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与多模式镇痛联合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行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3天予以塞来昔布胶囊200mg口服bid;术后6小时予以帕瑞昔布40mg静推bid连用3天;术后第4天予以西乐葆200mg口服bid连用4天。);对照组(手术前无镇痛药物),两组于手术麻醉药物失效后再使用镇痛泵48小时。于入院时、手术前、术后12小时、1天、2天、3天行可视痛觉评分(VAS),记录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静息状态下及早起屈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前与多模式镇痛联合能更有效控制THR的术后疼痛,缩减镇痛泵使用及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并减少副反应,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大范围软组织松解,术后存在较严重的急性疼痛,导致早期功能恢复不佳而影响手术效果。目前有多种围手术期镇痛模式,其中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镇痛药物简单易行,可较好控制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液关节周围注射在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早期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60例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均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接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实验组(n=30)接受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同时术中在关节周围注射复合麻醉药物(盐酸罗哌卡因+肾上腺素)。评估手术前后患膝静止和活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活动范围,比较两组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及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4、8、12、24、36h患膝静息时和活动时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48h、3d运动时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静息时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7d两组间VAS评分及活动范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可减轻屈曲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有助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痛病房管理在全髋置换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本组6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无痛病房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镇痛方法。记录术后第1、2、3天患者静息和被动活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第1、2天的静息和被动运动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的静息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被动运动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痛病房管理能有效减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对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种多模式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平行对照(组间相互对照)的方法,将因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并分配不同的多模式镇痛方案。术前所有患者均口服塞来昔布进行预防性镇痛,术后返回病房均采用多模式镇痛静滴帕瑞昔布钠和冰敷。关节注射组: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神经阻滞组:手术完毕后行单次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组: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与术后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患者入院时、术后6、12、24、48、72 h膝关节静息及运动状态疼痛评分;比较患者入院时、术后第3 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关节活动度;记录术后不良反应、镇痛药物补救次数及镇痛满意度。结果采用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静息及运动状态的疼痛评分、镇痛药物补救次数低于关节注射组(P<0.05),神经阻滞组及联合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关节活动度、镇痛满意度高于关节注射组(P<0.05),神经阻滞组及联合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恢复关节功能,节约医药资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括:术前患者教育和应用COX-2抑制剂超前镇痛;术中手术技术改进和减少手术创伤,并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镇痛注射;术后常规应用COX-2抑制剂、医患沟通、冰敷和主动功能锻炼。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随机分成多模式药物注射(MI)组和非多模式药物周围注射(NMI)组。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VAS)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监测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并发症。结果MI组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比NMI组少,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组术后运动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注射,能有效地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疼痛,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手术区域局部浸润镇痛能否改善骨与关节手术后疼痛及减少术后口服镇痛药量。方法将2014年6月至8月我院51例需行骨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术中局部浸润0.1%罗哌卡因20 m L(200 mg)联合地塞米松2 mg,对照组术中局部浸润等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术后4、8、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给予自觉疼痛难忍者口服镇痛药。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VAS评分;次要评价指标为口服镇痛药物剂量及首次口服镇痛药物距手术结束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总体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8、12、24、48 h 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口服奇曼丁总剂量、总体满意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手术区域局部浸润可显著降低骨与关节手术后静息疼痛,减少需使用镇痛药物的人数,延迟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时间,减少镇药物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中向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的疗效。方法将本组48例行TKA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行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另24例不注射任何药物,两组均在术后48h内使用患者白控镇痛(PCA),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PCA的用量,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注射组在术后各时段PCA使用量和48h内PCA使用总量比对照组明显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组术后在第2、6、10、12、24、36、48小时的静息状态VAS评分和术后24、36、48小时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15、42天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向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液在术后早期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伤口周围缓释浸润利多卡因在控制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3年5至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由同一位主刀医生完成的全膝关节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后伤口周围持续缓释浸润利多卡因(局部浸润组),一组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输入稀释芬太尼(静脉镇痛组),直至术后48小时。分别记录术后即刻、术后24小时静息、术后24小时运动、术后48小时静息、术后48小时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超过4分或患者自觉疼痛影响休息者给予镇痛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镇痛药物使用量、康复满意率、下肢周径变化、关节活动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4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1例,女31例。全膝关节置换25例36膝,全髋关节置换17例19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诊断、手术种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局部浸润组术后即刻VAS评分、术后24小时及术后48小时静息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静脉镇痛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24小时及术后48小时运动VAS评分、康复满意率、下肢周径变化、关节活动度、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镇痛组有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经换药愈合。局部浸润组无伤口并发症。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周围持续缓释浸润利多卡因安全有效,对关节置换术后的静息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泵、运动镇痛效果与静脉镇痛泵相当,能够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疗效。方法本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术后给予静脉镇痛采(PCIA);B组:术前给予多模式镇痛,术后给予PCIA;C组:围手术期给予多模式镇痛,术后未给予PCIA。记录各组术后吗啡或杜冷丁的用量,静息时疼痛VAS评分;患者满意度,总的疼痛程度及副作用;患者术后2d,14d,6周的被动活动度及术后3个月WOMAC评分。结果(1)B组与C组术后2—8h静息时的疼痛VAS评分、术后24h总的疼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别,但显著低于A组;术后24h总的满意度,术后2d,14d被动活动度亦无统计学差别,但优于A组。(2)C组围手术期吗啡所用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3)三组术后6周被动活动度、术后3个月WOMA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4)C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明显减轻TKA术后24h的总疼痛程度,提高总体满意度,术后可以不必用PCIA,能明显改善术后2~14d的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方法观察关节周围注射混合药物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酮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中的的止痛效果。方法60例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24小时及术后第2天给予塞来昔布(西乐葆)200mg每天2次(术后6小时400mg口服)、氨酚曲马多(及通安)1片每天3次口服,连续使用5d;研究组患者术中膝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10g/L罗哌卡因20ml,吗啡10mg,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1ml,生理盐水80ml),对照组患者没有运用关节周围注射药物。术后首次哌替啶注射6h后视患者疼痛情况再给予相同剂量注射1次。术前、术后分别记录静止与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58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其中对照组有2例在术后麻醉师给行静脉镇痛。(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组术后6、12、24、36、48h静止、运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术后72h静止和运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膝关节活动度:研究组术后第1、2、3天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术后第1、2周膝关节活动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并发症:两组术后没有发现任何因为注射而引起的伤口感染、延期愈合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结论TKA术中应用关节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在可以在多模式镇痛方案中起一定作用:减少术后早期静止和活动状态疼痛评分、改善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MOM)混合固定型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的近期疗效,分析手术技术要点。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对52例(58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MOM-HRA。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6~65岁,平均42.6岁。手术方法按照K.De.Smet标准方法进行,术后对Harris评分、关节活动度和X线片进行随访。结果失访7例(8髋),45例(50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个月(12~54个月)。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7.0±1.2)分,术后22个月平均(93.0±1.0)分;术前屈髋度平均(25.3±1.6)°,术后22个月平均(105.0±1.8)°;术前外展度平均(18.8±0.8)°,术后22个月平均(40.6±1.0)°。评价:46髋优,3髋良,1髋差。无股骨颈骨折,无松动,无脱位,无感染,无翻修,1例异位骨化BrookerⅢ型。结论 HRA具有保留股骨头骨量、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快、近期结果好等优点,对于获得优良的术后结果,严格的患者选择和精确的手术技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从1997年6月至2006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38例(42髋),患者手术时的年龄29—51岁,平均(37.5±9.2)岁,其中男31例,女7例。其中31例(35髋)行了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7例(7髋)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所有患者病变部位的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于术前和随访时采用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步行、功能、活动进行评分。采用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2个月开始第1次随访,每年随访1次,共随访1—13年。两组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做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平均8.4年。主要观察指标为:纳入患者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前后UCLA评分的比较;患者半髋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疗效的比较。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步行、功能、活动的评分由术前的(3.4±1.3)分、(4.8±1.9)分、(5.9±2.8)分、(5.8±2.7)分分别提高到术后的(8.7±2.4)分、(9.0±2.8)分、(8.4±3.3)分、(7.6±3.0)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48、7.34、3.42、2.64,P〈0.01)。其中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9%,与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7髋术后的满意率相近(100%,x^2=0.05,P〉0.05)。结论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向全髋关节置换术过渡的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恢复中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是否有差异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45°,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合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NSAID)和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治疗疼痛已经成为趋势。然而,合用两种药物比单一药物治疗的优势仍存在争议。我们比较了各种急性疼痛模型中合用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与单用一种药物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umulativeIndextoNursingandAlliedHealthLiterature和PubMed数据库,时间从1988年1月至2009年6月,选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特别是比较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各种NSAIDs与其中一种药物的镇痛。选定的研究资料分为2组:对乙酰氨基酚/NSAID组合与对乙酰氨基酚或NSAIDs。我们将镇痛强度评分和补充镇痛药需求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此外,应用经过验证的量表对每项研究进行质量评分。结果21项临床研究包括1909例患者。使用的NSAIDs包括布洛芬(n:6)、双氯芬酸(n=8)、酮洛芬(n=3)、痛力克(n:1)、阿司匹林(n=1)、替诺昔康(n:1)和罗非昔布(n=1)。分别有85%的研究表明合用两药比单用对乙酰氨基酚有效,64%表明合用两药比单用NSAID有效。在疼痛强度和镇痛药补充方面,阳性结果中联合用药比单用对乙酰氨基酚组分别降低35.0%±10.9%和38.8%±13.1%,联合用药比单用NSAID组分别降低37.7%±26.6%和31.3%±13.4%。实验组之间质量评分中位数无明显差异。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合用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比单用任一种药物可能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型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及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新型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及评价其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首次接受陶瓷对陶瓷短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例(16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结果 12例均获随访,时间8~14(12±1.08)个月。术后髋关节疼痛均明显好转,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术前38~55(49±5.27)分,术后为87~97(93±6.37)分,优11髋,良4髋,可1髋,优良率为93.8%。结论新型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年轻患者和对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中年患者近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疼痛和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Zweymtiller双锥面螺旋臼治疗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使用Zweymtiller双锥面螺旋臼假体及sL柄治疗16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8髋),髋臼假体均安放于真臼位置,其中4例5髋Ⅲ型行髋臼植骨;6例7髋Ⅲ型未行髋臼植骨;6例Ⅳ型未行髋臼植骨,采用转子下短缩截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40(22.6±9.1)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基本消失。Harris评分:术前22—61(43.5±5.2)分,末次随访时72~97(85.3±6.7)分。1例术后出现股神经损伤症状,6个月时症状基本消失。结论使用Zweymtiller螺旋臼假体治疗DDH继发骨性关节炎,关节功能可以达到良好的恢复,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对合并脊柱疾病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位置与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对收治的27例(38髋)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4例(33髋),既往脊柱内固定史3例(5髋),左侧19髋,右侧19髋;双髋11例,单髋16例。患者25男2女;年龄21~61岁,平均40.33岁,病程0.5~20年,平均12.1年。术前Harris评分为(37.76±15.9)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效果满意,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后末次随访未见下沉、松动等现象,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9.54±7.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6,P<0.01)。所有患者矢状面解剖参数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PI=SS+PT。SS>PT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3.31±6.37)分,而SSPT组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2,P<0.05)。术后Harris评分与SS/PI成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为0.682(P<0.05)。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与PT成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866(P<0.01)、0.82(P<0.01),与SS成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254(P>0.05)、-0.412(P>0.05)。结论对于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进行THA,因为患者骨盆和脊柱对病变或内固定的代偿性改变,术前进行矢状面参数的评估,对髋臼假体最佳位置的安放及避免术后撞击、脱位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LCU股骨柄假体行THA术85例(90髋),男26例(28髋),女59例(62髋);年龄19~83岁,平均55岁;平均体重指数(23.33±3.13)kg/m2。单髋80例,双髋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4例(38髋),股骨颈骨折14例(14髋),股骨头坏死17例(17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18例(19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例(1髋),髋关节结核1例(1髋)。股骨侧假体均采用LCU股骨柄假体。髋臼采用陶瓷-陶瓷界面者78髋,陶瓷-聚乙烯12髋。对术后及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82例(87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12~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失访。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33.73±3.21)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改善至(92.84±4.4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9,P0.01)。末次随访时大腿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例,无重度疼痛。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所有获访者均获骨长入固定,其中股骨侧假体诊断为骨性固定者85髋,诊断为纤维性稳定者1髋。假体下沉小于2 mm者1髋,其余均无假体下沉。结论 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THA的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CroweⅣ型先天性髋脱位采用小臼杯置换和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4例(16髋)患者,其中男2例,女12例;单髋12例,双髋2例;年龄38-75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Crowe分型标准的Ⅳ型诊断。手术指征:因髋关节严重疼痛和下肢不等长影响日常行走和活动者。臼杯均采用金属杯+聚乙烯内衬组装设计,外径42-44mm,内径22.225mm,聚乙烯内衬厚6~7mm,其中Duraloc(Depuy,Warsaw,USA)10髋,PressfitSⅡ(LINK,Germany)6髋。全部患者均采用髋臼内壁磨锉加深,以改善髋臼对臼杯的覆盖,无一例因臼杯覆盖不满意而采用大块骨植骨加盖。评定指标: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均采用Harris标准评分,臀中肌按5级肌力标准和Trendelenburg征检查。术后X线摄片检查包括臼杯的固定区域(真臼区的大小和位置按Ranawat三角测量法确定)、覆盖度(以臼杯最内和最外缘距离的百分率表示)以及外展角等。结果:术后X线摄片显示臼杯负重区获髋臼覆盖达98%以上,臼杯平均从Ranawat三角内移(5.8±1.2)mm,上移(6.2±1.7)mm。随访3-9年,髋关节功能从术前的25~32分改善至手术后1年的90~98分。X线片显示:加深后的髋臼内壁缺损和骨水泥覆盖区均在手术4-8个月后获骨性愈合,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率每年(0.10±0.03)mm,至今无一髋需行翻修术治疗,也无一髋假体显示有肯定松动或可能松动以及骨溶解。结论:采用小臼杯置换与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脱位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68例81髋,男25例30髋,女43例51髋。其中旋转截骨术28髋,髋臼造盖术6髋,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22髋,所有保髋手术年龄为18~50岁,平均35岁。全髋关节置换25髋,年龄在50~68岁,平均60岁。所有患者术后1年使用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对保髋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CE角。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年,平均4年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与术后1年spss通过13.0方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保髋手术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Harris评分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角术前为0°±15.2°,术后末次为26°±6.5°。无一例进行翻修术,所有患者中期随访疗效满意。结论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