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病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行PKP治疗的病人1 829例,其中女1 412例,男417例。根据PKP术后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24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 605例)。统计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椎体高度恢复率、初始骨折椎体数量、术前保守治疗时间、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骨水泥渗漏及术前保守治疗时间均与再骨折的发生有关(P<0.05);病人术后侧(后)凸畸形的度数、初始椎体骨折数量、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率、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与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4.355,95% CI:1.598~17.908,P=0.006)、65岁及以上(OR=6.431,95% CI:1.756~23.233,P=0.003)、BMI≥23 kg/m2OR=3.561,95% CI:0.787~12.065,P=0.037)、骨密度T值<-2.5 SD(OR=10.352,95% CI:2.857~41.761,P<0.001)、术后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OR=6.070,95% CI:1.731~21.165,P=0.003)、骨水泥渗漏(OR=6.150,95% CI:1.671~16.177,P=0.004)为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KP术中应仔细操作,尽量避免骨水泥渗漏;对于女性、高龄、BMI高、骨密度过低的病人行PKP术后应重点关注;术后进行规律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避免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是否会增加绝经后髋部骨折病人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风险。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绝经后髋部骨折并完善脊柱侧位片的女性病人共135例,年龄为74.00(69.00,79.00)岁。采用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评估人体肌肉量和骨密度值,以四肢肌肉的质量(appendicular lean mass,ALM)<15.02 kg视为患有肌肉减少症,以骨密度T值<-2.5 SD视为患有骨质疏松症。根据脊柱侧位X线片计算脊柱畸形指数(spine deformity index,SDI)。根据DXA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既无骨质疏松症又无肌肉减少症(A组,9例),仅患有骨质疏松症或仅患有肌肉减少症(B组,36例),同时患有肌少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C组,90例)。比较组间SDI评分的差异性。结果 三组间SDI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5.012,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组与A组、B组之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A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减少症[OR=3.238,95% CI(1.352,7.755),P=0.008]和骨质疏松症[OR=4.860,95% CI(1.782,13.258),P=0.002]是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绝经后髋部骨折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均会增加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风险,故预防肌肉减少症与改善骨密度对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3.
毕松超  陈涛  杨建东  张亮  冯新民 《骨科》2017,8(6):423-42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于苏北人民医院骨科行椎体成形术(PVP/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病人177例,男19例,女158例,年龄为52~91岁,伤椎总数为298个。所有病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均没有合并其他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或病理骨折的疾病,均顺利完成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8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49例)。再发骨折组发生新发骨折,包括14例邻近椎体再骨折和14例跨跃式椎体再发骨折。对两组病人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7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5±3.2)个月。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骨折病史、骨密度是病人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均P<0.05)。两组性别、基础椎体骨折数目、手术方式、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骨密度为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高龄、低骨密度、既往存在骨折病史是PVP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硕  李领娣  张建志  高建国  张贺龙  何巍  李烨 《骨科》2023,14(6):540-546
目的 比较三种植骨材料局部植骨治疗骶髂关节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骶髂关节结核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骶髂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后,27例予以载有利福平的医用硫酸钙颗粒(Osteoset人工骨组)、21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同种异体骨组)、17例采用自体髂骨(自体髂骨组),实施局部植骨融合术。比较三组手术时间、红细胞沉降率、术中出血量、融合分级与腰骶角、植骨愈合时间、腰骶部疼痛与下肢放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骨盆功能临床分级、并发症、复发率。结果 三组术后红细胞沉降率均低于术前,腰骶角均高于术前(P<0.05);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红细胞沉降率、腰骶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随访中均未发现Ⅳ级融合,Osteoset人工骨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P<0.05);三组术后18个月融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2周、4周腰骶部疼痛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2周、术后4周骨钙素、P1NP均高于术前(P<0.05);Osteoset人工骨组术后2周、术后4周骨钙素、P1NP高于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P<0.05)。三组术后18个月骨盆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灶清除术联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移植治疗骶髂关节结核均能获得满意效果,其中载有注射用利福平的医用硫酸钙颗粒在缩短植骨融合时间、诱导骨形成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宁伟宏  徐国柱  王建伟 《中国骨伤》2023,36(11):1041-1045
目的:研究地舒单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行THA术后54例,治疗组25例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年龄(74.3±6.2)岁;对照组29例未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年龄(75.2±4.8)岁。术后1周及3、6及12个月各个时间点,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型)测定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并在不同时间点测量骨转换各项指标。结果:术后3、6及12个月对照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5b)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Gruen 1、7区的骨密度在术后3、6及12个月较术后1周(基线)均下降(P<0.05);对照组Gruen 7区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Gruen 1、7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Gruen 1、7区和术后12个月Gruen 1、7区,治疗组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Gruen 1、7区骨密度下降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Gruen 1、7区,术后12个月Gruen 1、7区骨密度下降百分比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提示在使用地舒单抗6个月后,即可降低骨密度丢失幅度,并且该效应可达至术后12个月。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THA术后,使用地舒单抗可减少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丢失,有效抑制骨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联合对骨、骨微结构及椎旁肌肉的高效评估工具,建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新型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的210例绝经后女性病人,将其随机分为模型构建集和验证人群集,组内根据是否发生OVCF分为OVCF组和N-OVCF组。模型构建集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比。根据统计结果,纳入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Nomogram图。最后,通过比较模型构建集及验证人群集的C指数、校准曲线、决策性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骨密度、定量CT值(QCT)、椎体骨质量(VBQ)、腰旁肌最大横截面积(CSAPS)、多裂肌与竖脊肌最大横截面积(CSAES+MF)、年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身体质量指数(BMI)与绝经后女性发生OVCF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OR=0.266,P=0.003)、QCT值(OR=0.965,P=0.008)、VBQ(OR=4.346,P=0.044)、CSAES+MFOR=0.806,P=0.028)、CSAPSOR=0.588,P=0.025)为绝经后女性发生OVCF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骨密度(AUC=0.931,P<0.001)、QCT(AUC=0.890,P<0.001)、VBQ(AUC=0.784,P<0.001)、CSAES+MF(AUC=0.697,P<0.001)、CSAPS(AUC=0.830,P<0.001)对OVCF的发生均有一定的预测效力,而通过ROC曲线对比发现骨密度、QCT、CSAPS的曲线下面积(AUC)更高(P<0.05)。最终构建出的Nomogram图C指数为0.964(0.935~0.993),验证人群组C指数为0.872(0.802~0.941),通过绘制校准曲线、决策性曲线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及临床效用较好。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骨密度、QCT、VBQ、CSAES+MF、CSAPS五个参数为绝经后女性病人发生OVCF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这五个参数绘制了Nomogram图,建立了一个临床效用性较好、预测效率高的适用于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的新型OVCF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65例资料,男103例,女62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64.28±6.12)岁。左髋关节置换88例,右髋关节置换77例。术前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为27~52分,平均(42.18±4.48)分。身体质量指数为19.83~32.37 kg/m2,平均(24.73±2.74) kg/m2。其中,23例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高血压病,28例合并高脂血症。根据术后3年内是否出现假体松动,将病人分为松动组(假体松动,11例)、稳定组(假体稳定,154例)。观察血清瘦素、假体周围骨密度、假体松动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Harris评分等。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假体松动的病人间术前血清瘦素、假体周围骨密度的情况,分析血清瘦素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临床特征,并探讨血清瘦素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线性相关性。结果 术后第3年,松动组病人ROI 1区骨密度为(0.69±0.14) g/cm3,低于稳定组的(0.78±0.12) g/cm3;ROI 3区骨密度为(1.46±0.22) g/cm3,低于稳定组的(1.62±0.25) g/cm3;ROI 6区骨密度为(1.20±0.21) g/cm3,低于稳定组的(1.40±0.26) g/cm3;以上几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其他4个ROI区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松动组病人术前血清瘦素为(6.81±1.42) μg/L低于稳定组的(8.45±2.1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15)。术前年龄≥65岁的病人血清瘦素为(8.51±2.13) μg/L,与<65岁的(8.17±2.22) μg/L比较;男性血清瘦素为(8.34±2.17) μg/L,与女性的(8.33±2.19) μg/L比较,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身体质量指数>25 kg/m2的病人血清瘦素为(7.98±2.15) μg/L,与≤25 kg/m2的(8.65±2.16) μg/L比较;术后Harris评分≥80分的病人血清瘦素为(8.09±1.61) μg/L,与<80分的(7.09±1.52) μg/L比较,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血清瘦素与术后3年时ROI 1区和ROI 6区骨密度显著正相关(r=0.167,P=0.032;r=0.212,P=0.006)。结论 血清瘦素水平降低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降低相关,并会导致假体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谢旖静  张鹏  孙伟 《骨科》2019,10(2):140-145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的康复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病人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动力髋部螺钉内固定术和髓内钉内固定术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住院病人60例。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基于HBM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量表评估病人的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并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治疗前后腰椎正位(L2~L4)、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9,P=0.019;t=2.394,P=0.020);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1,P<0.001);治疗后两组腰椎正位(L2~L4)、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5,P=0.038;t=2.819,P=0.007;t=2.067,P=0.043);治疗后两组BALP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5,P=0.025)。结论 基于HBM的康复治疗能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BALP水平,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病人的功能恢复,并提高了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陈国辉  郭景芳  陈焱 《骨科》2018,9(2):102-10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科收治的经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82例病例,男27例、女55例,年龄为63~88岁,平均75岁,单椎体52例、≥2个节段30例(63个椎体)。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病人是否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分为单椎体(52例)和多椎体(30例),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等11项基本信息。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关系。结果 术后18例病人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单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与病人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P=0.045)、骨密度(P=0.020)、椎体压缩比例(P=0.014)、骨水泥剂量(P=0.038)相关;与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手术入路、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均无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与骨水泥渗漏(P=0.029)、术前严重的椎体压缩(P=0.021)及大剂量的骨水泥注射(P=0.008)相关。结论 术前椎体压缩比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情况、骨水泥注射量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有关。  相似文献   

10.
何兵  杜斌  孙光权  刘锌  彭晨健  于恒恒  薛鹏 《骨科》2019,10(3):205-209
目的 比较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与Scarf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27例(36足)中度足母外翻病人,Chevron联合Akin截骨组(CA组)14例(19足),Scarf联合Akin截骨组(SA组)13例(17足),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以下指标: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第1、2跖骨间夹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 IMA);近端关节面固有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 DMAA);胫侧籽骨位置;第一跖骨长度;另外,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术前HVA、IMA、DMAA、第一跖骨长度、胫侧籽骨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未见明显的并发症,术后均愈合良好,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跖骨头坏死、皮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僵直、足母内翻等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CA组AOFAS评分为(93.91±9.03)分,SA组AOFAS评分为(91.83±13.5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2,P=0.593)。术后1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两组的HVA、IMA、DMA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SA组比较,术后1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CA组第一跖骨长度短缩程度更大,第一跖骨疼痛发生率更高,而胫侧籽骨复位更理想(P均<0.05)。结论 Chevron联合Akin截骨与Scarf联合Akin截骨治疗中度足母外翻均有较好的疗效,临床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1.
吴佳俊  沈超  周小小  王秀会  张琳袁 《骨科》2022,13(5):409-413
目的 探讨“干性”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采用经跗骨窦入路治疗的47例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根据术中复位评估方式,分为单纯移动“C”型臂X线机透视组(简称透视组,30例)、联合“干性”距下关节镜组(简称关节镜组,17例)。记录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Böhler角和Gissane角,依据术后CT评估跟骨后关节面复位效果,比较两组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两组随访时间[(23.6±9.3)个月vs.(20.2±7.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Böhler角和Gissane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评估关节面复位情况,透视组复位优19例,良11例;关节镜组复位优16例,良1例,关节镜组复位情况优于透视(χ2=3.911,P=0.048)。末次随访时比较,关节镜组AOFAS评分[(87.3±6.4)分]优于透视组[(81.8±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干性”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跗骨窦入路可提高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效果,利于跟骨骨折术后的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帅  王冰一  范磊  李晓彬  高强  彭强  曹志明  刘涛 《骨科》2022,13(6):511-515
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我院采用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5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机器人导航下FNS治疗(机器人组),30例采用常规人工FNS治疗(人工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为(81.0±9.2) min,少于人工组(86.7±12.0) 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分别为(25.5±7.5) mL、(16.4±2.8)次,均少于人工组的(37.3±11.3) mL、(20.1±3.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为100%,人工组为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7,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导航下FNS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精准、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俊杰  赵世波  王宇飞 《骨科》2019,10(4):325-328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骨移植材料填充治疗的88例单侧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43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同种异体骨组),45例采用自体骨填充治疗(自体骨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跟骨高度丢失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足功能。结果 所有病人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跟骨Gissane角、Böhler角均较术前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异体骨组和自体骨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6.23±0.83)个月 vs. (5.92±0.83)个月]、患足AOFAS评分[(79.64±14.54)分 vs. (82.21±11.74)分]、跟骨高度丢失量[(2.16±0.39)mm vs. (2.33±0.38)mm]、并发症发生率(23.26% vs. 24.4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均能减轻疼痛,纠正跟骨畸形,恢复足功能,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高脂血症病人股骨颈骨折的分型特点。方法 将2012年8月至2017年11月在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和云南省中医医院骨科诊断为股骨近端骨折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9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高血脂组(97例)和血脂正常组(99例)。根据股骨颈骨折部位及股骨转子间Evans骨折分型判断各例病人的骨折类型。入院及出院时分别检测各例病人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将高血脂组按照高血脂病程分为短期组(≤1年)、中期组(>1年,≤3年)和长期组(>3年)。探究血脂水平与股骨颈骨折分型之间的潜在规律。结果 高血脂组股骨颈骨折者81例(83.5%),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的67例(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8,P=0.010);长期组以颈中型骨折(19例,61.3%)最为多见,与短期组(1例,6.7%)、中期组(12例,2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73,P=0.004;χ2=16.413,P均<0.001)。高血脂组中,中、长期组血脂水平(总胆固醇、LDL-C)均高于短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合并长期(>3年)高脂血症的股骨颈骨折病人中,以股骨颈颈中型骨折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带线锚钉结合骨桥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利用带线锚钉结合骨桥内固定治疗的26例(26膝)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4例;年龄为17~39岁,平均31岁;病程为1~8 d。术后1年通过后抽屉试验评价膝关节功能;比较其术前术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结果 术后1年复查X线,所有病人骨折完全愈合,均未出现感染,后抽屉试验转为阴性。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24.08±9.50)分、(97.60±1.04)分;Tegner评分分别为(3.15±0.92)分、(8.60±0.32)分;术后分值均显著优于术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38;t=2.304,P=0.027)。结论 利用带线锚钉结合骨桥内固定修复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胡岚翔  余化龙  刘亚东  陈虎  刘志刚 《骨科》2018,9(2):123-126
目的 对比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中1/3)-骨(B-PT-B)移植与自体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移植两种治疗方式在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89例,男60例、女29例,年龄为35~45岁,平均(42.21±2.32)岁,左膝66例,右膝2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①行膝关节镜下B-PT-B移植组(B-PT-B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为35~45岁;②行自体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移植组(肌腱组)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为35~45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6、9、12个月Lysholm评分,根据膝关节轴移试验与Lanchmann试验评定病人膝关节稳定性。结果 89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B-PT-B组Lysholm评分优良率优于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5,P=0.030)。术后6、9个月,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B-PT-B组优良率低于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7,P=0.038)。两组病人术后均一期痊愈,愈合时间为2~8个月,平均(4.53±1.30)个月。结论 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术式病人远期预后水平更佳,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急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steoporotic spinal fracture, OSF)后放射学特征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120例拟接受保守治疗的老年OSF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对照组(40例)、骨吸收抑制剂组(40例)和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组(40例),分别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安慰剂、双膦酸盐、特立帕肽治疗3个月。比较三组病人治疗前后的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比、后凸角和椎骨隐裂(intravertebral cleft, IVC)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3个月治疗,PTH组的NRS评分、O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骨吸收抑制剂组,骨吸收抑制剂组的上述指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H组和骨吸收抑制剂组的椎体高度丢失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骨吸收抑制剂组和PT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治疗后的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H组的IVC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骨吸收抑制剂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I Ⅱ型[OR=3.531,95% CI(2.300,5.628),P<0.001]是导致骨折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TH[OR=0.826,95% CI(0.703,0.966),P=0.018]和骨吸收抑制剂[OR=0.853,95% CI(0.768,0.962),P=0.006]是预防骨折愈合不良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PTH类合成代谢药物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椎体塌陷,并显著减轻病人疼痛和促进脊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沙卫平  赵科平  陈国兆  王黎明 《骨科》2018,9(6):458-463
目的 探讨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100例病人,其中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50例(复位器辅助组),单纯牵引架牵引复位股骨髓内钉固定50例(牵引架辅助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导针反复进针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需要骨折断端切开辅助复位例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复位器辅助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8个月,无感染、内外翻、短缩畸形发生,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均达92.0%。牵引架辅助组:发生骨不连1例,余病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9个月,无感染发生,无内外翻、短缩畸形发生,Harris及HSS评定标准优良率均达88.0%。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导针反复进针次数、骨折断端切开辅助复位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99,P<0.001;t=22.517,P<0.001;t=3.010,P=0.003;χ2=6.383,P=0.012)。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髋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46,P=0.520;χ2=1.010,P=0.315;χ2=0.444,P=0.505)。结论 股骨闭合复位器辅助复位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袁斌  葛保健  孟柏屹  孙伟 《骨科》2017,8(6):459-463, 472
目的 比较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Ⅱ, PFNA-Ⅱ)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板(proximal femur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PF-LCP)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采用PFNA-Ⅱ或PF-LCP治疗的5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病人的病例资料,男26例,女28例;年龄为30~95岁,平均(69±15)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FNA-Ⅱ组32例、PF-LCP组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评估病人的年龄、性别、受伤肢体、骨折分型、受伤机制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对比两组病人的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术后2周VAS评分、总骨折愈合率、术后输血病人比例、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无感染,病人术后均能根据医嘱进行功能及康复锻炼。54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0个月,平均(12±3)个月。PFNA-Ⅱ组病人在术后输血量、术后6个月内愈合率、最终愈合率,以上指标与PF-LC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Ⅱ组骨性愈合的病人Harris评分、并发症例数和术后2周VAS评分,以上指标与PF-LC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Ⅱ组病人无内固定松动、失败,PF-LCP组出现3例内固定物断裂,两组内固定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0,P=0.032)。结论 相较于PF-LCP治疗,PFNA-Ⅱ治疗转子下骨折具有并发症少、愈合率高的优点,可考虑作为治疗转子下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鄢勇  杨海波 《骨科》2021,12(6):563-565
目的 总结自制多功能组合式复位固定钳治疗股骨、胫骨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股骨干骨折、胫骨干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多功能组合式复位固定钳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持骨钳把持。比较两组病人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对照组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5,P=0.063);对照组(16.28%)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5,P=0.063)。结论 自制多功能组合式复位固定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灵活,有利于减少创伤,方便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