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乔良伟  曲青山 《器官移植》2013,4(5):284-287
目的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实施肾移植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来源分为DCD供肾组(DCD组,22例)和传统尸体供肾组(传统组,48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14、28d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水平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DCD组术后7、14d的BUN和Scr水平均明显高于传统组(均为P〈0.01);DCD组术后28d的scr水平亦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BU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比较,DCD组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AR)、感染、移植肾切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DCD供。肾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不如传统尸体供肾,且围手术期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也明显高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与腹膜透析(PD)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402例术前维持性透析超过3个月的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透析方式将患者分为HD组(303例)和PD组(99例),并对345例随访(30.2±15.2)月。比较术前HD和PD对肾移植术后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以及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感染、慢性排斥等的影响。 结果 除了术前平均透析时间PD组长于HD组,乙型肝炎(乙肝)感染率HD组明显高于PD组外,在原发病、年龄、性别、血压、血红蛋白、HLA配型、冷热缺血时间、丙型肝炎感染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术后两组在DGF、急性排斥、慢性排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其他感染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组术前透析时间>12个月的患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12个月的患者(P < 0.05)。乙肝患者比非乙肝患者更易发生移植肾丧失功能(19.23% 比 8.86%,P = 0.021)。PD组乙肝病毒阴性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术后患者1年和5年存活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HD 94.34%,PD 91.25%;5年:HD 92.83%,PD 90%);同样移植肾1年和5年存活率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年:HD 93.21%,PD 96.25%;5年:HD 87.17%,PD 91.25%)。 结论 HD和PD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患者及移植肾1年和5年存活率的影响相似,均可作为慢性肾衰竭患者肾移植术前替代治疗。HD患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缩短肾移植前透析时间将有助减少肾移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5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所有受体分为早期肾功能恢复良好(IGF)组(32例)和DGF组(13例)。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时间点两组受体的血清肌酐(S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各时间点两组受体血清和尿液IL-35含量。结果 DGF组受体术后肾功能恢复迟缓,术后7 d时Scr水平高于IGF组,e GFR水平低于I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两组受体Scr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 GFR仍存在较大差异,与IGF组相比,DGF组受体术后1年时e GFR仍降低(P0.05)。术后1、2、3、7、14 d,DGF组血清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8 d,与IGF组相比,DGF组血清IL-35含量反而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7 d,DGF组尿液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4、28 d,两组受体尿液IL-35含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受体血清和尿液中IL-35含量低与DGF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术后早期受体全身和移植肾局部抑炎应答过弱,过度的炎症应答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是DGF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动脉轻度狭窄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供肾动脉轻度狭窄的亲属活体肾移植与50例标准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供者术后血清肌酐(Scr)水平。比较两组受者术后1、3、6个月的Scr水平;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供者术后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亲属活体供肾动脉轻度狭窄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不大,可纳入标准供体供肾范围。  相似文献   

5.
合并海洋性贫血的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洋性贫血对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为46例合并海洋性贫血的尿毒症患者施行。肾移植(海洋性贫血组),其中α海洋性贫血26例,β海洋性贫血20例,观察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和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贫血的纠正情况,对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者,记录其。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并测定血肌酐值。以同期施行的131例。肾移植(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贫血,但非海洋性贫血)为对照。结果海洋性贫血组DGF的发生率为26.1%,对照组为23.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人、肾均存活,且未失访的患者,海洋性贫血组有39例,对照组有109例,6个月内,海洋性贫血组30.8%发生排斥反应,对照组32.1%发生排斥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洋性贫血组的血肌酐值为(121±20)μmol/L,对照组为(128±33)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洋性贫血组79.5%的贫血得到纠正,对照组76.1%的贫血得到纠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海洋性贫血的尿毒症患者可接受肾移植治疗,临床效果与不合并该病者相仿。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与sCD30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检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溶解性CD30(sCD30)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69例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sCD30的水平,并分析sCD30与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的关系。结果 术前sCD30阳性患者11例,其中有6例发生急性排斥,sCD30阴性患者58例,发生急性排斥5例。两组相比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dsCD30在发生排斥患者组中的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d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手术前后监测sCD30水平,特别是术前及术后第5天左右时的检测水平,对于评估和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达利珠(赛尼哌Zenapax)单剂给药在肾移植受者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同期首次肾移植受者90例,随机分为3组:Zenapax单剂组(n=25),男性15例,女性10例,Zenapax单剂量,术前1h给药;Zenapax双剂组(n=25),男性15例,女性10例,Zenapax双倍剂量术前1h及术后14d给药;对照组(n=40),男性24例,女性16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环孢素(CsA)加霉酚酸酯(MMF)加皮质类固醇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术后6个月内AR发生情况、肾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单剂及双剂治疗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AR,对照组6例出现AR,单剂及双剂组AR的发生率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结论肾移植受者应用Zenapax单剂诱导治疗可降低术后AR发生率,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6个月血清肌酐水平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半年肾功能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4月至2001年3月在本中心进行首次单纯尸体肾移植病例79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个月时间点血清肌酐(Scr)水平,分为肾功能异常组(Scr>133μmol/L)与肾功能正常组(Scr≤133μmol/L)。通过Kaplan-Meier方法分别计算包括急性排斥(AR)、延迟复功(DGF)和不包括AR、DGF时两组患者带功和排除带功死亡时移植肾短期和长期存活率。结果两组在受体移植时年龄、淋巴毒、冷/热缺血时间及免疫抑制剂方案无显著性差异;而男女性别比例、受体体重、随访时间、术后6个月内AR和DGF发生率、术后6个月或12个月环孢素A(CsA)剂量、随访期间及Scr水平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肾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较高的AR和DGF的发生率,但不管是否存在AR和DGF,肾功能异常组带功和排除带功死亡时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均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结论术后6个月Scr水平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对肾移植受者免疫力的影响,为CD4^+CD25^high 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作为评估移植受者免疫状态及作为预测排斥反应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肾移植受者52例按肾移植术后恢复情况分为免疫力正常组26例,发生排斥反应组17例,发生感染组9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细胞的比例,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组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较免疫力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发生感染组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细胞的比例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K-506和CsA分别对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与受者免疫状态密切相关。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的变化,其升高或降低可以作为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剂赛尼哌在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应用1剂赛尼哌的肾移植患者资料,同期30例未应用赛尼哌患者作为对照,随访6个月。分析比较2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感染及赛尼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赛尼哌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3例(26%),对照组为17例(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作用方面、血液系统损害、肝功能损害、感染发生率及人/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1剂赛尼哌免疫抑制方案可以降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改善移植肾功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在肾移植后近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使用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治疗的50例肾移植患者资料,应用环孢素A(CsA)+西罗莫司(SRL)+泼尼松(Pred)的18例患者为实验组,应用CsA+吗替麦考酚酯(MMF)+Pred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移植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及血脂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发生排斥反应2例,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7例,发生率为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肾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6个月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后近期采用CsA、SRL和Pred联合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免疫抑制效果。显著减少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但高脂血症是SRL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分泌干扰素(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变化在预警急性排斥反应(AR)中的意义.方法 本前瞻性对照非连续性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20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两组:AR组(24例)和移植肾功能正常(stable allograft function,STA)组(176例).其中AR组根据病理严重程度再分为Ⅰ级(9例)、ⅡA级(7例)、ⅡB级(4例)、Ⅲ级(4例)4种等级.另外随机选择行活体亲属肾移植供者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10例).3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5、7、14、21、28、60、90 d留取外周血;另外AR组于临床拟诊AR当日开始留取外周血,即0、1、3、5、7、14、21、28 d.通过体外刺激因子佛波酯(phorbol myfismte acetate,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释放IFN-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pot assay,ELISPOT)方法,动态监测外周血分泌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IFN-γ ELISPOT值).比较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IFN-γ 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FN-γ ELISPOT值对AR的诊断效果;比较AR组患者冲击治疗前后IFN-γ 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比较AR组中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的IFN-γ 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以分析IFN-γ ELISPOT值与AR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术后1、2、4 d,AR组和STA组的IFN-γ ELISPOT值明显高于HC组(均为P〈0.05),肾移植术后1、2、4、7、14、21 d,AR组的IFN-γ ELISPOT值均明显高于STA组(均为P〈0.05).IFN-γ ELISPOT值诊断AR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临界值为23 spots/ 5×105 PBLs,其评价AR的灵敏度为0.920,特异度为0.875.在诊断前3 d、前1 d及穿刺当日,4组患者之间IFN-γ ELISPO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AR发生前7 d内,IFN-γ ELISPOT值上升速度越快,上升峰值越高,提示AR病理损害越严重(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动态监测IFN-γ ELISPOT值对早期诊断AR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衡  纳宁  黄正宇  缪斌  赵大强  华学锋  洪良庆 《器官移植》2013,4(5):263-267,27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BN大鼠和Lewis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BN大鼠作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单侧原位大鼠肾移植模型。实验组受体大鼠术后立即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1000U/kg,对照组大鼠同样予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受体大鼠在术后5d剪尾取血,检测血清肌酐(Scr)水平。同时将移植肾取出,肾组织行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 Schiff,PAS)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和过碘酸六胺银(periodic acid—silver methenamine,PASM)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受体大鼠术后Scr水平为(102±3)μmol/L,对照组为(369±7)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体大鼠移植肾均出现肾小管坏死改变。对照组移植肾组织病理切片主要表现为大片肾组织坏死,提示出现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肾小管坏死及动脉损伤;实验组肾组织病理切片主要表现为肾被膜下小灶性肾组织凝固性坏死;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肾组织坏死面积较小,提示急性排斥反应程度较轻。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使用EPO进行预处理可抑制肾脏IRI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缓解移植后I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在脓毒症不同阶段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外科手术,术后合并脓毒症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和美国胸科和危重症医师协会制订的脓毒症诊断和分期标准指南分为4组:肝移植脓毒症组(sepsi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group,TS组;11例)、肝移植严重脓毒症组(severe sepsi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group,TSS组;10例)、非肝移植脓毒症组(sepsis without liver transplantation group,NTS组;15例)、非肝移植严重脓毒症组(severe sepsis without liver transplantation group,NTSS组;11例),另外选取2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4组脓毒症患者通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和感染相关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来评价与比较脓毒症严重程度。分别采集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Treg%),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Foxp3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RNA,mRNA)。结果TSS和NTSS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高于TS组和NTS组(均为P〈0.01),且TS组的APACHEⅡ评分高于NTS组,TSS组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高于NTSS组(均为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TS组Treg%明显降低(P〈0.001),NTSS组明显升高(P=0.003);而T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TSS组也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6),但变化幅度不如NTSS组显著。4组脓毒症组的组间比较发现,NTSS组患者Treg%显著高于NTS组(P〈0.01),而TSS组与Ts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NTS组患者Treg%低于Ts组(P=0.05),而NTSS组则显著高于TSS组(P=0.00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TSS组的Foxp3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脓毒症组的组间比较发现,TSS组和NTSS组Foxp3mRNA表达值均高于TS组和TSS组,但移植组内(TS组与TSS组)的差异没有非移植组(NTS组与NTSS组)显著(分别为P=0.038、P〈0.001);另外NTSS组的Foxp3mRNA表达显著高于TSS组(P=0.012)。结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移植患者在发生脓毒症时Treg的比例和功能的变化有别于普通人群,评估机体免疫状态时需要综合多个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应用非透析治疗、不同腹膜透析剂量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肾脏病5期的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非透析保守治疗者20例,腹膜透析剂量4升/天者26例、6升/天者35例及8升/天者43例。随访观察1年,检查各项指标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非透析患者血压的控制较4升/天腹膜透析组差(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血钙水平低于4升/天透析组,血磷及甲状旁腺素水平高于不同剂量透析组。各组尿量及残余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腹膜透析各组尿量、肾功能及非透析组肾功能均较观察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组之间肾功能下降的幅度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早期的腹膜透析治疗对患者钙磷代谢、蛋白质营养改善及血压的控制优于非透析治疗。腹膜透析治疗对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与非透析治疗相比未见明显优势,不同的透析剂量在1年的观察期内未显示对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组织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肾脏缺血及缺血再灌注(IR)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IR1h组、IR6h组各8只;姜黄素中药干预组16只(不同再灌注时间1h、6h各8只)。用药组于肾动脉夹闭前30min给予姜黄素注射液20mg/kg尾静脉输入,开夹再灌注时又给予原药量的1/2;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尾静脉输入。另取仅作麻醉、开腹、不阻断肾血流的8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不同时间摘取肾脏及颈动脉断开取血,用硝酸还原酶测定血液及肾组织匀浆的NO2%-和NO^3-含量。HE染色观察肾脏损伤程度。结果缺血时及IR后NO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姜黄素干预组上述异常均明显减轻。单纯缺血组肾系数和SCr较假手术组比无明显变化,仅BUN高于对照组,而IR1h、IR6h组肾系数、BUN和SCr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1)。结论姜黄素能降低早期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及肾组织NO水平,其可能在减轻缺血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肾脏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改善肾脏结构和功能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保留神经的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PCa)根治术(nsELRP)和经膀胱单孔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TVSSLRP)的手术相关情况及其术后控尿和勃起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符合筛选条件的低危局限性PCa患者50例,随机分为TVSSLRP组和ns ELRP组各25例。收集两组患者以下资料,术前指标:年龄、伴发病、体质指数(BMI)、血清PSA、前列腺体积、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IIEF-5评分、阴茎肱动脉压力指数(PBI)及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速度;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与否、并发症、手术切缘情况、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日;术后指标: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术后并发症、术后血清PSA、使用尿垫情况、IIEF-5评分、PBI及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增加辅助通道。手术指标中两组的出血量、输血率、术中并发症及切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术中并发症,手术切缘均为阴性。TVSSLRP组手术时间[(105.92±26.21)min和(151.46±40.68)min]、保留尿管时间[(11.24±1.17)d和(13.01±1.64)d]及住院日[(12.92±4.29)d和(15.76±4.65)d]均明显短于ns ELRP组(P均0.05)。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当日及术后1、3、6个月控尿率分别为84%和52%、100%和84%、100%和96%、100%和96%。术后3、6、12个月勃起功能恢复比率分别为48%和28%、64%和52%、76%和68%,相应IIEF-5评分≥18分,各时间段内TVSSLRP组患者勃起功能恢复比例均更高。所有患者手术前后PBI及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Ⅱ级)出现比例分别为32%和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标本病理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均较术前穿刺病理有升级,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均无生化复发。结论:TVSSLRP术与nsELRP术均适用于低危局限性PCa患者,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TVSSLRP术后患者早期控尿功能和勃起功能恢复情况优于nsELRP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膀胱颈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术中同时行榜胱颈电切术。对照组仅行绎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术后两组均以盐酸毗柔比星行膀胱药物灌注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_F尿路症状(LUTS)评分、最大尿流牢(Qmax)测定并比较,另行膀胱镜检企及病理活检,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I.UT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O.05),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LUT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示研究组下尿路症状改善更明屁。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Qmax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Qmax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Qmax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H行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均未见腺性膀胱炎复发,均无尿失禁、排尿冈难等并发症。结论: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膀胱颈电切术较单纯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豆黄素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6只雌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8只,5/6肾切除模型组(M组)8只,大豆黄素治疗组(D组)10只。对M组和D组大鼠建立5/6肾切除模型,D组给予大豆黄素15mg·kg^-1·d^-1灌胃,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8周。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观察肾组织病理学表现,检测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FN)、Ⅳ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与M组相比,D组24h尿蛋白量、SCr、BUN降低(P〈0.05);肾小球硬化指数降低(P〈0.05);肾组织FN和Ⅳ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P〈0.01);TGF-β1mRNA及其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大豆黄素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组织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