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脂联素(ADPN)水平及血糖水平的相互关系。 方法 选择89例2型糖尿病(DM)住院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3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2例);大量白蛋白尿组(22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ADPN,同时常规测定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比较各组间的差异。 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清ADPN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ADPN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67.74±14.89)比(39.36±13.92)、(54.38±10.1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餐后2 h血糖(2hPG)、HbA1c、病程、UAER、高密度脂蛋白(HDL)与脂联素水平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与HbA1c、空腹血糖(FPG)、2hPG、BMI、WHR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9、-0.436、-0.418、-0.479、-0.531,均P < 0.01;与年龄、病程、HDL、UA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5、0.405、0.501、0.843,均P < 0.0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血糖水平是影响血清脂联素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严格的血糖控制有利于保持体内较高的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β)和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水平,探讨其在糖尿病蛋白尿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2例,按照UAER水平分组:间断白蛋白尿组(n=20),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n=22),UAER20-200μg/min;临床白蛋白尿组(n=20),UAER〉200μg/min。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IL-1μ和AOPP水平。结果3组糖尿病患者血清IL-1β和AOP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IL-1β和AOPP水平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显性白蛋白尿组IL-1β和AOPP水平均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血清IL-1β与AOPP呈正相关(r=0.760,P〈0.01),血清IL-1β和AOPP与UA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809和0.813,P〈0.01)。结论IL-1β和AOPP可作为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的早期预测因子,对预防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蛋白尿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8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无肾脏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为D组,有肾脏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为N组,将N组患者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以下3组:间断白蛋白尿组(NI组,n=21):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N2组,n=20):UAER20-200μg/min;临床白蛋白尿组(N3组,n=22):UAER〉200μg/min。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C组)。采用酶链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ET和血清hs-CRP水平。并对各组血浆ET及血清hs-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C组相比,D组血浆ET和血清hs-CRP均升高(P〈0.05);N组血浆ET和血清hs-CRP比较,N2组较N1组升高,N3组较N2组升高(P〈0.01)。C、D和N1组血浆ET和血清hs-CI心水平无相关性(r分别为0.117、0.208和0.361,P〉0.05);N2、N3组血浆ET和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5和0.587,P〈0.05或P〈0.01)。结论ET和hrCRP可能参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其可作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A组)46例,糖尿病肾脏病(DKD)组(B组)44例;另设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测定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BP),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3组血清visfatin、hsCRP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血清visfatin与hsCRP、UAE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组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C组(P〈0.01)。B组中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A组(P〈0.05,P〈0.01)。相关性分析中,B组血清visfatin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479,P〈0.01),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376,P〈0.05)。结论血清visfatin与DKD的炎症状态以及尿白蛋白排泄有关,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脏和尿液AQP2的表达与糖尿病肾病(DN)大鼠水液代谢异常关系及泽黄颗粒防治DN效应机制。方法:用高脂高糖饲料加小剂量STZ诱导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组)、泽黄颗粒治疗组(Z组)和格列吡嗪对照组(G组),正常对照组(N组)。于实验第12周末检测BG、HbA1c、Ccr、UAER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运用Western-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肾脏AQP2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并检测尿液内AQP2浓度的变化。结果:与DM组相比,Z组大鼠BG、HbA1c、UAER、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肾脏AQP2蛋白、AQP2 mRNA表达和尿液内AQP2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Ccr明显升高(P〈0.01)。与G组相比,Z组大鼠全血黏度、TG、TC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泽黄颗粒可下调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尿液AQP2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调节水液代谢的机制和防治DN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瘦素浓度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40例DN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瘦素浓度水平及对患者进行颈总动脉B超检查。40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DN患者血清瘦素浓度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有血管钙化的DN患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无钙化者(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瘦素浓度水平与C-反应蛋白(r=0.405,P〈0.01),血清磷(r=0.372,P〈0.05)及血肌酐水平(r=0.328,P〈0.01)呈正相关,而与血浆白蛋白(r=-0.386,P〈0.05)呈负相关。结论:有颈总动脉钙化的DN患者血清瘦素浓度水平明显升高,高瘦素水平可能参与DN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浓度及其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ELISA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A组),1型糖尿病大鼠2周(B组),6周(C组),12周(D组)及治疗组(E组)的血清和尿脂联素浓度.结果 D组和C组较A组和B组血清和尿脂联素水平均升高(均P<0.01);D组较C组血清和尿脂联素水平升高(P<0.05).E组从6~12周经胰岛素治疗后,较D组血清和尿脂联素水平有所下降(P<0.05).在C组和D组血清脂联素与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脂联素呈正相关(r=0.85,P<0.01;r=0.65,P<0.01).尿脂联素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清脂联素受尿白蛋白排泄率影响最大(β=0.89,P<0.01).结论 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血清脂联素水平随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而升高,补充胰岛素后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因此,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组(DM)40例、糖尿病肾病组(DN)33例及健康对照者(NC)30例。测定血清超敏CRP,同时测定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B(Apo-B)等指标,测定空腹血糖(FBG)、HbA1C。观察各组间hsCRP变化与血脂作相关性分析。结果:DM组、DN组较NC组HbA1C、TC、TG、LDL-C、CRP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DN组较DM组CRP、TG、APO-B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DN组CRP与TG、TC、LDL-C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中血清炎症因子CRP水平升高与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DN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并观察杏丁注射液对DN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的影响。方法: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MogensenDN分期标准分为无DN、早期DN、临床DN3组,测定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分析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变化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将94例DN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杏丁治疗组(治疗组)。治疗组加用杏丁注射液20ml,每日1次,疗程2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浆UⅡ、ADM水平及UAER的变化。结果:DN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较无DN患者明显升高(P〈0.01),杏丁治疗可使DN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及UAER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UⅡ、ADM水平升高在D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杏丁注射液具有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浆UⅡ、ADM水平,减少UAER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HCY、Cys-C、α1-MG、sTM及CRP等五项诊断指标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将29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性糖尿病组95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98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99例,与健康对照组102例平行检测上述五项指标.结果 DM组各项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肾病组血清五项指标水平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并且随着DN病情进展,各项指标随着24h尿蛋白排泄率的增加逐渐增高(P〈0.01),且互相之间关系密切,表明其升高与DN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DM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中,HCY、Cys-C、α1-MG、sTM、CRP最早出现,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数据.结论 血清HCY、CYS-C、α1-MG水平可作为DN早期肾损伤的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 sTM反映高HCY水平的DN 患者的微血管损伤程度 CRP与DN患者病情正相关,可作为DN患者病情检测新指标,五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敏感性及阳性率,全面协助DN肾损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在2型糖尿病肾病(DN)的改变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单纯糖尿病组(SDM组,39例)和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A组,36例),同时以3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用ELISA法检测各组空腹血清SAA浓度,同时测定各组的肌酐(Cr)、尿素氮(BUN)、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IMT等指标,并分析血清SAA与CIMT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EDA组和SDM组SAA水平明显高于NC组[分别为(7.98±0.63 vs.6.09 ±0.72vs.2.75 ±0.30 mg/L),P<0.05或P<0.01];EDA组、SDM组和NC组CIMT值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07±0.13vs.0.86 ±0.22 vs.0.72±0.13mm),P<0.05或P<0.01].SAA水平与Hs-CRP、IL-6、FBG、HOMA-IR、C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和UAER成明显正相关,与HDL-C成明显负相关(P<0.05或P <0.01).EDN组双侧斑块数量≥2个的患者SAA水平显著高于斑块只有1个或无斑块的患者(P<0.01),与斑块厚度呈正相关(r=0.409,P <0.05).UAER、HOMA-IR、CIMT和Hs-CRP是影响DN患者SA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联合检测SAA和CIMT可推断SA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全面的评价早期糖尿病肾损害,提示临床应早期干预血浆SAA水平防治DN及其他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早期DN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收集早期DN 182例(A组),以170例单纯糖尿病(DM,B组)为对照,收集年龄、病程、血压及腰臀比(WHR),检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白蛋白(uAlb),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比较:病程、SBP、DBP、WHR、HbA1c、TG、HDL、UA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DL、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UAER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分析。其中病程、SBP、WHR、HbA1c先后被列入方程,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病程、TG,WHR与TG、HbA1c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是早期DN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减肥有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APC)与2型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ELISA方法检测41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和27位对照组志愿者的血浆APC水平,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衡量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APC水平显著性降低[(10389.0±1801.9)vs(6693.3±1790.5)ng/ml,P〈0.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肾病非透析患者的颈动脉IMT与血浆APC水平(r=-0.511,P〈0.01)负相关。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PC是平均颈动脉IMT的显著性相关因素(β=-0.492,P〈0.01),且24h尿白蛋白排泄率(β=-0.719,P〈0.05)、血红蛋白(β=0.522,P〈0.05)是血浆APC水平的显著性相关因素。结论:APC的减少可能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并可能在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vaspin、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尿白蛋白排泄率< 20μg/min)40例、微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排泄率20~200 μg/min)45例、大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排泄率>200μg/min)35例,另选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腹vaspin、脂联素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尿素氮、血肌酐,测量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3组患者较对照组血清vaspin、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血清vaspin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aspin与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呈正相关(P<0.05);血清脂联素与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血肌酐呈正相关.结论 脂联素和vaspin均与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相关性,血清脂联素水平随着糖尿病肾病进展不断升高,而vaspin则随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血清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3,TFF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依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将123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SDM组,UAER<30 mg/24 h)42例;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组(EDKD组,UAER 30~300 mg/24 h)46例;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组(CDKD 组,UAER>300 mg/24 h)35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TFF3表达水平,并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KD组的血清TFF3水平[(71.33±9.48)ng/ml]明显高于其他3组,EDKD组患者血清TFF3水平[(49.31±8.93)ng/ml]显著高于SDM组[(32.65±7.27)ng/ml],而对照组血清TFF3水平最低[(17.65±6.27)ng/ml],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清TFF3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897,P<0.05).结论 血清TFF3表达水平与DKD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及判断DK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延缓糖尿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择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NC)与造模组,制作糖尿病模型分为模型组(DM)与维甲酸治疗组(DM+atRA)。于模型成型后分别于第8、12周观察各组大鼠24h尿蛋白(Ualb),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重/体重。肾脏病理及电镜观察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肾组织Ⅳ、Ⅲ型胶原表达。结果:维甲酸组肾重/体重、Ualb、Ccr较同时期模型组下降(P<0.05),且12周大鼠肾组织细胞外基质(ECM)重要成分ColⅣ表达(5.75±0.41)、ColⅢ表达(4.98±1.37)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减少(P<0.01)。病理观察维甲酸组与模型组比较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减轻,足突融合改善,系膜基质增生缓解,基底膜厚度变薄,减轻了肾脏病理损害。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减轻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理损伤,减少细胞外胶原基质积聚,延缓肾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selectin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低分子肝素法安明对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60mg/kg体重)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N组)和法安明治疗组(T组),并设正常对照组(N组)。于应用法安明前、后第4、8、12周分别测定3组大鼠的体重、24h尿蛋白总量、24h尿白蛋白、Scr,12周测血脂、凝血功能;应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P-selectin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P-selectin,用real-time PCR法测P-selectin mRNA表达;并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N组比较,DN组大鼠肾重/体重指数以及24h尿白蛋白、蛋白定量、Scr均显著上升(P〈0.05);肾组织P-selectin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P〈0.01或P〈0.05)。与DN组比较,T组大鼠、肾重/体重指数下降(P〈0.05)、24h尿白蛋白、24h尿蛋白量和Scr均显著下降(P〈0.01);P-select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P-selectin可能参与了DN的发病过程,法安明可能通过影响P-selectin的表达从而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