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加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前路颈椎手术患者进行分析,19例患者常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9例加用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术后都行X线检查,21例进行3~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有明显缓减,脊髓功能明显恢复者占76.19%,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或螺钉松动、滑脱。结论前路减压植骨或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满意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临床分析.方法 2001年7月至2005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38例,其中颈椎骨折14例,颈椎病23例,颈椎肿瘤1例,比较术前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2~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和完全消失,JOA评分术后优良率84.2%.Frankel分级脊髓神经症状较术前平均提高1级以上.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术,植骨固定牢固,可提高植骨融合率,术后可长期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肿瘤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前路钛板治疗颈椎创伤与疾病2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13例,颈椎骨折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颈椎肿瘤2例。结果 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3年5个月,平均1.5年,21例植骨块与上下椎体融合(95.5%),1例不融合(4.5%)。无钛板松动断裂、移位,亦无植骨块脱出压迫食道。术后除1例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其它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86.1%。结论 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的优越性,可起到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作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颈椎手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骨科自1996年1月至1999年3月对25例分别患有颈椎病、颈椎损伤的病人,施行手术治疗,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经过随访,效果满意。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6~64岁,颈椎病18例,颈椎损伤7例(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5例,其中不全瘫痪2例,全瘫1例)。经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6例。2.效果评估:无一例发生并发症。4例术后2~14天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减退和消失,随后失访。21例随访最长的20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6个月,21例手术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或消失,尤其是其中的一例,术前伴高位截瘫,术后3 个月能坐起床上,4 个月能扶起行走,…  相似文献   

5.
内窥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内窥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10月,对26例患者实施内窥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其中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3~65,平均53.2岁。颈椎外伤合并椎间盘突出症3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孤立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单间隙4例,双间隙12例。病变节段:C3.42个,C4.511个,C5.613个,C6.72个。术前ADL评分平均7.2分。于内窥镜下施行手术,彻底减压后植入PEEK椎间融合器。结果 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20min。术中出血量40~140ml,平均110ml。无一例发生术中并发症,无一例改为开放手术。术后无咽喉部刺激症状,切口内出血1例。16例患者随访3~8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ADL评分平均13.1分,ALD改善率为60.2%。结论 内窥镜下实施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手术操作安全等优点。适用于C3.4~C5.6区域内的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位于椎间隙的孤立性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外伤导致的单词隙椎间盘损伤合并颈椎不稳者。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术式选择及效果。方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者29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均再次经颈前入路去除残留致压物、移位植骨块及内固定物,并植骨融合固定。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及再手术所见,结合颈椎X线和MR检查,分析再手术原因,并观察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再手术的原因有初次手术减压不彻底11例,植骨移位压迫4例,cage植入后再压迫4例,钢板螺钉松脱2例,相邻节段病变8例。全部病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1个月。再次减压固定后23例获得骨性愈合,6例延迟愈合。再手术后6个月脊髓型和混合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2.4%和46.7%。神经根型完全恢复。结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残留或新形成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彻底减压和重建施术节段的稳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翻修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44.1岁。其中内固定下位螺钉松动6例,上位螺钉松动5例,钛网沉陷3例,上位螺钉断裂2例,下位螺钉断裂1例。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改良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17分评分法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翻修手术顺利完成。1例术前凝血功能欠佳患者术后血肿,出现神经症状,予急诊血肿清除,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神经症状基本恢复。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2.4±10.0)个月。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1±1.6、13.4±1.6、14.2±1.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翻修后保留或更换的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在术后10个月时显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个月。结论:采用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翻修颈前路内固定失效安全性高,减压彻底,能够稳定减压节段,维持颈椎曲度,重建三柱稳定,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10年2月,158例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入及椎间隙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术,15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3个月.[结果]采用JOA评分评定临床效果,JOA评分13~16分,平均13.6分,其中优135例,良23例.植骨在3~6个月内融合,无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全组病例无1例神经症状加重、高热、应急性溃疡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甲基强的松龙在压迫较重的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能够很好地保护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脊髓夹持型颈椎病后前路联合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后前路联合手术对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本院5年来收治的21例脊髓夹持型颈椎病患者、共56颈椎节段,手术前后病情进行分析研究.采取颈椎后前路一期或二期手术治疗,15例采取后路椎板切除椎管扩大、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6例采取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21例患者症状改善率为(60.9±2.6)%,优良率达61.9%,无1例发生术区并发症.[结论]应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效果良好,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Quadrant工作通道联合Zero-P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共对29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行在Quadrant工作通道下联合Zero-P技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女14例,男15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0.7岁。病程1~96个月,平均病程16.1个月。全部为单节段病例,病变节段:C_(3~4)2例,C_(4~5)5例,C_(5~6)16例,C_(6~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4例。结果手术时间50~100min,平均81.7min;术中出血10~100mL,平均45.9mL。本组无明显术中并发症,术后未发生明显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等咽部刺激、损伤症状。通过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症状改善优良率为93.1%。结论 Quadrant工作通道联合Zero-P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中,可以进一步减小手术切口和手术创伤、同时保持清晰的手术视野、并减轻颈椎前方软组织牵拉以及降低咽部刺激症状,适用于中下颈椎单节段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2.
颈前路减压Slim-Loc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lim—Loc颈前路钛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Slim—Loc钛板系统内固定术。结果8例均获随访,时间7个月~1年,平均;个月。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2周。无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断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用Slim-Loc钛板系统内固定,具有减压彻底、植骨牢靠、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双钢板在颈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03年7月~2004年7月对21例“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7例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单间隙切除+单间隙切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9、12个月随访摄片,对其症状缓解、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6—3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患者平均改善率为88.5%;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2.1%,9个月融合率为89.3%,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93%;无患者死亡,供骨区并发症6例。此术式手术适应证:适用于病理压迫位于脊髓前方的患者,包括中央型、广基的椎间盘突出、邻近或位于椎间盘的较大桥接骨赘,尤其适用于非颈椎前凸的“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发症:通常与解剖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及神经受损有关,另外,亦可发生远期内固定与融合失败。[结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重建椎管容积以及椎间孔的高度,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对于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颈椎病患者,既能前路减压又能重建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骨并发症。结果术后进行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36例,占90%。术后8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植骨不愈合、椎体高度丢失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手术时间短,术后无需行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5.
Secuplate颈前路钢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Secuplate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Secuplate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3例,占88%。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Secuplate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6.
颈椎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诊断明确症状较重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达骨性融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除1例钢板松动术后第5天再次手术外,未见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内固定牢靠的优点,虽手术风险较大,但如操作细致,仍可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后前路联合入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8年9月~2006年1月本院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32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1~78岁,平均53.8岁。发病节段:C3、42例,C4、59例,C5、611例,C6、710例。前路减压涉及一个椎间隙的4例,2个椎间隙一个椎体的12例,涉及3个椎间隙2个椎体以上的16例。本组所有患者均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周后再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或钛网植入内固定术。依据JOA评分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6.51±1.10)分,一期术后JOA评分为(9.47±0.55)分,随访时JOA评分为(12.42±0.79)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后前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56.37±5.58)%。[结论]后前路联合手术为复杂的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提高CSM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颈椎翻修手术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翻修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自1998年4月~2007年12月,对21例颈椎手术后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手术距离首次手术的时间2~42个月,平均15.3个月.所有病例均出现临床症状,其中表现为放射性颈肩痛16例、颈部活动受限5例,原有的脊髓受压表现加重8例,再次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7例.首次手术的术前诊断包括:下颈椎骨折脱位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不稳4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前路减压加自体髂骨植骨4例,前路减压加颈椎前路钢板固定8例,前路减压加Cage融合2例,前路椎体次全或全切除加内固定3例,后路CerviFix单纯内固定3例,后路双开门减压1例.结果 本组术后疗效优良13例(61.9%),好转6例(28.6%),无效及加重各1例(9.5%).21例术前评分2~14(8.65±0.37)分,术后8~16(14.27±0.6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植骨于术后3~6个月融合.未出现喉上、喉返神经损伤、气管食管漏、脑脊液漏以及呼吸系统并发症.结论 颈椎翻修术式视具体情况而定,术前宜详细制定手术方案,彻底减压与正确的固定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颈前部血肿的原因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5-12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并发颈部血肿5例(脊髓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椎骨折1例),均于全身麻醉下行颈前部术口探查及血肿清除术。结果 5例获得随访15~75个月,平均34.6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骨折患者ASIA分级由C级恢复到E级,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提高到术后14.5分及15分,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VAS评分降低至术后2.5分及2分。颈椎前路手术效果显著,血肿清除术未影响手术疗效。结论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颈前部血肿可压迫气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及时行术口探查血肿清除术至关重要。颈椎前路内固定术中仔细轻柔操作、缝合切口前确保无活动性出血是预防颈前部血肿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