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后残余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VX2肿瘤组织块接种于新西兰兔肝脏,建立种植型肝脏肿瘤模型,2周后行RFA治疗,通过控制肿瘤边缘的温度,人为造成肿瘤残余。实验动物分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动物脾脏接种残癌组织,对照组动物脾脏接种未经RFA处理的VX2肿瘤组织,术后2、3、4周观察脾脏肿瘤体积、质量并测定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术后2周对照组肿瘤体积、质量大于实验组;术后3、4周两组间肿瘤体积及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3、4周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无差别。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对残余肿瘤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 (RFA)对兔VX2 肝脏移植瘤的治疗机制。方法 通过VX2 肿瘤组织混悬液肝内注入法建立兔肝脏肿瘤模型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分别予以RFA治疗及假性处理 ,于治疗结束后 0、12h、1、2、4、8、16d共 7个时间点分别切取肿瘤中心组织及边缘组织为检测标本 ,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检查并运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治疗组毁损区边缘部组织中有大量阳性细胞 ,中心部分亦有较多的阳性细胞 ,两者凋亡细胞指数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对照组标本中仅发现极少数阳性细胞 ,且其中心区与边缘区无统计学差异 ,其凋亡细胞指数与治疗组标本相比 ,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1)。于不同时间点观察 ,治疗组细胞凋亡高峰在 2 4h左右 ,而对照组细胞凋亡则无明显时间分布特征。结论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一项重要机制。其发生的部位主要是肿瘤周边区 ,时间高峰在RFA作用后 2 4h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多极射频消融(RFA)在肝脏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脏转移肿瘤)中的作用、适应症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我科共收治应用术中RFA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0例.术前影像学发现20例患者的肝脏共有37个病灶;对于直径≤5 cm的病灶采用“一针穿刺,多极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对于直径>5 cm的病灶采用“多针穿刺,盐水增强消融”的空间布针射频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RFA治疗,所有患者术后7天复查肝脏增强CT,所有消融病灶均显示为低密度液暗区,19例患者肝脏组织毁损范围超过术前病灶体积.其中直径≤5 cm的肝脏单个射频消融病灶患者13例术后随访2~7个月,肝脏未发现复发病灶.术中针道出血2例,予以缝合止血,余病例未发生腹腔内出血、胆道损伤、针道种植转移、肝功能衰竭等射频消融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术联合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适应症广.其远期疗效、与肝脏恶性肿瘤其他治疗方案疗效的比较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戴莹  陈敏华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9):1193-1195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是在超声、CT或其他影像学设备的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插入肿瘤内,利用高频交流电对局部组织进行高温热凝固,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RFA是近年来肝肿瘤局部治疗方法中发展较快的方法之一,可经皮、经腹腔镜或开腹术中进行,具有创伤小、疗效高的特点。目前认为,RFA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脏肿瘤有很好的姑息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RFA方法的广泛应用和治疗病例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残余肿瘤细胞间信息传导功能的变化。方法 用移植的方法建立兔肝VX2肿瘤模型 ,采用射频消融 (RFA)进行治疗 ,并通过控制肿瘤边缘的温度人为造成肿瘤残余。实验动物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根据活检时间分为 3个时相点 :第 1周、第 2周及第 3周。细胞间信息传导功能的测定采用显微注射荧光染料 (LY)的方法 ,细胞间连接蛋白 (Cx32 )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 Cx32阳性指数及LY扩散范围在治疗后第 1周 [Cx32阳性指数 :( 0 .2 0 3± 0 .0 14 ) ;LY扩散范围 :( 2 2 4.5± 34.6 ) μm ]、2周 [Cx32阳性指数 :( 0 .40 4± 0 .0 6 7) ;LY扩散范围 :( 2 5 7.8± 42 .7) μ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Cx32阳性指数 :( 0 .10 7± 0 .0 2 4) ;LY扩散范围 :( 137.5± 30 .6 ) μm] ( P <0 .0 1) ,但在第 3周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LY在肿瘤组织内的扩散范围与Cx32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r =0 .88,P <0 .0 1)。结论 残余肿瘤细胞在RFA治疗后 2周内GJIC功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被认为是唯一可能治愈肝肿瘤的方法,但仅有少数患者具备手术指征,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却无明显疗效。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是在超声、CT或MRI引导下经皮肤或腹腔镜或开腹途径将射频针插入瘤体,通过微电极发射射频电流使组织中带电粒子高速震荡产热,致电极周围细胞凝固性坏死的治疗肿瘤的方法。RFA创伤小、对正常组织影响小、恢复快及疗效确切。RFA联合治疗在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MR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MR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1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于3.0T MR引导下采用MR兼容多极射频针行RFA。术后即刻对病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1个月行肝脏MR平扫+增强扫描,之后每2~3个月复查1次,随访至2018年6月,评估肿瘤复发率。结果共消融29个病灶,术后即刻影像学评估均提示完全消融。15例术中及术后出现心率下降、疼痛、少量出血等并发症(15/21,71.43%)。共随访6~26个月,平均(10.23±4.26)个月,术后消融灶局部复发2例(2/21,9.52%)。结论 MR引导下RFA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超声引导射频治疗肝脏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肝癌 (HCC)和转移性肝癌 (MLC)只有少数能够外科手术切除 ,目前的化疗及放疗均不能达到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1] 。近年来开展了微创性的局部治疗方法 ,其中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已成为较有效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之一。2 0世纪 80年代 ,RFA技术还仅限于表浅部位肿瘤的治疗 ,疗效不令人满意。 1990年Rossi等[2 ] 和McGahan等[3 ] 首次报道超声引导下采用RFA对身体内部深层肿瘤组织产生热凝固消融的新概念 ,此后RF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肝脏肿瘤 ,并设计了不同类型的RFA电极针 ,包括单电极、双电极、多电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RFA联合激活的DC疫苗在对新西兰大白兔肝脏VX2种植瘤疗效以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公分为2组(每组12只),分别为RFA+ PBS以及RFA+ DC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肝脏VX2原位种植瘤模型,分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并给予GM-CSF,IL-4诱导分化,加由VX2肿瘤组织制备的热休克抗原孵育加LPS刺激成熟,收集DC细胞接种至新西兰大白兔的爪垫处,3天后给予原位种植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90天后的存活率.结果 RFA对于肝脏原位种植VX2肿瘤的新西兰大白兔疗效确切,RFA联合激活的DC疫苗能够显著改善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肝脏肿瘤操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消融(RFA)已被公认为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RFA治疗肝肿瘤的目的是一次性整体灭活肿瘤,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肝脏,减少并发症。为此,重视操作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尤其对邻近重要脏器组织的肝肿瘤,易造成热消融损伤[1]。由Livraghi等[2]报道意大利多中心研究  相似文献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肿瘤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肿瘤组织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通过手术方法给予缺血再灌注,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前(对照)、缺血再灌注后0min、1h、1、3、7d6组,取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分别测定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肝脏组织中的NO含量除缺血再灌注1h升高外,其余各时间点均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1h、1、3和7d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的NO含量于缺血再灌注后0min开始下降,1h降到最低,随后又有所升高,但至7d时仍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脏组织中的SOD含量于缺血再灌注后迅速下降,随后有所升高,但至7d时仍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的SOD含量于缺血再灌注后迅速下降,1h降至最低,随后有所升高,但至7d时仍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缺血再灌注后NO和SOD的含量改变说明肿瘤组织中氧自由基的生成和损伤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血流阻断射频术后毁损灶周围正常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兔VX2肝肿瘤接种成功后分为单独射频组与射频联合入肝血流阻断组(联合射频组)。射频采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参数设定为30 W,8 min),入肝血流阻断采用Pringle法。1周后处死动物,通过HE染色观察术后毁损灶周围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单独射频组比较,联合射频组毁损灶周边正常肝组织内中央静脉及Glisson鞘周围可见大量炎症细胞聚集,且肝细胞肿胀,门静脉、中央静脉扩张、胆管上皮增生等病理变化均更明显(均P<0.05)。结论:血流阻断后射频对毁损灶周围正常肝组织的病理损害较单独射频的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3.
肝癌常用介入治疗方法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评价四种常用介入方法治疗兔VX-2肝癌的效果及不良作用。方法50只荷瘤兔随机分5组,表柔比星+超液化碘油乳化剂注入组(EPI+LP);无水酒精组(PEI);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射频消融组(RFA);生理盐水治疗组(NS)。术前、术后2周行MRI扫描,比较肿瘤平均增长率;检测术前、术后肝肾功能指标;2周后取出肿瘤,比较坏死率,并行病理检查。结果除EPI+LP组与TACE组外,各组两两间肿瘤平均增长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FA组肿瘤平均增长率最小。5组实验兔肿瘤坏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FA组坏死率最大,达(98.43±2.76)%。除NS组外,各组肝肾功能指标术前、术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FA组及TACE组变化最明显。病理上,RFA组肿瘤呈重度坏死,有多核巨细胞反应,肉芽肿形成;其他各组呈轻-中度坏死,PEI组出现空泡变性(脂肪变性),部分血管有癌栓;各组胆管未受破坏。结论RFA的疗效最佳,PEI最差,EPI+LP及TACE居中。临床上,应在兼顾肝肾功能情况下,选择适当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门部胆管腔内射频消融后与射频消融相关的并发症及消融区病理组织学转归。方法:将14条健康狗分为2组,每组7条。在全身麻醉下通过剖腹手术刊哿13mm长单极电极针裸露部分置入胆管腔内进行射频消融。第1组输出功率10W,消融时间4min;第2组输出功率5w,消融时间8min。每组于消融后3d各处死2条狗,9d各处死1条狗,14d各处死4条狗。观察与射频消融相关的并发症。光学显微。结果:1条狗发生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皿栓。1条狗发生胆管结石。所,没有发生射频消融所致胆汁漏。射频消融3d时,凝固区内胆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以及肝组织明显坏死。射频消鼬9d时,凝固区内胆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以及肝组织有炎细胞浸润和部分纤维化。射频消融14d时,凝固区内胆管壁和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结论:肝门部胆管腔内射频消融后与射频消融相关并发症极少发生。消融区内胆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以及肝组织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并逐渐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兔肝VX2肿瘤RFA后残余瘤与 炎症的鉴别:CT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CT扫描与病理对照,对兔肝VX2肿瘤RFA后残余瘤与炎症进行鉴别。方法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RFA)后不同时期行CT及病理检查,观察RFA后不同时期的残余瘤与炎症的CT表现。结果CT增强扫描,残瘤与炎症均表现为周边强化带,炎症还表现为强化带外侧的肝组织由内向外逐渐减弱强化影,炎症的这种强化影于术后第2天最强,之后逐渐减弱,2周后基本消失。结论RFA后1周内,CT增强扫描尚不能准确分辨残瘤与炎症反应带;两周后低密度灶周边出现强化影应考虑为残余瘤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兔VX2肝肿瘤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兔VX2肝肿瘤模型分为4组,每组15只。对TACE+RFA组于TACE治疗15 min后行RFA,TAE+RFA组TAE治疗15 min后行RFA,RFA组仅给予RFA,TACE组仅给予TACE。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3、7天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7天检测肿瘤生长率、肿瘤坏死率及Suzuki评分;术后1、3、7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计算肝细胞凋亡指数及增殖指数。结果 TACE+RFA组术后3、7天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P均<0.05)。术后7天,TACE+RFA组Suzuki评分高于其他3组,TACE+RFA组、TAE+RFA组肿瘤生长率低于RFA组和TACE组、肿瘤坏死率高于RFA组和TACE组(P均<0.05)。4组术后1、3、7天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组织HSP70表达均逐渐升高,TAC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术后1、3天TAE+RFA组均高于TACE组和RFA组(P均<0.05)。4组术后1、3、7天坏死区或凝固区周围肝细胞凋亡指数均逐渐降低,TAC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TACE组术后1、3天均高于TAE+RFA组、RFA组(P均<0.05)。4组术后3天肝细胞增殖指数均高于术后1、7天,TAE+RFA组术后1、3、7天均高于其他3组,RFA组术后1、3天均高于TACE+RFA组和TACE组(P均<0.05)。结论 TACE+RFA、TAE+RFA抑制兔VX2肝肿瘤生长效果优于单独应用TACE、RFA;TAE+RFA对肝损伤更小,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联合亚砷酸治疗兔肝VX2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亚砷酸局部治疗对兔肝VX2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肝VX2肿瘤模型2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分别进行亚砷酸(亚砷酸组)、射频消融(射频组)、射频消融加亚砷酸(联合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于术前、术后1,3,7d和14d耳缘静脉抽血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同时行超声学检查。治疗后第14天处死所有实验动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并分析其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结果:联合组治疗后仅第1天ALT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3天下降至接近术前水平;联合治疗能更好地抑制肿瘤生长;亚砷酸组、射频组及联合组肿瘤组织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射频组低于亚砷酸组(P<0.05),联合组低于其余2组,VEGF表达强度与肿瘤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结论:联合治疗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且对肝脏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RFA)膈下肝脏导致膈肌损伤的病理改变及其转归.方法 10只新西兰白兔的膈下肝脏行开腹RFA,制作膈肌损伤模型.RFA后1周和4周行腹部增强CT检查.第2次增强CT后处死兔,行大体标本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RFA后即刻观察,见膈肌损伤区呈暗灰色,边缘呈灰白色,与正常膈肌分界清晰;膈肌损伤区面积为(0.89±0.19)cm2;无膈肌穿孔发生.RFA后1周和4周增强CT,无胸水、腹水、膈肌穿孔等征象.RFA后4周大体标本检查,膈肌损伤区域瘢痕形成,边缘明显肥厚;损伤膈肌与肝消融灶表面紧密粘连;瘢痕区面积为(0.73±0.17)cm2,无膈肌穿孔.病理学检查,膈肌损伤区肌纤维完全消失,纤维组织代偿性增厚;膈肌损伤区边缘肌纤维数目减少,排列紊乱;肌间隙纤维组织轻度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膈下肝脏RFA可致膈肌全层损伤,但这种损伤可通过瘢痕修复,不会发生膈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outcome of diaphragmatic injury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for the liver abutting the diaphragm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of percutanous RFA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butting the diaphragm. Methods The animal models of diaphragmatic injury were made by open surgery RFA for the liver abutting the diaphragm in 10 New Zealand rabbits. Helical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as performed one week and 4 weeks after RFA. The 10 rabbits were kill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second enhanced CT, and all diaphragmatic lesions underwent gross and histologic examinations. Results Immediately after RFA, the diaphragmatic lesions were gray with an outer pale rim, and no diaphragmatic perforation occurr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lesions and normal area were clear. The area of diaphragmatic lesions was (0.89±0.19) cm2. No major complications, such as diaphragmatic perforation, pleural effusion and ascites, were detected on the postablation CT scan (one week or 4 weeks after the procedure). At gross inspection 4 weeks after RFA, the diaphragmatic lesions became scar-like tissue with hypertrophy of margin. Adhesion formed between the diaphragmatic lesions and the surface of hepatic RFA lesions. The area of scar was (0.73±0.17) cm2. No diaphragmatic perforation was found. 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4 weeks after RFA, the muscle in diaphragmatic lesions disappeared and became fibrous. Diminution, disorder and degeneration of the muscle were found in the outer rim of diaphragmatic lesions, which were replaced by fiber and lymphocyte. Conclusion It is possible to cause full-thickness diaphragmatic injury when adjacent liver is treated with RFA, but it can be repaired by scarring and there is no diaphragmatic perfor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tTRAIL-MSC靶向促进肝癌大鼠RFA过渡区残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对150只雄性SD大鼠,采用N1S1肿瘤细胞建立肝荷瘤大鼠模型,并随机将其分为stSTRAL-MSC组、MSC组、Vector-MSC组、培养液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在接受治疗前1周给以注射相应的制剂,在接受RFA治疗后12h、24h、48h以及1周时每组取6只处死并进行相关检查(空白组除外),同时比较空白组与RFA组其生存时间。结果:stTRAIL-MSC在接受RFA治疗后其肿瘤体积变化、过渡区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大鼠肿瘤毁损体积、过渡区肿瘤细胞(ki-67染色)增殖指数等比较明显优于其他几组,而且在对caspase-3、caspase-8、Bcl-2水平检测时发现,stTRAIL-MSC其caspase-、3caspase-8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四组,而Bcl-2水平低于其他四组,对接受RFA以及空白对照组大鼠的生存情况分析发现,采用RFA治疗的大鼠其生存时间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stTRAIL-MSC靶向通过提高cas-pase蛋白酶级联反应继而达到促进肝癌大鼠RFA过渡区残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