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出现胰瘘可疑症状的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3、4、6、8天。5例均出现心动过速(HR〉120次/min)、持续发热(T〉38.5℃)和血白细胞升高(WBC计数〉15×10^9/L)。影像学检查胸片提示胸腔积液3例,3例CT检查提示腹腔积液,2例同时伴有胰腺肿胀。5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均〉10000U/L。5例患者中2例经保守治疗3周后治愈,另3例经再次手术引流后1—4个月治愈。结论术中胰腺损伤是导致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充分的引流是保证术后胰瘘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D2根治术后胃肠道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以提高对胃肠道瘘的治疗水平。方法对2004年6月~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外科治疗的20例胃癌D2根治术后胃肠道瘘患者(12例为外院转诊)再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胃肠吻合口瘘、5例胃小弯侧闭合口瘘、5例食道胃吻合口瘘。结果 18例患者再手术行瘘口修补、充分腹腔引流、胃造瘘、早期空肠造瘘管营养,术后平均22(7~52)d治愈,2例患者因再手术时间延误,引起严重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6 d、8 d死亡。结论胃癌D2根治术后出现胃肠道瘘后积极、正确手术治疗能降低死亡率,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4年多来运用B超引导下经皮深静脉导管腹腔穿刺引流治疗8例术后胆瘘患者。其中7例患者经穿刺后充分引流治愈;1例患者同时行胆总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病情恶化死亡。提示经皮深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对术后“意外”胆瘘患者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胰瘘的诊治情况。方法:对670例胃癌根治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胰瘘诊断、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结果:胃癌根治术后共发生胰瘘41例,发生率为6.12%,其中临床胰瘘21例(3.13%),生化胰瘘20例(2.99%)。41例胰瘘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结论:监测术后引流液淀粉酶可及时诊断胃癌术后胰瘘。保持引流通畅、选用广谱抗生素及应用胰酶分泌抑制剂可有效治疗胰瘘。  相似文献   

5.
T管拔除后胆漏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术拔除T管后胆漏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T管拔除后胆漏患者,其中27例为初次开腹胆道探查术后,4例为再次胆道探查术后,3例为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后。拔除T管时间平均为术后5(3~6)周。结果27例经原瘘道置导尿管或穿刺置管引流治愈,6例再次开腹手术重置T管治愈,1例再次手术结扎胆总管侧残余瘘道治愈。结论对营养不良患者或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患者,应适当推迟拔T管的时间;充分引流,抗感染和加强营养支持可有效治疗胆漏;对腹膜炎体征无法局限者,应尽早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治疗肝移植(OLT)相关性胆瘘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PTBD治疗的7例OLT相关性胆瘘,OLT术后受体胆瘘6例,活体肝移植(LDLT)供体胆瘘1例.吻合口瘘6例(1例合并吻合口狭窄),其中2例合并肝动脉狭窄;肝切缘小胆管残端瘘1例.引流方式采用外引流,引流管前端跨过瘘口部位,成畔固定于胆总管内.瘘口闭合、腹腔引流管无胆汁引出为治愈.结果 7例胆瘘病人PTBD引流量180~450 ml/d,经引流21~87 d(中位时间62 d)后,复查造影瘘口闭合,胆瘘治愈率为7/7.随访时间93~675 d(中位时间124 d),4例无症状生存,2例因多器官功能不全放弃治疗,1例肝癌复发病死.1例在引流期间出现胆道感染.结论 PTBD是治疗0LT相关性胆瘘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行胃癌根治手术的7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756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腔淋巴漏8例,占1.058%(8/756)。发生时间为术后3~7 d,引流量为200~1000 ml/d,引流时间8~40 d,经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改善患者全身状态,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范围,提高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术后腹腔淋巴漏的发生。术后一旦出现淋巴漏,保守疗法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胃癌D2根治术后胰漏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业组收治132例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后第1、4、7天腹腔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浓度,根据术后第1天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诊断胰漏.观察胰漏的发生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漏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胰漏发生率为17.4%.胰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N分期、切除范围、引流液量及术后血清淀粉酶值无关.结论 胰漏在胃癌D2根治术后发生率较高,术中需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9.
12例胆内瘘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胆内瘘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胆内瘘的临床资料。6例(50.0%)患者术前获确诊,其中经T管造影确诊1例,胃镜、钡餐各确诊1例,胃镜和钡餐共同确诊1例,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确诊2例;6例(50.0%)患者为术中发现。5例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胆囊切除+内瘘修补术;1例行再次胆道探查+T管引流+内瘘修补术;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穿孔、胆囊十二指肠瘘者,行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十二指肠旷置术,瘘口未予处理;1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行胆囊造瘘+十二指肠内瘘修补术+回肠部分切开取石术。另4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治疗的8例均治愈出院,保守治疗的4例亦获好转。结论 B超、胃镜、钡餐、ERCP及胆道造影有助于胆内瘘的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正确的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胆内瘘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癌D2根治术后胰漏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业组收治132例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后第1、4、7天腹腔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浓度,根据术后第1天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诊断胰漏.观察胰漏的发生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漏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胰漏发生率为17.4%.胰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N分期、切除范围、引流液量及术后血清淀粉酶值无关.结论 胰漏在胃癌D2根治术后发生率较高,术中需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中使用氟尿嘧啶植入剂对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2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患者为观察组(64例),术中未进行氟尿嘧啶植入剂治疗者为对照组(60例).记录术中接受氟尿嘧啶植入剂区域性化疗患者的术后15 d内体温、腹腔引流液和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以及生存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全身性不良事件记录.腹腔局部不良事件中,观察组腹胀10例(15.6%),对照组9例(15.0%),均为轻度腹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均未见异常.观察组3年生存率为64.3%,高于对照组的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中置入氟尿嘧啶植入剂是可以耐受的,对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分析43例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治疗结果,其中胆囊切除术5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18例,肝叶切除术11例,肝胆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4例,胆管损伤修复重建2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2例,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I例。结果早期经腹腔充分引流治愈34例,再次手术5例中治愈2例,后遗胆外瘘1例,死亡2例(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另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ARDS);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愈2例,手术切除窦道治愈1例,经窦道注射硬化剂治愈1例。结论手术操作技术欠缺及对病变部位的认知不足是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主要因素.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预防术后胆漏的发生,早期有效胆汁引流有利于胆漏痊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因胃癌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中心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组,76例)和同期行传统开腹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肿瘤根治程度。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为(192.5±14.8)min,长于开腹组的(171.5±16.5)min(P〈0.05);但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则少于或短于开腹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根治程度2组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切缘癌残留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临床近期疗效,且微创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术的62例I-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CME者31例(CME组),行传统结肠癌根治术者31例(非CME组)。结果CME组和非CME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22.5±1.8)枚和(17.6±1.3)枚(P〈0.05);9.7%(3/31)的CME患者高位血管根部淋巴结阳性。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3.5±17.6)ml和(143.5±1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3d内腹腔引流量CME组明显多于非CME组(P〈0.05)外,两组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社会经济效应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E组术后发生肠梗阻3例,淋巴漏2例,切口裂开1例:非CME组术后发生肠梗阻4例,切口裂开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4%比16.1%,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CME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包括系膜根部淋巴结.且不会影响术后恢复及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预防性使用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其中53例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预造瘘组),55例未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未造瘘组)。对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计量资料采用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预造瘘组和未造瘘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4)min和(154±1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26)ml和(28±1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4,1.82,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1.1±0.3)d和(4.2±0.6)d,术后进食时间分别为(1.1±0.2)d和(4.3±0.6)d,盆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分别为(5.2±1.0)d和(8.4±3.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28.12,15.34,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3/53)和21.8%(12/55),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0和12.7%(7/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2±1.4)d和(12.9±4.4)d,治疗费用分别为(3.0±0.2)万元和(3.8±0.7)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1,7.83,P〈0.05)。结论 对腹腔镜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患者施行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酶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19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根据手术时间顺序交替分组研究,术后观察组术后3 d每天由引流管注入凝血酶,对照组仅行负压引流,统计2组术后72 h引流总量、拔管时间及拔管后皮下积液例数;对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患者根据拔管时间顺序交替分组,皮下积液观察组抽尽积液后采用凝血酶皮下积液腔注射并加压包扎处理,对照组仅行穿刺抽液并加压包扎处理,统计2组的皮下积液愈合时间。结果术后观察组术后72 h引流总量明显少于术后对照组(P〈0.001),拔管时间明显早于术后对照组(P〈0.001),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术后对照组(P〈0.05),术后第2 d引流液颜色明显较术后对照组浅(P〈0.001)。皮下积液观察组皮下积液平均愈合时间在积液量少的患者中与皮下积液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或大量积液患者中皮下积液平均愈合时间较皮下积液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由引流管注入凝血酶可明显减少引流量并缩短拔管时间,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对中~大量术后皮下积液患者行凝血酶皮下积液腔内注射可促进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的71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标准胃癌根治术604例,扩大胃癌根治术108例。淋巴结清扫过程中淋巴管断端予结扎患者462例,淋巴管断端予电凝250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患者采用全胃肠外营养联合奥曲肽治疗。结果总共有35例(4.92%)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淋巴漏,而行扩大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淋巴漏发生率(10.19%)比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患者(3.97%)高(P=0.006)。术中淋巴管断端电凝患者术后淋巴漏发生率(7.6%)比淋巴管断端结扎患者(3.46%)高(P=0.015)。31例患者经禁食、全胃肠外营养、皮下注射奥曲肽治愈,4例患者加用泛影葡胺冲洗治愈。结论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管结扎可以减少术后淋巴漏发生率。全胃肠外营养联合奥曲肽是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并发十二指肠内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 012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并发十二指肠内瘘.22例患者中12例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7例十二指肠-横结肠瘘,2例十二指肠-乙状结肠瘘,1例十二指肠-小肠瘘.通过放置鼻肠管越过十二指肠内瘘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营养状况及BMI、Alb、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等指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十二指肠瘘修补术+原发病灶肠管切除术.通过门诊、电话及网络形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5月.营养支持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2例患者因腹腔感染、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行急诊手术,其余19例患者均先建立肠内营养途径.3例急诊手术患者行肠造口术,术后2例出现十二指肠修补处瘘(1例经肠内营养+冲洗引流12d后愈合、1例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19例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能量供应为(25.3 ±2.1)cal/g、肠内肠外营养能量供应为(28.5±3.2) cal/g,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为(31±5)d,C反应蛋白、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由入院前25 mg/L、(207±111)分降至2 mg/L、(117 ±7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3.000,t=0.942,P<0.05).BMI、Alb、红细胞沉降率治疗前分别为(17.0 ±2.1)kg/m2、(35±5) g/L、26 mm/h,治疗后为(17.9±2.8)kg/m2、(38±5)g/L、23 mm/h,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2,1.170,u=67.500,P>0.05).19例患者中1例经肠内营养治疗后内瘘消失,避免了手术;其余18例患者中5例行肠造口术,13例行肠吻合术.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4.0~37.0)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吻合口复发致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余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