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异位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实验分组为:实验组b(FS+bBMP)、对照组b(bBMP)、实验组r(FS+rhBMP-2)、对照组r(rhBMP)、对照组FS(FS)及空白对照组。将各组材料注射或植人小鼠肌袋内,采用用放射学、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LP)检测等方法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以bBMP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b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b、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lt;0.01);在以rhBMP-2为成骨因子的实验区中,实验组r同样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r、对照组FS及空白对照组(P&;lt;0.01)。结论:以FS为载体复合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7~32岁,平均16.3岁;胸段19例,腰段2例;伴发脊髓纵裂7例,脊髓空洞1例,不全瘫3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记录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2.4个月。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69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429ml,冠状面Cobb角由82.9°矫正到36.0°,平均矫形率56.6%,矢状Cobb角由82.5°矫正到39.8°,平均矫形率51.8%,顶椎偏移由27.1mm矫正到11.1mm,矫正率59.0%。1例术后神经诱发电位示右胫后神经SEP降低,2周后恢复,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椎体间植骨病例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可获360°减压,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样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量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率,为其在组织工程的应用确立最佳培养方案。方法以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全血培养法、溶血纯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比较性研究,对克隆形成率、首次传代时间、扩增成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对克隆形成率和扩增成功率而言,溶血纯化方法最低传代时间为20.5d,全血培养方法有部分提高传代时间为(13.9±2.9)d;而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的效率最高,首次传代时间为(7.5±0.7)d。结论对于成年动物穿刺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言,密度离心>全血培养>溶血纯化方法,明确了一种实用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吕昌伟  和晶  张乾  郗海涛  强毅  张静涛 《重庆医学》2021,50(22):3797-3802
目的 研究和厚朴酚(HNK)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FLS)活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处理MH7A细胞建立FLS活化模型,细胞外调节激酶(ERK)抑制剂MK-8353(MK)抑制ERK激活,siRNA干扰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表达.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6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分泌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TRAF3和p-ERK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TRAF3 mRNA表达.结果 TNF+HNK组细胞增殖较CON组和TNF组明显降低,且IL-6、CXCL10分泌和MMP-2、MMP-9蛋白表达较TNF组明显降低(P<0.05).与CON组和TNF组相比,TNF+HNK组TRAF3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si-TRAF3组TRAF3蛋白表达较si-CON组明显降低(P<0.05),TNF+HNK+si-TRAF3组IL-6、CXCL10分泌和MMP-2、MMP-9蛋白表达较TNF+HNK组明显升高(P<0.05).与CON组和TNF组比较,TNF+HNK组p-ERK1/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TNF+HNK+MK组p-ERK1/2、TRAF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TNF+HNK组(P<0.05).结论 HNK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引起TRAF3表达上调,进而抑制FLS活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28例(32膝)髌骨脱位患者。男6例(6膝),女22例(26膝);年龄17~29岁,平均21岁。病程2 d~2年,平均8个月。患者髌骨恐惧试验阳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68.34±12.26)分。膝关节正位X线片显示髌骨半脱位或完全脱位,髌骨Q角(17.67±4.21)°,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20 mm。采用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MPFL重建术,MPFL股骨止点分别行骨隧道可吸收加压螺钉(16膝)或锚钉(16膝)内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2.88±6.42)分,髌骨Q角为(12.15±3.6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6;t=–2.317,P=0.004)。髌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随访期间无膝关节疼痛、无力及髌骨脱位复发。锚钉组及加压螺钉组Lysholm评分、髌骨Q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254,P=0.820;t=–3.576,P=0.940)。结论对于髌骨Q角20°、TT-TG20 mm的髌骨脱位患者,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MPFL重建术,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早期疗效较好。MPFL股骨止点采用锚钉或骨隧道可吸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小建  李兵  付战利  吕昌伟 《骨科》2018,9(3):193-196
目的 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股骨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2例(58膝)股骨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为28~65岁,平均(49.8±10.3)岁,单独左膝23例,单独右膝23例,双膝6例;病史为3个月~12年。收集并比较病人手术前后关节屈曲及伸直功能的改善情况和患肢手术前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等指标。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由术前的108.0°±10.2°(100°~120°)提高到术后的125.0°±7.9°(120°~135°),最大伸直角度由术前的16.0°±4.9°(10°~20°)改善为术后的6.2°±3.7°(0°~10°),膝关节伸、屈角度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38,t=7.142,P均<0.001);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7.0±9.8)分(82~100分),较术前的(51.0±11.8)分(41~78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P<0.05)。结论 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髁间窝撞击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术后膝关节屈伸等功能,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骨科因其亚专科多、专业性强的学科特点,给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带来一定困难。本文结合骨科临床教学特点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体会,分析了规范化培训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通过夯实基本功和应用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拓展临床能力,以及应用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进行快速提高的"三步教学法"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受训医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临床技能水平,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培训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转壁生物反应器动态环境中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制备立体组织工程软骨。方法 :穿刺吸取成年兔骨髓 ,分离扩增bMSC ,复合于纤维蛋白凝胶制成圆柱状三维组织 (细胞密度2 0× 10 7/ml) ,置于转壁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分化培养 ,同时设单纯静止培养组。 5周后观测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形态、Ⅰ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 ,测量分化组织的细胞活力。结果 :动态培养可以有效保持材料大体形态 ,甲苯胺兰染色阳性 ,无明显Ⅰ型胶原表达 ,大量表达Ⅱ型胶原 ,人工组织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单纯静止培养方法。结论 :转壁生物反应器培养明显改善组织工程软骨的活力 ,有利于进行三维材料体外软骨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三维立体空间动态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向分化,分析培养状态对软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以海藻酸钠凝胶载体诱导软骨向分化,于转壁反应器制造周期应力性三维立体环境,比较凝胶立体结构、细胞聚集状态、细胞构型等因素对软骨向分化的影响,分别以凝胶微球悬浮高密度细胞、凝胶包埋离心细胞团、凝胶覆盖细胞及普通细胞培养等方式.进行空间动态诱导培养:同时各培养方式分别设立相应静止培养方式作为对照。10d后观察大体和组织学形态.测量生物化学指标并筛选。结果三维诱导方式比平面诱导有效,动态诱导环境优于静止诱导环境.结合三维立体空间培养和动态环境可进一步提高软骨诱导效率。其中.凝胶微球悬浮高密度细胞的培养方式分化效果最好.优于凝胶包埋细胞团的培养方式。结论海藻酸钠凝胶微球立体动态培养可有效诱导MSC的软骨向分化.为改进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立体空间动态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兔MSC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骨修复材料对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MSC)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及组织化学等方法对各材料组兔MSC的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se,ALP)的活性和染色、细胞贴壁率及I型胶原表达进行研究。结果:(1)各组材料对细胞贴壁率及促增殖作用的影响总体上由强到弱依次是:对照组2→实验组→对照组1[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对照组3→单纯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各组细胞的I型胶原表达水平和ALP活性由强到弱依次是:实验组→对照组3→对照组1→对照组2→单纯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可显著保进MSC贴壁率和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