置所用时间短于B[a]P染毒组大鼠,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多于B[a]P染毒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长于B[a]P染毒组大鼠,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大鼠第1次找到原平台位置所用时间越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越少,在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越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P慢性染毒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损害作用,且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随B[a]P染毒剂量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表明B[a]P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