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MU-PVCR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治疗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影像测量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结果] 22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31±34.25) min,出血量(750.10±114.67) ml。2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给予缝合硬脊膜,无不良后果。随访(26.75±1.25)个月。术前6例有神经症状的患者Frankel分级由术前D级提高到术后E级。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VAS、ODI和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无显著改变(P>0.05)。影像评估方面,术后3个月Cobb角和SVA测量结果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SVA测量结果较术后3个月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本院行后路脊柱畸形矫正术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患者34例,其中男5例,女29例;年龄55~75岁,平均64.8岁.病程8~30个月,平均18.5个月.根据是否截骨,分为非截骨组9例,截骨组25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截骨级别等资料,并采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脊柱后凸柔韧性(kyphosis flexibility,KF),采用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测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脊柱后凸柔韧性与矫形率(correction rate,CR)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术前站立位LKCA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俯卧位LKCA、K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高于非截骨组(P<0.05);两组术后2周站立位LKC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无明显矫形丢失;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明显著改善.非截骨组的KF、CR分别为(0.47±0.05)、(0.65±0.09),KF与CR明显相关(r=-0.685,P<0.05);截骨组KF、CR分别为(0.34±0.10)、(0.61±0.13),两者无相关性(r=0.330,P>0.05).结论 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可指导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矫形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非截骨组可根据脊柱柔韧性预测术后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10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的23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9例为特发性,14例为先天性,侧凸及后凸顶椎均位于同一节段。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分别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及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采用SRS-22问卷评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手术时间270~570 min,平均387 min;术中出血量900~2 700 mL,平均1 701 mL。所有患者随访 24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110.6°±23.4°,术后24个月41.4°±12.0°,矫正率为62.6%。后凸Cobb角术前91.5°±27.8°,术后24个月33.1°±14.7°,矫正率为63.8%。冠状面偏移术前(30.3±17.0)mm,术后24个月(19.6±15.1)mm;矢状面偏移术前(34.0±42.2)mm,术后24个月(10.3±15.9)mm。术后24个月SRS-22问卷各项得分及总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由于痰液阻塞出现肺不张,8例胸腔积液。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能够实现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后路椎板切除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疗效,评价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4-01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的1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SF-36评分、Cobb角。疗效采用Stauffer-Coventry评分标准评定。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90.3±4.5)min,术中出血量(956.5±29.4)ml。未出现切口感染、肺炎、脑脊液漏、肺栓塞等并发症。17例均获得12~27(19.77±4.07)个月随访。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SF-36评分、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Stauffer-Coventry评分: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结论后路椎板切除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良好,可解除神经压迫,缓解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矫正矢状面失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入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2011-03-2015-05收治的26例脊柱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全部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测术前、术后初期(3天内)、末次随访(术后1年左右)时胸腰段Cobb角、腰背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以及脊髓神经损伤ASIA分级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后下腰痛JOA评分、腰背痛VAS评分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术前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28~58°、平均(40.28±5.66)°,术后2~10°、平均(6.12±3.76)°,平均畸形矫正率86.2%,下腰痛JOA评分标准术前评定为(10.38±1.56)分,术后评定为(22.76±2.23)分,腰背痛VAS评分术前5~8分,平均(6.72±0.33)分,术后2~4分,平均(2.93±0.64)分,以上指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6例C级5例改善至E级,1例为D级,16例D级15例改善至E级,1例仍为D级;至末次随访,Cobb角矫正丢失角度不明显(1~3°),平均(1.85±0.68)°,平均矫正丢失率3.8%,与术后初期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左右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脊柱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可重建胸腰段矢状面生理曲度,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3例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观察手术前后VAS评分、胸腰段后凸Cobb角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155~240(183±17)min,术中出血量1 000~3 000(1 487±430)ml。术中1例硬膜破裂,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术后无感染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60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Cobb角、JOA下腰痛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截骨界面均达骨性融合。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有限脊柱截骨、切除损伤椎间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脊柱外科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23±4.1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有限脊柱截骨、切除损伤椎间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25个月以上,记录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以及术前、术后14 d、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0.65±4.01)个月。手术耗时(145.21±23.87)min,出血量(681.32±87.32)mL,引流量(843.11±121.30)mL,住院时间(16.01±1.87)d。术后14 d、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Cobb角以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ODI显著低于术后14 d、术后1个月的数据(P0.05),后凸Cobb角显著高于术后14 d、术后1个月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n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截骨面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切口感染,无螺钉松动、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有限脊柱截骨、切除损伤椎间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能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改善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障碍,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7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测量后凸Cobb角,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后凸畸形的纠正情况。结果 25例获得随访,余2例失访,2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后凸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术后3个月后凸Cobb角(5.1±1.7)°,JOA评分(19.2±2.3)分,VAS评分为(3.5±1.3)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6.4±2.1)°,JOA评分(24.5±3.2)分,VAS评分为(1.7±0.7)分,术后3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充分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并具有创伤小、短期内纠正角度无明显丢失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柔韧性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8年9月于本院治疗的24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20例,年龄47~78(66.50±7.25)岁;骨密度T值为-3.8~-2.3(-3.0±0.8)。患者术前行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定位像检查,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行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和胸腰段后凸Cobb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定义脊柱后凸柔韧度:(站立位LKCA-俯卧位LKCA)/站立位LKCA×100%;根据柔韧度和俯卧位脊柱全长CT定位像制定手术方案。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LKCA、TLK、拟截骨级别、实际截骨级别、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结果 24例患者均获随访12-33(24.79±6.70)个月,腰背部疼痛较术前均明显缓解,内固定无断裂,无神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影像学参数:LKCA_(术前站立位)=(48.94±12.76)°,LKCA术前俯卧位=(34.00±13.52)°,TLK_(术前站立位)=(48.44±12.11)°,TLK_(术前俯卧位)=(33.40±12.64)°,站立位与俯卧位影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柔韧度3.74%~74.43%,平均(31.94±18.01)%。LKCA_(术后2周站立位)=(10.36±4.24)°,TLK_(术后2周站立位)=(10.37±4.01)°,LKCA_(末次随访站立位)=(10.97±4.30)°,TLK_(末次随访站立位)=(11.24±4.03)°。术前影像学参数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拟截骨级别Ⅳ级以上19例,Ⅲ级4例,Ⅱ级1例;实际截骨级别Ⅳ级以上8例,Ⅲ级8例,Ⅱ级4例,Ⅰ级1例,未截骨3例。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根据俯卧位CT定位像及脊柱后凸柔韧性制定的手术方案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可降低截骨级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经后路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行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平均随访38.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截骨区前缘和后缘的高度以及填写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结果 术前Cobb角为41.6°±7.8°,术后3个月Cobb角为7.8°±4.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6°±4.1°,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丢失(P>0.05).截骨区前缘高度增加(2.7±0.8)mm.截骨区后缘高度压缩(7.2±3.1)mm.术前、术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7.1±2.9)分和(2.5±1.3)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完整地保留了伤椎峡部及下关节突,保持了伤椎与下位脊椎的连续性,减少了截骨区脊椎矢状面的移位,同时也保留了神经根通道的上壁,从而减少了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脊柱后路截骨长节段固定治疗Kummells病伴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诊断并行脊柱后路截骨长节段固定治疗的Kummells病伴脊柱后凸患者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7.2±2.4)岁。随访并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价包括后凸Cobb角的改善,Oswestry残疾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4.6±2.4)个月,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40±22)min,失血量为(1260±130)mL,输血量为(600±200)ml,X线显示术前Cobb角为(44±11)°,术后2 w为(9±3)°,末次随访时为(13±4)°,结果显示术后Cobb角与术前相比显着改善(F=81.141,P<0.05)。此外,术后VAS评分显着下降(F=71.962, P<0.05),术后ODI低于术前ODI(F=29.031,P<0.05)。 结论脊柱后路截骨长节段固定是治疗Kummell病伴后凸畸形的有效安全手术方法,但仍需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总体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8年1月本团队手术治疗的4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58例,女273例,平均年龄14.9±6.2岁。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和全脊柱MRI,排查椎管内畸形情况;心脏彩超和腹部B超检查排除其他内脏畸形。手术方式包括: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包括生长棒和人工钛肋)治疗40例,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48例,后路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术(可含1、2级截骨)89例,后路截骨(3级及以上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术254例。每位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及以上时间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冠状面平衡(C7PLCSVL)。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431例患者合并椎管内畸形351例次、合并其他内脏畸形24例次。平均手术时间为412.4±150.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79.9±1727.6ml,平均随访时间48.7±9.3个月。脊柱侧凸术前平均Cobb角为68.88°±27.55°,术后平均Cobb角为28.86°±18.90°,末次随访时30.77°±19.80°;SVA术前平均为22.15±19.37mm,术后24.15±22.22mm,末次随访时19.75±16.06mm;C7PL-CSVL术前平均为17.37±15.47mm,术后21.95±47.29mm,末次随访时13.03±12.39mm,末次随访的脊柱侧凸Cobb角和C7PL-CSVL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肺部并发症49例、神经并发症30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0例、术后感染10例以及脑脊液漏8例。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手术矫形效果良好,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0.16%,其中肺部并发症和神经并发症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9—2014-09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复发性胸腰椎结核。比较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C7矢状位铅垂线(SVA值)。按Brantigan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6例均获得(29.7±5.1)个月随访。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21.8±3.4)个月。按Brantigan标准,46例植骨融合时间(8.5±2.4)个月,其中D级21例,E级25例。术后2周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且末次随访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后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SVA值、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均未丢失。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胸腰椎结核不但可以有效缓解胸腰背部疼痛、恢复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并使脊柱结核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还可以矫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并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老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老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通过X线片、VAS评分、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14~37个月。VAS评分:术前8.4分±1.3分,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分别为1.1分±0.3分、1.1分±0.2分、1.2分±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为78.3°±5.9°,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分别为42.7°±8.4°、42.9°±5.7°、44.2°±6.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直接缝合,1例行脑膜片修补,未发生脑脊液漏。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截骨面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可以有效矫正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椎楔形截骨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男24例,女1例,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单侧22例,双侧3例,共置换28个髋关节,应用骨水泥型假体13个,非骨水泥型假体15个.间隔1个月后采用脊椎楔形截骨矫止脊柞后凸畸形,截骨均在T10~L5进行,截骨后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通过术前、术后Cobb角测量评价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2例单侧THA平均手术时间1.5h,3例双侧同期THA平均手术时间3.5h:单侧THA平均失血量200ml,双侧同期THA平均失血量450ml.行双侧同期THA后,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经治疗后痊愈.脊柱后凸矫正半均手术时间3.0h,平均失血量400ml.随访10~60个月,平均3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76.84°±13.29°,术后3个月时平均10.20°±3.85°,平均矫正66.64°±13.26°(P<0.01).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5.84±7.50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73.36±7.35分(P<0.01).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脊柱截骨部位已骨性融合,无矫正角度丢失.结论:脊椎楔形截骨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并髋关节强直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1~58岁,平均28.6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躯干偏移(trunk shift,TS)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其临床疗效,使用Frankel分级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68.9±108.3)min(312~7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 173.7±1 226.6)mL(800~5 100mL),随访时间平均22.5个月(12~40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24±20.4)°(91°~160°),侧凸Cobb角平均(87.2±45.2)°(0°~156°);术后后凸角平均(46.8±21.5)°(10°~120°),侧凸角平均(49.1±26.9)°(0°~109°),矫正率分别为62.3%和45.2%;末次随访时后凸、侧凸Cobb角有轻度丢失,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由术前的(38.6±17.2)mm减少至(11.5±11.2)mm,SVA由术前(33.5±11.4)mm减少到术后(9.6±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F-36、VAS、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14例次(37.8%)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0.8%),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次(27%),包括胸腔积液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消化系统并发症3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螺帽脱落1例。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应充分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拍摄大体像测定颌眉角,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畸形矫形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9~36个月。截骨处均达骨性融合。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平卧。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蛋壳截骨矫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骨质疏松性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伤椎蛋壳截骨矫形、钉棒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后凸矫正、腰痛症状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2±2.3)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后凸Cobb角为30°~55°(45.2°±5.4°),JOA评分为12~17(14.5±3.1)分,疼痛VAS评分为6~9(7.6±0.2)分。术后2周后凸Cobb角为0°~10°(6.2°±1.5°),JOA评分为20~27(24.3±2.1)分,VAS评分为1~5(4.2±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0°~11°(6.3°±2.4°),JOA评分为21~28(25.6±3.3)分,VAS评分为0~5(4.1±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D级3例恢复至E级2例,1例无明显改善;7例E级术后无变化。结论蛋壳截骨矫形钉棒内固定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经后凸顶椎椎弓根Ⅴ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16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4~22岁,平均17.4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1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5例。截骨部位均位于胸椎。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26±32)min,术中出血量(1360±265) ml,平均随访28个月(24~36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83°±11.7°(75°~106°),后凸角91°±13.2°(82°~102°),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45±0.26)cm;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27.4°±11°(矫正率67%);后凸Cobb角25.5°±9.5°(矫正率72%)。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48±0.13) cm。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凸顶椎椎弓根V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于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技术和非截骨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月,对99例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分别采用PSO截骨(PSO截骨组,46例)和非截骨技术(非截骨组,53例)行后路矫形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主侧凸Cobb角、胸腰段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测量脊柱主侧凸Cobb角、胸腰段后凸Cobb角,并计算侧凸和后凸矫正率以及末次随访的矫正率丢失。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SO截骨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非截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6个月,平均22.4个月。两组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主侧凸Cobb角及胸腰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个时间点的主侧凸Cobb角、矫正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O截骨组末次随访时的矫正率丢失明显小于非截骨组(P<0.05)。术后2个时间点的胸腰段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矫正率丢失,PSO截骨组均优于非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PSO截骨技术较非截骨技术在冠状面侧凸的矫形方面无显著差异,但能够获得更好的脊柱矢状面后凸矫形效果;但PSO截骨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