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术式分为前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前路切除半椎体、后路切除残余半椎体的关节突、椎板、矫形固定;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固定。结果19例患者中侧凸平均矫正角度35.4°,矫正率63%,经6~24个月随访,2例出现交界区“附加”现象,其余病例半椎体切除区骨愈合良好,无断棒、脱钩等并发症,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结论小儿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寻求更好的矫正器材,作者选用C-D棒治疗脊柱侧凸症。方法:自1994年始选用C-D棒治疗脊柱侧凸21例,术前Cobb角平均522°,术后矫正率731%,畸形严重者先行头盆环牵引,双凸畸形可一次矫正,术中用异体骨+自体肋骨植骨。作者还探讨了脊柱侧凸椎体旋转的置钉技术。结果:经1~4年随访,效果良好,无脱钩及断棒,无脊髓神经损伤,19例患者角度丢失<5°,2例患儿角度丢失达30°,需再手术治疗。结论:C-D棒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可预先折弯以适合脊柱生理弧度,脆性小,不易折断,并具有三维矫正功能,其效果优于其它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3.
后路植骨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路植骨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分析 2000 ~2004年经后路植骨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治疗 2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病例并随访, 24例中全部病例均使用中华长城钉棒系统, 取自体骨或加用异体骨植骨。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平均侧凸矫正率为 81. 2%, 疼痛缓解率 98. 6%, 未出现假关节。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 矫正度数无丢失。结论: 后路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一种安全显效的方法, 术中椎弓根钉的准确安放, 充分的植骨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对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相比,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患者的全身状况差、累及范围广、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的危险性高,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包括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感染和假关节形成等〔1~7〕。对神经肌肉型...  相似文献   

5.
YONGJUNG  J.  KIM  KEITH  H.  BRIDWELL  LAWRENCE  G.  LENKE  KYU-JUNG  CHO  CHARLES  C.  EDWARDS    ANTHONY  S.  RINELLA  白剑强 《骨科动态》2006,2(3):147-154
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 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节段(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 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节段(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节段,p=0.002)、融合多于12个节段(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 结论:用长节段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 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相似文献   

6.
脊柱侧凸后路术后矫正度丢失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经长期随诊脊柱侧凸术后矫正度丢失的程度及原因。142例脊柱侧凸采用后路器械矫正固定,86例随诊6个月~8年6个月(平均3年4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诊的X线片对比,分析丢失度与侧凸类型、年龄、内固定种类等之间的关系。28例(32.5%)丢失度大于15°,丢失度与年龄、侧凸类型无明显关系,而与内固定节段的选择、内固定种类及融合技术明显相关。正确选择内固定种类及融合节段,提高融合技术,减少假关节及脱钩的发生率,是长期维持脊柱侧凸术后矫正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严重脊柱侧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残留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 2002年4月至2006年1月,采用后路经椎弓全脊椎截骨术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10~32岁,平均16.9岁.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72°(51°~130°),后凸Cobb角平均82°(69°-147°).7例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不全性瘫痪症状.治疗策略:一期后路经椎弓顶椎区全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根据术后残留后凸的程度,75例中有28例又进行了二期前路凹侧自体胫骨条支撑融合术(A组,11例)或凸侧植骨融合术(B组,17例).结果 后路截骨术后28例残留后凸,其原因为:术前后凸过大(>100°)11例,同侧连续半椎体5例,半椎体伴分节不良4例,凹侧截骨不充分3例,肋骨头切除不足2例,人为残留3例.全组无死亡,无感染.28例残留后凸患者中22例获得平均21个月的随访,A组1例术后12个月因支撑胫骨条骨折而发现假关节,固定棒断裂;1例存在假关节可能,其余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1例术后因外伤发生原胫骨取骨处骨折.B组病例均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脱钩或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 对严重脊柱侧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残留较大后凸畸形的患者,二期行前路凹侧支撑或凸侧植骨融合术,可减少术后远期发生内固定失败、畸形加重及神经损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Kim  YJ  Bridwell  KH  Lenke  LG  范纯泉 《脊柱外科杂志》2006,4(5):319-319
自从现代椎体节段性内固定技术引进以来就很少有人详细报道过成人脊柱畸形行脊柱内固定和关节固定术后有关假关节形成的问题,Kim YJ等从临床和影像学方面评估了232例脊柱畸形成人患者,均在同一机构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平均年龄是40.8岁,其中150例患者是首次手术,82例患者是行二次翻修术。所有患者都行长节段内固定和关节固定(至少4个椎体),随访时间2年以上。临床效果通过脊柱侧凸研究会的调查表来评估。结果:40例患者出现假关节。发现的与假关节并发症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胸腰段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55岁(P=0.001)、关节固定至S.相对与固定至L或者头侧水平(P=0.002)以及关节固定超过12个椎体(P=0.037)。一般来说,出现假关节的患者比那些没有出现假关节患者的(关于脊柱侧凸研究会的调查表)临床效果总评分要低(P=0.001)。结论:脊柱畸形成人患者在行现代脊柱节段器械内固定术伴长节段关节固定术后假关节发生率是17%,这些患者也会因为假关节的发生临床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例脊柱侧凸致截瘫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例1行侧前方椎管减压同时切除后凸椎体后缘,凹侧哈氏棒矫形并植骨融合。例2首先经胸修补膨出的硬脊膜,再行U型棒矫形术。结果脊柱矫形术后侧凸畸形分别为Cobb角5°,20°,神经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对脊柱侧凸合并截瘫,椎管减压+矫形术是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例脊柱侧凸致截瘫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例1行侧前方椎管减压同时切除后凸椎体后缘,凹侧哈氏棒矫形并植骨融合,例2首先经胸修补膨出的硬脊膜,再行U型棒矫形术,结果:脊柱矫形术后侧凸畸形分别为Cobb角5度,20度,神经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对脊椎 侧凸合并截瘫,椎管减压+矫形术是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最常见的脊柱畸形有两种,一是脊柱侧凸(Scoliosis),二是脊柱后凸(Kyphosis).脊柱侧凸的矫正方法是矫正其冠状面上的不对称、不平衡,达到治疗脊柱侧凸的目的.对侧弯曲度不大、椎骨间关节松动、顺应性较好的病例可用单纯置入器械的方法作凸侧压缩、凹侧撑开,并同时矫正旋转畸形的方法,达到三维矫形的目的.对侧弯曲度大、顺应性不好的病例,除术前牵引改善其顺应性外,应配合脊柱截骨术和置入器械内固定术来达到矫正脊柱畸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528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并发症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528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并发症,并探讨其对策。[方法]1980年1月~2001年1月,手术矫治各种原因所致脊柱侧凸528例。男192例,女336例;平均年龄14.2岁,术前Cobb's角34°~102°,平均48.2°。[结果]术后随访3~24 a,平均12.5 a,术后Cobb's角平均24°,平均矫正50.2%。脊髓损伤1例,交感神经损伤15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2例,断钉6例,断棒13例,断钢缆3例,脱钩25例,断钢丝20例,平背畸形30例,出现曲轴现象6例,假关节形成9例。[结论]脊柱侧凸通过三维矫形手术可达到理想的疗效,但要重视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者12例,进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62°~90°(71°±6°)。结果手术时间3.4~4.8(4.2±0.4)h,出血量550~920(690±117)m l。全部患者均获随访,时间0.9~4.8年,未发生神经及其它系统并发症。术后主弯Cobb角24°~37°(29°±3°),矫正率51%~65%(59%±4%),植骨全部融合,无假关节形成及断钉、脱钩发生。结论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对侧凸矫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90°以上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及方法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使用后路三维矫正技术治疗90°以上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 自1997年起治疗90°以上脊柱侧凸72例,其中特发性侧凸48例,非特发性侧凸24例。62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或支撑性融合或骨骺阻滞,术后Halo牵引14d,行二期后路三维矫正术(CD、CD-Horizon和TSRH)。另10例直接行一期后路矫正术。在后路手术中,对前突型胸椎侧凸,先从凹侧开始纠正;对腰椎侧凸、胸腰椎侧凸或后突型胸椎侧凸,则从凸侧开始纠正,按标准化去旋转原理或水平横向原理矫正32例,采用多棒分段技术矫正40例。 结果 72例患者无1例死亡;1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9例术中横突或关节突骨折。随访7~34个月,均未出现假关节或脱钩断棒,2例发生失偿。72例冠状面平均矫正58%,40例有术前矢状面形态异常者有32例完全达矢状面重建,余8例有56%纠正,术后身高增加4~15 cm。随访时间在1年以上的47例平均冠状面纠正丢失6°,矢状面无纠正丢失。 结论 后路三维矫正技术对严重脊柱侧凸可达到满意的纠正,对躯干平衡的重建更优;适当前路松解和多棒分段矫正技术以及SEP监护可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方法对31例神经纤维瘤病Ⅰ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9例,女12例;年龄5~25岁,平均15.4岁。侧凸的类型包括胸椎侧凸23例,腰椎侧凸3例,胸腰段侧凸5例;其中胸段侧凸合并后凸6例。术前侧凸角度45°~145°(平均85.9°),后凸角度43°~120°,平均81.3°。单纯后路手术内固定17例,前路内固定手术2例,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手术12例。内固定采用单纯Harrington棒7例,Luque棒3例,Harrington+Luque棒5例,CD4例,CDH3例,TSRH7例,PRSS2例;其中单棒固定10例。结果除4例随访不足1年外,其余随访时间为1~18年,平均9.4年。术后侧凸矫正5°~68°(平均25.3°),平均矫正率33.4%;后凸矫正18°~55°(平均32.2°),平均矫正率39.6%。术后Luque棒断裂1例,Harrington断棒及Harring棒、Luque棒钢丝断裂各1例;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4例;1例术后反复脱钩经3次翻修手术效果不佳后改行Galveston手术;术后2年侧凸加重1例。结论神经纤维瘤病Ⅰ脊柱侧凸应早期手术治疗,充分植骨融合,并尽可能采用坚强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青少午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术式分为侧前路矫正、前后路联合矫正。首先通过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的半椎体、椎间盘切除,然后采用侧前路短节段椎体螺钉固定,旋转棒的三维旋转矫正脊柱的畸形7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经后路行残余半椎体的关节突、椎板切除,凸侧加压、凹侧支撑固定11例。[结果]18例患者中侧凸平均矫正Cobb's角36.7°,矫正率77%,经18~28个月随访,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丢失率低,融合良好。[结论]小儿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侧前路和前、后路联合半椎体切除临床效果满意,其中前路矫正手术用于胸腰椎、腰椎单一半椎体畸形。  相似文献   

17.
206例脊柱后路器械矫正融合术,经6月至5年随诊,发现假关节8例,脊柱侧凸5例,脊柱骨折3例,发生率分别为4%和3.7%。逐例对其临床表现、各种方向投照的X线片、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假关节早期识别和修复方法,并对预防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早发性脊柱侧凸发病年龄早,畸形进展快。临床上治疗畸形严重、侧凸进展快的长节段早发性脊柱侧凸时支具及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效果差;传统的融合矫形手术会导致躯干短小、心肺功能不全;非融合生长棒技术是目前治疗EOS较理想的方法。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维持矫形效果、避免反复手术延长内置物而保留脊柱的生长及尽可能的降低手术并发症是生长棒治疗EOS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生长棒技术应用到治疗EOS领域中。  相似文献   

19.
儿童脊柱畸形的支具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矫形支具治疗各种儿童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2001年5月采用热塑支具治疗或辅助治疗的138例脊柱畸形患儿进行分组观察分析,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9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9例、脊柱后凸6例、脊柱结核7例、外伤性脊柱侧弯2例。结果:全部病儿均经过2~4年的随访,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矫正,基本上达到矫治的预期目的。结论:由于儿童的病理及生理特点,支具对各种脊柱畸形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早期脊柱侧凸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手术或减轻手术患者侧凸的严重程度以及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成人脊柱侧凸和退变性脊柱侧凸是不同的概念,成人脊柱侧凸既包括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到成年期后的进一步发展,也包括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间盘或小关节突退变、塌陷及椎体的骨质疏松等造成脊柱的弯曲畸形所致。成人脊柱侧凸中的两种情况虽然病因不同,但在后期的病理进展中有相似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